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10/22 20-24頁
  • 一罈油脂的啟示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一罈油脂的啟示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猶太血統
  • 納粹黨入侵
  • 群眾倉皇出逃
  • 難民生活
  • 全家歸信同一宗教
  • 在新地區傳道
  • 我該拿什麼報答耶和華?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9年
  • 家人忠於上帝——我心大受激勵
    警醒!1998年
  • 「信心堅定,誓不退縮!」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0年
  • 衝破驚濤駭浪駛回平靜的海面
    警醒!200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0/22 20-24頁

一罈油脂的啟示

回想起童年,戰爭的恐怖場面往往湧上心頭。那時我只有四歲,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接近尾聲,我們卻要倉皇逃命。出逃的情景至今依然記憶猶新。逃難以前,我們一家七口就住在德國的東普魯士。

我茫然盯著可怖的黑夜,聽到俄羅斯空軍的轟炸機從遠處漸漸逼近。突如其來的閃光劃破了漆黑的長空,爆炸聲震耳欲聾,幾百碼外的燃料箱燒得火光熊熊。我們的火車在鐵路上來回晃動,乘客禁不住驚叫起來。一會兒後,轟炸機飛走了,火車繼續前行。

另一次,我從瞌睡中醒來,看見一個婦人大喊大叫。她試圖從我們置身的運牛車廂跳下。爸爸及時攔阻婦人,把她扯回車廂去。這個婦人抱著嬰兒,在車門近處打盹兒。她醒來發現,孩子凍僵了。車上的男子把嬰兒屍體拋到外面的雪地去。婦人痛不欲生,試圖打開車門往下跳,要跟孩子同歸於盡。

陣陣寒氣侵人入骨,幸虧運牛車廂中央有個大腹火爐,供我們取暖。車廂的一端備有木柴,但由於供應有限,我們只可用少許來煮馬鈴薯。一袋袋的馬鈴薯猶如床墊一般,使我們不致睡在冷冰冰的地板上。

我們為什麼要倉皇逃命?我們一家怎樣熬過逃難的日子?讓我從頭說起。

猶太血統

1940年12月22日,我在東普魯士的呂克(現今波蘭的埃烏克)出生。雙親生下五個孩子,我在家中排行最小。18世紀下半葉,我的猶太祖先因宗教迫害離開德國。在歷史上的一次大遷徙中,他們集體移居俄羅斯。後來,俄羅斯的排猶情緒日漸高昂。到1917年,祖父為了逃避反猶太分子的迫害,不得不離開伏爾加河附近的鄉村,遷到東普魯士去。

祖父取得德國公民身分,在東普魯士安家落戶。猶太人紛紛改名換姓,起了個雅利安名字。爸爸的原名是弗里德里希·扎洛蒙,後來改叫弗里茨。媽媽是普魯士人,爸爸是個樂師,他們倆在1929年結婚。

兩人婚後過著幸福、愉快的生活,前景看來一片光明。外祖母弗雷德里卡和外曾祖母威廉明妮擁有一個相當大的農莊。雙親常常攜同兒女探望兩位長輩,她們的農莊就成了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全家都喜愛音樂。在爸爸的伴舞樂隊裡,媽媽負責打鼓。

納粹黨入侵

1939年,德國政局動盪,風雲突變。希特勒一心要鏟除猶太人,提出了所謂的最後方案。雙親為此憂心忡忡。我們做兒女的,卻一直給蒙在鼓裡,不知道自己有猶太血統。1978年,爸爸去世後九年,媽媽也長眠了。那時我們才知道自己原來是猶太人的後代。

為免別人懷疑自己是猶太人,爸爸決定加入德國陸軍。起初他在軍樂隊服役。後來,有人看來知道爸爸的背景,於是向當局揭發。結果,我們全家都遭到審問。當局為我們拍照存檔,供納粹專家仔細研究,看看我們的相貌像不像猶太人。幸好我們長得挺像雅利安人,所以當局並沒有逮捕我們,也沒有把我們拘押。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我們的居住區素來風平浪靜,如今人人都提心吊膽。媽媽很想馬上搬家,遷往較安全的地區。納粹官員橫加阻撓,我們一家無法出逃。1944年夏天,俄羅斯軍隊向著東普魯士推進,德軍決定撤出呂克一帶。7月一天,當局下令我們得在六個鐘頭內離開家園。

