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耶穌在比利阿的傳道工作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母雞把整窩小雞聚集到翅膀底下

      第82章

      耶穌在比利阿的傳道工作

      路加福音13:22-14:6

      • 要全力以赴進入窄門

      • 耶穌必須在耶路撒冷死去

      耶穌一直在猶地亞和耶路撒冷教導民眾、醫治病人。之後他過了約旦河,在比利阿地區逐城教導人。不過,他很快就要回耶路撒冷了。

      一個人正竭盡全力穿過窄門

      耶穌還在比利阿時,有一個人問他:「主啊,得救的人很少嗎?」這個人可能知道,宗教領袖一直在爭論,得救的人會很多還是很少。耶穌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把話題轉向人必須怎樣做才能得救。他說:「你們要竭盡全力,穿過窄門進去。」的確,人必須努力奮鬥、全力以赴才能得救。為什麼呢?耶穌說:「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進不去。」(路加福音13:23,24)

      為了說明竭盡全力多麼重要,耶穌接著說:「房子的主人起來鎖上門後,你們會站在外面敲門說:『我主,請給我們開門。』……他會對你們說:『我不知道你們是哪裡來的。走開,你們這些作惡的人!』」(路加福音13:25-27)

      比喻描述了遲到的人面對的困境:看來這些人等到自己方便的時間才來,結果發現門已經關閉並鎖上了。就算對他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也該早點過來才對。當時很多人的情況也類似,他們本可以親自從耶穌的教導獲益,卻沒有把握機會把崇拜上帝放在生活的第一位。上帝派耶穌來是要幫助人得到拯救,但大多數人都拒絕接受這個安排。耶穌說這樣的人會被扔到外面去,在那裡「痛哭流淚,咬牙切齒」。但有些人卻會「從東西南北來到」,也就是從各個國族來到,他們會「在上帝的王國裡享用宴席」。(路加福音13:28,29)

      耶穌說:「有人現在是最後的[例如非猶太人和被壓迫的猶太人],將來是最先的;也有人現在是最先的[因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代而驕傲自大的宗教領袖],將來是最後的。」(路加福音13:30)有些人「將來是最後的」,意思是這些忘恩負義的人絕不會進入上帝的王國。

      這時,一些法利賽派的人來勸耶穌說:「你走吧,離開這裡,希律[即希律·安提帕]想要殺你。」這可能是希律自己散布的消息,目的是讓耶穌離開他管轄的地區。之前希律殺害了施浸者約翰,現在他也許有點害怕,不想背負殺害另一個先知的罪名。耶穌對法利賽派的人說:「你們去告訴那隻狐狸:『我今天、明天要驅逐邪靈,為人治病,第三天就會完成我要做的。』」(路加福音13:31,32)耶穌稱希律為狐狸,也許是想說他很狡猾。耶穌不會任由希律或其他人擺布,也不會因他們而魯莽行動。他要按照上帝而不是人的時間表,去完成天父交託的任務。

      耶穌繼續上路,他要去哪裡呢?去耶路撒冷,因為他說:「先知不應該在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被殺。」(路加福音13:33)沒有聖經預言說彌賽亞一定要在耶路撒冷死去,那麼耶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耶路撒冷是首都,由71個成員組成的最高法庭公議會就在那裡,被指控為假先知的人都會在那裡接受審訊。此外,耶路撒冷也是人們獻上祭牲的地方。因此,耶穌認為自己不應該在其他地方被殺。

      母雞把整窩小雞聚集到翅膀底下

      耶穌悲嘆道:「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奉派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少次想把你的兒女聚集起來,就像母雞把整窩小雞聚集到翅膀底下!但是你們不願意。看!你們的聖殿被拋棄,留給你們自己了。」(路加福音13:34,35)以色列民族拒絕接受上帝的兒子,就必須承擔嚴重的後果!

      在去耶路撒冷的途中,耶穌受邀去一個法利賽派首領的家裡吃飯。那一天是安息日,那裡剛巧有一個患水腫的人。在場的人都盯著耶穌,想看他會怎麼做。耶穌問法利賽派的人和精通摩西法典的人:「在安息日治病,合法不合法?」(路加福音14:3)

      沒有人回答他。耶穌就治好那個人,然後問這些人:「你們當中有誰在安息日見兒子或公牛掉進井裡,卻不立刻拉上來呢?」(路加福音14:5)他的推理無懈可擊,聽見的人再次無言以對。

  • 上帝邀請誰來赴宴?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貧窮的、跛腳的、失明的,以及有其他殘疾的人都來參加一個盛大的晚宴

      第83章

      上帝邀請誰來赴宴?

