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一步企圖殺害耶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他離開耶路撒冷,渡過約旦河,去到約翰在差不多四年前為人施浸的地方。那裡顯然離加利利海南岸不遠,從耶路撒冷前去不過兩日左右的行程而已。
有許多人來到耶穌那裡,他們說:「約翰一件神跡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在那裡有許多人信了耶穌。
-
-
耶穌再次上耶路撒冷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耶穌再次上耶路撒冷
不久,耶穌再次上路,到各城各鄉教訓人。當時他看來在約旦河的另一邊,猶太對岸的比利亞一帶傳道,但他的目的地是耶路撒冷。
鑑於猶太的主張聲稱只有數目有限的人才能得救,這促使一個人問道:「主啊,是不是只有很少的人得救呢?」耶穌的回答促使人想想怎樣才能得救:「你們應當竭力[意即要奮鬥或掙扎]進窄門!」
作出這項努力無疑是當務之急,因為正如耶穌繼續說:「將來許多人要進去,卻是不能。」何以不能呢?他解釋說:『等到家主起來關上門,人們站在門外叩門說:「主啊,給我們開門!」他要說:「我不曉得你們是從那裡來的;你們所有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那些被拒諸門外的人顯然是由於他們僅在方便自己的時候才到達,但當時機會之門已經關閉鎖上了。他們若想進去,就必須早點來到才對,即使時間也許對他們不甚方便。的確,那些沒有把崇拜耶和華置於生活上首位的人都會遭受悲劇的結局!
耶穌奉派向之傳道的猶太人,以大部分而言都沒有把握這個大好機會去接受上帝所預備的救恩安排。因此耶穌說他們會被逐出去,在外面切齒哀哭。另一方面,那些「從東從南,從西從北」,不錯,從萬國而來的人卻會在「上帝的國裡吃飯」。
耶穌接著說:「在後的[被蔑視的非猶太人,以及受壓制的猶太人]將要在前,在前的[在物質及宗教上居於有利地位的猶太人]將要在後。」居於最後意味到這些慵懶怠惰、忘恩負義的人根本就不會在上帝的王國裡。
接著有幾個法利賽人來到耶穌那裡,對他說:「你離開這裡走吧!因為希律[安提帕]想要殺你。」這可能是希律自己傳出的謠言,希望耶穌會因此逃離他所管治的地區。希律曾將施浸者約翰處死,也許他害怕被捲入另一位上帝先知的死亡事件中。但耶穌告訴法利賽人說:「你們去告訴那個狐狸,今天明天我趕鬼醫病,第三天我的事就完成了。」
耶穌在那裡完成了所要做的工作之後,就繼續向耶路撒冷進發,因為正如他解釋說:「先知不能在耶路撒冷以外喪命。」何以耶穌預料自己會在耶路撒冷被殺呢?因為耶路撒冷是當時的首都,該處設有由71位成員組成的公會最高法庭,且有獻上祭牲的安排。因此,「上帝的羔羊」無疑應該在耶路撒冷而非在其他任何地方被殺。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啊,你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把奉派到你那裡的人打死,」耶穌嗟嘆說,「我多次想招聚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招聚小雞到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你看,你們的家必成為荒場留給你們。」由於拒絕接受上帝的兒子,整個國家都劫數難逃!
