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付學能缺失症警醒!1997年 | 2月22日
-
-
應付學能缺失症
六歲大的戴維最喜歡聽故事。媽媽講故事的時候,他總是聽得津津有味,對所聽過的故事印象深刻。可是,戴維有一個難題:他無法自行閱讀。事實上,任何牽涉到視覺技巧的事情都叫他受不了。
薩拉是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她的字體極不端正,筆畫又不清楚,有時還把某些字母顛倒拼寫。令她父母更為擔心的是,薩拉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好。
喬希是個初中生,除了數學科,各學科的成績都挺好。喬希對於數值觀念完全摸不著頭腦。他一看見數字就頭痛了。當他坐下來做數學科功課的時候,就立即大發脾氣。
戴維、薩拉和喬希有什麼不妥呢?純粹是懶惰、不受教,甚或頭腦遲鈍嗎?完全不是這樣。上述三個兒童都智力正常,甚至聰穎過人。可是,每個孩子都受到某種學能缺失症所影響。戴維患有誦讀困難,這個詞所指的是多種跟閱讀有關的難題。薩拉所患的嚴重書寫難題稱為書寫障礙。喬希無法掌握數學的基本概念,這種病症稱為計算失能。然而,上述病症只是眾多類型的學能缺失症當中的三種罷了。有些專家估計,美國至少有百分之10的兒童在學習上有困難,他們正受到某種類型的學能缺失症所影響。
學能缺失症的定義
誠然,大多數年輕人有時總會發覺學習是個大困難,可是,這並不意味著當事人就必然是患了某種學能缺失症。這件事只是說明,所有兒童的學習能力各有千秋罷了。有些兒童的聆聽技巧特別好,他們憑聆聽就能夠把資料牢記。另一些兒童的視覺學習能力較佳,他們過目不忘。可是,在學校裡,所有學生都在同一個課室裡學習,無論老師用什麼教學方法,他們都必須盡力學會老師所教的。結果,有些學生難免在學習方面遇上困難。
有些專家認為,普通的學習困難跟學能缺失症並不一樣。他們解釋,當事人只要培養耐性,作出努力,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可是,學能上的缺失就較難應付了。保羅和埃斯特·文德醫生寫道:「孩子如果在學能方面有所缺失的話,他們的腦子看來會以錯誤的方式去理解、思想或記憶某些東西。」a
患上學能缺失症的孩子未必就是弱智的。為了解釋這點,文德氏以無法辨別音調的人作類推。他們寫道:「無法辨別音調的人的腦子並沒有受到損害,他們的聽覺也沒有什麼毛病。然而,沒有人認為當事人是由於懶惰、沒有受到良好的指導,或缺乏學習推動力,才會無法辨別音調的。」文德氏指出,學能上有缺失的人的情形也一樣,他們往往只是在學習的某個層面上遇上困難罷了。
這正好說明為什麼在患上學能缺失症的孩子當中,不少人的智力都達到或超過平均水平,有些孩子甚至聰穎過人。這個矛盾現象促使醫生把學能缺失症這個可能性認真地加以考慮。《孩童學業欠佳的原因》一書解釋:「患上學能缺失症的孩子會有兩年或以上的時間,表現得比他年紀應有的水平,以及所評估的智商為低。」換句話說,問題並不在於孩子無法跟同輩看齊,而是在於孩子的表現跟他自己應有的潛能不相符。
提供所需的幫助
使問題更為棘手的是,學能缺失症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他們的學業成績要是未如理想,老師、同輩,甚或家人也許會認為他們一無是處。可悲的是,這樣的孩子有不少因而自慚形穢,直至長大後仍然非常自卑。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學能缺失症通常是不能消除的。b拉里·西爾弗醫生寫道:「學能缺失症足以影響患者的一生。當事人在閱讀、書寫和計算方面的障礙,同樣也會對他在運動或其他活動、家庭生活,以及跟朋友相處方面造成障礙。」
