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耶穌回答富有的首領提出的問題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個富有的年輕首領跪著跟耶穌說話

      第96章

      耶穌回答富有的首領提出的問題

      馬太福音19:16-30;馬可福音10:17-31;路加福音18:18-30

      • 一個有錢人問耶穌怎樣才能得到永遠的生命

      耶穌還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他在比利阿一帶的時候,一個年輕人跑過來跪在他面前。這個人是「民間的首領」,可能是會堂的主管或公議會的成員。他問耶穌:「良善的老師,我要做什麼才可以得到永遠的生命呢?」(路加福音8:41;18:18;24:20)

      耶穌回答:「你為什麼稱我為良善的呢?沒有誰配稱為良善的,除了一位,就是上帝。」(路加福音18:19)這個年輕人很可能像拉比(猶太宗教導師)一樣,把「良善的老師」當作一個特別的頭銜。雖然耶穌是善於教導的老師,但他告訴這個年輕人,「良善」這個詞如果用在頭銜裡就只可以用來尊稱上帝。

      耶穌告訴他:「如果你想得到生命,就要不斷遵守誡命。」這個年輕人問:「哪些誡命呢?」耶穌回答時先引用了十誡當中的五條誡命:不可殺人,不可通姦,不可偷竊,不可作偽證,要尊敬父母。接著他還說了一條更重要的誡命,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19:17-19)

      這個年輕人說:「這些我都遵守了,我還要做什麼呢?」(馬太福音19:20)也許他認為自己還需要有一些轟轟烈烈的善舉,才配得到永遠的生命。耶穌看他問得這麼懇切,「就愛他」。(馬可福音10:21)

      可是,這個年輕人還需要克服一個障礙。他很愛自己的財產,所以耶穌對他說:「你還缺少了一樣。去把你的一切賣掉,分給窮人吧,這樣你就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隨我。」這個年輕人可以把財富分給貧窮的人,並成為耶穌的門徒。可是,他站起來,垂頭喪氣地走了。看著他轉身離開,耶穌可能覺得很可惜。這個人太重視自己的「很多財產」,結果看不出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寶。(馬可福音10:21,22)耶穌說:「有錢人要進上帝的王國,是多麼困難啊!」(路加福音18:24)

      耶穌還說:「事實上,駱駝穿過針眼,比富有的人進上帝的王國還容易呢!」對於耶穌說的這些話,門徒感到非常驚訝,於是問他:「那麼誰能得救呢?」看來門徒認為,也許沒有人能得救了。耶穌看著他們,回答說:「對人來說不可能的事,對上帝來說都可能。」(路加福音18:25-27)

      彼得指出,門徒已經作出了跟那個富有的人不一樣的選擇。他說:「你看,我們已經撇下一切跟隨你了。我們會得到什麼呢?」耶穌回答時提到,他們的正確決定最終會帶來什麼結果,他說:「萬物重獲新生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這些一直跟隨我的人也會坐在12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12個部族。」(馬太福音19:27,28)

      耶穌在這裡提到的顯然是將來發生的事,到時地球會重獲新生,恢復到伊甸園最初的情況。彼得和其他門徒會得到獎賞,跟耶穌一起統治地上的樂園。為了這個獎賞,他們作出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

      但門徒不是只有在未來才能得到獎賞,現在他們就已經得到一些福分了。耶穌說:「人為了上帝的王國,撇下了房屋、妻子、兄弟、父母或兒女,沒有不在現今得到許多倍的,在將來的制度也會得到永遠的生命。」(路加福音18:29,30)

      耶穌的門徒無論到哪裡,都能跟其他崇拜上帝的人享有弟兄之愛。這種感情比家人之間的感情更親密,更寶貴。可惜的是,這個富有的年輕首領看來不但會失去這個福分,也得不到未來的獎賞,不能在天上的王國裡享有永遠的生命。

