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石油與你息息相關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石油與你息息相關

      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假如沒有石油和石油產品,許多人的生活會怎麼過?a潤滑油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常用來潤滑汽車、自行車、嬰兒車的零件,還應用在其他裝有轉動零件的東西上。潤滑油能減少摩擦,因而延長機器零件的壽命。但是石油的用途並不止於此。

      石油可提煉出很有用的燃料,用來發動飛機、汽車和發熱裝置。許多化妝品、顏料、墨水、藥物、肥料、塑料,還有數不盡的其他物品,都含有石油產品成分。沒有石油,許多人的日常生活會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難怪有人說石油和石油產品的「用途比世上任何其他物質都廣泛」。石油是怎樣提取的呢?石油來自何處?從人類開始應用石油直到今天,已過了多少漫長歲月呢?

      聖經告訴我們,在基督出生前兩千多年,挪亞遵照上帝指示建造了一艘巨船,並塗上焦油——也許是含有石油成分的物質——使船身不滲水。(創世記6:14)巴比倫人用窯燒磚,埃及人製作木乃伊,其他古代民族行醫製藥,也用上含石油成分的物質。

      誰能想像到這種物質,到今天竟然變得如此重要?無可否認,現代工業文明必須依賴石油,才能作持續的發展。

      打從開始利用石油來作照明用途的時候起,石油可謂一登龍門,漲價百倍。早在公元15世紀,巴庫也就是今天阿塞拜疆的首府,已經開始有人利用滲出地面的石油來點燈。1650年,羅馬尼亞已經開掘了一些淺油井,開採石油中的煤油,用作照明之用。直至19世紀中葉,羅馬尼亞和東歐其他國家,都已經建立了相當蓬勃的石油工業。

      到了19世紀,美國有一群人為了找出一種高質量的燈油,於是向石油入手。他們正確地斷定:要生產足夠的煤油滿足市場的需求,就得鑽地開井。於是在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州成功鑽開了一口油井。開採石油的熱潮開始了。然後呢?

      [腳注]

      a 拉丁語「石油」一詞,顧名思義,一般指從岩層提取出來的液態石油,但也包含與之關係密切的化合物,稱為天然氣,又稱甲烷。這兩種物質有時候會從地殼裂縫間滲出。液態石油可以很稀,也可以像瀝青、柏油、石漆和焦油那樣黏稠。

      [第19頁的附欄]

      石油單純是液體嗎?

      雖然石油一般來自所謂的油井,但並不只是液體。來自地底的石油,又稱原油,其實是「一種黏稠易燃,由黃色至黑色的氣態、液態和固態碳氫化合物的混合體,是在地底天然產生的。從石油中分解出來的成分,包括天然氣、汽油、石腦油、煤油、燃油、潤滑油、石蠟和瀝青,石油也是製造千百種衍生產品的原料」。(《美國英語傳統詞典》)

  • 石油來之不易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石油來之不易

      「要有光。」19世紀,美國用鯨油等作為照明燃料,這種人造光時強時弱,閃爍不停,諸多不便,因此急需尋找新燃料取代。那是什麼燃料?就是石油!石油在哪裡找到呢?

      1859年,一個叫埃德溫·德雷克的退休鐵路售票員,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斯特維爾附近的一口油井,用一台舊蒸汽機往地底鑽探22米,找到了第一批地底原油。「石油時代」正式開始。石油分布於世界許多不同地方,對經濟和政治造成深遠的影響。石油是優質的照明燃料,各地政府自然引頸企盼,急於採用。

      不久,人們瘋狂地在美國產油區買田鑽井。那個年頭,常常聽見有人成了暴發戶,也有人頃刻之間家財盡失。說來諷刺,上文提到的埃德溫·德雷克,雖然他發現了第一口油井,後來卻變得一貧如洗。

      賓夕法尼亞州的油礦業一度蓬勃發展,但由於過度開採和投機買賣,當地油價沒多久就急劇下降,由每一桶20美元跌至10美分!好些油井也迅速枯竭。值得一提的是皮霍利城,這城由興起繁榮,再由盛轉衰不過短短一年半時間,如今已成了一個死城。箇中的起伏興衰,已成了石油開發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部分。