因此,學能缺失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關懷和鼓勵。《養育學能缺失的孩子》一書說: 「孩子如果知道父母全力支持他們,這有助他們對自己的才幹培養自信,並且建立自尊。」
然而,父母如果要支持兒女,就必須首先檢討一下自己的感覺。有些父母感到內疚,彷彿孩子的處境是他們一手造成的。另一些父母則感到恐慌,對於前頭的種種困難深感憂慮。這兩種反應都無補於事,只會令父母卻步不前,以致孩子無法獲得所需的幫助。
因此,一位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如果斷定你的孩子患了學能缺失症,不要灰心。要記住,這樣的孩子所需要的,就只是在某種學習技巧上獲得額外的輔導罷了。要撥出時間熟悉區內任何幫助這類兒童的計劃。現時許多學校比以往有較佳的設備,去幫助這類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專家強調,無論孩子的成就多麼微不足道,你也應當稱讚孩子的成就。不要吝嗇稱讚。與此同時,你也不可忽略管教孩子。孩子需要學會守規矩,那些有學能缺失問題的孩子尤其需要學會守紀律。要讓孩子知道,你期望他們符合你的規定,而你也認真實行這些規定。
最後,要學會以現實的眼光看自己的處境。《養育學能缺失的孩子》寫道:「試想像你正光顧自己最喜歡的餐廳,並且叫了個煎小牛肉片。可是,侍者把菜端到你面前的時候,你發現這個菜是羊肋骨肉。你雖然期待吃煎小牛肉片,但兩個菜式同樣可口。許多父母也需要調整自己的思想。你也許沒有打算吃羊肋骨肉,但這個菜也是上好的佳肴。類似地,即使你的孩子有特殊的需要,但你準會發覺,他仍然是個可愛的寶貝。」
[腳注]
a 有些研究顯示,學能缺失症可以是由遺傳而來,或由某些環境因素造成的,例如中鉛毒,或母親在懷孕期間吸毒或縱酒,也可以導致孩子患上學能缺失症。可是,醫學家還未確定這個病症的確切成因。
b 有些兒童由於某些方面的發育遲緩了,以致患上短暫的學能缺失症。可是,這些症狀在孩子長大後就會消失。
-
-
「坐好!留心聽!」警醒!1997年 | 2月22日
-
-
「坐好!留心聽!」
應付注意力缺失兼活動過度症
「吉姆老是說,卡爾是寵壞了,如果我們——他其實是指我——多點管教他,他就會學乖點兒。可是,現在醫生告訴我們,卡爾這麼難教不是給我寵壞了,不是我們疏於管教,也不是老師教導無方,而是我們的兒子本身有點兒不妥。」
卡爾患的是注意力缺失兼活動過度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患者往往無法集中精神、容易衝動,以及活動過度。據估計,百分之3到5的學齡兒童正受到ADHD所影響。學能專家普里西拉·韋爾說:「他們的思想就像選台鈕壞了的電視機一樣,不停地轉變,沒有條理,不受管束。」
讓我們分析一下ADHD三種主要的徵狀:
無法集中精神:患上ADHD的兒童無法把無關重要的細節略去,把精神專注於一件事情上。因此,無關要緊的景象、聲音或氣味都很容易令他分心。a他有留意周圍的事物,可是沒有任何單一的事物足以吸引他的注意。他無法辨明什麼東西是值得他格外留意的。
行事衝動:患上ADHD的兒童通常想做就做,不顧後果。這樣的兒童做事沒有條理,也缺乏良好的判斷力,有時甚至弄得險象環生。保羅·文德醫生寫道:「他有時跑到馬路上去,有時攀到窗台上,有時也許會爬到樹上去。結果,他經常不必要地把自己弄傷,看醫生的次數也不必要地增多了。」