      耶穌還說:「但有許多人,現在是最先的,將來是最後的;現在是最後的,將來是最先的。」(馬太福音19:30)他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富有的年輕人「現在是最先的」,因為他是猶太人的首領。他遵守法典,很有前途,人們對他的期望也很高。可是,他把財富和擁有的東西看得比生活中任何事都更重要。相比之下,普通民眾「現在是最後的」,但他們通過耶穌的教導找到了真理和通往生命的道路,「將來是最先的」。他們可以期盼在天上跟耶穌一起坐在寶座上,統治地上的樂園。

  •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工人在葡萄園裡工作

      第97章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馬太福音20:1-16

      • 葡萄園工人中「最後的」變成了「最先的」

      在比利阿,耶穌剛剛對群眾說過:「有許多人,現在是最先的,將來是最後的;現在是最後的,將來是最先的。」(馬太福音19:30)現在,他用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來解釋這句話。

      耶穌說:「天上的王國好像一個家的主人,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雇用工人。他跟工人商量好,一天一銀元,就派他們到他的葡萄園去。上午9點左右,他又出去,看見另一些人站在市集廣場上,沒有工作,就對那些人說:『你們也到葡萄園去吧,我一定給你們公道的待遇。』他們就去了。大約中午12點和下午3點,這個人又出去雇用了其他工人。最後,下午5點左右,他出去遇見另一些人站在那裡沒事做,就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整天站在這裡不工作呢?』他們回答:『因為沒有人雇用我們。』主人對他們說:『你們也到葡萄園去吧。』」(馬太福音20:1-7)

      在場的人聽到耶穌說「天上的王國」和「一個家的主人」時,很可能會想到耶和華上帝,因為在一些經卷中耶和華曾被描述為葡萄園的主人,而葡萄園指的是以色列國族。(詩篇80:8,9;以賽亞書5:3,4)雖然耶穌比喻中的葡萄園工人指的就是那些跟上帝立了法典之約的人,但耶穌描述的不是歷史上發生的事,而是他那個時代的情形。

      宗教領袖,例如法利賽派的人,本來就應該不斷為上帝服務。他們就像比喻中那些全天工作的人,期待得到全額工資,也就是每天一銀元。

      至於一般的猶太人,在祭司和其他宗教領袖看來,他們為上帝做的服務有限,就像在上帝的葡萄園裡工作不到一整天的人。在耶穌的比喻中,他們就是那些在上午9點、中午12點、下午3點和下午5點被雇用的工人。

      在宗教領袖眼中,跟隨耶穌的民眾是「被詛咒的」。(約翰福音7:49)這些人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捕魚或其他體力勞動。到了公元29年秋天,「葡萄園的主人」派耶穌去召集這些卑微的人做基督的門徒,讓他們為上帝服務。他們就是耶穌比喻中那些「最後的」,也就是在下午5點被雇用的工人。

      耶穌的比喻還沒說完。他接著描述了一天工作結束時發生的事,說:「到了傍晚,葡萄園的主人對總管說:『叫工人來,發工資給他們,從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下午5點被雇用的人來了,每人得到一銀元。最先被雇用的那些人來到時,以為自己會多得一點,但每人也是得到一銀元。他們領了工資,就埋怨那個主人,說:『最後這批人只工作了一小時,我們卻辛苦了一整天,還要忍受炎熱,你給他們的待遇竟然跟我們一樣!』但主人回答其中一個人說:『朋友,我沒有虧待你。你跟我商量好的工資不是一銀元嗎?拿你的工資走吧。我想要給最後的人跟你一樣的工資。難道我沒有權隨意用自己的東西嗎?因為我做好人,你就眼紅嗎?』就像這樣,現在最後的,將來是最先的;現在最先的,將來是最後的。」(馬太福音20:8-16)

      門徒可能想知道,耶穌在比喻的結尾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猶太宗教領袖一向認為自己是「最先的」,他們為什麼會成為「最後的」呢?為什麼耶穌的門徒會成為「最先的」呢?

