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音樂的力量
    警醒!1999年 | 10月8日
    • 音樂的力量

      「惟有音樂,以其無可抗拒的魔力,能喚醒迷亂的心神,平服悵惘的思緒。」

      三百年前,威廉·康格里夫在《諧和聖樂》中曾作出上述的評論。比康格里夫還要早幾個世紀,古希臘著作已認定「音樂訓練比任何造詣要來得重要,因為音樂中的節奏與和聲能直達心靈,觸及人的內心深處」。

      今天,一些父母看出,那些經常以重金屬電子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青少年,普遍表現憤懣和反叛。且舉另一個例子:在30及40年代的德國,納粹黨人先播放激昂的進行曲,等到群眾滿懷激情、熱血沸騰時,阿道夫·希特勒接著發表的演說就能完全把聽眾迷住了。

      毫無疑問,音樂對人的心靈頭腦影響既巨且深,可以怡情養性,也可以毒害心靈。例如,據稱小孩子多聽某類的音樂有助加強他們在心智與感情上的發展。有時候,口吃的人無法說清楚的話,換成歌詞唱出卻毫無難題。

      據安東尼·施托爾在《音樂與頭腦》中指出,對於一些腦細胞受損而行動不便的病人來說,音樂有時能夠發揮驚人的療效。施托爾舉例說明這點:「一個女病人患上帕金森氏症,完全喪失活動能力。後來有一天,她想起年輕時代熟悉的歌曲,這些調子彷彿把新的活力注入她的身體,使她能夠再次活動起來。」

      值得關注的問題

      因此,音樂看來對人造益良多。可是,邪惡勢力和貪財的人也可能利用音樂來達到他們損人利己的勾當。研究顯示,反社會行為跟某些類型的音樂確實有直接不可分的關係。

      《婦女心理學季刊》的報導證實這點,說:「根據一些研究顯示,觀看搖滾音樂會錄像帶對人的毒害跟觀看色情作品沒很大分別。相對於不含暴力的音樂會錄像帶,男子看的如果是有暴力成分的搖滾音樂會錄像帶,他對女性會變得麻木不仁和心存敵意。」

      意識不良的錄像帶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不分性別的。同一項報導補充說;「無論是男是女,歌詞表達的負面信息很容易令他們真的以為女性是一無是處的。」

      《兩性角色》也提出類似的觀點,說:「新近研究發現,少女如果在惡劣家庭環境中成長,再加上經常接觸流行音樂的錄像帶,跟她們採納性開放態度與行為是息息相關的。」吟快板音樂描繪的暴力行為是這麼繪影繪聲,性愛是這麼大膽露骨,以致美國一個地方法官裁定,某張吟快板音樂唱片集「從社區的道德標準來看,實在是猥褻下流之作」。

      這個法官的判決是否過分嚴厲嗎?絕對不是。《青春期》週刊有以下的結論:「青年人以及他們的家長均承認:經常收聽重金屬電子搖滾樂和吟快板音樂的青年人,遇上的挫折和難題比其他青年多得多。」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侵略和破壞」行為,而且這些青年人的學業成績肯定差勁。

      不錯,有些音樂跟性濫交、自殺及反社會行為有直接關連是有據可考、無庸置疑的事實。那麼,這是不是說音樂一無可取,對人有害無益呢?請讀讀以下一篇探討這個問題的文章。

  • 音樂何以對人深具影響
    警醒!1999年 | 10月8日
    • 音樂何以對人深具影響

      音樂和語言都是人間獨有的。沒有音樂、沒有語言的世界,簡直令人難以想像。《富音樂感的腦袋》評論說:「語言和音樂是人類的共同天賦,不分種族,不分國界。」不錯,音樂和語言都是人類互相溝通的方法。因此,我們大可以說,跟語言一樣,音樂一開口「說話」,人的心靈就敞開來「傾聽」。

      音樂究竟怎樣以及怎麼能牽動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考慮以下幾方面:(1)音樂要素包括什麼,我們的腦袋怎樣詮釋音符;(2)我們個人的感情特質以及文化背景,這些因素大大影響人感應音樂的方式;(3)我們操什麼語言——語言也能左右人對音樂的反應。