      1870年,約翰·洛克菲勒和幾個同事創辦了標準石油公司,差不多壟斷了煤油市場,直至競爭者相繼出現,特別是來自俄國的同業也企圖分一杯羹,情況才有所逆轉。對手之一是現今皇家荷蘭貝殼石油公司的創辦人馬庫斯·塞繆爾。此外,精明能幹的諾貝爾兄弟a也建立了他們的「石油王國」,在巴庫提煉石油。

      上文所說,只是石油業的開創史。自那時以來,為了穩定石油供應和油價,多個聯盟以及組織陸續誕生,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其11個成員國擁有大量石油和原油儲藏量。(參看23頁附欄)

      儲藏量多少?

      19世紀末,由於電力普及,石油企業岌岌可危。後來汽車問世,由於石油可用作內燃機燃料,石油於是有了嶄新和廣泛的用途。汽油提煉自石油,機動車必須用這些燃料來發動。早於20世紀20年代末,大部分工業化國家已相繼採用。現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甚殷,但石油哪裡尋?

      世界各地,人們紛紛開發新油井,總數多達5萬個以上,石油在全球市場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可是要生產石油,關鍵在於油田的大小而非油田的數量。那麼,油田大到什麼程度呢?

      迄今最大的油田是「超級油田」,至少有50億桶可採石油藏量。其次是「世界級油田」,能生產5億到50億桶石油。「美國地質測量局2000年世界石油儲藏量評估」列出約70個國家,只有少數擁有那麼大的油田。(參看23頁附欄)最大的「超級油田」集中在阿拉伯-伊朗沉積盆地,亦即波斯灣和鄰近地區。

      尋找新油田的活動方興未艾,並且用上最尖端的科技。現時油礦業主對裡海地區虎視眈眈,裡海地區包括阿塞拜疆、伊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據美國能源資料管理局指出,上述地區蘊含豐富可採的石油和天然氣,專家們也研究不同的運油路線,例如途經阿富汗。中東、格陵蘭和部分非洲地區的石油蘊藏量也不容小覷。把天然碳氫化合物轉化為能源或日常用品,是另一個值得詳細討論的範疇。

      怎樣開採石油?

      地質學家和測量員先找出可能是油源的位置,接著用特定的測量法抽取樣本,再打一個洞來肯定能否鑽出石油。在以往,鑽探油田可能引致大量石油和泥濘突然湧出,造成損耗之餘,還會引起爆炸。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鑽探機現已配備了測量儀和精密的油閥裝置。這樣,鑽探較小或較深的油井也不成問題。

      石油和天然氣由於受壓才減低流出量,要維持適當的壓力就必需注入水、化學物、二氧化碳或其他氣體,例如氮氣。石油的密度因地而異,由於輕油較易開採和提煉,所以很吃香。

      美國石油協會解釋,現代採油技術包括水平鑽法,即鑽探時跟地殼保持平衡,此舉可減少打鑽油井的數目。海上開採法於1947年在墨西哥灣開始採用,大大增加石油產量。事實上,採油的方法會直接影響油價。b

      怎樣輸送石油?

      1863年,賓夕法尼亞州出現纖細的木輸油管,比用馬車輸送容量為159公升的石油桶,便宜得多,方便得多。c現在的管道系統比以前複雜了,數目也多了。根據輸油管協會指出,單是美國的石油管網絡已長達30萬公里!

