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歷史對你有任何益處嗎?守望台1988年 | 3月15日
-
-
馬丁·路德對此感到憤憤不平。他在1517年發表了95篇著名的論文。正如他在論文的起頭說,這是「為了愛真理的緣故」。a
由於路德只在學者當中討論這件事(身為大學教授,他有權這樣行),他的論文是以拉丁文寫成的。但據奧寧格所說,這些論文卻「轟動一時」。「在十四天之內,它們[被譯成德文付印]傳遍德國,在四個星期之內甚至傳遍整個基督教國。有些人感到歡欣鼓舞,因為終於有人挺身而出,起來反抗羅馬的暴政。對其他的人來說,路德卻成了仇視的對象。」論文所生的影響也出乎路德本人意料之外。這些論文究竟顯示些什麼?
路德的95篇論文顯示些什麼
根據路德的第一篇論文,「信徒應當一生懺悔。」罪人並不能藉著贖罪券與上帝和好。反之他們要表現衷誠的悔改和基督徒的品行才能這樣行。較後的一篇論文則說:「因此,所有向基督徒宣告『平安了、平安了』,但其實並沒有平安的先知們滾開吧。」——第92篇。
據路德寫道,傳統絕非「最高的」,也不是「真正的財寶」,惟獨福音才是。(第55、62和65篇)不錯。耶穌立下榜樣以上帝所感示的聖經教導人。他論及上帝的話語說:「你的道就是真理。」(約翰福音17:17;路加福音24:44)但教士們卻偏離了這個榜樣,拒絕把聖經視為最高的權威,從而墮入人為主張的陷阱裡。路德責備他們說:「有些人說錢幣落入錢箱裡叮噹作響的剎那,靈魂便飛(出煉獄)。這些人其實正倡導人為的主張。」——第27篇。
路德警告說,這樣的宣傳只會使「利潤與貪婪並長」。(第28篇)宗教歷史證明教士們漠視了聖經所提出的警告,結果他們淪為貪愛錢財的人。(希伯來書13:5)一部天主教歷史書承認說:「教會在這段時期的腐敗必須歸咎於羅馬教廷的財政政策。這項政策被買賣聖職的醜事徹底染污了。」
路德對「『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會傳統」大聲疾呼提出抗議,「坦率譴責教會墮落,成為僅熱中於金錢和權勢」。正如一位基督新教的歷史家指出,路德觸著了難題的癥結:教會全面捨棄了早期基督教的教訓。
捨棄純真信仰的開始
第11篇論文把一項沒有聖經根據的教義描述為「顯然在主教們沉睡時撒下的稗子」。這項描述使我們想起耶穌論及麥子和稗子的比喻。在這個比喻裡,耶穌預言會有假基督徒興起。(馬太福音13:36-43)使徒們一一去世之後,這些假基督徒,連同變節背教的導師,把純正的聖經教訓與希臘哲學混雜起來,引進了一些沒有聖經根據的教義,諸如靈魂不死、地獄永火、三位一體等。b——使徒行傳20:29,30。
舉個例說,早期的基督徒並沒有採用任何畫像。當時的所謂教會父老把偶像崇拜視為「越軌和犯罪的行為」。可是,到了第四世紀的末期,各教堂已充斥著耶穌、馬利亞、眾使徒、天使和眾先知的畫像了。據薩拉米斯的伊皮法紐斯說,人在畫像面前屈膝下拜時,畫像裡的人受到不適當的尊崇。久而久之,聖經吩咐人「要自守,遠避偶像」的警告開始受人忽視了。——約翰一書5:21;可參看使徒行傳10:25,26。
持有神職的基督徒違背了耶穌的命令,擅自組織一個教士集團去「統治」他們的弟兄。(馬太福音20:25-27,《新譯》;23:8-11)後來,羅馬的主教們更自稱持有優越地位。歷史家奧寧格評論說,「在世俗化的教皇制度統治之下,教會生活腐敗,情況繼續惡化,無法遏制,」教會雖曾試圖「改革,卻無能為力。」
十六世紀目擊更多的改變。「當時的情緒對他[路德]有利。」奧寧格說,然後補充道,「反對他的人攻擊他,威脅要以異端的罪名把他處死。然而,他們這樣行只促使路德根據聖經作了更多及更新的考查,直至整個羅馬制度——畢竟只是個屬人的產品而已——開始在他眼前崩潰傾倒。」可是,新產生的各教會真的好像他們所聲稱一般擺脫了「各種醜惡的弊病和謬誤的道理」嗎?
改革——並不是復興
十六世紀所提倡的宗教改革並沒有復興一個統一的「世界」教會,也沒有恢復早期的基督教道理,反之,僅促使變節背教的基督教國變成多個分裂而又再分裂的部分而已。正如第11篇論文提及,今日的主教們,包括路德的繼承人在內,看來仍然在「沉睡中」。
-
-
宗教歷史對你有任何益處嗎?守望台1988年 | 3月15日
-
-
a 在現代,羅馬天主教會的歷史家聲稱,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威頓伯格把論文釘在城中教會門外一事只是「基督新教各教會的歷史傳說而已」。可是,無法反駁的事實是,那天路德確曾寫了一封語氣恭敬的信給艾伯特大主教,隨信附上一份論文的副本。路德請求艾伯特斥責自己手下售賣贖罪券的傳道者,同時取消一切的訓示。這封信的正本現今仍存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立檔案館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