群眾倉皇出逃

媽媽感到手足無措。拿什麼走?往哪裡逃?怎樣上路?我們會回來嗎?每個家庭可拿走的東西非常有限。媽媽很明智,只收拾基本的必需品,方便我們攜帶上路。她還拿走一個大罈子,內裡裝滿牛油脂和碎塊臘肉。其他家庭寧取貴重財物。

1944年10月22日,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一個作者寫道:「俄國士兵目睹親人被殺,家園、莊稼通通化為灰燼,自然很想以牙還牙、報仇雪恨。」他們到處搶掠、肆意破壞,東普魯士人民不禁大起恐慌,倉皇逃命。

我們也外逃避難,住在東普魯士偏西較遠的難民區。如今看來只有一條出路,就是經波羅的海逃往別處。難民於是紛紛湧到但澤港市(現今波蘭的格但斯克)去。當局徵用海港船隻,執行緊急救援行動。我們一家趕不及上火車,所以不能登上德國客輪「威廉·古斯洛夫號」。這艘客輪原定在1945年1月30日從鄰近但澤的格丁尼亞出發。後來我們得知,客輪給俄羅斯的魚雷炸沉了,約有八千個乘客葬身冰封的海域。

既然海上的逃路已經封鎖,我們惟有向西進發。爸爸獲准休假,暫時離開軍隊。他利用假期,陪同我們搭火車逃難,就像文章開頭所描述一樣。不過,他很快就要返回軍隊報到,剩下媽媽拖兒帶女,繼續踏上漫長的艱險旅程。媽媽把那罈油脂當珍品看待,每次只配給我們少量來吃。我們沿途拾取殘羹剩菜充飢。幸有這罈油脂補充營養,我們才能熬過漫長的嚴冬。那罈油脂原來比金銀有價值得多!

我們終於來到斯塔加德鎮。在火車站近處,德軍和紅十字會搭起了施湯所。在飢腸轆轆的孩子看來,那碗湯猶如天賜甘旨。過了一段時間,我們抵達德國的漢堡,又餓又累,但慶幸自己還在人世。我們給安置在易北河畔的農場,跟俄羅斯和波蘭的戰俘擠在一起。1945年5月8日,歐洲的大戰結束了,我們的處境卻岌岌可危。

難民生活

爸爸給美軍俘了,待遇還算不錯。美軍知道爸爸是個樂師後,就倍加善待,讓他在美國獨立紀念日的慶典上大顯身手。後來,爸爸找到機會逃脫,返回漢堡。我們一家得慶團圓,在鄉間的村舍安頓下來。不久,祖母和外祖母也安然抵達,跟我們重聚天倫。

可惜好景不常。當地居民開始排斥難民,連我們隸屬的信義會也朋比為奸。一天傍晚,牧師來找我們。他出言凌辱,醜詆難民,故意激起我們的惱火。爸爸勃然大怒,動武要打牧師。媽媽、祖母和外祖母三人合力阻止。但爸爸體格壯實,他把牧師舉起揪到門口去,推出門外。從那時起,爸爸就禁止我們在家談論宗教。

此後不久,爸爸在德國鐵路公司找到一份差事。我們遷到漢堡的市郊去,以閒置的車廂為家。後來,爸爸給我們蓋了一個像樣的住所。可是,仇恨難民的情緒卻持續不息。我童年常常遭到排斥,當地兒童不但向我動粗,還傷害我的自尊。

全家歸信同一宗教

我小時跟祖母、外祖母共用臥室。雖然爸爸不許我們在家裡談論宗教,但每逢爸爸外出,祖母和外祖母就向我講述上帝。她們一起唱讚美詩,閱讀自己的聖經。我漸漸受她們薰陶,在靈性上有所渴求。到十歲那年,每逢星期日,我都徒步到教堂做禮拜,每次來回七英里。但我必須承認,我總是失望而回,因為牧師老是不能解答我的疑問。

1951年夏天,一個衣著整潔的男子上門探訪,向媽媽介紹《守望台》。他說:「你要是閱讀《守望台》,就能了解上帝王國的含意。」我的心兒卜卜地跳,巴不得媽媽接受一本。媽媽不想惹爸爸的氣,於是婉言拒絕。我苦苦哀求,媽媽的心軟了。她取了一本《守望台》給我。稍後,埃內斯特·希賓回來探訪我們,並留下《「以上帝為真實」》。