      今天的石油管網絡主要是金屬造的,用來運送原油到精煉廠,再把煉好的石油運到銷售商那裡。現代科技讓自動化系統監察石油的流量和管內壓力,也有所謂智能晶片,用來檢查數百公里的輸油管的裝置、磁熔劑泄漏檢測和管內超聲波檢查。用戶只消看見地下輸油管的標記,就知道不可在那裡掘地了。

      輸油管系統雖然方便快捷,卻不能把大量石油運到海外地區。早期石油公司想出一個辦法:用巨大的油輪輸送。這些專門用來運油的大船長約400米,是世上最大的輪船,可以運油不下100萬桶。正如漏油事故的附欄顯示,儘管油輪看來十分堅固,卻意外頻生。駁船和鐵路車也是常用的運輸工具。可是,從提取石油以至送到用戶手中,輸送過程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如果見到微弱的閃光信號從高大的導管煙囪發出,這個導管是個安全閥壓力容器,那就表示煉油廠就在眼前。原油加熱後送到蒸餾塔,在那裡分解成幾個部分,由最輕的氣體,例如丁烷,到最重的潤滑油。(參看24-25頁附欄)不過,對人類來說,石油到底是否禍福參半?

      [腳注]

      a 其中一位就是後來創立諾貝爾獎的艾爾法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b 「墨西哥灣一個深300米的拉線式塔,估計生產石油成本是中東的65倍。」(《不列顛百科全書》)

      c 早期石油儲存在大木桶內。(參看21頁附欄)

      [第21頁的附欄或圖片]

      以桶量還是論噸計?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第一家石油公司,起初以180公升的油桶運油。結果只盛了159公升,以防石油在船上裝運時溢出。159公升的油桶迄今還在使用。

      起初,歐洲海路運油是以噸為重量單元計算的,一直沿用至今。

      [鳴謝]

      資料來源:美國石油學會

      [第20,21頁的附欄]

      石油起源

      從1870年代起,大部分科學家都認同生物理論,認為「生物殘骸經過長期沉積、分解,然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藏在地殼最頂層沉積岩的小洞中」。石油就在這個天然過程中形成了,它的主要成分是氫和碳。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這個理論不時受到質疑。

      2002年8月20日刊《國家科學院會議錄》刊載了一篇題名為「石油起源」的文章,作者說「石油在地幔形成」,深度比一般人想像的要深得多。

      物理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深海高溫生物圈——化石燃料的神話》一書中提倡受爭議的理論。他指出「碳氫化合物的起源論廣為美國人和歐洲人接受,反駁的聲音於是沉寂下來。在前蘇聯國家裡,情況可不一樣」。原因「可能是受人尊敬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支持非生物成因的看法。由於今天搜集到的相關材料十分豐富,門捷列夫提出的非生物成因見解就更矚目了」。非生物成因理論是什麼?

      戈爾德指出:「非生物成因理論認為,約莫45億年前,固體物質不斷增生,碳氫化合物就成了地球構成物的一部分。」根據這個理論,石油的元素自地球形成以來,已經在地球的深處產生。d

      [腳注]

      d 《警醒!》旨在報導事實,並不支持任何一種理論。

      [第26,27頁的附欄或圖片]

      溢油事故

      ◼ 1970年到2000年期間,油輪的總溢油量是532萬2000噸

      ◼ 1979年,「大西洋皇后號」在加勒比海跟「愛琴海號」碰撞,溢出了28萬7000噸石油。這樁溢油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 雖然大多數的溢油事故跟裝載、卸貨、燃料倉等操作技術出了岔子有關,然而,最可怕的溢油災難卻由碰撞和擱淺引致

      ◼ 油輪以外的溢油事故:

      ● 1979年,在墨西哥海灣,「伊托·伊號」油井爆裂,共溢出1億4000萬加侖石油

      ● 1983年,位於波斯灣的油井平台爆炸,共溢出8000萬加侖原油

      ● 1991年,在波斯灣一次有預謀的溢油事件中,共溢出2億4000萬加侖石油

      [圖片]

      1999年12月13日,油船「埃麗卡號」在法國的龐馬爾附近沉沒

      [鳴謝]

      資料來源:國際油輪東主反污染聯會、「溢油情報」、《微軟百科全書》

      © La Marine Nationale, France

      [第24,25頁的圖解或圖表]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石油生產程序大躍進

      1 探測法

      人造衛星

      全球定位系統提供精確信號,以利測量

      擴音器

      振動卡車

      擴音器

      振動船

      其中一個是地震勘探法,把人工合成聲波在地底下的反射數據記錄下來

      2 萃取法

      內陸井

      離岸平台

      水下井

      其中一種開採方法是鑽井取油,包括位於內陸、岸邊及水下油井。為了保持井內的壓力,可能會注入氣體或化學物

      [圖片]