      路加福音14:7-24

      • 耶穌教導人要謙卑

      • 受邀的客人找各種藉口

      耶穌治好那個患水腫的人後,繼續留在法利賽派的人家裡。他留意到有些客人吃飯時選擇坐在上座,於是利用這個機會教導人要謙卑。

      耶穌說:「你被人邀請去參加婚宴的時候,不要坐在上座,恐怕到時有比你尊貴的人也被邀請,那邀請你們兩人的就來對你說:『請讓座給這一位吧。』那時候,你就不得不難堪地退到末座去。」(路加福音14:8,9)

      耶穌接著說:「你被邀請的時候,要坐在末座,這樣,那邀請你的人來到,就會對你說:『朋友,請坐在更尊貴的座位上吧。』那時候,你在所有賓客面前就有光彩了。」這樣做不僅僅是有禮貌的表現。耶穌解釋說:「誰抬高自己,就會被貶低;誰謙卑下來,就會被抬高。」(路加福音14:10,11)很顯然,耶穌是要鼓勵在場的人培養謙卑的美德。

      耶穌接著給邀請他的法利賽派首領講了另一個道理,向他說明邀請誰來作客才能讓上帝喜悅。他說:「你設午宴或晚宴的時候,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戚或富有的鄰居來,因為他們日後也可能會回請你,你就得了回報。你設宴的時候,要請貧窮的、跛腳的、失明的,以及有其他殘疾的,這樣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回報你。」(路加福音14:12-14)

      邀請朋友、親戚或鄰居吃飯是很自然的事,耶穌並沒有說這樣做是錯的。他強調的是,為貧窮的、跛腳的、失明的或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一頓飯,可以帶來很大的福分。耶穌向請他的人解釋說:「正義的人復活的時候,你就會得到回報。」在場的一個客人很贊同耶穌的話,就說:「在上帝王國裡享用宴席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14:15)這個人看出,能在王國裡享用宴席是很大的殊榮。不過,從耶穌接下來的話可見,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看法。他說:

      「有一個人舉辦了盛大的晚宴,請了許多人。……他派奴隸去對受邀請的人說:『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推辭起來。第一個說:『我買了一塊田,要去看一看。請你原諒,我不能去了。』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檢查一下。請你原諒,我不能去了。』還有一個說:『我剛結了婚,因此不能去。』」(路加福音14:16-20)

      這些藉口都很牽強!人通常都會先看好了田地或牲畜才購買,如果已經買好了就不會急著去看。第三個人已經結婚了,不是在準備結婚,因此沒有理由拒絕這麼重要的邀請。主人聽到這些藉口就非常生氣,對奴隸說:

      「快到城裡的大街小巷去,把貧窮的、失明的、跛腳的,以及有其他殘疾的,都帶到這裡來。」奴隸就照著做了,可是還有空位。主人對奴隸說:「你到外面的大路上、小徑上,去催促人進來,使我的家坐滿人。我告訴你們,本來受到邀請的人,沒有一個能享用我的晚宴。」(路加福音14:21-24)

      這個比喻生動地說明,耶和華上帝怎樣通過耶穌基督邀請人進入天上的王國。最先獲得邀請的是猶太人,特別是他們的宗教領袖。在耶穌執行傳道職務期間,他們絕大多數都拒絕了這個邀請。不過,獲得邀請的不只是這些人。耶穌的話清楚表明,將來會有第二批人受到邀請,他們是猶太人當中地位卑微的人以及歸信猶太教的人。之後還會有第三批人受到邀請,也是最後一批,這些人在猶太人眼中是不配來到上帝面前的。(使徒行傳10:28-48)

      耶穌的話讓人看出,宴席上那個客人說的話千真萬確:「在上帝王國裡享用宴席的人有福了。」

  • 做基督的門徒是嚴肅的責任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個王騎馬上陣,他的士兵全副武裝,緊跟在他身後

      第84章

      做基督的門徒是嚴肅的責任

      路加福音14:25-35

      • 做基督的門徒需要付出代價

      耶穌去了一個法利賽派首領的家裡吃飯,並在那裡講了一些寶貴的道理。現在耶穌繼續前往耶路撒冷,有一大群人跟他一同上路。他們為什麼要跟著耶穌呢?他們真的想做耶穌的門徒,願意不惜任何代價跟隨他嗎?