耶穌繼續向耶路撒冷進發之際,他應邀到一個法利賽人領袖的家裡。那天是安息日,眾人都密切留意他,因為當時有一個患了水臌病——病者的雙臂和雙腿也許因積水而腫起來——的人在那裡。耶穌於是向在場的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問道:「在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呢?」
眾人不發一言,於是耶穌醫好那人,打發他離去。然後他問道:「你們中間誰的兒子或驢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刻把他拉上來呢?」他們再次啞口無言。路加福音13:22-14:6,新譯;約翰福音1:29。
-
-
受一個法利賽人款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受一個法利賽人款待
耶穌在一位顯要的法利賽人家中作客,在這裡他剛醫好了一個患水臌的男子。他留意到其他客人都揀選席上首要的座位,於是耶穌教訓他們要學習謙卑。
耶穌忠告說:「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被他請來;那請你們的人前來對你說:『讓座給這一位吧!』你就羞羞慚慚地退到末位上去了。」
因此耶穌勸告說:「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座。』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為了強調這項教訓,耶穌最後說:「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接著,耶穌向邀請他的法利賽人談及以什麼方式宴客才會贏得上帝的嘉賞。「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
為遭遇不幸的人擺設筵席會為請客的人帶來快樂,正如耶穌向他的東道解釋說:「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耶穌對這種值得獎勵的筵席所作的描述使同席的一位客人聯想到另一種筵席。這位客人說:「在上帝國裡吃飯的有福了!」可是,並非人人都珍視這樣的快樂前途,耶穌接著設了一個比喻去表明這點。
「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這是多麼牽強的托辭!人們通常先查看牲口和田地才會買下來;既買了,他們根本沒有什麼迫切的需要去看這些東西。同樣,一個人的婚姻也不應阻止他接受這麼重要的邀約。因此,主人聽見這些推搪之後勃然大怒,於是吩咐奴僕說:
「『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
這個比喻所描述的是怎樣的情況呢?擺設筵席的「主人」代表耶和華上帝;向人發出邀請的「僕人」代表耶穌基督;所設擺的「大筵席」則是指承受屬天王國的機會。
那些首先接獲邀請承受王國的人是耶穌日子的猶太宗教領袖。然而他們拒絕接受這項邀請。因此,特別自公元33年五旬節開始,第二次邀請遂向猶太國中受人藐視、出身低微的人發出。可是作出響應的人仍未足以填滿上帝的屬天王國中14萬4000個席位。於是過了三年半之後,在公元36年,第三次和最後一次邀請便向未受過割禮的非猶太人發出,而這項召集工作一直延續至我們的日子。路加福音14:1-24。
-
-
門徒所負的責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門徒所負的責任
耶穌離開了看來是公議會成員的顯要法利賽人的住所之後,便繼續前往耶路撒冷。大群民眾尾隨著他。可是,他們的動機是什麼?成為耶穌的真正門徒究竟牽涉到什麼事?
耶穌在途中轉過身來對群眾說話,他的話也許令他們大吃一驚,他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魂],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和合本》夾注譯文)
耶穌的話是什麼意思?耶穌絕不是說他的跟從者要實際恨自己的親屬。恨親屬的意思只是他們應該愛耶穌過於愛自己的親屬。聖經曾說耶穌的祖先雅各「恨」利亞,愛拉結,意思只是利亞比她的妹妹拉結得到較少的寵愛而已。
請也考慮一下耶穌說門徒應該甚至恨「自己的魂」或性命。他的意思同樣是,真正的門徒必須愛耶穌甚至過於愛自己的性命。耶穌藉此強調成為他的門徒是一項嚴肅的責任而非一件可以等閒視之的事。
耶穌接著指出,作他的門徒會使人遭遇艱辛和逼迫,他說:「凡不背著自己[苦刑柱]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因此,真正的門徒必須甘願像耶穌一樣忍受別人的辱罵,若有必要甚至在上帝的敵人手中殺身成仁,正如耶穌在不久之後所為一般。
因此,跟隨耶穌的群眾必須對於作基督門徒一事三思而行。耶穌設了一個比喻去強調這件事,他說:「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
耶穌由此對跟隨他的群眾說明,在成為他的門徒之前,他們必須肯定是否能夠履行自己應負的責任,正如一個打算建造一座樓的人在動工之前必須先肯定自己有足夠的資源能夠將工程完成。耶穌繼續設了另一個比喻,說:
「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
然後耶穌強調比喻的要點說:「這樣,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不錯,跟隨耶穌的群眾,以及所有認識基督的人都必須甘願這樣行。他們若想成為他的門徒,就必須準備好不惜犧牲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他們的所有財產,包括性命本身在內。你願意這樣行嗎?