      水下油井

      由潛水艇遙控,在海底興建採油設備

      [圖片]

      水平鑽孔

      馬達由工程師遙控,鑽頭一開,傳感器就開始探測石油

      3 輸送法

      輸油管

      油輪

      使用地面以上、地面以下及海底的輸油管。其他運輸工具包括油輪、駁船及鐵路車

      4 煉油法

      煉油廠

      原油加熱、蒸餾、分離後,就可投入生產

      蒸餾塔

      當爐中黏稠、深色的原油加熱後,碳氫化合物會變成氣體。氣體按著不同的溫度而凝結,然後變成液體。石油的各種成分相繼分離,形成不同的部分

      20攝氏度

      煉油廠中的氣體

      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

      20-70攝氏度

      汽油

      可用作汽車燃料或化學合成物的原料,例如塑料

      70-160攝氏度

      石腦油

      可製成塑料、汽車燃料及其他化學物

      160-250攝氏度

      煤油

      可製成飛機燃料及爐子的燃料

      250-350攝氏度

      氣體油

      可製成柴油及爐用燃油

      煉油爐

      溫度400攝氏度

      油渣

      可加工處理,製成精煉煤油、重燃料油、蠟燭的蠟、潤滑油及瀝青

      催裂劑

      碳氫化合物以蒸氣加熱後,混入氧化鋁矽膠粉催化劑。這個程序進一步把碳氫化合物分裂,形成較小及有用的分子

      蒸氣加入混有粉狀催化劑的碳氫化合物

      乙醇

      這種溶劑可用於生產顏料、化妝品、香水、肥皂及染料等製成品

      塑料

      例如聚苯乙烯,由苯乙烯聚合而成

      汽油添加劑

      辛烷輔助劑令氣體在引擎中更耐燃,從而提升引擎的效率

      [鳴謝]

      Photo Courtesy of 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

      [第23頁的圖表]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石油主要原產地

      石油總量以萬億桶計,數量並不包括未經發現的資源在內

      ▪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 擁有一片或多片超級油田的國家

      總產量

      ◆ 貯藏量

      ▪ • ◆ 332.7 沙特阿拉伯

      • ◆ 216.5 美國

      • ◆ 192.6 俄羅斯

      ▪ • ◆ 135.9 伊朗

      ▪ • ◆ 130.6 委內瑞拉

      ▪ • ◆ 125.1 科威特

      ▪ • ◆ 122.8 伊拉克

      ▪ • ◆ 113.3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 70.9 墨西哥

      • ◆ 42.9 中國

      ▪ • ◆ 41.9 利比亞

      ▪ ◆ 33.4 尼日利亞

      ◆ 21.2 加拿大

      ▪ ◆ 21.0 印度尼西亞

      ◆ 20.5 哈薩克斯坦

      ▪ • ◆ 18.3 阿爾及利亞

      ◆ 17.6 挪威

      ◆ 16.9 英國

      [第20頁的圖片]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的首個原油井

      原油從得克薩斯的錠帽油井湧出

      [鳴謝]

      Brown Brothers

      [第21頁的圖片]

      得克薩斯的博蒙特一個早期油井

      [第21頁的圖片]

      馬車運送一桶桶的石油

      [第26頁的圖片]

      科威特一個冒火燃燒的油田

      [第21頁的圖片鳴謝]

      All photos: Brown Brothers

  • 是福是禍?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是福是禍?

      工業國對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倚賴,深到哪個程度呢?丹尼爾·耶金在他的著作《令人羨慕的東西》裡說,石油和天然氣是工業國的命脈,也使工業國變成「碳氫社會」。提起這樣的社會,就令人想到燃料油、油脂、蠟、瀝青,以及其他常見的石油產品,例如飛機、汽車、船、黏合劑、油漆、聚酯衣服、膠底帆布鞋、玩具、染料、阿司匹林、除臭劑、化妝品、記錄磁盤、電腦、電視機和電話。在現代社會裡,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石油產品不下四千種。但自從人們的生活跟石油產品結下「不解之緣」後,禍患也隨之而來,情況的發展到底怎樣呢?