就在這段期間,爸爸因公受傷,斷了腿骨。他終日呆在家裡,顯得很煩悶。爸爸的腿上了石膏,但仍能一瘸一拐地行走。令我們費解的是,爸爸只在開飯時間露面,其餘時間就不知所終。整個星期都是這樣。但我留意到,每逢爸爸消失蹤影,我的書也不見了。有一天,爸爸在進餐期間對我說:「那個男子回來的時候,我想見見他!」

希賓弟兄再次探訪我們。出乎人人的意料,爸爸把那本書往桌上一扔,然後說:「這本書所講的全是真理!」爸爸隨即跟希賓弟兄學習聖經。後來,其他家人也跟爸爸一起學習聖經。希賓弟兄成了我的良師密友。我向其他孩子講論自己新近學到的聖經知識,結果被主日學校開除。我從此跟信義會一刀兩斷。

1952年7月,我跟著好朋友希賓弟兄,逐戶向人傳講上帝王國的好消息。每個星期日,希賓弟兄都叫我細心聆聽他怎樣向住戶傳講聖經信息。幾個星期後,希賓弟兄指著一大排房屋,說:「這個街區的住戶由你獨自探訪啦。」起初我心裡有點緊張,但久而久之,我學會怎樣跟住戶攀談,分發聖經書刊,而且卓有成效。

我終於符合資格受浸,藉此象徵我把自己呈獻給耶和華。1953年3月29日,我和爸爸在同一天受浸。同年的下半年,媽媽也成為我們的屬靈姊妹。在隨後的歲月,其餘的家人都先後受了浸。他們包括姐姐埃麗卡、三個哥哥(海因茨、赫伯特和維爾納),還有我們敬愛的祖母和外祖母。當時這兩位老人家已經80多歲了。1959年1月,我開始做先驅,也就是全時的傳道員。

在新地區傳道

爸爸常常敦促我離開德國。回想起來,我看出爸爸用心良苦,他一直擔心排猶主義死灰復燃。我申請移居澳大利亞,希望日後可以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或其他太平洋島嶼,從事海外傳道工作。1959年7月21日,我和哥哥維爾納一同抵達澳大利亞的墨爾本。

幾個星期後,我遇見梅爾瓦·彼得斯。她是富特斯克雷會眾的先驅。我們在1960年結為夫婦,婚後生下兩個女兒。喜見她們深愛耶和華,雙雙獻身事奉上帝,我們不禁心花怒放。一向以來,我們都力求過簡樸的生活,好讓整家人能夠追求屬靈目標。多年來,梅爾瓦一直參與全時服務,但後來由於健康欠佳,她不得不停止先驅工作。目前我在堪培拉市貝爾康南會眾服務,又是長老又是先驅。

我從童年的經歷學會隨遇而安,對耶和華的供應心滿意足。我深深體驗到,從苦難中逃生,基本的必需品比金銀有價值得多。媽媽拿走的那罈油脂足以證明這點。但要緊的是,人如果想永遠活下去,就得研讀上帝的話語,實踐聖經的教訓。——馬太福音4:4。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所說的話不但語重心長,而且鑿鑿有據:「[耶和華]用美好的東西叫飢餓的人完全飽足,打發富有的人空手而去。」(路加福音1:53)值得高興的是,我全家共有47個成員,包括7個孫子孫女,在真理中行事。(約翰三書4)我和梅爾瓦,連同其他家人,以及許許多多的屬靈子孫,都嚮往美好的未來,在上帝的仁愛照顧下安然度日,跟死而復生的親人重聚。——庫特·哈恩自述。

[第21頁的圖片]

1944年,俄羅斯部隊進軍東普魯士

[鳴謝]

Sovfoto

[第23頁的圖片]

哥哥海因茨、姐姐埃麗卡、媽媽、哥哥赫伯特和維爾納,我在他們前面

[第24頁的圖片]

我和妻子梅爾瓦

[第24頁的圖片]

當年裝滿油脂的罈子跟這個類似,我們就靠那罈油脂熬過了艱苦的歲月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