耶穌接著說:「鹽本是好的。」他在登山寶訓中曾說門徒是「世上的鹽」,意即他們對人具有保全的影響,正如實際的鹽是一種防腐劑一般。但「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耶穌最後說,「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因此耶穌表明,甚至那些成為他的門徒已有相當年日的人也要留意,千萬不要在履行他們的決心方面軟弱下來以致半途而廢。不然,他們便會變成一無是處,受世上的人所譏笑,同時被上帝視作無用的人。事實上,甚至為上帝帶來羞辱。因此,他們會成為失去鹹味而毫無用處的鹽一般被拋到外面去,不錯,他們會遭受毀滅。路加福音14:25-35;創世記29:30-33;馬太福音5:13。
-
-
尋找失落的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尋找失落的羊
耶穌渴望尋著一些願意謙卑地事奉上帝的人,因此他四出訪尋,向所有人談論王國的真理,甚至向一些聲名狼藉的罪人也如此行。這些人都近前來聆聽他講道。
法利賽人和文士目睹這樣的情形,便批評耶穌與那些被他們視為卑賤的人為伍。他們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他們認為這樣行簡直有損他們的尊嚴!法利賽人和文士一向將平民視為有如腳下的塵土一般。事實上,他們甚至以希伯來文的安·哈阿雷特斯(‛am ha·’aʹrets)——意即「土地之民」——一詞來稱呼這些人,由此將他們對後者的鄙視表露無遺。
在另一方面,耶穌卻尊重所有人,對人表現仁慈和憐憫。由於這緣故,許多卑微的人,包括人所共知的罪犯,都渴望聆聽他講道。可是,法利賽人卻指責耶穌不遺餘力地幫助這些他們認為不屑一顧的人。他們的批評又如何?
耶穌運用一個比喻去答覆他們的責難。他以法利賽人的觀點向他們說話,彷彿他們是公義的,在上帝的羊圈裡十分安全,但卑賤的安·哈阿雷特斯卻誤入歧途而迷失了路。聽聽他問道: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
耶穌接著解釋故事的含意,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法利賽人自以為義,因此認為自己無需悔改。兩年前,他們當中有些人曾批評耶穌跟稅吏和罪人一起吃飯,當時耶穌告訴他們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未能看出他們需要悔改,因此沒有為天上帶來什麼喜樂。但是衷誠悔改的罪人卻使天上歡喜。
為了再次強調迷途的罪人改弦易轍乃是莫大喜樂的因由,耶穌另設了一個比喻,說:「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著嗎?找著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
然後耶穌表示這個比喻也含有類似的意思,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上帝的天使們對痛改前非的迷途罪人表現這種仁愛的關注是多麼異乎尋常!特別是鑑於這些一度地位卑微、受人鄙視的安·哈阿雷特斯最後會成為上帝屬天王國的成員,這件事更令人驚奇。由於這緣故,他們會在天上獲得比天使更高的地位!可是,天使卻沒有因此感覺嫉妒或心有不甘;相反,他們謙卑地承認這些有罪的人曾在一生中經歷和克服過許多不同的情況,這些經歷會裝備他們成為宅心仁厚、富於同情的屬天君王及祭司。路加福音15:1-10;馬太福音9:13;哥林多前書6:2,3;啟示錄20:6。
-
-
浪子的故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浪子的故事
耶穌剛向法利賽人講述完有關復得失落的羊及銀幣的比喻,如今他繼續設了另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論及一位仁愛的父親及他對待兩個兒子的方式。兩個兒子都各有嚴重的過失。
首先是比喻中的主角——年幼的兒子。他接收了父親毫不猶豫地分給他的財產之後,便離開家庭,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但且聽聽耶穌講述的故事,看看你是否能夠辨明其中各個角色分別代表誰。
耶穌開始敘述比喻,說:「某人有兩個兒子。那小兒子對父親說:『爸爸,請你現在就把我應得的產業分給我。』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小兒子從父親獲得了分內的產業之後,就怎樣行呢?