      這個「君主」太無情

      1940年底,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處於開戰邊緣。就在這時,納粹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迅速介入,以仲裁人身份居中調停。此舉是出於好意的嗎?希特勒的真正意圖,其實是要阻止蘇聯控制羅馬尼亞的油井而已。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多國聯手反擊伊拉克,為的也是石油。這些都絕非個別事件。歷史上多場戰爭衝突,皆因爭奪石油資源而起,受災地區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石油不僅是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政治爭鬥的核心所在,是少數政治強人為之瘋狂的對象。正如石油輸出國組織最近所說,石油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種戰略物資」。在國際政治角力的場合中,石油禁運往往是常用的制裁手段。油井、煉油廠和運油輪,也一直是恐怖分子的襲擊目標,因此而造成的生態大災難,並不罕見。

      石油工業排放出二氧化碳,也被指破壞環境,令全球氣候反常。世界主要石油公司之一的墨西哥石油,就在一個報告中指出,在石油提煉的各個過程中,都有污染物排放出來。京都議定書簽署至今將近6年,汽油不錯已對環境減少污染,但不少成員仍覺得,這個由161個國家在京都開會達成的協議,對緩解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幫助不大。另一方面,石油輸出國組織卻說:「沒有石油,很多國家就沒有今天的經濟繁榮,沒有今天享有的大量財富。」但石油工業真的只有好處嗎?

      有些人指出,鑽油和鋪設油管會破壞社會和生態環境。有些人則說,石油儲存量最豐富的沙特阿拉伯,也有越來越多人失業。石油輸出國組織主席阿里·羅德里格斯·阿拉克說:「工業國往往要求原油公司、煉油公司和消費者作出重大犧牲,得益的卻是政府。」

      企業監察說:「石油仍然在位統治,但這個君主是冷酷無情的。」企業監察是個專責打擊企業問題活動的組織,包括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檢舉和訴訟,提出檢察起訴。

      石油工業的前景究竟怎樣呢?

  • 石油有用罄之日嗎?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石油有用罄之日嗎?

      「沒有能源,工業的輪子就不能轉動,……汽車、貨車、火車、輪船、飛機就無法生產。……沒有能源,家裡的電燈就亮不起來,空調無法開啟、食物無從烤熟。……沒有能源,我們就會回到石器時代。」——取材於「美國地質測量局2000年世界石油儲藏量評估」。

      能源專家指出,石油供應枯竭是早晚的事。專家估計,再過63至95年,世界石油藏量就會耗盡。有鑑於此,人類一直尋找石油以外的其他能源,而這些能源之中,有些面世已數十年了,其中可以更新或快速補充的能源,包括太陽能、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和海洋熱能。不過,到目前為止,最難解決的問題,依然是怎樣生產和輸送快速補充能源。

      在石油藏量未被淘空之前,開發可更新能源的前景很不樂觀。石油公司預計石油何年何月用罄,都希望在此之前佔盡商機。可悲的是,人們一天要開採石油資源,隨之而來的社會和環境問題,也就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眾所周知,石油並不是難題的根源,令到石油聲譽蒙污的,其實是人對權力貪得無厭,希望操控別人。

      幸好石油和其他能源的前景,都不由各國決定。創造和照管地球的耶和華上帝,才有最終的決定權,而他應許過,一切由濫用地球資源引起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快將過去。(啟示錄4:11)聖經指出,時候將到,「敗壞大地的人也要敗亡」。上帝施行正義的統治,會帶來一個「新天新地」。這是一個既沒有剝削,也沒有不公的世界。在這個制度之下,地球資源會用得其所,令所有順服上帝的人得益。(啟示錄11:18;21:1-4)

      [第28頁的圖片]

      可產生代用能源的工具,包括太陽電池板和風力滑輪機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