活動過度:活動過度的兒童經常煩躁不安、無法靜坐。戈登·塞爾方丹醫生在他所著的《隱藏的殘障》一書裡寫道:「即使到他們大一點的時候,人如果仔細觀察他們的舉動,就會發現他們的腿、腳、臂、手、嘴唇或舌頭會動個不休。」
然而,有些兒童雖然無法集中精神、行事衝動,可是,他們並不一定同時是活動過度的。這樣的兒童所患的只是稱為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罷了。羅納德·戈爾德貝格醫生解釋,ADD患者「可以完全沒有活動過度的徵狀。有些ADD患者可能也會出現某個程度的活動過度徵狀。程度包括:活動是否過度難以察覺、活動的程度令人反感、活動過度容易令自己受傷」。
注意力缺失兼活動過度症的成因
多年來,人們把兒童無法集中精神的問題歸咎於各個因素,其中包括:父母疏於管教、熒光燈所造成的不利影響等。時至今天,專家認為ADHD跟某些腦功能受到擾亂有關。1990年,美國精神病研究所以25個患上ADHD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在他們腦部負責控制行動和注意力的地方,葡萄糖代謝的速度比較慢。在大約百分之40的ADHD病例中,個別患者的遺傳組合看來也擔任一個角色。據《活動過度兒童護理手冊》一書指出,ADHD也許亦跟其他因素有關,例如:母親在懷孕期間縱酒或吸毒;孩子中鉛毒;在某些病例上,孩子的飲食也會是病症的成因之一。
年輕及成年的注意力缺失兼活動過度症患者
近年來,醫生發現ADHD並非只是一種兒科疾病。拉里·西爾弗醫生說:「父母帶孩子來求醫時,他們許多時都說:『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然後,他們就會坦言自己現在仍然無法耐心地排隊,無法在聚會裡安坐,也無法把工作做好。」專家認為,半數患上ADHD的兒童到青少年階段或成年時,仍然會呈現若干病徵。
患上ADHD的年輕人也許會做出危險的事來,甚至為非作歹。一位母親的孩子是個ADHD患者,她說:「我以往擔心他上不了大學,現在我但願他不用坐牢就好了。」這樣的憂慮不無根據。在一項研究裡,專家把103名有活動過度難題的年輕人,跟另外100名沒有這些症狀的兒童作個比較。《新聞週刊》報導:「他們到20來歲的時候,那些活動過度的孩子被警察拘捕的機會是另一組孩子的兩倍;犯上嚴重罪行的機會則是他們的五倍;坐牢的機會甚至是他們的九倍。」
對一個患上ADHD的成年人來說,他所面對的問題尤其棘手。埃德娜·科普蘭醫生說:「患了ADHD的孩子長大後,他也許會經常轉換工作,經常被解雇,終日游手好閒、心緒不寧。」配偶一旦對患者的處境缺乏了解,這些症狀可以使婚姻關係大為緊張。一個婦人的丈夫患了ADHD,她說:「我簡簡單單地向他說幾句話,但他總是把我的話當做耳邊風,常常心不在焉。」
誠然,人有時或多或少也會心不在焉。喬治·多里博士說:「你得要問問對方是否常常有這個毛病。」多里博士指出,一個人如果只是在失業後,或妻子生了孩子以後,才變得善忘,他不是患了ADD。
此外,人要是真的患上ADHD,病徵會影響他們生活差不多每一方面。38歲的加里就有這樣的經歷了。他雖才智過人、充滿活力,卻老是無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件工作。他已做過120份差事。加里說:「我已接受現實,永遠一事無成。」然而,加里和其他許多人——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正獲得所需的幫助去應付ADHD。他們怎樣受到幫助呢?