耶穌解釋說:「過幾天,小兒子賣掉了他所分得的產業,帶著錢,離家去了。他到了遙遠的地方,在那裡揮霍無度,過放蕩的生活。」事實上,他將錢用來花天酒地,流連妓院。不久,艱難的日子便來到了,正如耶穌接著說:
「當他花盡了所有的一切,那地方發生了嚴重的饑荒,他就一貧如洗。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個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農場去看豬。他恨不得拿餵豬的豆莢來充飢,可是,沒有人給他任何吃的東西。」
既然按照律法豬是不潔的動物,被迫淪為放豬的人是一件多麼羞恥的事!但令浪子最痛苦的是,他飢火中燒,甚至連餵豬的食物也恨不得拿來充飢。由於他已窮途末路,耶穌說,「他醒悟過來。」
耶穌繼續講述故事:「[他]就[對自己]說:『我父親那兒有許多雇工,他們糧食充足,我反要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回到我父親那裡去,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
至此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形:倘若父親在不肖的兒子離家時向他疾言厲色,破口大罵,兒子便很可能不會這麼肯定他打算要怎樣行了。他可能決定返回家鄉另找工作,也不願冒險回去見父親。可是,他絕沒有這樣想。他一心只想回家!
因此,耶穌在比喻中所說的父親顯然是指我們那仁愛、慈悲的天父耶和華上帝。也許你同時看出,一度離家的浪子代表人所共知的罪人。耶穌向之談話的法利賽人便曾批評耶穌跟這樣的人一起吃飯。但大兒子代表誰呢?
浪子回頭的時候
耶穌在比喻中所說的浪子回到父親家裡時受到怎樣的接待呢?請聽聽耶穌怎樣描述這件事:
「他離家還遠,父親就望見了他。父親心裡充滿愛憐,迎向前去,緊緊地擁抱著兒子,不停地親吻他。」這是個多麼富於憐憫、慈悲為懷的父親!他多麼適切地代表我們的天父耶和華!
父親很可能對兒子在外地所過的放蕩不羈的生活已有所聞。然而,他卻不咎既往,欣然歡迎兒子回家。耶穌也具有這種樂於接納別人的精神;他採取主動去親近罪人和稅吏。他們便是比喻中的浪子所代表的人。
在耶穌的比喻裡,深具辨識力的父親無疑從兒子那愁眉深鎖、垂頭喪氣的樣子已多少看出他迷途知返了。父親於是仁愛地採取主動,這使兒子較易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正如耶穌敘述:「兒子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做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雇工吧!]』」
然而,兒子差不多還未說完話,父親已採取行動了。他吩咐僕人說:「趕快拿最好的衣服給他穿上,拿戒指給他戴上,拿鞋子替他穿上,然後把那頭小肥牛牽來宰了。讓我們設筵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他們就「歡宴起來」。
那時候,父親的「大兒子正在農場」。請聽聽故事的其餘部分,看看你是否能夠辨認出大兒子究竟代表誰。耶穌論及這個大兒子說:「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音樂和跳舞的聲音。他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僕人回答:『你的弟弟回來了,你父親看見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小肥牛宰了。』大兒子非常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出來勸他進去。他卻對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像奴隸一樣地為你工作,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你給過我些什麼呢?連給一頭小山羊讓我跟朋友們熱鬧一番也沒有過。可是你這個兒子,把你的財產都花在娼妓身上,現在他回來,你就為他宰了小肥牛!』」