      耶穌的門徒一向被法利賽派和其他宗教領袖看作是「最後的」,後來卻會成為「最先的」,能得到全額的工資。耶穌死後,上帝就會捨棄以色列國族,轉而選擇一個新的國族,也就是「上帝的以色列」。(加拉太書6:16;馬太福音23:38)施浸者約翰說過有些人會接受神聖力量的浸禮,「上帝的以色列」就是由這些人組成的。他們原本是「最後的」,卻會最先接受這種浸禮並且獲得殊榮,能為耶穌作見證,「一直到地上最遙遠的地方」。(使徒行傳1:5,8;馬太福音3:11)這是多麼巨大的改變!無論門徒是否完全明白耶穌說的話,他們都可能預料到,那些成為「最後的」宗教領袖會對他們極度不滿。

  • 使徒們再次追求顯要的地位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撒羅米來到耶穌面前,替兩個兒子提出一個特別的請求

      第98章

      使徒們再次追求顯要的地位

      馬太福音20:17-28;馬可福音10:32-45;路加福音18:31-34

      • 耶穌再次預告自己的死亡

      • 處理使徒們追求顯要地位的問題

      耶穌和門徒結束了在比利阿的行程。他們在耶利哥附近過了約旦河,繼續往南去耶路撒冷。再過不久就是公元33年的逾越節了,路上也有其他要去過節的人。

      耶穌走在門徒前面,決心要按時到達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可是門徒卻感到害怕。先前拉撒路死了,耶穌準備從比利阿前往猶地亞時,多馬曾對其他門徒說:「我們也去,跟他一起死吧。」(約翰福音11:16,47-53)由此可見,去耶路撒冷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門徒感到害怕是可以理解的。

      為了幫助門徒面對將要發生的事,耶穌把他們帶到一邊,說:「現在我們上耶路撒冷,人子會被交給祭司長和抄經士。他們會定他死罪,把他交給外族人戲弄和鞭打,在木柱上處決,第三天他會復活。」(馬太福音20:18,19)

      這是耶穌第三次向門徒預告自己的死亡和復活。(馬太福音16:21;17:22,23)然而這一次,他說自己會在木柱上被處決。門徒聽到耶穌說的話,卻沒有真正理解他的意思。也許他們以為以色列國族會在地上復興,他們想跟基督一起在地上的王國裡享有榮耀和尊榮。

      雅各和約翰

      使徒雅各和約翰的母親(可能是撒羅米),也在同行的人當中。耶穌給這兩個門徒取了一個別名,叫「雷霆之子」,看來是因為他們個性率直。(馬可福音3:17;路加福音9:54)這兩個門徒一直都想在基督的王國裡身居高位,他們的母親也知道他們這個想法。現在,她來到耶穌面前下拜,要替兩個兒子提出一個請求。耶穌說:「你想要什麼呢?」她說:「請你讓我這兩個兒子在你的王國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馬太福音20:20,21)

      這個請求其實是來自雅各和約翰的。耶穌不久前才提過自己將會遭受羞辱,所以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自己請求的是什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他們回答:「我們能。」(馬太福音20:22)看來他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耶穌的話對他們有什麼意義。

      無論如何,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確實會喝我的杯,但坐在我的右邊和左邊,不是我可以賜的,而是我父親為誰準備就歸誰的。」(馬太福音20:23)

      其他十個使徒知道了雅各和約翰提出的請求,就很生氣。也許先前十二使徒爭論誰最大時,雅各和約翰也沒有掩飾自己的想法。(路加福音9:46-48)不管怎樣,這件事顯示,使徒們還是沒有實踐耶穌的勸告,沒有把自己看作是最卑微的。他們仍然想要身居高位。

      耶穌想平息這件事引起的爭論,緩解緊張的氣氛,就把十二使徒叫來,仁愛地勸導他們:「你們知道,在列國當中,被視為統治者的人轄制百姓,大臣掌權管理人民。你們之間可不要這樣。誰想在你們中間為大,就要做你們的僕人;誰想在你們中間為首,就要做大家的奴隸。」(馬可福音10:42-44)

      耶穌提到一個他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就是他自己。他說:「人子來到,不是要人為他服務,而是要為人服務,並且獻出生命,作為救贖許多人的代價。」(馬太福音20:28)三年來,耶穌一直為人服務。不久後,他甚至將會為人類犧牲生命!門徒需要培養基督那樣的態度,渴望為人服務而不是期待別人為自己服務,甘願做最卑微的人而不是追求地位。

