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9 8/15 24-27頁
  • 在多元化的馬來西亞宣告王國的好消息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在多元化的馬來西亞宣告王國的好消息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小標題
  • 面對宗教挑戰
  • 克服語言及風俗的障礙
  • 在『割取人頭的地區』裡
  • 『至小的族要加增千倍』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守》89 8/15 24-27頁

在多元化的馬來西亞宣告王國的好消息

氣派堂皇的圓頂清真寺、拱形的神龕,尖頂的教堂、裝飾著各種各色偶像的塔形古廟。這便是世界四大宗教匯集的國家——馬來西亞。當地人口共1600萬,居民包括馬來人、中國人、印度人、歐亞混種人、依巴人、卡達西人及許多土著部落的民族。很可能沒有任何其他地方在宗教、文化、風俗、傳統及語言方面比馬來西亞更多元化。

馬來西亞位於赤道以北的南中國海,地理方面是由兩個部分所組成:西部是以前稱為馬來亞的半島,東部則包括婆羅州島上的沙巴及沙撈越。馬來西亞的地勢也與當地的居民及文化同樣多元化,有沿岸的沼澤低地,深邃茂密的森林,也有巍峨挺拔的高山,包括位於沙巴境內的基納巴盧山,海拔高達13,455呎(4101公尺)。

耶和華見證人正在這種環境內努力傳講「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24:14)他們怎樣接觸到所有這些具有不同語言背境、風俗習慣及宗教觀念的人呢?在這個國家裡傳講王國信息的情形又如何?最重要的是,見證人在當地成就了些什麼事?

面對宗教挑戰

好消息的宣揚者為了要接觸到各種不同宗教背境的人,他們必須學會將回教與印度教家庭,佛教或道教與基督新教或天主教的家庭分辨出來。他們用什麼方法呢?

有些跡象可以幫助他們將這些人清楚分辨出來。例如,道教或佛教的家庭通常設有一座鮮紅色的祭壇,天主教徒的住宅則有馬利亞或耶穌的像。另一方面,印度教家庭的特色是在屋前掛有芒果葉,回教徒則在房屋的門楣上刻有阿拉伯文的可蘭經經文。

辨明戶主的宗教背景是一回事,要引起他們對好消息的興趣卻是完全另一回事。戶主通常的一個典型反應是說:‘Semua agama sama lah.’ 然後用英文說:『對不起,我沒有興趣。』他們的話往往會夾雜著中文、馬來語及英語。他們會笑容可掬地告訴你,他認為所有宗教都是一樣,所以不感興趣。

許多來自佛教、道教及印度教家庭的馬來西亞人都受到基督教國在當地提倡的立即歸信的安排所吸引而紛紛加入許多不同的基督新教教派。他們當中有許多人由於受到教士的挑唆而拒絕聆聽好消息。然而,耶和華的偉大聖名及旨意卻仍然不斷在這個多元化的國家裡受到廣泛的傳講。

由於耶和華見證人堅忍不拔,通情達理,結果使許多心地忠實的人對王國信息產生良好的反應。例如,請看看伯特里克,他從前是個長髮蓬鬆的煙民。他曾受過中國的武術訓練,別人若激怒他,他便會以暴力對付。他過著毫無目的的生活。可是,後來一位王國宣揚者將啟示錄21:4的經文讀給他聽,他深受『不再有死亡』這句話所吸引,於是接受聖經研究的安排。他對於所獲知的聖經真理大感振奮,不久便開始以書信及回家時親自向母親作見證。可惜母親卻表示強烈的反對。

有一天,伯特里克和他的母親向弟弟提出責備,後者也是個空手道高手。他惱羞成怒,向伯特里克拳打腳踢,但伯特里克並沒有還手,反而保持鎮靜安詳。這使他的母親大感驚訝。她開始對兒子正在學習的道理感到好奇,很想知道這種知識何以會具有如此重大的改造力量。她進步很快,六個月之後便受了浸。現在她轉過來向她那73歲的母親作見證;後者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但她非常賞識能夠永遠活下去的希望。因此,她雖然是個文盲,也開始研讀《你能夠永遠生活在地上的樂園裡》這本書,並且盡力牢記許多中文字。如今,她也是好消息的宣揚者了。

