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渴求金錢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
渴求金錢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我的目標」,來自菲律賓的朱利安承認說,「是要到45歲就成為百萬富翁。」來自南非的卡雷爾也承認,「我一生的目標是要發財。」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渴望成為千萬富翁,但大都希望擁有足夠的物質和金錢,可以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便是日本商人吉三郎的態度,他說,「我認為物質財富可以導致快樂。」
來自加拿大的莉絲表示同感,她說:「作為一個青年人,我相信金錢可以買到無憂無慮的自由。」她的丈夫湯姆則希望金錢能助他「逃避一切……去到一處沒有罪行、沒有污染、沒有兩面人要應付的地方。」
奔波勞碌只為財
自古至今,人不惜奔波勞碌,但求發財。在殖民地時代,英國商人緊隨著探險隊的腳蹤,攫得了整個大洲——例如非洲——的礦物資源。後來國勢衰微,加上近代的經濟危機,這項行動已逆轉了方向,因為聯邦公民紛紛移民英國,目的不是致富,而是要賺到足夠金錢去維持家人生活。
菲律賓有數以萬計的男女離開本土,出外謀生,在波斯灣一帶的國家及其他地方求職。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移民紛紛北上,希望在美國賺錢。歐洲多個國家也容許中東和北非的移民入境。
據南非《人力評論》雜誌1987年1月刊說,到1985年6月30日,正式登記的外籍工人已達37萬1,008名之多。但報告補充說,「估計還有150萬非法移民偷入南非境內,分沾它一點財富。」
甚至在較富裕的國家裡,今日也有許多人離鄉別井往他處賺錢。英國的情形便是如此。有越來越多人在南方工作,家卻在北方。以下的例子足以說明原因。倫敦(英國南方)市中心的一間住宅,據報是一間面積只有61平方呎的「斗室」,售價竟然高達3萬6,000英鎊(5萬4,000美元)。可是,在倫敦80哩之內的地區,這個價錢卻能夠買到一幢有三間睡房的住宅。
英國北部的布拉德福德市大約有6萬亞洲居民。移民大多數來到這個工業中心的羊毛工廠工作。但由於自動機器代替了勞工,失業工人如今只有依靠政府的社會救濟金去維持生活。因此,不少志在求財的人結果落得失望。
發展中的國家
同樣,在發展中的諸國,職業前景吸引了數以千計的人離開鄉村擁入都市。不錯,有許多人找到職業。但他們的收入有帶來快樂嗎?
工人所獲得的些微工資必須先繳納住所的昂貴租金;他們的住所很可能位於散布在市鎮周圍的簡陋貧民窟中。其剩下的錢要寄回家鄉給亟需金錢的親屬。例如,非洲多個城市的郵局在月終便出現長列的人龍,等著購買匯票,寄回鄉間給賴之為生的親人。
即使全家都在城市居住,也受到多方的經濟壓迫。他們必須撥出金錢作為醫藥費、交通費、學費、糧食費和租金等。開銷的項目看來難以勝數。難怪許多城鎮居民要身兼兩職。
這種情況看來像是獲致快樂的祕訣嗎?很難。所以,不論你移居別處抑或留在原地,問題仍然是,金錢在你的生活上擔任什麼角色?問題的答案對你的一生具有極大影響。
-
-
金錢——殘酷的主人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
金錢——殘酷的主人
廣告宣傳利用狡詐的心理學去養成一個消費者的社會。它說服人『以尚未得到的金錢去購買不必要的東西,有時是要贏得他們其實並不喜歡的人的豔羨。』
不少人受到誘惑去盡力賺錢,希望獲得安全。這樣行會導致理想的結果嗎?
上文提及的莉絲終於嫁了一個經濟穩定的丈夫。她說:「我婚後有豪華的住宅和兩輛汽車,經濟情況使我們可以隨意享受世界所提供的物質東西、旅行和娛樂等。但奇怪的是,我仍然為金錢擔憂。」她解釋說:「我們有這麼多財物是可以失去的。看來擁有的越多,就越少安全感。金錢並不能帶來免於憂慮的自由。」
雖然追求金錢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標誌,結果卻很少帶來真正的滿足。西爾威斯特(David Sylvester)在《底特律自由新聞報》寫道:「在崇尚物質的1980年代,求財的念頭也許看來十分自然。但在我看來,物質主義只是我們憂慮不安的病徵而已。」
信用抑或欠債?