      途中,耶穌對他們說:「誰到我這裡來,愛我不勝過愛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26)耶穌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耶穌不是說跟隨他的人不該愛自己的家人,而是說他們應該愛他勝過愛家人。門徒如果沒有培養這樣的愛,就可能會像晚宴比喻中的那個人一樣,拒絕來自上帝的重要邀請。(路加福音14:20)

      此外,耶穌也不是要求跟隨他的人不顧自己的性命。但真正的門徒必須深愛耶穌,甚至甘願在必要時犧牲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做基督的門徒確實是一項嚴肅的責任。人應該慎重考慮後再決定是否跟隨耶穌,絕不該草率行事。

      人如果跟隨耶穌就可能面對考驗和迫害,正如耶穌說:「誰不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來跟從我,就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27)的確,真正的門徒必須像耶穌一樣,願意承受指責和羞辱。耶穌甚至說自己會被敵人殺害。

      一個1世紀的基督徒計算蓋一座塔樓的費用

      因此,跟耶穌一起上耶路撒冷的民眾需要仔細想想,做基督的門徒到底意味著什麼。耶穌用比喻來強調這一點,說:「比如說,你們想蓋一座塔樓,有誰不先坐下計算費用,看能不能蓋成呢?不然的話,他可能打了地基,卻不能完工。」(路加福音14:28,29)沒錯,這些民眾在成為基督的門徒之前,應該下定決心履行全部責任。為了再次強調這一點,耶穌說了另一個比喻:

      「一個王要迎戰另一個王,哪會不先坐下商議,看能不能用一萬兵,去抵抗那領兩萬兵來攻打他的呢?要是不能,就該趁敵方還遠的時候,派大使團前去求和。」耶穌接著說明要點:「同樣,你們誰不放棄自己的一切財物,就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31-33)

      當然,耶穌的話不是只對身邊的民眾說的。所有認識基督的人,都要樂意按照他的這番話去做。這意味著,人如果想做基督的門徒就必須做好準備,甘願犧牲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犧牲財物甚至生命。他們必須認真思考這件事,並為此向上帝禱告。

      接下來耶穌談到另一件事。他曾在登山寶訓裡把門徒比作「大地的鹽」。(馬太福音5:13)那次他可能是想強調,門徒就像鹽一樣具有防腐作用,能夠防止人在道德和崇拜方面變得腐敗。現在耶穌的傳道工作接近尾聲了,他說:「鹽固然好,但要是鹽不鹹了,怎樣使它再有鹹味呢?」(路加福音14:34)在場的人知道,當時有些鹽是不純淨的,含有泥土一類的雜質,失去鹹味後就毫無用處。

      耶穌表明,人即使跟隨他很長時間,也不該讓自己的決心動搖。如果他們這樣軟弱下來,就會像失去鹹味的鹽,變得毫無用處。到時,他們可能不僅會受到世人嘲笑,而且會失去上帝的認可,甚至會使上帝的聖名蒙受羞辱。為了提醒眾人避免這樣的情況,耶穌說:「有耳朵可聽的,就應當聽。」(路加福音14:35)

  • 為悔改的罪人歡樂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個女人找到丟失的銀幣後很高興

      第85章

      為悔改的罪人歡樂

      路加福音15:1-10

      • 丟失的綿羊和丟失的銀幣

      • 天使為悔改的罪人歡樂

      耶穌在傳道期間曾多次強調謙卑的重要性。(路加福音14:8-11)他一直熱切尋找那些內心謙卑並渴望為上帝服務的人,而這些人當中有的是聲名狼藉的罪人。

      一個滿臉不屑的猶太人額頭上帶著經文匣子

      法利賽派和抄經士認為這樣的人十分卑賤。他們留意到這些人常常去耶穌那裡聽他講話,就很不滿,說:「這個人竟樂意接待罪人,跟他們一起吃飯。」(路加福音15:2)法利賽派和抄經士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普通民眾不過是腳下的泥土。這些領袖對普通民眾充滿鄙視,甚至用一個意思是「土民」的希伯來語詞「安·哈阿雷茨」來稱呼他們。

      耶穌的態度卻截然不同。他尊重所有人,待人仁慈,富有同情心。很多卑微的人,包括大家公認的罪人,因此都很想聽耶穌的教導。耶穌幫助這些卑微的人,卻招來了批評。他有什麼反應呢?

      耶穌接著說了一個感人的比喻,跟他之前在迦百農說過的類似。(馬太福音18:12-14)在這兩個比喻裡,耶穌都暗示法利賽派的人好像是正義的,安全地待在上帝的羊圈裡。至於那些卑微的人,他們則好像丟失的羊,誤入歧途而迷失了方向。耶穌說:

      一個牧人找到丟失的綿羊後非常高興,把綿羊放在自己的肩上

      「你們中間誰有100隻綿羊,丟失了一隻,不把99隻留在曠野,去找那隻丟失的,直到找到呢?他找到了,就把羊放在肩上,十分高興。他回到家裡,就請朋友和鄰居來,對他們說:『跟我一起歡樂吧,因為我已經找到了那隻丟失的綿羊。』」(路加福音15:4-6)