      音樂要素

      「音樂要素」一般指的是音樂所獨有的性格氣韻,也就是樂器各有不同的音色。舉例說,法國號常被人描述為「深沉而凝重」,跟「威嚴而神氣」的小號截然不同。雖然兩者同屬銅管樂器,它們奏出的泛音與和聲強弱卻迥然有別,各有千秋。可以說,每種樂器的「音質」都是獨一無二的。作曲家正好掌握了樂器的不同特色,創造出千變萬化的聲波效果,牽動無數知音人的心弦。

      我們最先接觸的音樂要素也許就是節奏 ——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出生,早在娘胎裡就聽見母親的心跳節拍。有人說,人類對音樂節奏的反應其實不自覺地受著自己的心跳,甚至是呼吸節奏,所影響。因此,大部分人看來最喜歡的音樂節拍是每分鐘70至100拍的,這正好就是健康成年人的平均心跳速率,這件事看來並非純屬巧合。至少,《感知與心理運動技巧》週刊就認為兩者是息息相關的。

      要認識音樂的各種要素,方法之一是認識不同樂器的特點,留意它們獨有的神采與旋律。例如,在莫扎特低音管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中,低音管那陣哀怨纏綿的樂韻蕩氣迴腸,觸動五內。日本竹製的尺八笛那如泣如訴的哀思之音輕撥心弦。次中音薩克斯管的粗樸豪邁令勃魯斯歌曲(傷感的美國黑人民歌)縈繞心頭,教人揮之不去。德國樂隊中的大號獨有一種韻味和深情,令人精神一振。在施特勞斯的華爾茲舞曲中,小提琴那輕快活潑的旋律令人不由得翩翩起舞。據紐約諾爾多夫-羅賓斯音樂治療中心的克萊夫·羅賓斯解釋,音樂之所以動人肺腑,扣人心弦,是因為「音樂把人的五臟六腑都一併牽動起來」。

      和聲、不協和弦與旋律

      樂曲中的和聲 悠揚悅耳,不諧和音 聽起來卻帶點刺耳。然而,你知道和弦與不協和弦只要配合得宜,也能互相輝映嗎?其實一首諧和優美的樂曲所包含的不協和弦也許比你想像的要多。和弦與不協和弦結合起來產生振蕩,帶出一種懸而未決的緊張,耳朵未必能夠辨認,倒是透過欣賞者的情感得以釋放出來。這種輕柔的感情激蕩令人心曠神怡,可是純粹的不諧和樂音卻令人神經受不了,活像人把指甲刮在石板或黑板上一樣刺耳。另一方面,一首只有和聲的樂曲卻又沉悶得可以。

      旋律 是按悅耳的曲調來連接單音的結晶。有些專家認為,旋律一詞源於希臘語中的「米羅斯」,意即「歌曲」。而詞典為旋律下的定義也離不開甜美樂音、悅耳之聲的意思。

      然而,把一串單音隨意連接起來不一定就能創出優美的旋律。舉例說,如果單音與單音之間的距離(即音程)過長又過於頻密,奏出來的旋律也許很富戲劇性,卻絕不悅耳動聽。反之,樂曲加插的音程如果得當,效果就理想多了。音符和音程的不同變化為樂曲營造出或悲或喜的氣氛。跟和聲的效果相類似,旋律一收一放、一鬆一緊,令人的心潮也隨著音調的高高低低而起伏澎湃。

      把上述要素結合起來,巨大的音樂洪流令人或熱血沸騰,或柔情似水。音樂觸動人心,是因為人腦懂得用各種方法來詮釋音符,感應樂韻。

      音樂與人腦

      有人說,人的左腦專責分析語言及邏輯思維,右腦則負責處理感知及情緒的官能,是分析音樂的部位。無論這種說法是否屬實,音樂在人心中能喚起不由自主的共鳴卻是不爭的事實。《感知與心理活動技巧》描述音樂的力量,說:「音樂能夠在剎那間,完全改變人的感覺和情緒。一大段文字要表的情,達的意,……音樂就憑一下拍子、一個和弦,把要傳的都傳送開了。」

