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食物教你添愁煩?
    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食物教你添愁煩?

      瓊回首少年時光,歷歷在目的,是過去被人當作玩偶和笑柄的情景。為什麼呢?因為她是全班最高大的女孩。但不只這樣而已。瓊說:「比個子大還糟糕的是,我很害羞,在人群中會很不自在,我常常感到寂寞,總是想融入別人的圈子中,不過大部分時間我都覺得自己像個外人。」

      瓊以為身材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而擁有纖瘦苗條的體態就能解決一切了。其實瓊不是過度肥胖,以1.83米的體高來說,66公斤並不過重。但瓊覺得自己胖,於是在23歲那年就決心減肥。她的理由是:「如果我瘦了,別人就會想跟我在一起。最後,我會感到受人歡迎,與眾不同。」

      「為了這樣的愚蠢理由,我墮進圈套12年,這圈套名為神經性厭食症和暴食症。」瓊繼續說:「我當然瘦了起來,瘦得幾乎連命也丟了,不過我的生活沒有變得快樂,反倒毀了自己的健康,為自己製造了十年有多的抑鬱和痛苦。」

      瓊不是稀有例子,根據一次估計,美國婦女中每100個就有1個在少年或者青年時期患上神經性厭食症,也許有三倍數目的人患暴食症。瑪麗·皮弗博士說:「我在大中小學的校園裡工作已經有許多年了,我親眼看見飲食失調的問題日趨嚴重。」

      各種各色的人都可能有這個問題。人們曾一度以為,飲食失調只是有錢人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卻普及至不分種族、階層、貧富了。連接受治療的男性數目也不斷增加,無怪乎《新聞週刊》把飲食失調稱為「平等機會大盜」。

      但特別令人擔憂的是,接受飲食失調治療的人的平均年齡似乎越來越小。多倫多一所飲食失調治療中心的代理主管瑪格麗特·貝克說:「現在有10歲以下,甚至只有6歲的女孩,給人送進醫院治療。」她補充說:「數目雖然還不算多,卻在不斷增加。」

      受飲食失調影響的人口數以百萬計,其中以女孩和年輕女性為主。a社會福利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指出:「她們對食物的看法和運用食物的方式有異於大部分人。普通人為填飽肚子而進食,為營養和健康而進食,為享受而進食,為與別人共享歡樂時光而進食。她們卻不一樣,她們跟食物的關係古怪,行為也有違『常態』,例如,她們在進食前會不自覺地做著些有如『儀式』般的古怪行為,或者一下咽就要立即把食物排出體外。」

      現在,讓我們仔細查究兩種常見的飲食失調: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暴食症。

      [腳注]

      a 飲食失調的問題影響女性多於影響男性,所以在這一系列文章中,我們通常用女性代名詞來統稱患者。

  • 厭食與暴食——真相與危機
    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厭食與暴食——真相與危機

      「食物的心理重量比任何可以用卡路里或克來量度的東西還重。」——作家珍妮特·格里森。

      厭食和暴食是兩種最常見的飲食失調。兩者各具獨有特性,不過,我們下面會看到,兩者都可以構成危險,甚至致命。

      厭食——自發的饑荒

      厭食症患者不是不肯進食,就是吃得太少,以致營養不良。請看看17歲的安托瓦妮特。她說,她的體重曾一度跌至大約37公斤——對一個十來歲、高1.7米的少女來說,這樣的體重算很低了。她說:「我每天不會吃超過250卡路里的食物,吃過什麼我都記在筆記冊上。」

      厭食症患者對食物著迷,同時又極力避免使體重增加。希瑟說:「我開始假裝抹嘴,乘機把食物吐在餐巾上。」蘇珊為求不讓體重上升,於是拼命做運動。她說:「我幾乎每天都跑12公里,或者游泳一小時,要是沒有做運動,我就會有憂慮和罪咎的感覺,而且非常強烈。每天早上當我量體重而知道仍然保持在45公斤以下時,那就是我最大的喜悅了,也是我惟一 真正的喜悅。」

      頗諷刺的是,有些厭食症患者竟身懷精湛廚藝,能烹調出色香味美的大餐,自己卻連碰也不敢。安托瓦妮特說:「最糟糕的時候,全家的每一餐都由我來包辦,弟弟妹妹的午餐飯盒也全是我準備的。我不讓他們走近冰箱,我當時覺得廚房的每一角落都是我的『地盤』。」