      耶穌想用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他說:「同樣,我告訴你們,一個悔改的罪人,會比99個不用悔改的正義的人,為天上帶來更大的喜樂。」(路加福音15:7)

      耶穌提到悔改一事,這肯定會讓法利賽派的人感到意外。他們認為自己是正義的,根本不需要悔改。大約兩年前,法利賽派的人曾因為耶穌跟收稅人和罪人一起吃飯而批評他。當時耶穌回應說:「我來不是要呼召正義的人,而是要呼召罪人。」(馬可福音2:15-17)法利賽派的人覺得自己很正義,看不出自己需要悔改,結果不能像真心悔改的罪人那樣為天上帶來喜樂。

      為了再次強調罪人悔改會為天上帶來極大的喜樂,耶穌又舉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個女人有十個銀幣,丟失了一個,哪會不點燈打掃房子,細心尋找,直到找到呢?她找到了,就請自己的朋友和鄰居來,說:『跟我一起歡樂吧,因為我已經找到了那個丟失的銀幣。』」(路加福音15:8,9)

      耶穌對這個比喻的總結,跟丟失綿羊的比喻類似。他說:「我告訴你們,上帝的天使也是這樣為一個悔改的罪人喜樂。」(路加福音15:10)

      想想看,上帝的天使多麼關注罪人悔改這件事!這的確值得留意,因為這些罪人悔改後就有機會到天上去承受上帝的王國,享有比天使更高的地位!(哥林多前書6:2,3)儘管如此,天使卻一點也沒有嫉妒他們。那麼,當一個人真心悔改並回頭歸向上帝時,我們該有怎樣的感覺呢?

  • 浪子回家了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個父親擁抱他的兒子

      第86章

      浪子回家了

      路加福音15:11-32

      • 浪子的比喻

      現在耶穌很可能還在約旦河東面的比利阿,他剛剛說了丟失的綿羊和丟失的銀幣這兩個比喻。兩個比喻都說明,當一個罪人悔改並歸向上帝時,我們應該感到高興。耶穌願意接納悔改的罪人,法利賽派和抄經士卻為此指責他。這些批評耶穌的人從這兩個比喻學到了什麼嗎?他們明白我們的天父對悔改的罪人懷有怎樣的感情嗎?接下來,耶穌用一個感人至深的比喻再次強調這個要點。

      小兒子向他的父親要財產

      比喻談及一個父親和兩個兒子。小兒子是故事的主角,他的經歷可以讓法利賽派、抄經士以及其他聽到比喻的人都學到不少教訓。不過,耶穌對父親和大兒子的描述也值得留意,因為他們顯出的態度能給人很大的啟發。我們看這個比喻時要想想,可以從這三個人身上分別學到什麼。

      耶穌說:「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爸爸,請把我應得的那份財產給我。』父親就把家產分給他們。」(路加福音15:11,12)請留意當時這位父親並沒有去世,因此小兒子不是在索要遺產,而是想現在就得到他的那份財產,好搬出去過他想過的生活。後來怎麼樣了呢?

      浪子吃喝玩樂,身邊圍繞著幾個女人

      耶穌解釋說:「沒過幾天,小兒子就收拾一切,出國到遠方去了。他在那裡生活放縱,任意浪費自己的財產。」(路加福音15:13)父親悉心照顧孩子們,為他們提供生活所需,小兒子卻選擇離開這個避風的港灣,到國外去了。他在那裡過著放蕩的生活,將財產揮霍一空。後來,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耶穌接著說:

      「花光一切以後,那一帶鬧大饑荒,結果他一無所有,只好投靠當地的一個居民。那個人叫他到野地去放豬。他巴不得拿豬吃的角豆莢來充飢,卻沒有人給他什麼。」(路加福音15:14-16)

      浪子坐在樹下看著豬吃角豆莢

      根據上帝的法典,豬是不潔的動物,但小兒子卻不得不放豬。他飢餓難耐,巴不得拿豬吃的食物充飢。他在困苦和絕望中「醒悟過來」,心想:「我爸爸那麼多的雇工都有充足的食物,我卻要在這裡餓死!我要起程到爸爸那裡去,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稱為你的兒子了。你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他就回去找父親。(路加福音15:17-20)

      父親看到兒子會有什麼反應呢?他會對兒子發火,指責他當初離開家有多麼愚蠢嗎?他會把他兒子拒之門外,對他不理不睬嗎?假如你是這位父親,你會怎麼做呢?如果現在是你的孩子回來了,你又會有什麼反應呢?