      對於視覺與聽覺怎樣互相影響,以及引發出不同的反應,《音樂與頭腦》作了頗有趣的比較,說:「聲音 比景象 更能引起人心中的共鳴……。一隻受傷的動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只是悄然無聲的畫面,大概不會引起觀眾很大的反應。可是,受害者一旦發出慘叫,旁觀者內心就會極為震撼,惶惶不安。」

      音樂、歌詞與你

      有一種學派認為,一首樂曲對所有聽者產生的影響大致相同。另一種說法則是,某旋律或歌曲在人心中喚起什麼反應視乎人當時的心境和以往的經歷。例如,剛痛失親者的人要是在崇拜場所聽見一首歌曲,淡淡勾起了他對死者的懷念,也許他不禁悲從中來,淚盈於睫。可是,其他人由於心境不同,也許正以愉快的心情來引吭高歌。

      請也考慮一下上文就法國號和小號的描述。例如,你也許不覺得法國號的樂音深沉肅穆,反而略嫌它帶點吵鬧和輕浮;你可能認為小號的樂音倒是深情款款的。不錯,我們人人心底裡的一道感情泉源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也以獨特的方式 來回應音樂的呼喚。

      音樂能把抽象的感覺化作言詞和意念。因此,電視和電台的廣告絕少是沒有加插配樂的。說穿了,就是廣告內容大都叫人似懂不懂,不知所謂的,可是背景音樂一旦配合得宜,聽眾情緒也就任由廣告商擺布了。有人說,廣告宣傳旨在把購物變成感性而非理性的行動,實在所言不虛。

      廣告宣傳也許足以令人破財,可是,歌曲與音樂所能造成的破壞卻要嚴重得多。《青少年雜誌》認為,透過重複又重複的歌詞,作曲家其實要說服青少年:無需理會別人的看法,「想做就做、誓不低頭」。據另一項報導指出,「富爭議的吟快板歌曲……」內容要比「重金屬搖滾樂更是百無禁忌」,令聽者整個人被不良意識所薰染,結果可能令他們做出反社會的行為來。

      那末,如果人只著眼歌曲旋律,不去理會歌詞,不就可以避免受不良意識毒害嗎?無可否認,重金屬搖滾樂和吟快板音樂中的歌詞實在不容易聽明白。由於背景音樂吵鬧喧天,歌詞內容基本上就已經半明不暗。可是,聽懂歌詞也好,聽不懂歌詞也好,這些節拍強勁,反覆重現的旋律要傳遞的信息實在是清楚不過了。

      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歌曲主題已經足以把某些景象放進人的腦海裡。再說,什麼類型的音樂,本身就已傳達某個信息。是什麼信息呢?一份青年期刊說:「看來這些音樂是要慫恿人奪取權力,提高性能力,在性方面要佔盡上風。」另一本雜誌說:「這類音樂離不開幾個主題……,就是極度反叛、暴力、吸毒酗酒、性雜交、性變態和撒但崇拜。」

      有些青年人也許提出反駁,認為即使上述的情況屬實,他們自覺心靈並沒有受到毒害。他們辯稱,這類音樂使他們找到真我,對青少年有益無損。事實又怎樣呢?《青少年雜誌》評論說:「重金屬搖滾樂所表達的憤懣、跟權威對抗以及爭奪權力的內容,對於那些學業成績低劣,整天給人罵是沒出息的男孩子來說,特別有吸引力。」這份期刊接著說:「最大的諷刺,也最令人費解的,就是青少年都希望借助受大眾認同的媒介來確立個人價值和安全感。他們不願意利用獨處的機會,去追尋真正屬於自己的心路歷程,反而對於經由商業社會包裝及推銷的形象趨之若鶩。換言之,現代青少年該怎麼想,怎麼感覺,全都是受別人來操縱的。」

      且讓我們看看搖滾音樂會。這些音樂會對青少年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音樂與頭腦》一書評論說:「毫無疑問,音樂能令群眾情緒高漲,而且只要確保這種激情是一併爆發的,人就完全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盲目受制於一時的衝動,最後可能演變為集體生事。」只要你看看在搖滾音樂會內,那些狂野失控的場面,不難看出上述報導絕非誇大其詞。

      因此,為了避免使自己的心靈頭腦受污染,我們必須對音樂慎加選擇。我們應該怎樣取捨呢?接著的最後一篇文章會解答這些問題。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