即使你的收入買不起某些奢侈品,這個物質主義社會也能令你相信自己有權擁有這些東西。由於社會強調物質享受以及一般人擔心通貨膨脹,結果使用信用卡或塑膠金錢賒購的風氣遂大為流行。這樣行的理由是,『你若等到儲夠錢才購買,到時候價格必然已提高了。』
英國的信用卡或付款卡的發行達2260萬張之多,如今在歐洲已高踞榜首,使發行690萬張信用卡的法國瞠乎其後。即使如此,據稱英國的市場「尚未達到飽和程度」。時代轉變得多麼厲害!《聽眾週刊》評論說:「欠債在以前是人所竭力避免的事,但今日卻被視為信用,消費者從四面八方受到鼓勵要欠債。」
結果,如今全球的債務甚至使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也受到威脅。在個人水平方面,債務在收入中所佔的百分率比以前的任何時期為高。這種情況並不限於一國或一大洲。南非一位黑人居民評論說:「以往,黑人從不用信用卡。」但他補充說:「如今,黑人的信用卡使許多公司,例如家具公司,得以維持下去。」
「我們是欠債的一代,」商業作家西爾威斯特評論說,「一般人都消費過度,投資不足,活得好像明天永不會來臨——即使明來到,社會救濟金自然會幫助我們渡過難關。」那麼,這種物質主義的人生觀有為我們帶來快樂嗎?
可悲的後果
「城市投機家『用可加因[麻醉劑]來緩和壓力,』」倫敦《每日電訊報》的大字標題說。不錯,有越來越多收入頗高的青年商人在金錢糾葛方面遭受巨大壓力,以致被捲入一場日益嚴重的禍患——吸毒——之中。
以華爾街為中心的紐約金融區也患上同樣的流行病。據報美國聯邦麻醉藥管理局的一位辦事人說:「捲入吸毒漩渦的人十分謹慎。當然,人不會露骨地自稱吸食可加因,但無可置疑的是,金融區裡有百分之90的人都接納這種毒品。那些負荷巨大壓力的金融界新秀都提心吊膽,除非他們在某些麻醉藥的刺激之下,否則就無力完成一宗生意交易。」
但近來玷污金融市場的犯罪行為並不限於濫用麻醉藥而已。關於龐大騙案和內幕交易的報導也屢見不鮮。
「歲入百萬美元以上的人何以這麼急需金錢,以致要以不法手段來賺更多的錢呢?」華爾街精神科醫生羅爾力克(Jay B. Rohrlich)問道。他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繼續說:「有些人實際染上了錢癮而嗜錢成癖,情形與縱酒、吸食可加因或服食其他麻醉藥成癖的人無異。」他解釋說,在這些人看來,「金錢成了他們的不足之感的解毒劑。」
在我們這個物質主義日益流行的世界裡,積聚財富已不再令人側目。據法國《費加羅》雜誌所載,一項調查透露,金錢已不再發出『銅臭』了。令人感興趣的是,接受調查的法國人在受到詢問他們認為金錢能夠予人什麼時,有百分之45的人回答說:快樂。不過很可惜,情形其實剛相反。
有什麼方法可以消除對金錢的過度渴求,從而避免招致這麼多的痛苦煩惱呢?
需要自我檢討
你也許認為自己並非嗜錢成癖。可是,請考慮一下:金錢或金錢買得到的東西是你日常談話的主要話題嗎?你時常強調金錢的重要嗎?你認為自己對金錢的看法並非沒有什麼不妥,因此覺得渴求金錢是有理的嗎?