      失而復得的兒子

      耶穌描述了這位父親當時的感受,以及他採取的行動:「他[小兒子]離家還遠,父親一看見他,就覺得他十分可憐,跑上前去擁抱他,親切地吻他。」(路加福音15:20)父親雖然知道兒子曾經生活放蕩,但還是歡迎他回來。那些自稱認識並崇拜耶和華的猶太領袖,可以從中看出我們的天父對悔改的罪人懷有怎樣的感情嗎?他們能看出耶穌跟天父一樣,一直都歡迎悔改的罪人嗎?

      這個細心的父親想必從兒子愁眉苦臉、垂頭喪氣的樣子看出,他已經真心悔改了。儘管如此,父親還是親切地上前迎接兒子,這讓他更容易承認自己的罪過。耶穌接著說:「兒子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稱為你的兒子了。』」(路加福音15:21)

      父親卻對奴隸說:「快把最好的袍子拿出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腳上。還要把那頭肥壯的公牛犢牽來宰了,我們要吃喝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他們「就開始歡樂慶祝」。(路加福音15:22-24)

      父親跟大兒子說話

      那時候,大兒子正在田裡。關於他,耶穌說:「當他回來,快到家時,聽見奏樂跳舞的聲音,就叫一個僕人來,問這是怎麼回事。僕人對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爸爸見他平安無恙地回來,就把那頭肥壯的公牛犢宰了。』他卻很生氣,不肯進去。父親出來勸他。他回答父親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像奴隸一樣為你工作,從沒有違背你的吩咐,你卻從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讓我跟朋友一起歡樂。你這個兒子跟娼妓一起揮霍了你的家產,現在他一回來,你就為他宰了那頭肥壯的公牛犢。』」(路加福音15:25-30)

      誰表現出大兒子一樣的精神,因耶穌仁慈地關心普通民眾和罪人而感到不滿呢?就是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正是因為他們批評耶穌善待罪人,耶穌才說了這個比喻。當然,任何人如果對上帝憐憫罪人感到不滿,都應該好好想想這個比喻。

      最後,耶穌以父親勸導大兒子的一番話,作為比喻的結尾:「我的兒子啊,你一直跟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但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我們理當歡樂慶祝。」(路加福音15:31,32)

      耶穌並沒有說大兒子最終怎樣做。不過,很多祭司在耶穌犧牲和復活後都開始信從他。(使徒行傳6:7)其中一些人很可能親耳聽過,耶穌講述浪子回家這個有力的比喻。沒錯,就連這些人也有可能醒悟過來,真心悔改並回頭歸向上帝。

      浪子回家的比喻說明了很多重要的道理,跟隨耶穌的人都該謹記在心。我們首先學到的是,怎樣的選擇才是真正明智的:要留在上帝子民安全的大家庭裡,接受天父的愛和照顧;不要離開正道,「出國到遠方去」追求享樂。

      其次,我們如果偏離了正道,就要謙卑地回頭,歸向我們的天父,這樣才能重新得到他的認可。

      另外,父親和大兒子形成的鮮明對比也能讓我們學到很多。父親樂於寬恕,重新接納了小兒子,但大兒子卻憤憤不平,不歡迎弟弟回來。顯然,上帝的僕人應該懷有敏於寬恕、樂於接納的態度,善待那些一度偏離正道但衷心悔改並回到天父身邊的人。這樣的弟兄確實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讓我們一同為他們歡樂吧!

  • 要有遠見,有實用的智慧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個富翁要解雇他的管家

      第87章

      要有遠見,有實用的智慧

      路加福音16:1-13

      • 不義管家的比喻

      • 要用你的錢財「結交朋友」

      浪子回頭的比喻說明上帝很樂意寬恕悔改的罪人,這一定讓收稅人、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十分難忘。(路加福音15:1-7,11)現在,耶穌要對門徒講另一個比喻,說的是一個富翁和管家之間的事。

      1.管家在計劃要做的事;2.一個人欠管家的主人一筆債,管家減少了這個人的債務

      耶穌說,有人指控管家沒有管理好主人的財物,於是主人決定解雇他。那個管家就開始盤算自己將來的生活,心想:「主人不讓我做管家了,怎麼辦呢?鋤地嗎?不夠力氣。討飯嗎?又難為情。」管家後來想到了一個辦法,心裡說:「我知道該怎麼辦了,這樣我被解雇,不能做管家,也有人接我到他們家裡去。」想到這裡,管家就立刻把欠債的人全都叫來,一個一個問他們:「你欠我主人多少?」(路加福音16:3-5)

      第一個人回答:「100桶橄欖油。」這相當於2200升油。這個人可能擁有一個很大的橄欖園或者做橄欖油的生意。管家對他說:「拿回你的借據,坐下來,快改成50[即1100升]。」(路加福音16:6)

      管家又問另一個人:「你呢?你欠多少?」他說:「100袋小麥。」這相當於2萬2000升小麥。管家對這個人說:「拿回你的借據,改成80。」管家一下子就給他減了百分之20的債務。(路加福音16:7)

