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爾多瓦2004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
歷盡滄桑
有多個世紀之久,德涅斯特河與普魯特河之間的土地稱為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是前往歐洲的必經之地。在公元前第一個千年,這個地區是西徐亞人的領土,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的邊陲。這片土地歷盡滄桑,相繼被好幾個民族入侵,包括哥特人、阿瓦爾人和匈奴。公元13世紀和14世紀,摩爾達維亞成了韃靼人的附庸國,16世紀又被奧斯曼帝國吞併。按照1812年簽訂的布加勒斯特條約,土耳其人把摩爾達維亞的一半國土和整個比薩拉比亞割讓給俄羅斯,當時整個地區合稱比薩拉比亞。
1918年,比薩拉比亞成為大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然而,蘇聯曾在1940年一度短期復得此地,到了1944年,比薩拉比亞才再次成為蘇聯的領土。蘇聯統治時期,這個地區稱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後來蘇維埃政權崩潰,摩爾達維亞共和國隨即脫離莫斯科,在1991年8月27日宣告獨立,成為摩爾多瓦共和國。a基希納烏(前稱基什尼奧夫)是國家的首都。
20世紀60年代,摩爾多瓦人口激增,但1970年以來,人口增長的速度已經穩定下來,目前全國的人口約430萬。摩爾多瓦的主要工業是釀酒,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百分之三。許多摩爾多瓦人都以此為業。摩爾多瓦生產的酒尤其受俄羅斯人和東歐人的歡迎。(見71頁附欄)可是,摩爾多瓦有一個更重要的葡萄園,生產許多比實際的葡萄更佳美的果實,就是獻給耶和華的讚美。
-
-
摩爾多瓦2004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
a 除非語境上有必要,本文才會將摩爾多瓦稱為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可是要記住,摩爾多瓦目前的邊界跟以往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的邊界不盡相同。例如,比薩拉比亞的一部分現屬烏克蘭,摩爾達維亞的一部分則歸入羅馬尼亞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