      據《厭食暴食家長指南》一書說,有些厭食症患者「變得有潔癖,也許會要求全家人都要符合由她們所定、挑剔得不切實際的標準。雜誌、拖鞋和咖啡杯連暫時不放在原位也不行。她們對個人衛生和外表也許更執著。她們會在浴室裡呆上數個小時,把門鎖上,不讓別人進去,也不管人家等著要上學上班。

      這種稱為厭食症的失常現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這樣的,一個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人(多數是女性)開始想要減去一定體重。可是當目標達到以後,她還不滿意。她看著鏡子,仍然覺得自己胖乎乎的,於是她想,再多減幾公斤會更好。這種循環延續下去,節食者的體重持續下降,直到比相應的標準體重輕了百分之15才肯罷休。

      到這個時候,朋友和家人就開始擔心,節食者看來實在太瘦了,甚至也太虛弱了。但厭食患者卻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覺得自己太瘦。」艾倫說,他是厭食症男性患者,高1.75米,體重卻一度跌至33公斤。他說:「重量減得越多,腦子就越不靈,於是就越看不清楚自己。」a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厭食症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骨質疏鬆症和腎臟受損。厭食症甚至可以致命。希瑟說:「醫生告訴我,我讓身體失掉太多養分了,這樣的飲食習慣再維持兩個星期,我準會死於營養不良。」《哈佛精神健康通訊》報導,過去十年期間,診斷出患厭食症的女性有百分之5死亡。

      暴食症——大吃大吐

      稱為暴食症的飲食失調現象有一種特色,就是大口大口吞吃(迅速進食大量食物,也許達5000卡路里或以上),接著大吐(嘔吐或用輕瀉藥把所有食物從胃裡排出)。b

      對比厭食症,暴食症較不容易察覺。患者也許不會特別瘦,飲食習慣看來也挺正常(起碼別人看起來是這樣)。但對於暴食症患者來說,生活可是一點也不正常。她對食物的沉迷使她覺得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16歲的梅林達說:「我吃得越多,吐得越多,對其他事其他人的關注也就越少。我實在忘了跟友儕同樂是什麼一回事。」

      吉寧·羅思是飲食失調方面的作家和教師,她是這樣形容暴食過程的:「30分鐘瘋狂行為,恍如直衝地獄。」她說,暴食的時候,「什麼都不重要,朋友不重要,家人不重要,……只有食物才重要。」一個17歲的患者莉迪婭用了一個生動的比方來形容自己的狀況,她說:「我覺得自己像一台垃圾軋碎機,吞嚼吐,吞嚼吐,周而復始,都是一樣。」

      失控的飲食習慣所帶來的結果,自然是體重增加,暴食症患者卻不顧一切,不讓體重增加。於是,在一輪暴食以後,她就會立即令自己嘔吐,或者服食輕瀉劑,在食物還沒有消化成脂肪之前就把它排出體外。c這樣的做法乍看起來也許令人難以接受,但長期暴食症患者卻不以為然。社會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說:「你大吃大吐的次數越多,這就變得越容易,起初的反感,甚至恐懼會迅速消失,重覆這種暴食習慣的衝動會取而代之。」

      暴食症危險性極高。例如,重覆把食物吐出,口腔就會經常接觸到腐蝕性的胃酸,侵蝕患者牙齒的釉質。暴食也可能使患者的食道、肝、肺和心臟受損。在一些極端的例子中,嘔吐可能會引致胃破裂,甚至死亡。過度服用輕瀉藥也可能危害健康。腸道的功能也許會受損,也可能導致腹瀉不止和直腸出血。跟重覆嘔吐的情況相似,在一些極端的例子中,濫用輕瀉藥可能引致死亡。

      據美國精神病研究所說,飲食失調的個案數字持續上升。究竟是什麼東西作怪,令那些年輕女子要迫自己忍飢挨餓,拿生命來開玩笑。同時,其他人則每每在狼吞虎咽一番後,又對體重異常擔憂,於是覺得非把肚子裡的食物排出不可。這樣的現象究竟有何解釋呢?下一篇文章會探討這些問題。

      [腳注]

      a 有些專家聲稱,當一個人失去百分之20至百分之25的重量,大腦會引發化學反應,影響視覺,明明不胖的,看起來也覺得胖。

      b 不由自主地過量進食,即使沒有大吐,有些專家把這種情況也算作飲食失調。

      c 為了不讓體重增加,許多暴食症患者每天都拼命做運動。有些人把體重減得很低,不久就變得厭食,再下去她們可能就會在厭食和暴食之間往來徘徊。

  • 飲食失調成因
    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飲食失調成因

      「飲食失調不會無緣無故發生,這是一種病徵,一種信號,顯示某人的生活出了岔子。」——社會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