克服語言及風俗的障礙

為了應付人們說多種語言的情勢,見證人從事傳道工作時必須帶備特別大的書袋才行。但有時仍未足以應付難題。

例如,即使見證人是中國人,也有中文書刊,但這並不意味到他們必定能夠與中國籍的戶主交談。他們是講同一的方言嗎?假若見證人是福建人,而屋主是廣府人,難題便產生了。因為中國方言的音調變化很大,在發音方面若稍有差誤便可能表達完全不同的意思。舉例說:一位福建籍的先驅姊妹,曾鬧了一個很大的笑話。她在廣府人的地區工作時本想告訴人自己是一位『聖經學生』,但卻說自己是個『神經學生』。

有時即使用字正確,意思亦可能隨聽者而異。由於馬來西亞是多種族的社會,當地的人通常都很彬彬有禮,盡力避免冒犯任何人。他們特別覺得很難開口拒絕陌生人。因此見證人學會,戶主若應允接受一個聖經研究或前往參加基督徒的聚會,不要感到過度興奮。為什麼?因為這並不一定表示他接受什麼。傳道員需要時間和經驗才能決定誰是真正對真理感興趣的人。

馬來西亞是有最多假期及宗教節日的國家之一,人們會在這些日子忙於探訪親朋戚友。馬來西亞的見證人也利用這些假期加緊他們的活動,向人宣講王國的好消息。可是,若想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他們必須表現機巧及體貼。

農曆新年便是這些節日之一。為了確保來年幸福快樂,道教徒認為在一年之始必須講些吉利的話及行一些善事。在那天,見證人會盡量避免使用諸如『死亡』、『疾病』及『痛苦』一類的字眼。反之,他們會強調一些快樂的主題,例如『在一個新世界裡享受永遠的生命,有良好的健康和無窮的幸福、和平。』在這個假期裡不宜於向別人指出他們所經歷的禍患。

在『割取人頭的地區』裡

既然『大群人』是由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方言』的人所組成的,我們不禁想起馬來西亞東部的土著。(啟示錄7:9,《新譯》)見到沙撈越——一度以割取人頭聞名的國家——有越來越多居民對王國信息作出響應實在令人欣慰。

例如,四年前在沙撈越沿岸的產油城市米里只有三位王國宣揚者,但如今卻有許多人對學習聖經表示興趣。一位先驅姊妹共有十七個聖經研究,其中有些學生自己也與其他感興趣的人士主持聖經研究。目前,在米里這個細小的城鎮裡已有一群興旺的會眾了。

長屋是沙撈越依巴族人的特色。這些築在樁柱上的長形建築物是用硬木及棕櫚葉建成的,通常建於森林外圍的河邊上。每幢長屋都有三十至四十戶或甚至更多的人家,他們一戶一戶的排列在一條公眾走廊之上。我們很多時會在這一類的地區從事傳道工作。

有一次,見證人在這樣的一幢長屋舉行公眾演講,演講的主題是『死者有什麼希望?』當地的酋長(稱為特艾拉馬)將所有人召集到公眾大堂(路艾)裡。每個人都很恭敬地留心聆聽,堂內鴉雀無聲,直至演講結束為止。然後有一人問道:『死者怎可能一無所知呢?』另一個人則堅持認為好人已到天上去,壞人則下到有烈火焚燒的地獄裡。然而,有些人卻深受能夠永遠生活在地上樂園裡的希望所吸引而想探知更多有關的真理。情形正如保羅在亞略巴古向雅典人傳道時一般。——使徒行傳17:32-34。

一位七十二歲的依巴族老翁賈英索住在另一幢長屋裡。他是英國教會的信徒。他在年輕的日子已時常受到一些問題所困擾,例如:一位仁愛的上帝怎可能將死者扔進一個燒著的火湖裡永遠受苦呢?若真的有一位上帝存在,何以世上有這麼多不平?沒有人能給他提出滿意的答案。有一天,他的朋友將一本《導至永生的真理》從城裡帶回來。他認為這本書也許能夠解答賈先生的疑問,於是便借給他看。賈先生簡直喜出望外!經過60年的苦心探求之後,他終於尋得了有關上帝的真理。

