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的晚餐——應該多久才舉行一次?守望台1994年 | 3月15日
-
-
許多教會聲稱,除了慶祝其他許多節日之外,他們也舉行這個紀念儀式。但他們所用的方式卻跟耶穌所囑咐的大不相同。也許最顯著的差異是:舉行的常度。有些教會每月、每週,甚至每日舉行這項紀念儀式。
-
-
主的晚餐——應該多久才舉行一次?守望台1994年 | 3月15日
-
-
逾越節是猶太人每年慶祝一次的節日。因此,按理說來,耶穌受難紀念也應該每年只舉行一次。逾越節——耶穌被處死那天——總是在猶太曆的尼散月第14日。因此,基督的受難紀念也應該在每年相當於尼散月14日的日子舉行。1994年的尼散月14日會在陽曆3月26日星期六日落之後開始。可是,為什麼基督教國屬下的各教會沒有把這日定為舉行特別紀念的日子呢?我們只要簡略地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找出問題的答案。
妄自更改使徒的習慣
毫無疑問,在公元第一世紀,受耶穌的使徒所指引的門徒完全遵照耶穌的吩咐舉行主的晚餐。可是,在第二世紀期間,有些人試圖更改紀念的日期。他們把耶穌的受難紀念改在週中的第一天(即星期天),而不是在相當於尼散月14日的那天舉行。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呢?
對猶太人來說,一天的時間是從下午六時左右開始,到翌日的黃昏結束。耶穌死於公元33年尼散月14日;那天從星期四的黃昏開始,到星期五的黃昏結束。耶穌在死後第三日——即星期天——的清晨活過來。有些人想在每年一週中的固定的日子——而不是在相當於尼散月14日的日子——記念耶穌的死亡。他們也把耶穌復活的日子看得比他死亡的日子更重要。於是他們揀選了星期天。
耶穌吩咐人記念的是他的死亡,不是他的復活。既然猶太人的逾越節每年落在週中不同的日子,按照我們現在所採用的陽曆(格雷果里曆),耶穌的受難紀念自然也應落在週中不同的日子。由於這個緣故,當時很多人仍緊守起初的安排,每年在尼散月14日舉行主的晚餐。後來這些人被人稱為十四日派,意思是「十四日者」。
有些學者承認,「十四日者」所跟從的才是使徒起初所立的模式。一位歷史家說:「論到舉行[主的晚餐]的日子,小亞細亞的十四日派教會沿用耶路撒冷教會所採納的日子。公元第二世紀,這些教會在尼散月14日舉行主的晚餐,記念基督的死亡為人類帶來救贖。」——《教父著作研究》,第五卷,1962年版,8頁。
展開爭論
雖然小亞細亞有很多基督徒跟從使徒所立的模式,羅馬的基督徒卻把紀念的日子定為星期天。公元155年左右,士每拿的波利卡普代表小亞細亞的各群會眾訪問羅馬,與當地的會眾商討這個以及其他難題。可惜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無法達成協議。
里昂的伊里奈烏斯在信中寫道:「[羅馬的]亞尼賽無法說服波利卡普,叫他不再跟從以往與主的門徒約翰和其他使徒來往時所恪守的模式。另一方面,波利卡普也無法說服亞尼賽跟從他,因為亞尼賽認為自己應該稟承在他之前羅馬各長老所慣守的模式。」(《優西比烏斯》,第5部,第24章)請留意,這項報導透露,波利卡普所持守的立場是以使徒為權威的,但亞尼賽則以羅馬前任長老所慣守的模式為根據。
到第二世紀末葉,這項爭論日趨激烈。在公元190年左右,一個名叫維克托的長老獲選為羅馬主教。維克托認為主的晚餐應該在星期天舉行,於是力圖說服其他領袖予以支持。維克托向小亞細亞的各群會眾施加壓力,堅要把主的晚餐改為星期天舉行。
以弗所的波利克拉特斯代表小亞細亞的各群會眾回覆維克托的要求,拒絕向壓力屈膝。波利克拉特斯說:「我們緊守原來的日子,不會胡亂篡改,既不推前,也不押後。」然後,他援引許多權威,包括使徒約翰在內,作為所持立場的根據。波利克拉特斯堅稱:「這些人全都照著福音所載,在第14日舉行主的晚餐;他們絕沒有偏離這個日子。」他補充說:「至於我,各位弟兄,……我絕不害怕 恐嚇。因為那些比我優越得多的人曾說,我們必須服從上帝過於服從人。」——《優西比烏斯》,第5部,第24章。
維克托對這個回覆大表不滿。據一部歷史著作聲稱,維克托「革除小亞細亞各教會的會籍,並通告所有與他意見一致的教會,要跟小亞細亞各教會斷絕來往」。可是,「維克托這項意氣用事、膽大妄為的舉動,甚至連他自己派內睿智、冷靜的人也不肯苟同,其中有幾位致信給他,嚴詞加以規勸,……要他盡力保全友愛、團結、和平。」——賓厄姆所著的《基督教會古事記》,第20部,第5章。
叛道的主張確立起來
雖然屢次有人提出抗議,但在舉行主的晚餐一事上,小亞細亞基督徒的形勢卻日見孤立。隨著時間過去,其他各種不同的模式在別處漸漸形成。有些人從尼散月14日到接著的星期天都舉行紀念儀式。其他的人則較頻常舉行主的晚餐——每個星期天都這樣做。
公元314年,在法國舉行的阿萊斯會議企圖強迫基督徒接受羅馬的安排,同時排斥一切別的模式。餘下的十四日派繼續頑抗。公元325年,信奉異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眼見這個爭論以及其他問題使帝國內以基督徒自居的人陷於分裂,於是召開了一個世界教會聯合會議——尼西亞會議。這個會議頒布命令,吩咐小亞細亞所有基督徒都跟從羅馬慣行的模式。
會議主張不再根據猶太曆的日期記念基督的死亡,所提出的主要論據之一頗值得注意。K.J.黑弗勒所著的《基督教會議歷史》一書說:「據稱,讓這個最神聖節日跟從猶太人的(計算)方式尤其不值。猶太人惡貫滿盈,犯了極其嚴重的罪行,他們的思想完全被蒙蔽了。」(第1卷,322頁)據J.賈斯特說,會議認為跟從猶太人的計算方法乃是「對猶太會堂一項『丟臉的屈服』;這令教會感到不快」。他的話載於《教父著作研究》,第四卷,1961年版,412頁。
這無疑是反猶太主義!主張在耶穌逝世的日子記念他死亡的人被視為猶太派基督徒。人們忘記了耶穌本身也是猶太人;藉著在逾越節為人類獻出生命,耶穌使這個日子含有重大的意義。自此以後,十四日派被人視為異端和分裂教會者,並且大受逼迫。公元341年,安提阿會議頒令革除他們的會籍。即使這樣,到公元400年仍有不少十四日派教徒。之後很久,他們仍有少數分子存留。
自那時以來,基督教國一直沒有恢復耶穌起初所作的安排。威廉·布賴特教授承認:「既特定了一個日子——耶穌受難節——來記念耶穌的受難,現在把耶穌受難節僅限於聖保羅認為與主的晚餐有關的事宜之內,已屬太遲了;聖保羅把主的晚餐與主的犧牲相提並論:主的晚餐常被人用來指復活節本身,結果在基督教國的希臘語和拉丁語的禮儀中,這些觀念變得十分混淆不清。」——《教父時代》,第1卷,10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