誰像大兒子一樣,對於罪人受到仁慈體貼的待遇感到不滿而諸多批評呢?豈不是文士和法利賽人嗎?既然耶穌因為接待罪人而引起這些人的非議,於是設了這個比喻,顯然他們便是大兒子所代表的人了。
耶穌以父親對大兒子所作的勸諭去結束這個故事:「兒子,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我們為他設筵慶祝是應該的。」
耶穌並沒有透露大兒子最後怎樣行。後來,在耶穌死而復活之後,「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其中很可能包括一些屬於耶穌在這裡所談及的「大兒子」階級的人。
可是,在我們這現代的日子,比喻中的兩個兒子代表誰呢?他們必然是指一些對耶和華的旨意有若干認識而有機會與他締結關係的人。大兒子預表「小群」階級——「有名字登記在天上眾長子的教會」——當中的若干分子。這些人懷有與大兒子相若的態度。他們不願意接納『另外的羊』這個屬地的階級,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人正喧賓奪主,比自己更受耶和華上帝所看重。
在另一方面,浪子則代表上帝的子民當中一些離棄真理,轉而尋求世界所提供的種種享樂的人。可是,過了若干時間之後,他們痛改前非,再次活躍地事奉上帝。的確,天父對那些意識到自己需要獲得寬恕而重新歸附他的人表現何等深摯的愛心和憐憫!路加福音15:11-32,現譯;利未記11:7,8;使徒行傳6:7;路加福音12:32;希伯來書12:23,新譯;約翰福音10:16。
-
-
表現實用的智慧而未雨綢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表現實用的智慧而未雨綢繆
耶穌剛向一大群人——其中包括他的門徒、不忠實的收稅官和其他聲名狼藉的罪人,以及文士和法利賽人——講完浪子的故事。如今,他再對門徒講述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論及一個財主接獲有關他的管家的不利報告。
在耶穌的比喻裡,財主召了管家來,通知後者要將他解雇。管家心裡納罕:「主人不要我再作管家了,我作什麼才好呢?鋤地吧,沒有力氣!討飯吧,怕羞!我知道要怎麼作了,使人在我離開管家的職務以後,會接我到他們家裡去。」
管家的計劃如何?他把所有欠了主人錢債的人都召來,問道:「你欠我主人多少?」
頭一個人回答說:「四千公升油[橄欖]油。」
他告訴這人說:「拿你的欠單去,快坐下寫二千。」
他又問另一個人:「你欠多少?」
這人說:「四萬公升麥子。」
「拿你的欠單去,寫三萬。」
既然管家當時仍然掌管主人的錢財,他有權將別人欠主人的債務削減。藉著這樣行,他贏得這些人的友誼;到他失業時,這些人便可以報答他。
主人聽見這件事,不禁佩服管家的聰明。事實上,他「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具有實用的智慧]」。耶穌補充說:「因為在應付自己的世事上,[這事物制度]之子比光明之子更精明。」
耶穌於是指出門徒可以由此學得什麼教訓。他勸勉他們說:「要用不義的錢財去結交朋友,好叫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恆的帳棚裡。」
耶穌所讚賞的絕非管家的不義而是後者的遠見和實用的智慧。既然「這事物制度之子」時常機靈地運用自己的金錢或地位去結交一些可以投桃報李的朋友,因此上帝的僕人,「光明之子」,也需要明智地運用自己的物質資財——「不義的錢財」——去造益自己。
可是,正如耶穌說,他們應該運用錢財去結交一些可以接他們到「永恆的帳棚裡」的朋友。對屬於小群階級的人來說,這些帳棚是指天上;但對『另外的羊』來說,則是指地上的樂園。既然惟獨耶和華上帝和他的兒子才能將人接到這些地方去,我們必須善用自己所擁有的『不義錢財』去支持王國的事務,藉此贏得耶和華和他兒子的友誼。這樣,一旦物質資財變成無用——事實上它們必然會變成如此——我們卻能確保自己享有永遠的前途。