賈先生決定自己也要有一本這樣的書,於是駕車到150哩(240公里)外的沙撈越首府古晉,親自往各書店搜尋,但卻無法找到這本書。當晚,他在一位親戚的家裡聽聞另一位親戚有這本書。最後,他終於獲得指示前往當地的王國聚會所購取了十五本不同的刊物帶回家去。

賈先生讀完所有這些資料之後回到城裡要求受浸。長老們微笑地搖搖頭。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發覺他竟然完全符合資格,於是他便受了浸!他將更多聖經書刊運返自己所住的長屋,然後開始向鄰舍傳道。他起初覺得很奇怪,何以他的朋友讀過書刊之後仍不接受真理,但後來他意識到他需要與這些人研讀聖經。因此,賈弟兄的外勤傳道報告時常像一本日記簿一般。

以下的報導,來自沙巴一個孤立的城市拉哈達圖:一位年輕已婚的婦人與她的三個兒女藉著一位住在首府哥打基納巴盧的姊妹以書信方式與她們主持聖經研究而認識真理。最後,這個婦人決定在一個環務大會中受浸。在浸禮演講進行期間,她的丈夫氣沖沖地闖進來,下令她立即跟他回家去。

回到家裡,丈夫試圖向妻子道歉賠罪,但並未能得到妻子原諒。最後,他喊道:『那麼,你究竟想怎樣?』『我想受浸。』妻子回答說。『這件事真的對你如此重要嗎?』他問道。『是的,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場合。』最後,他終於說:『好吧!叫你們的長老來,我築一個泳池給你在這裡受浸。』

他果然實踐諾言。他的妻子於是在下次環務監督探訪期間在她丈夫所築的泳池中受了浸。可是,什麼推使這位姊妹有這麼堅定的決心呢?雖然她只是單獨一人,她卻毫不間斷地準備所有聚會的資料。她覺得若錯過一次『聚會』,便彷彿少吃了一餐一般。這位姊妹現正教導兒女學習真理,並且主持三個家庭聖經研究。

『至小的族要加增千倍』

1939年,來自澳洲的艾爾弗雷德及西爾瑪·威克夫婦前往馬來西亞發起當地的王國工作。他們在海外傳道崗位上忠信地服務了差不多50年之久。耶和華的確大大祝福他們的努力!當地的分社辦事處於1972年在檳城成立,威克弟兄擔任分社監督。自此以後,馬來西亞的傳道工作一直欣欣向榮。1972年全國只有207位王國宣揚者,十年之後,人數已增至三倍。分社於是在1983年將辦事處遷往首都吉隆坡附近的港口城市克蘭。新分社包括三座兩層的建築物而足以應付當前的需要。

幾年前,當地的見證人作出特別努力將王國信息帶到更多說華語及譚模語的居民那裡。現在,除了有兩群中文會眾之外,其他幾個會眾也有中文及譚模文的研究班,還有一群十分活躍、為數約二十人的日語研究班。

馬來西亞在全國各地共有20群會眾,接近900名王國宣揚者,與人口的比例是1:18,500,因此還有許多工作尚待完成。1988年的受難紀念出席人數共達2,633人,由此充分顯示當地的增長潛力。馬來西亞的見證人的確為此深感欣慰。有越來越多人正追求全時的服事職務。不錯,當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正熱切期待達到1,000名宣揚者的目標。他們將耶和華的應許謹記在心:「至小的族要加增千倍;微弱的國必成為強盛。我——耶和華要按定期速成這事。」——以賽亞書60:22。

[第2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泰國

馬來西亞

檳城

吉隆坡

克蘭

新加坡

馬來半島

蘇門答臘

赤道

南中國海

菲律賓

沙巴

哥打基納巴盧

基納巴盧山

拿篤(拉哈達圖)

汶萊

米里

馬來西亞

沙撈越

古晉

婆羅州

600 Km

400 MI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