毫無疑問,人有迷戀金錢以致受其奴役的危險。二千年前,一位智慧的導師曾提出警告,把「錢財的迷惑」和奢華享樂比作可以窒息附近果樹生機的荊棘。(馬太福音13:22)聖經同時警告說,「貪財是萬惡之根」刻意求財的人會「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提摩太前書6:10。
的確,金錢若居於支配地位,它就是個殘酷的主人。可是,它在今日的世界裡卻擔任一個有用的角色——僕人的角色。
-
-
金錢——順服的僕人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
金錢——順服的僕人
「在1968年和1986年之間,擁有房屋建設互助協會儲蓄存戶的英國成年人比率從百分之15增至百分之64,」《格拉斯哥先驅報》報導。與此相反的是,該報評論說:「基督教會屬下成員的數目卻減少了。」
許久以來,金錢(「瑪門」)一向被人認為與上帝對立,無疑這是由於耶穌說過以下一段話的緣故:『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若不是愛這個,就是惡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馬太福音6:24。
可是,聖經同時說:「銀錢護庇人。」(傳道書7:12)或者正如現代人所說,「金錢以萬國都懂的語言說話。」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留意從金錢得益而非受其奴役呢?
以生活的必需品為足
食
衣
住
右圖所示的乃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東西。你要有這些東西才會快樂。正如聖經所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你其實無需 更多的東西。「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提摩太前書6:7,8。
可是,你所賺的金錢若不足以供應你心目中的必需品又如何?你也許希望遷往別處,以期收入足夠開銷。若然,你就要忠實、仔細地權衡一下利害,因為上帝的道接著警告說:「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提摩太前書6:9。
要明智地留意這項警告!要聽從使徒保羅的勸誡:「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希伯來書13:5)作一番自我檢討,問問你自己:『我是否以生活的必需品為足?抑或我渴望享有奢侈品?』
誠然,金錢可以買到令人愉快的額外享受。聖經說:「設擺筵席,是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錢能叫萬事應心。」可是,金錢所能買到的額外東西並不是真正快樂所必需的。——傳道書10:19。
理財之道
那麼,你怎樣才能使金錢處於適當地位,作你的僕人而非主人呢?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量入為出。例如,上文提及的莉絲說:「我現在明白到,我幼時的家庭難題原因是不善理財。我們賒購東西,以致總是債務纏身。這帶來了憂慮。」
當然,你需要對所擁有的金錢精打細算。在收到入息時,要首先撥出一部分作為必需品的開支。這樣,你的錢就會像傳道書7:12所說一般是給你庇護的僕人。
合理的籌算乃是理財之道所不可或缺的。要撥出一筆款項供未來的急需之用。可是,要記著,過度擔心經濟安全其實是一種有害的物質主義思想。
請也記著,你擁有的金錢未必全都是你的。記得有一次有人向耶穌問及納稅的問題嗎?他叫人拿一個錢來,問道,「這像和這號是誰的?」
「是該撒的」對方回答。
「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耶穌說。
因此,合法的政府有權要求人民納稅以支付各種服務,如健康服務、教育和交通設施等。你若渴望取悅上帝,就要履行義務,把應繳的稅付給政府。——馬可福音12:13-17。
另一項必需的東西
除了衣、食、住之外,還有另一項必需的東西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否則便會為自己造成嚴重難題。你能夠從耶穌以下的話看出這件必需的東西是什麼嗎?他說:「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路加福音16:9。
錢財的確會有變成無用的時候。我們不少人已醒悟到這件事,因為我們見到金錢的購買力不斷被通貨膨脹逐漸侵蝕。因此,我們應當趁活著的時候就運用金錢去結交一些能把我們帶到「永存的帳幕裡」去的朋友。這些可以造益我們的人是誰呢?
耶穌基督親自提出答案,他在禱告中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3)不錯,你若想在現今那短促、多難的一生之外享有更豐富的生命,就必須成為我們的造物主耶和華上帝和他的兒子耶穌的朋友。
-
-
買得快樂——卻不用金錢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
現在就明智地運用金錢
上帝的道教訓說:「你要以有價值之物尊榮耶和華。」(箴言3:9,《新世》)因此,希望憑上帝之助獲得真正快樂的人會以上帝所喜悅的方式運用金錢。他們留意到要適當地照顧家人的物質需要。(提摩太前書5:8)他們由衷地對信徒同工提供物質的幫助。他們也樂於慷慨捐輸去支持印製聖經和聖經刊物——例如本刊——的工作,以期向人提供屬靈的知識而為人帶來造就。
他們知道上帝的王國行將鏟除人類社會中崇尚物質、自私貪婪的商業因素,因此他們避免受這些事物所吸引,把金錢投入一些注定失敗的營謀中。(但以理書2:44)他們「有衣有食」便知足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能夠照顧生活上較重要的事。——提摩太前書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