-
-
正視困難警醒!1997年 | 2月22日
-
-
正視困難
多年來,醫學家曾為ADHD患者提供幾種療法。其中一些療法主要針對食物營養方面。然而,研究顯示,食物添加劑通常不會導致兒童活動過度的,因此,營養療法在這方面也效用不大。此外,ADHD的療法還包括:藥物治療、改變行為模式,以及智能訓練。a
藥物治療。由於ADHD顯然跟腦部某些機能失常有關,因此,藥物能夠恢復腦部化學物的平衡,這種療法對於不少患者相當有效。b然而,藥物絕不能取代學習的位置。藥物只能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讓他有一個基礎去學習新技能。
通過藥物治療,不少患上ADHD的成年人的病情有好轉跡象。然而,不論是年輕患者還是成年患者,他們在接受藥物方面都應當小心謹慎,因為有些用來治療ADHD的刺激性藥物會使人上癮。
改變行為模式。即使孩子患了ADHD,父母仍然有責任對孩子施行管教。雖然孩子也許需要受到特別照顧,可是,聖經向父母提出忠告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巴巴拉·英格索爾在她所著的《患活動過度症的兒童》一書裡指出:「要是家長對活動過度的兒女抱放棄態度,任由孩子『任意妄為』,這對於孩子毫無幫助。活動過度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樣,需要接受首尾一貫的管教,以及受人尊重。換句話說,父母應當為孩子定下明確的限制,同時賞罰分明。」
因此,父母必須為孩子定下明確的規則,並且貫徹始終地執行這些規則,這樣做非常重要。此外,父母也應當嚴格執行某些生活常規。在編排日常活動的時間表方面,父母也許希望給孩子一些個人自由,讓他們有時間做功課、溫習、洗澡等。然後,父母必須切實謹守時間表上的安排,確保整家人認真執行每日的常規。美國一個學會指出:「醫生、心理學家、學校職員和老師有義務向孩子和家長解釋,ADD或ADHD並不是讓孩子任意搗蛋而無需受罰的『通行證』。患這些病的孩子需要接受適當的幫助。」
智能訓練。要幫助孩子改變他對自己和他所患的病的看法。羅納德·戈爾德貝格醫生說:「ADD患者儘管容貌俊俏、聰穎過人、心地善良,可是,他們仍然覺得自己『樣子難看、頭腦遲鈍、一無是處』。」有鑑於此,患上ADD或ADHD的孩子必須對自己的價值有適當的看法,並且知道他能夠應付自己的注意力難題。對於在青少年階段的ADHD患者來說,這些觀點尤其重要。ADHD患者到青少年的時候也許已遭受過同輩、老師、兄弟姊妹,甚或父母不少的批評。現在他需要定下合乎現實的目標,並且以公平而非苛刻的方式評估自己的價值。
對於患上ADHD的成年人,上述的療法也同樣適用。戈爾德貝格醫生寫道:「醫生必須按著病人的年齡而改變療法。可是,基本的療法——適當的藥物治療、改變行為模式和智能[訓練],在病人的一生裡仍然是有實際幫助的。」
提供協助
約翰有一個患上ADHD的十來歲兒子,他對一些有類似處境的父母說:「要盡量對這個病症有更多認識。要首先對事情有充分的了解,然後才作出有關的決定。最重要的是,要愛你的孩子,幫助他建立自尊。自卑感能夠使孩子灰心喪志。」
父母雙方都必須互相合作,患上ADHD的孩子才能獲得充分的幫助。戈登·塞爾方丹醫生寫道,患上ADHD的孩子需要「知道家人愛他,而這愛則來自父母之間所存在的愛」。(楷書自排。)可悲的是,父母甚少表露這樣的愛。塞爾方丹醫生補充:「家裡如果有一個[患上ADHD的孩子],夫婦不和或婚姻破裂的機會,差不多比正常家庭多百分之33。」為了避免夫婦關係緊張,父親也要盡力去養育患上ADHD的孩子。教養孩子的責任絕不應由母親獨力承擔。——以弗所書6:4;彼得前書3:7。
父母的好友雖不是家庭的一分子,卻能提供莫大的幫助。怎樣幫助呢?上文提到的約翰說:「要表現仁慈。不要單看事情的表面,要好好認識患上ADHD的孩子,也要跟孩子的父母傾談。他們的近況怎麼樣?他們有什麼日常活動?」——箴言17:17。