      飲食失調不是新問題。1873年,神經性厭食症有了第一次正式診斷的記錄。據說,早在300年前,已經有人留意到病徵了。可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厭食症患者的數目似乎急劇增加。暴食症的情況也相似,人們知道有這種症狀已經幾百年了,但近幾十年來,暴食症已經發展至正如一本這方面的專著所說,「急劇增長」的地步。

      飲食失調究竟因何而起呢?是遺傳,還是對崇尚纖瘦風氣的一種不尋常反應呢?對家庭環境有影響嗎?以上問題都不是能輕易解答的。正如社會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說,解釋飲食失調「不像診斷麻疹或者水痘一類病那麼直接,後者醫生透徹知道病源所在、感染過程、病況會持續多久,還有最好用什麼療法」。

      可是,研究員向我們指出導致飲食失調的若干因素。現在請考慮其中一些。

      減肥成風

      在富裕國家,時裝工業把一個一個極其纖瘦的模特兒陳列在年輕而又容易受人影響的觀眾面前,把女孩子只有瘦才算是美的觀念根植在她們腦子裡。這種扭曲的信息主宰著許多女性,推使她們追求既不健康又不切實際的體重。克里斯蒂娜·戴維斯說:「女性平均高1.65米,重66公斤。模特兒的平均體高是1.8米,體重是50公斤。百分之95的平常人不能達到模特兒的標準,永遠也不能。」

      有些女性不理會以上的事實,仍然為求得著她們心目中的理想身材而走向極端。舉個例,1997年的一次調查訪問了3452個女子,其中有百分之24說她們如果能達到目標中的體重,她們寧願減壽三年。談到這群人數不少的少數派,研究報告這樣說:「只有瘦,生命才有意義。」由於百分之22的受訪者表示在她們年輕的時候,時裝雜誌的模特兒影響了她們對身材的看法,報告總結說:「媒體裡模特兒的形像對女性的自我觀感有極大的影響,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當然,最容易受媒體的虛假理想所害的,是那些一開始就不滿意自己身段的人。正如臨床社會工作者伊倫·菲什曼說:「癥結是自尊。」專家留意到,接受自己外表的人很少會有飲食方面的問題。

      飲食與情緒

      許多專家都說,飲食失常不單是食物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說:「飲食失調是一面警告紅旗,要你留意生活中一些你視而不見,或者避而不談的處境。飲食失調是一種提示,表明也許你即使經歷壓力和挫敗,卻不總是將問題宣之於口。」

      什麼樣的壓力和挫敗呢?有些問題可能來自家庭中的煩惱。例如,吉寧·羅思回想童年,食物——特別是糖果——就是「她在父母吵架時的擋箭牌」。她說:「當我察覺到爸爸媽媽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時候,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這就像電視轉台一般容易,我就從受父母擺布的感覺,轉移到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什麼都沒有,就只剩下我,還有嘴裡的甜蜜。」

      有時候,飲食失常的根源比上述的更深。例如,《新少年身體手冊》指出:「研究顯示,在性方面曾受過創傷(性虐待或性騷擾)的人,也許不知不覺地為了保護自己而要令身體失去魅力,並且老是想著要吃東西,這樣她們才覺得有安全感。」當然,人不該遽下結論,認為飲食失調患者必然受到性騷擾。

      飲食失調的種子可能會撒在表面上看來平靜的土壤上。其實最容易患上厭食症的人,也許是那些在生活環境中不能隨心所欲,或者不能隨意表達負面感覺的女孩。面對外界,她會妥協;但她的內心翻滾不定,自覺無力主宰自己的生活。她不敢公開反抗,於是便集中在生活中惟一能主宰的東西——身體。

      但是,有一點必須指出,就是飲食失調不一定源自家庭不和或性方面的創傷。有些人飲食失調,純粹因為在家庭中體重是個大問題。也許父母一方超重或者經常節食,因而對食物的態度顯得過分小心,或甚至有恐懼的感覺。對其他患者來說,進入青春期這件事本身就是飲食失調的成因之一。到成年人階段必須經歷的身體改變使少女覺得自己胖,尤其是她比同輩早熟一點就更是這樣。如果她因為這樣的改變而感到害怕,也許會採用極端的方法來阻延發育的步調。

      除了羅列出心理因素以外,有些研究員說,生理因素也可能牽涉在內。例如,他們指出暴食症的根源有可能跟患者大腦內的化學物質有關。他們聲稱,大腦負責掌管情緒和食慾的部分跟暴食症的形成有關,這也許能解釋抗抑鬱藥為什麼有時候能緩減暴食症的症狀。

      在任何情況下,研究員都很難把導致厭食症或者暴食症的單一因素指出來。可是,對那些正飽受飲食失調困擾的人,我們可以怎樣施以援手呢?