      既然管家還掌管著主人的財務,他的確可以說是有權削減別人欠他主人的債。管家減少那些人的債務,目的是想跟他們交朋友。這樣,他被解雇以後,就可以指望這些人幫助他了。

      後來,主人聽說了這件事。主人雖然蒙受了經濟損失,卻讚賞管家,說他「雖然不義,卻有實用的智慧」。耶穌接著說:「這個制度的人對待自己那一代人,比光明中的人更有實用的智慧。」(路加福音16:8)

      耶穌這麼說既不是贊同管家的做法,也不是鼓勵人在做生意時耍手段。那麼,他這個比喻的要點究竟是什麼呢?他勸勉門徒說:「要用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這樣,到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就接你們到永恆的居所去。」(路加福音16:9)耶穌用這個比喻教導我們,做事要有遠見,也要有實用的智慧。「光明中的人」就是上帝的僕人,他們在運用財物時要明智,要考慮到未來的希望。

      只有耶和華和耶穌,才能把人接到天上的王國裡,或讓人進入王國統治下的地上樂園。因此,我們要努力培養跟他們的友誼,善用自己的財物支持上帝的王國。這樣,到金銀財寶都失去價值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失去保障,依然會得到永遠的生命。

      耶穌還說,人如果在管理物質財富方面忠實可靠,才會在更重要的事上保持忠心。因此耶穌指出:「你們如果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誰會把真正的財富[例如上帝交託的重要職責]託付給你們呢?」(路加福音16:11)

      耶穌想讓門徒明白,他們必須付出努力才能被接到「永恆的居所去」。人想做上帝的忠僕,就不能做不義錢財的奴隸。耶穌總結說:「一個僕人不能做兩個主人的奴隸,他不是討厭這個,喜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能又做上帝的奴隸,又做財富的奴隸。」(路加福音16:9,13)

  • 富翁與拉撒路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隻狗在舔拉撒路潰爛的皮肉

      第88章

      富翁與拉撒路

      路加福音16:14-31

      • 富翁與拉撒路的比喻

      耶穌教導門徒要善用財物,他的勸告十分寶貴。除了門徒,當時聽耶穌講話的還有法利賽派的人。這些「貪愛錢財」的人確實應該認真想想耶穌的話,不過他們卻「譏笑耶穌」。(路加福音15:2;16:13,14)

      儘管面對冷嘲熱諷,耶穌還是勇敢地對他們說:「你們在人面前聲稱自己是正義的,可是上帝知道你們的內心。因為受世人尊崇的,在上帝眼中卻是可憎的。」(路加福音16:15)

      法利賽派的人一向「受世人尊崇」,不過這種情況即將改變。那些受世人推崇的人雖然擁有大量物質財富,在政治和宗教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卻終將失去他們的地位。與此同時,那些渴望更深入認識上帝的普通民眾則會受到恩待。耶穌說,一個巨大的改變已經開始了:

      「法典和先知書受到宣揚,直到約翰的時期。從那時起,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就受到宣揚,各種各樣的人都向著王國奮力前進。天地消逝,比法典上的一個筆畫落空還容易。」(路加福音3:18;16:16,17)耶穌的話表明,什麼改變已經開始了呢?

      猶太宗教領袖一向驕傲地聲稱,自己謹守摩西法典。有一次,耶穌在耶路撒冷治好了一個失明的人,當時法利賽派的人就曾自豪地說:「我們是摩西的門徒。我們知道上帝對摩西說過話。」(約翰福音9:13,28,29)但上帝頒布摩西法典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引導謙卑的人歸向彌賽亞,也就是歸向耶穌。施浸者約翰在傳道時清楚指出,耶穌就是上帝的綿羊羔。(約翰福音1:29-34)從那時起,一般的猶太人,特別是貧苦的民眾,就聽到了跟「上帝王國」有關的信息。沒錯,對所有期待王國施行統治、渴望享有王國種種福分的人來說,這的確是個「好消息」。

      此外,摩西法典並沒有「落空」,而是已經達成了引導人歸向彌賽亞的目的。既然如此,上帝的子民將不必再遵守法典的規定。例如,法典容許人在一些情況下離婚,但現在耶穌指出:「誰跟妻子離婚,另外娶妻,就是通姦;誰娶了跟丈夫離婚的女人,也是通姦。」(路加福音16:18)耶穌這番清晰有力的話,肯定讓喜歡制訂各種規條的法利賽派十分生氣!