  • 耶穌治好失明的人並幫助撒該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撒該爬到一棵樹上

      第99章

      耶穌治好失明的人並幫助撒該

      馬太福音20:29-34;馬可福音10:46-52;路加福音18:35-19:10

      • 耶穌在耶利哥治好失明的人

      • 稅務長撒該悔改

      耶穌和同行的人到達耶利哥,那裡距離耶路撒冷大約一天的路程。耶利哥是由新城和舊城組成的,新城建於羅馬時代,跟舊城相隔1.6公里。耶穌和一大群人離開其中一座城前往另一座城時,嘈雜的聲音傳到了兩個失明的乞丐耳中,他們其中一個叫巴提邁。

      巴提邁和他的同伴聽說耶穌路過,就大喊:「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可憐我們吧!」(馬太福音20:30)人群中有人責備他們,叫他們不要出聲,他們卻更加大聲地喊叫。耶穌聽到吵鬧的聲音,就停下來,問身邊的人是誰在喊叫。他們就去叫那兩個乞丐,並對其中一個人說:「不要怕!起來,他叫你了。」(馬可福音10:49)那個失明的人高興得扔下外衣,跳了起來,走到耶穌那裡。

      耶穌治好一個失明的人

      耶穌問他們:「你們要我為你們做什麼呢?」這兩個失明的人就求他,說:「主啊,讓我們的眼睛能看見吧。」(馬太福音20:32,33)耶穌很可憐他們,就摸他們的眼睛,並對其中一個人說:「去吧,你的信心使你痊癒了。」(馬可福音10:52)這兩個失明的人立刻恢復了視力,而且無疑都開始頌揚上帝。眾人看到這一切,也讚美上帝。這兩個恢復了視力的人就開始跟隨耶穌。

      耶穌從耶利哥城裡經過的時候,身邊總有一大群人。大家都想看看這個使盲人恢復視力的人是個怎樣的人物。由於耶穌周圍的人實在太多了,有的人連看都看不到他,撒該就是其中一個。撒該是耶利哥城及附近一帶的稅務長。他個子矮小,看不到發生什麼事,於是跑到前頭,來到耶穌快要經過的地方,爬上一棵無花果樹。這樣,他在樹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了。耶穌到了那裡,看見撒該在樹上,就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要去你的家。」(路加福音19:5)撒該就從樹上下來,急忙回家,準備接待這位尊貴的客人。

      人們看到耶穌這樣做,就開始批評他。他們認為撒該是罪人,耶穌不應該到這樣的人家裡作客。撒該是通過收稅時敲詐別人而富有起來的。

      耶穌進了撒該的家,人們不滿地說:「他竟然到罪人家裡作客。」不過,耶穌看出撒該很有可能悔改。撒該沒有讓耶穌失望,他站起來,對耶穌說:「主啊,我要把我一半的財產分給窮人;我敲詐過誰,就要還他四倍。」(路加福音19:7,8)

      看來撒該可以根據收稅的記錄計算出,他從不同的猶太人那裡得到了多少錢。他許下承諾要歸還對方四倍,這比法典上規定的還要多。(出埃及記22:1;利未記6:2-5)不僅如此,撒該還承諾把一半的財產分給窮人。撒該的確證明自己是真心悔改!

      耶穌看出撒該已經悔改,就很高興。他說:「今天救恩臨到這一家了,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迷失的人。」(路加福音19:9,10)

      不久之前,耶穌用浪子的比喻說明了「迷失的人」的處境。(路加福音15:11-24)現在,他讓人看到一個浪子回頭的實際例子。宗教領袖和跟隨他們的人可能會對耶穌感到不滿,認為他不應該關心像撒該這樣的人。儘管如此,耶穌仍然繼續尋找和拯救亞伯拉罕的子孫中那些「迷失的人」。