  • 飲食失調——有何良方?
    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飲食失調——有何良方?

      如果你的女兒患上飲食失調,她需要有人幫助她。千萬不要耽延,別以為問題會自動消失。飲食失調是個複雜的病症,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當然,專家就飲食失調所提出的治療法也莫衷一是。有的專家推薦藥物治療。其他則贊成用心理療法。許多專家說,雙管齊下效用最大。還有家庭輔導,有些人說,假如患者仍然住在家中,就特別有必要用這種方法。a

      雖然專家們提倡的療法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專家都在一點上達成共識,這一點是:飲食失調不僅是飲食的問題。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幾個比較深入的問題,在幫助厭食症或暴食症患者康復期間,這幾個問題特別有必要提出。

      恰如其分的自我評價

      一個女子說:「我24歲開始就完全不看時裝雜誌了。」她繼續說:「拿自己來跟模特兒比,那種打擊確實非常沉重。」正如前文提及,傳媒能扭曲少女對美的觀念。真的,一個飲食失調病人的母親說:「報紙、雜誌、電視沒完沒了地四處宣傳:要瘦,要瘦,要瘦。……女兒跟我一樣都喜歡身材苗條,但我們感覺到,連綿不絕的宣傳轟炸令苗條的身材變成人生頭等大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康復期間的飲食失調病人顯然很可能需要對何謂真正美麗一事懷有新的看法。

      在這方面聖經的指引很管用。基督的使徒彼得寫道:「你們不應該以外表編頭髮、戴金飾、穿外衣作為裝飾,卻應該以內心隱密處的為人,用安靜溫和的靈作為不能腐壞的裝飾。這在上帝眼中是大有價值的。」——彼得前書3:3,4。

      彼得的意思是,我們要留意內在的為人,過於留意外貌。真的,聖經保證說:「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7)這確是快慰人心的話,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某些外貌特徵,我們卻總能改善自己的為人。——以弗所書4:22-24。

      人的自我價值要是很低落,那麼飲食失調的情況就很可能產生,你也許需要重新評估你自己的價值。聖經確實告訴我們不要自視過高。(羅馬書12:3)但聖經也告訴我們,在上帝的眼中,連一隻麻雀也是貴重的,然後聖經接著說:「你們比許多麻雀貴重得多。」(路加福音12:6,7)因此,聖經能幫助我們養成健全的自尊心。要愛護你的身體,你就會餵養顧惜。——可參閱以弗所書5:29。

      假如你真的需要減肥呢?健康的飲食和按部就班的運動也許很有用。聖經也指出「操練身體……有……益處」,雖然成效有限。(提摩太前書4:8)不過,千萬別為了體重而憂心忡忡。一個關於身體形象的調查有以下的結論:「最聰明的做法也許是,有充足的運動,並且接受真我,而不是硬把自己擠進別人設置的狹隘模子裡。」美國一個33歲的女子覺得這方法奏效,她說:「我只有一條簡單的原則:真的能夠改善的就繼續努力改善,其餘的就不要浪費時間去管它。」

      你如果有積極的人生觀,加上健康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需要減去的重量就自然能減去。

      找出「真友伴」

      詹姆斯·彭尼貝克教授研究了一批暴食症病人,他在總結時表示,她們周而復始地進食和吐出食物,至很大程度把她們推向雙重生活。他說:「大家都自然留意到,要隱瞞好友和家人,設法不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飲食習慣,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往往多得驚人。她們全都活在謊言之中,卻同時恨惡這樣的謊言。」

      所以,要在康復之路上跨出闊步,就要打破沉默。不論是厭食症患者,還是暴食症患者,都有需要把問題提出來。可是向誰提出呢?聖經的一句箴言如此說:「[真]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言17:17)「[真]朋友」也許是父母,也許是其他成熟的成年人。有些人覺得,吐露心事的對象有必要是那些對處理飲食失調經驗有素的人。

      耶和華見證人也從多一方面獲得幫助,就是會眾的長老。這些人能「像避風所和避暴雨的隱密處,又像河流在乾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以賽亞書32:2)當然,長老不是醫生,所以除了他們所提出的有效勸告以外,你也許仍然需要接受治療。不過,這些符合屬靈資格的人可以在你康復期間,給你非常有力的支持。b——雅各書5:14,15。

      可是,你最能夠信任的知己也許是你的造物主。詩篇執筆者寫道:「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詩篇55:22)真的,耶和華上帝關心他地上的兒女。所以千萬別忘記禱告,把你最深的憂慮告訴他。彼得勸戒我們說:「你們要把一切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關心你們。」——彼得前書5:7。