耶穌接著指出,人若甚至在照料物質東西或最小的事上也表現忠信,就會在照管較重要的事上表現忠信。他繼續說:「如果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真實的錢財[意即屬靈或王國的事務]託付給你們呢?如果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帝託付給他僕人的王國事務]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在永恆的帳棚裡享受生命的獎賞]交給你們呢?」
我們絕不能一方面作上帝真正的僕人,同時又作不義之財或物質財富的奴隸,正如耶穌最後說:「一個家僕不能服事兩個主人;他若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你們不能服事上帝,又服事金錢。」路加福音15:1,2;16:1-13,新譯;約翰福音10:16。
-
-
財主與拉撒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財主與拉撒路
耶穌向門徒談及要適當地運用物質資財,解釋我們不能一方面作這些東西的奴隸,而又同時作上帝的奴隸。當時法利賽人也在場,他們聽見耶穌所說的話,便開始譏嘲他,因為他們是貪愛錢財的人。耶穌於是對他們說:「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你們的心,上帝卻知道;因為人所尊貴的,是上帝看為可憎惡的。」
扭轉情勢的時候已到了。財雄勢大,在宗教上操有控制權及影響力的人要受到貶抑,但認識自己靈性需要的人卻會被擢升。耶穌繼續向法利賽人談話時指出這項改變說:
「律法和先知到[施浸者]約翰為止,從此上帝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努力要進去。天地廢去較比律法的一點一畫落空還容易。」
文士和法利賽人聲稱自己謹守摩西律法而以此自豪。你還記得,有一次耶穌在耶路撒冷施行奇跡醫好一個瞎子,當時這些宗教人士誇耀說:「我們是摩西的門徒。上帝對摩西說話是我們知道的。」但如今摩西律法已達成了目的——帶領謙卑的人歸附上帝所任命的君王耶穌基督。因此,從約翰執行他的服事職務開始,所有種類的人,特別是謙卑、貧窮的人,都竭力使自己成為上帝王國的臣民。
既然摩西律法現正獲得應驗,人便不再有義務要遵守這些律法了。律法容許人憑多種理由離婚,但耶穌如今卻說:「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姦淫;娶被休之妻的也是犯姦淫。」既然法利賽人容許人憑許多理由離婚,耶穌的這項宣告必然令他們大感氣惱!
耶穌繼續對法利賽人說話。他設了一個比喻,論及有兩個人最後在身分和地位上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你可以看出這兩個人代表誰嗎?他們在地位上的轉變意味到什麼?
耶穌解釋說:「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並且狗來舔他的瘡。」
耶穌在此以財主代表猶太的宗教領袖,不但包括法利賽人和文士,也包括撒都該人和祭司長。他們享有豐富的屬靈特權和機會,但行事為人與財主如出一轍。他們所穿的紫色袍服代表他們的尊貴地位,白色的細麻布衣服則影射他們那自以為義的精神。
驕傲的財主階級極度藐視貧困的平民,他們將這些人稱為安·哈阿雷特斯,意即土地之民。宗教領袖們沒有給予平民適當的屬靈滋養和權利,因此乞丐拉撒路正好代表這些人。像拉撒路渾身生瘡一般,平民飽受藐視,彷彿在靈性上有病而只適合與狗為伍一般。然而,屬於拉撒路階級的人卻渴慕屬靈的滋養,因此坐在財主門口希望得到從財主桌上掉下的屬靈食物的零碎。
耶穌接著描述財主和拉撒路在境況方面發生轉變。究竟發生了什麼轉變?這些轉變代表什麼?
財主與拉撒路經歷轉變
財主代表享有許多屬靈特權和機會的宗教領袖,拉撒路則代表一般渴求屬靈滋養的平民。耶穌繼續說下去,描述這兩個人的情況經歷一項戲劇性的轉變。
耶穌說:「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
既然財主與拉撒路並不是實際的人物而是象徵兩個階級的人,按理說來他們的死亡也是象徵性的。他們的死亡究竟象徵或代表什麼呢?