      耶穌接著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正在發生的改變多麼巨大。比喻中有兩個人物,他們的處境都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讀這個比喻時請不要忘記,當時的聽眾包括貪愛錢財並受人尊崇的法利賽派。

      一個身穿紫色衣服的富翁看向窗外

      耶穌說:「有一個富翁,穿的是紫衣和細麻衣,天天享樂,生活奢侈。有一個乞丐叫拉撒路,他全身皮肉潰爛,常被人帶到富翁的門口。他很想撿富翁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充飢。甚至有狗來舔他潰爛的皮肉。」(路加福音16:19-21)

      耶穌說的「富翁」還會指誰呢?法利賽派的人既貪愛錢財,又喜歡穿奢華的衣服。這些猶太宗教領袖不但富有,而且看來享有很多特權。在比喻中,富翁身上昂貴的紫色衣服代表法利賽派受到恩待,白色細麻衣則暗指他們覺得自己很正義。(但以理書5:7)

      這些富有而又高傲的領袖怎麼看待貧窮的普通民眾呢?這些人不屑地稱他們為「安·哈阿雷茨」,也就是土民,並認為他們既不懂法典也不配學習法典。(約翰福音7:49)這正是比喻中的乞丐「拉撒路」的處境,他「很想撿富翁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充飢」。跟皮肉潰爛的拉撒路一樣,普通民眾遭人鄙視,彷彿是令上帝不悅的人。

      這種可悲的情形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不過耶穌知道,無論是「富翁」還是「拉撒路」,他們的處境都已經完全改變了。

      富翁和拉撒路的情況改變了

      拉撒路在亞伯拉罕身邊

      耶穌接著描述他們的處境發生了什麼戲劇性的轉變。他說:「後來乞丐死了,天使就帶他到亞伯拉罕身邊。富翁也死了,埋葬了。在墳墓裡,他很痛苦,抬頭一看,遠遠看見亞伯拉罕和亞伯拉罕身邊的拉撒路。」(路加福音16:22,23)

      聽耶穌講話的人都知道,亞伯拉罕早已死去。聖經也清楚說明,死去的人看不見東西,說不了話,也不會受苦。(傳道書9:5,10)那麼,宗教領袖會怎樣理解耶穌的話呢?關於普通民眾和貪愛錢財的宗教領袖,耶穌看來想要說明什麼呢?

      耶穌之前剛提到一個改變:「法典和先知書受到宣揚,直到約翰的時期。從那時起,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就受到宣揚。」因此,從約翰和耶穌基督向人傳道開始,「拉撒路」和「富翁」就都「死了」,意思是不再處於從前的情況。

      具體來說,貧苦的普通民眾以往一直都缺乏滋養信心的食物。但他們從施浸者約翰和耶穌傳講的王國信息得到了幫助,並且有積極的反應。以前,他們只能靠宗教領袖「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充飢」,也就是靠宗教領袖願意教導他們的一點點知識去滿足心靈的需要。現在,他們卻得到了餵養,能夠學習上帝話語中的重要真理,特別是耶穌向他們講解的奇妙的事。情形就好像他們終於得到了上帝的恩待。

      相反,對於由約翰宣告並由耶穌在各地傳講的王國信息,那些有錢有勢的宗教領袖卻拒絕接受。(馬太福音3:1,2;4:17)事實上,他們聽見這個信息就「很痛苦」,也就是非常惱怒,因為約翰和耶穌的信息都指向上帝將會執行的如火判決。(馬太福音3:7-12)對這些貪愛錢財的宗教領袖來說,要是耶穌和他的門徒不那麼熱心傳講上帝的信息,他們就可能會舒服一點。這些領袖的情況跟比喻裡的富翁類似,富翁呼喊說:「我的祖先亞伯拉罕啊,可憐可憐我吧!求你派拉撒路用指頭蘸點水,滴在我的舌頭上,讓它涼快一下吧,我在這熊熊烈火裡痛苦極了。」(路加福音16:24)

      富翁在熊熊烈火裡痛苦不堪

      不過,這樣的事絕不會發生。大多數宗教領袖是不會改變的。他們已經拒絕了「摩西和先知寫的話」,這些話本可以引導他們承認耶穌就是上帝委任的彌賽亞和君王。(路加福音16:29,31;加拉太書3:24)他們也不會謙卑下來,接受那些信從耶穌並得到上帝恩待的普通民眾傳講的信息。另一方面,耶穌的門徒不能為了取悅宗教領袖或讓他們舒服一點,就停止傳講真理或者淡化真理的信息。耶穌借用「祖先亞伯拉罕」對富翁說的話來說明這個情況:

      「孩子,不要忘記你一生享福,拉撒路卻吃了不少苦。現在他在這裡得到安慰,你卻大受痛苦。況且在你我之間也隔了個鴻溝,要從這裡過到你們那裡是不可能的,要從你們那裡過到這裡來也是不可能的。」(路加福音16:25,26)