基督徒會眾裡的分子也可以伸出援手,以造益患上ADHD的孩子和他的父母。他們可以怎樣予以援手呢?他們可以對這樣的家庭懷有合理的看法。(腓立比書4:5)一個患上ADHD的孩子有時也許會表現得桀驁不馴。不要毫不體貼地說:「你為什麼縱容你的孩子?」或「你為什麼不好好管教他?」。一個有洞察力的信徒同工明白到,為要照料一個患有ADHD孩子的日常需要,父母的擔子已不勝負荷了。誠然,父母應當盡力控制孩子的搗蛋行為。但無論如何,基督徒同工不會急躁地把不滿的情緒宣泄出來,相反地,他們應當「體恤別人」,「祝福」別人。(彼得前書3:8,9)不錯,上帝往往通過富同情心的信徒同工「安慰低落的人」。——哥林多後書7:5-7。
研究聖經的人意識到,人類所有不完美的情況,包括學能缺失症和ADHD,都是從人類的始祖亞當遺傳而來的。(羅馬書5:12)他們也知道創造主耶和華將會實現他的應許,為人類帶來一個正義的新世界,屆時一切折磨人的疾病將會永遠消逝。(以賽亞書33:24;啟示錄21:1-4)對於患上例如ADHD一類疾病的人來說,這個應許能夠使他們有力量保持堅忍。約翰說:「隨著兒子日漸長大,並且受到所需的訓練,以及人生經驗不斷增加,這一切有助兒子了解和應付自己的病。可是,在這個事物制度裡,他不會完全康復的。不過,在新世界裡,耶和華將會治好我兒子的病症,使他能夠享有豐盛愉快的人生。這個希望使我們深感安慰。」
[腳注]
a 《儆醒!》雜誌不會推薦任何一種療法。基督徒應當謹慎地去選擇適當的療法,以免所採用的療法跟聖經原則有衝突。
b 藥物也會對某些患者產生副作用,例如抑鬱和某些情緒問題。此外,對於一些有顫搐問題的患者,例如圖雷特氏綜合徵患者,刺激性藥物也會使抽搐問題惡化。因此,患者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接受藥物治療。
[第8頁的附欄]
給父母的忠告
事實上,所有兒童有時的確會不專心、易衝動、活動過度。然而,這些特色本身並不就必然是ADHD的病徵。斯坦頓·薩梅諾博士在他所著的《防患未然》一書裡指出:「不少例子顯示,孩子一旦不想做某件事,父母往往會多加遷就,以為孩子必然是有些什麼缺陷,或生病了,而不是偷懶。」
理查德·布羅姆菲爾德博士也認為父母必須提高警覺,他寫道:「誠然,有些孩子被診斷患了ADHD,他們的神經系統出現毛病而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可是,有些人卻把各樣污言穢語、虛偽、疏忽和其他社會弊病通通歸咎ADHD。事實上,現代人的生活缺乏正確的價值觀,他們恣行強暴和吸毒;至於可怕程度較低的因素則包括毫無紀律、混亂不堪的家庭生活。這一切因素比任何神經系統上的毛病,更能使人表現出與ADHD相似的焦躁行為來。」
有鑑於此,羅納德·戈爾德貝格醫生認為,人不應以ADHD作為「解釋一切行為特徵的理由」。他勸告人要「考慮過一切有可能患上的病症後,才作出正確的結論」。不少身體上或情緒上的病徵跟ADHD十分相似。因此,人必須向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請教,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
即使診斷結果證明孩子的確患了ADHD,父母仍然應當首先權衡利弊,才決定是否讓兒女接受藥物治療。哌醋甲酯雖然能夠消除某些病徵,可是,這種藥物卻有不少副作用,例如失眠、加深焦慮的感覺,以及心緒不寧。因此,理查德·布羅姆菲爾德博士提醒人,不要為了消除孩子的症狀而急於讓他接受藥物。他說:「太多孩子和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正以不當的方式服用哌醋甲酯。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孩子是否服用哌醋甲酯,看來主要視乎父母和教師能夠容忍孩子的行為到什麼程度而定。有些父母讓孩子服用哌醋甲酯,目的只是使他們保持安靜,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父母不應太快斷定孩子患了ADHD或學能缺失症。他們應當跟一位醫術精湛的專科醫生商討,並且小心地權衡有關的證據。要是診斷結果顯示,孩子的確患了學能缺失症或ADHD,父母就應當撥出時間去熟識有關病症的資料,這樣就能以對孩子最有益的方式去養育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