在此之前,耶穌剛指出情勢上的一項轉變,說:『律法和先知到施浸者約翰為止,從此上帝國的福音就傳開了。』因此,隨著約翰和耶穌基督開始傳道,財主與拉撒路就對他們以前的形勢或情況死去了。
地位卑微、衷心悔改而屬於拉撒路階級的人對他們以前那種靈性匱乏的情形已經死去了,現在轉而享有蒙上帝悅納的地位。以往,他們需要仰賴從宗教領袖的屬靈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現今,耶穌所傳的聖經真理已使他們的靈性需要獲得飽足。這樣,他們給帶到更大的亞伯拉罕耶和華上帝的懷裡,意即帶進一種蒙悅納的情況中。
在另一方面,構成財主階級的人卻失去了上帝的喜悅,因為他們頑梗不化地拒絕接受耶穌所傳的王國信息。因此,他們對以往所享有的看來蒙恩的地位已死去了。事實上,耶穌說他們正經歷比喻性的痛苦。請聽聽財主怎樣說:
「我[父]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耶穌的門徒努力宣告上帝如火的判決信息,這使屬於財主階級的人痛苦不堪。他們希望門徒停止宣揚這些信息,使他們可以從痛苦中獲得若干舒解。
「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拉撒路階級與財主階級在情勢上經歷這樣戲劇性的轉變是多麼公平、適當的事!僅幾個月之後,在公元33年的五旬節,舊律法的約被新約取而代之,這種情勢上的轉變遂告完成。當時所發生的事無可置疑地表明,蒙上帝嘉許的乃是基督的門徒而非法利賽人和其他宗教領袖。把象徵的財主與耶穌的門徒分隔開來的「深淵」則預表上帝那無可更改的正義判決。
財主接著請求『父親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這樣,財主承認他有另一個父親,與他的關係甚至更親密;他的這個父親其實就是魔鬼撒但。財主請求拉撒路將上帝的判決信息沖淡,免得他的「五個弟兄」——他的宗教盟友——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
「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不錯,「五個弟兄」若要逃避痛苦,他們只需留意摩西和各先知書中標明耶穌是彌賽亞的預言,然後成為耶穌的門徒便行了。可是,財主卻表示異議說:「我[父]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的,他們必要悔改。」
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上帝絕不會以特別的標記或奇跡去說服這樣的人。人若要贏得上帝的嘉許,就必須閱讀聖經,並將其中的教訓付諸實行。路加福音16:14-31;約翰福音9:28,29;馬太福音19:3-9;加拉太書3:24;歌羅西書2:14;約翰福音8:44。
-
-
在猶太施行的慈悲善舉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在猶太施行的慈悲善舉
數星期前,在耶路撒冷舉行獻殿節期間,猶太人試圖殺死耶穌。耶穌於是啟程北上,看來向著離加利利海不遠的一個地區進發。
不久之前,他曾再次向南前往耶路撒冷,在約旦河之東比利亞一帶的村莊傳道。他向門徒講完有關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之後接著教導他們一些他以前曾在加利利提出過的教訓。
例如,耶穌說人若使上帝的一個「小子」跌倒,就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丟在海裡』。他也強調必須寬恕別人,解釋說:「倘若他[一個弟兄]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
門徒請求耶穌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耶穌回答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它也必聽從你們。」因此,即使些微的信心也能夠成就大事。
耶穌接著講述一個採自現實生活的情況去說明全能上帝的僕人所應懷有的正確態度。耶穌說:「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僕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還謝謝他嗎?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因此,上帝的僕人永不應當覺得自己事奉上帝,就是幫了上帝的忙。相反,他們應當時刻記住,他們能夠成為上帝家裡受他信任的成員,以這種身分事奉他乃是一項特權。
看來耶穌提出這個比喻之後不久,有一個僕役奉拉撒路的姊妹——住在猶太伯大尼的馬利亞和馬大——的差遣前來見耶穌。僕役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耶穌回答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上帝的榮耀,叫上帝的兒子因此得榮耀。」耶穌於是在該地多逗留了兩天,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吧。」可是他們提醒耶穌:「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裡去嗎?」
耶穌回答時問道:「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
耶穌的意思看來是,「白日」——意即上帝指定他在地上從事服事職務的時間——尚未過去,因此,在這段時間內,沒有人能傷害他。他需要充分利用「白日」餘下來的短短時間,因為「黑夜」將至,仇敵便會殺害他了。
耶穌補充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
門徒看來以為耶穌說拉撒路正在睡覺休息,所以他必然會康復過來。因此,門徒對耶穌說:「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
耶穌於是坦率地告訴他們:「拉撒路死了。我沒有在那裡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裡去吧。」
多馬意識到耶穌在猶太可能會被人殺死,可是他卻想全力支持耶穌,因此他鼓勵他的門徒同工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於是門徒冒著生命危險與耶穌一起前往猶太施行這次慈悲的善舉。路加福音13:22;17:1-10;約翰福音10:22,31,40-42;1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