  • 1000銀元的比喻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個奴隸把銀元還給主人

      第100章

      1000銀元的比喻

      路加福音19:11-28

      • 耶穌講了關於1000銀元的比喻

      耶穌打算前往耶路撒冷,不過他和門徒這時候也許還在撒該的家裡。門徒以為「上帝的王國」很快就會建立,耶穌即將成為君王。(路加福音19:11)但他們的理解是錯的,正如之前他們不明白耶穌必須犧牲生命一樣。因此,耶穌用一個比喻幫助他們明白,王國還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會來到。

      耶穌說:「有一個貴族要到遠方去獲取王權,然後回來。」(路加福音19:12)這趟旅程需要很長時間。顯然耶穌就是這個「貴族」,他會去「遠方」,也就是天上,他的天父會在那裡把王權賜給他。

      在比喻裡,這個貴族出發之前叫10個奴隸來,給他們每人100銀元,並對他們說:「你們拿去做生意,直到我回來。」(路加福音19:13)當時的100銀元是數目可觀的一筆錢,相當於工人做農業工作三個月能賺到的工資。

      門徒也許看出自己就像比喻裡的10個奴隸,因為先前耶穌曾經把他們比作收割的工人。(馬太福音9:35-38)當然,耶穌不是真的要他們去收割穀物。耶穌要門徒去做的,就是把其他有希望在上帝王國裡成為君王的人召集起來。門徒要運用自己擁有的一切去這樣做。

      耶穌的比喻還透露了什麼呢?他說:「本國的人卻憎恨[那個貴族],派大使團隨後去說:『我們不要這個人做我們的君王。』」(路加福音19:14)門徒知道,猶太人不接受耶穌,有些人甚至想殺死他。耶穌死而復生並返回天上後,大多數猶太人都迫害他的門徒,這顯示出他們都反對耶穌。這些人清楚表明,他們不要耶穌做他們的君王。(約翰福音19:15,16;使徒行傳4:13-18;5:40)

      至於那10個奴隸,在那個貴族獲取「王權」回來之前,他們怎樣運用手上的100銀元呢?耶穌說:「他獲取王權回來後,吩咐領了銀元的奴隸來見他,想要知道他們做生意賺了多少。第一個前來說:『主啊,你的100銀元賺了1000。』他對這個說:『做得好,你真是個好奴隸!你在非常小的事上忠心,你有權管理10座城。』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100銀元賺了500。』他也對這個說:『你也要管理5座城。』」(路加福音19:15-19)

      如果門徒像比喻中的奴隸一樣,盡力善用自己擁有的一切去幫助人成為門徒,他們就可以確信耶穌會十分高興,而且會因此獎賞他們。當然,耶穌的門徒各自有不同的情況,機遇和能力也都不一樣。不過,只要他們忠於職守,盡力參與幫助人成為門徒的工作,得到「王權」的耶穌就會賞識他們的努力,並賜福給他們。(馬太福音28:19,20)

      但耶穌在比喻的結尾提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他說:「另有一個[奴隸]來說:『主啊,你的100銀元在這裡,我一直用布包著,藏了起來!你知道,我向來怕你,因為你是個嚴苛的人,沒有存的卻要取,沒有種的卻要收。』主人對這個奴隸說:『你這個邪惡的奴隸,我要憑你親口說的話定你的罪。你說我是個嚴苛的人,沒有存的卻要取,沒有種的卻要收,是嗎?那你為什麼不把我的銀元存入銀行呢?這樣,我來到的時候就可以連本帶利收回了。』主人對站在旁邊的人說:『拿走他的100銀元,給那有1000的。』」(路加福音19:20-24)

      在耶穌的比喻中,最後這個奴隸沒有為主人的王國增加財富,結果失去了他的銀元。既然使徒們正在期盼耶穌成為上帝王國的君王,他們很可能從耶穌的話看出,要是他們不勤奮工作,也不會在上帝的王國裡有一席之地。

      耶穌的話肯定激勵忠心的門徒更加努力。他最後說:「我告訴你們,凡是有的,還要給他更多;凡是沒有的,就連他有的,也要拿走。」至於耶穌的敵人,也就是那些不要他「做他們君王」的人,他們會被處死。耶穌說完後,就繼續上路,前往耶路撒冷。(路加福音19:26-28)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