      猶太宗教領袖們對耶穌很不滿

      這個戲劇性的轉變多麼公平合理!謙卑的人最終因擔起耶穌的擔子而感到舒暢,心靈的需要也得到滿足。他們的處境跟驕傲的宗教領袖對調了。(馬太福音11:28-30)幾個月後,當法典之約被新約取代時,這種轉變會更加明顯。(耶利米書31:31-33;歌羅西書2:14;希伯來書8:7-13)公元33年五旬節,當上帝把神聖力量傾注下來時,人人都能清楚看出,得到上帝恩待的不是法利賽派和他們的宗教盟友,而是耶穌的門徒。

  • 去猶地亞之前在比利阿施行教導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有人來告訴耶穌拉撒路病了

      第89章

      去猶地亞之前在比利阿施行教導

      路加福音17:1-10;約翰福音11:1-16

      • 成為別人的絆腳石後果嚴重

      • 樂意寬恕和表現信心

      有一段時間,耶穌一直在「約旦河對岸」的比利阿一帶活動。(約翰福音10:40)現在他要前往南方的耶路撒冷了。

      耶穌不是獨自一人上路。除了門徒,也有「一大群人」跟他同行,其中有些人是收稅人和罪人。(路加福音14:25;15:1)法利賽派的人和抄經士也在人群中。他們一直批評耶穌的所言所行,但聽耶穌講了丟失的綿羊、浪子以及富翁與拉撒路的比喻後,他們應該好好想想這些比喻的意義。(路加福音15:2;16:14)

      耶穌也許想起了反對者的批評和嘲笑,於是開始對門徒說話,再次提到他之前在加利利教導過的要點。

      例如,耶穌說:「絆腳石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帶來絆腳石的人有禍了!……你們要當心。你的弟兄犯了罪,你就要斥責他;他悔改了,你就要寬恕他。就算他一天七次冒犯你,又七次回來對你說,『我悔改了』,你也總要寬恕他。」(路加福音17:1-4)最後這句話可能讓彼得想起,自己曾經問過寬恕人到七次夠不夠。(馬太福音18:21)

      門徒能照著耶穌的話去做嗎?當門徒求耶穌加強他們的信心時,耶穌向他們保證:「你們只要有一點信心,哪怕只有芥籽那麼小,你們就是對這棵黑桑樹說,『連根拔起來,栽種到海裡去』,它也會服從你們。」的確,一點信心也能成就大事。(路加福音17:5,6)

      耶穌接著教導門徒,正確及謙卑地看待自己是十分重要的。他對使徒說:「你們誰有奴隸犁地或牧羊,當奴隸從田裡回來時,會對他說,『快過來坐下吃飯』呢?難道不是對他說,『你給我準備晚餐,繫上圍裙服侍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奴隸做好了主人派他去做的事,難道主人還要向他道謝嗎?照樣,你們做好派你們去做的所有事,也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奴隸。我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路加福音17:7-10)

      我們從這個比喻學到,上帝的每個僕人都應當把崇拜上帝的事放在生活的首位。此外,我們每個僕人也該記得,作為上帝大家庭的一員,崇拜上帝是一件很榮幸的事。

      看來沒過多久,有一個人來傳話說:「主啊,你親愛的朋友病了。」這個人是馬利亞和馬大派來的。她們是拉撒路的姐妹,住在猶地亞的伯大尼。(約翰福音11:1-3)

      儘管聽說朋友拉撒路病重,耶穌卻沒有因心情沉重而變得消沉,反而說:「這個病的結局不是死亡,而是要使上帝得到榮耀,這樣上帝的兒子就可以通過這件事得到榮耀。」他在那裡又待了兩天,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到猶地亞去吧。」他們反對說:「老師,不久前猶地亞人要拿石頭砸你,你還要再去那裡嗎?」(約翰福音11:4,7,8)

      耶穌回答:「白天不是有12個小時嗎?誰在白天走路,就不會被絆倒,因為看到這個世界的光。誰在黑夜走路,就會絆倒,因為他裡面沒有光。」(約翰福音11:9,10)看來耶穌的意思是,上帝讓他執行傳道職務的時間還沒有結束,他要充分利用餘下的短暫時間。

      耶穌還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著了,現在我要去叫醒他。」門徒就說:「主啊,他要是睡了,他的病就會好的。」他們顯然以為拉撒路只是在睡覺休息,他是會好起來的。於是耶穌坦白地對他們說:「拉撒路死了。……現在我們到他那裡去吧。」(約翰福音11:11-15)

      多馬知道耶穌去猶地亞可能會遭人殺害,但還是很想跟他共同進退,就對其他門徒說:「我們也去,跟他一起死吧。」(約翰福音11:16)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