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使心歡喜的捐獻
    守望台1987年 | 6月1日
    • 公元33年,在基督教會誕生的第一天,3000位新近受浸的歸信者「彼此相交,一同進食和禱告」。他們有什麼充分理由要如此行呢?為了使他們剛獲得的信心可以藉著「繼續專注於使徒的教訓」而受到強化。——使徒行傳2:41,42,《新世》。

      當時有許多猶太人和改信者來到耶路撒冷,本來打算留下來僅到守完五旬節為止。但是成為基督徒的人卻希望留下來一段較長的時間。他們渴望作進一步的學習以求強化自己新近獲得的信仰。結果糧食及住宿的問題頓時成為燃眉之急。有些人沒有帶備足夠的錢,其他的人則手頭相當寬裕。於是,他們遂暫時凡物公用,把物資分給有需要的人。——使徒行傳2:43-47。

      有需要的人的飲食及住宿怎樣獲得照顧呢?使徒們以治理機構的身份負責把信徒捐獻的物品收集起來,作出分配。有鑑於此,基督教會予人的最先印象是,教會的成員並沒有把自己的物質資財視為己有。反之,他們將其視作造益整個教會的東西。(使徒行傳2:44;4:32)除此之外,「凡有田產、房屋的都賣了,把得到的錢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著各人的需要來分配。」——使徒行傳4:34,35,《新譯》。

      當時基督徒變賣產業,凡物公用是絕對自願的。沒有人被迫變賣產業,也沒有人被迫作出捐獻。他們這樣行的目的並不是要以窮苦為美德而加以提倡。他們的意思也不是要富裕的教會成員變賣一切產業而成為貧窮。反之,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基督徒對信徒同工表現憐憫和同情。他們變賣自己的產業,把賣得的金錢全數捐出來以藉此供應促進王國事務所需的一切。——可參閱哥林多後書8:12-15。

  • 使心歡喜的捐獻
    守望台1987年 | 6月1日
    • 公元33年五旬節之後大約20年,使徒保羅提醒哥林多小組需要作出某項捐獻。他寫道:「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小組],你們也當怎樣行。」接著,保羅補充提出一個建議,說:「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家裡]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及至我來到了,你們寫信舉薦誰,我就打發他們,把你們的捐資送到耶路撒冷去。」看來捐多少的決定將整家人包括在內,不論他們的經濟能力如何,因為事情是在『自己家裡』發生的。——哥林多前書16:1-3。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