      送院治療

      送院並不代表一定能治好飲食失調。可是,如果一個女孩由於嚴重的厭食而營養不良,那時候就有接受專門治療的必要。我們得承認,要父母走這一步確實不容易。請考慮一下埃米莉的例子,當生活變得像她所說的那樣,「她受不了,我們也受不了」的時候,於是她不得不將女兒送往醫院。她說:「把淚流滿面的女兒送進醫院,這是我一輩子最難做的事,那天是我一輩子最難過的一天。」伊萊恩的情況也類似,她也要把女兒送進醫院。她說:「我記得,當女兒在醫院裡還是不肯進食的時候,他們要用靜脈注射的方法『餵』她,這是最難熬的一刻。當時我感覺到,他們簡直是強她所難。」

      送院可能不是令人愉快的做法,在某些例子上卻可能有這個必要。對於一部分有飲食失調問題的人來說,入院是康復的重要一環。埃米莉提及女兒說:「她真的需要住院。就是因為有了醫院的治療,她才開始有起色。」

      不再飲食失調

      對厭食症和暴食症患者來說,康復的其中一個環節就是,他們要在生活上除去 飲食失調。這樣做可以是挺困難的。例如,金估計在她患厭食症期間,她在十個月裡瘦了18公斤。但是重添16公斤的體重卻花了她九年的光陰!金說:「整個過程舉步維艱,我慢慢重新學會正常地進食,不再計算卡路里,不再估量食物成分,不再只吃『安全』的食物,不再因為不知道雜燴或甜品有什麼成分而惶恐不安,上館子也不再只選有沙拉自助櫃的餐廳。」

      但是金所以能康復過來,還牽涉到其他因素。她說:「我學會用語言識別並表達自己的感覺,不再光用行動或飲食行為來宣泄情緒。我開始知道一些新方法,可以用來應付並解決跟別人相處不來的問題,這樣做打開了跟朋友和家人建立更親密關係的大門。」

      要從飲食失調中康復過來顯然障礙重重,但付出的努力最終還是值得的。頭一篇文章的瓊深明此道,她說:「如果一天重回飲食失調的景況中,那就會像是在自由中生活了一陣子以後,又再次回到監獄裡一樣。」

      [腳注]

      a 《儆醒!》並不提倡任何個別療法,基督徒必須自行決定,也要確保他們所採用的任何療法,都不可以跟聖經原則有所抵觸。別人不該妄自批評這樣的決定。

      b 關於怎樣幫助厭食症患者和暴食症患者,詳見《儆醒!》[英語版]1992年2月22日刊「幫助飲食失調患者」一文,和《儆醒!》[英語版]1990年12月22日刊「飲食失調——如何應付」一系列文章。

      [第11頁的附欄]

      為康復打好基礎

      如果覺得女兒飲食失調,你該怎麼辦呢?你當然不能視若無睹!不過,你會怎樣跟女兒談談呢?據邁克爾·列拉觀察所得,他認為:「雖然有時直接問問她們會管用,但很可能由於她們沒什麼反應,反而令你灰心。」

      因此,婉轉一點可能會比較好。列拉建議說:「當你跟女兒討論時,千萬別讓她們覺得,你是在指責她們做了什麼錯事。如果你能營造這種氣氛的話,女孩子大多會對你老老實實的,她們還會安下心來。有些父母會寫信給自己年輕的孩子,表示很關心她們、很支持她們。一旦打好了關係,日後交談時就容易得多了。」

      [第12頁的附欄]

      父母的難關

      如果孩子飲食失調,家長就面對很大的難關。一位父親說:「看到孩子快毀了,……你就必須很堅強、很有決心,對孩子才有幫助。」

      如果你的孩子飲食失調,一直沒什麼改善,有時你也會挺灰心的,不過要忍一忍,千萬不要忘記向她表現愛意。埃米莉的女兒患上了厭食症,埃米莉坦承她很難應付。不過她說:「我會盡量跟她溝通,會盡量抱抱她,還會盡量親親她,……因為我覺得如果不再關心她,我們的關係就可能完蛋了。」

      一個助你孩子從飲食失調復元過來的好方法,就是跟她溝通。要好好溝通,就要多聽少說。千萬不要說一些像「你錯了!」或「你不該有這樣的感覺!」這類的話,也不要「塞耳不聽窮人哀求」。(箴言21:13)如果有良好的溝通,青年人受挫時,就有適當的管道可以傾訴,而不會養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