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希臘哲學是否充實了基督教的信仰?
    守望台1999年 | 8月15日
    • 到公元3世紀,力圖把柏拉圖的主張發揚光大的思想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學和宗教主張,今天統稱為新柏拉圖主義。這門學派的思想對變節叛道的基督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希臘哲學是否充實了基督教的信仰?
    守望台1999年 | 8月15日
    • 柏羅丁(公元205年-270年)是這些思想家中的先鋒。他根據柏拉圖的主張創立了一套系統。柏羅丁引進了靈魂與身體分開的觀念。霍普金斯教授論及柏羅丁說:「他的神學理論……對基督教領袖的主張操有強大的影響。」

      「希臘化的基督教」與「基督教哲學」

      自公元2世紀以來,「基督教」思想家殫精竭慮要拉攏異教的知識分子。儘管保羅曾明確地警告人,務要提防「瀆犯聖物的空言和偽稱『知識』的種種矛盾」,這些導師卻把四周希臘文化的哲學成分加入自己的主張中。(提摩太前書6:20)斐洛的先例看來暗示,聖經教訓和柏拉圖的見解是可以互相兼容的。——可參看彼得後書1:16。

      當然,在這件事上真正受害的是聖經的真理。「基督教」導師試圖表明,基督教道理跟希臘羅馬的人文主義是互相協調的。亞歷山大的克雷芒和奧利金(公元2、3世紀)用新柏拉圖主義作為所謂的「基督教哲學」的基礎。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公元339年-397年)「吸取了最新的希臘學問,把所含的基督教和異教成分一股腦兒接收過來,異教新柏拉圖主義者柏羅丁的著作對他影響尤深」。安布羅斯設法為羅馬知識分子提供一套適合古希臘羅馬的基督教。奧古斯丁依樣效尤。

      一個世紀之後,丟尼修(又稱偽丟尼修,可能是一名敘利亞修士)想把新柏拉圖哲學跟「基督教」神學結合起來。根據一部百科全書說,他的「著作在中世紀大部分的基督教教義和思想上,……確立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傾向。這些關乎教義和靈修的著作界定了直至那時為止基督教的宗教特色」。使徒保羅曾警告基督徒要提防「照著人的傳統」的「哲學和騙人的空談」,這些人卻明目張膽地無視這個警告!——歌羅西書2:8,《新譯》。

      敗壞人的污染物

      學者指出,「基督教的柏拉圖主義者將天啟置於優先地位,並且把柏拉圖的哲學理論視為了解和維衛聖經主張與教會傳統的最佳工具」。

      柏拉圖本身堅信人有個不死的靈魂。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偷偷滲進「基督教」神學的謬見當中,靈魂不死的主張是其中最顯著的一個。如果有人認為,採納這個主張能使基督教對大眾更具吸引力,這絕對不是合理的說法。使徒保羅在希臘文化中心雅典傳道時,絕沒有向人傳講柏拉圖的靈魂不死主張。剛相反,他傳講基督教的復活道理,雖然當時不少希臘聽眾感到很難接受。——使徒行傳17:22-32。

      跟希臘哲學剛相反,聖經清楚表明,「魂」(希臘語普緒克)不是人擁有 的東西而是人本身。(創世記2:7)人死時,「魂」就不再存在了。(以西結書18:4)傳道書9:5告訴我們:「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靈魂不死的道理絕不是聖經的主張。

      另一個騙人的道理關乎耶穌降生為人之前的地位,認為耶穌跟他天父是同等的。《最初三世紀的教會》解釋:「三位一體的教義……起源於一個與猶太和基督教經典迥異的來源。」這個主張來自什麼地方呢?「它通過提倡柏拉圖思想的教父之手,逐漸形成,然後併入基督教教義中。」

      隨著時間過去,教會元老越來越受新柏拉圖主義思想所影響,主張三位一體的人開始得勢。公元3世紀的新柏拉圖哲學,看來使提倡這個主張的人能夠把兩個互不相容的觀念融合起來——使三位神看來只是一位。他們運用哲學推理,聲稱三個位格組成一位上帝,然而他們仍是三個不同的個體!

      然而聖經真理清楚表明,惟獨耶和華是全能的上帝,耶穌基督是他所創造的兒子,地位是比他低的;聖靈則是他的動力。(申命記6:4;以賽亞書45:5;使徒行傳2:4;歌羅西書1:15;啟示錄3:14)三位一體的教義不但羞辱了獨一的真神,同時使人產生混亂,不願親近一個他們無法理解的上帝。

      新柏拉圖主義也破壞了另一個基於聖經的主張,就是千禧年的希望。(啟示錄20:4-6)奧利金譴責提倡千禧年主張的人。為什麼他大力反對這個關於基督的千年統治、完全根據聖經的主張呢?《天主教百科全書》回答說:「鑑於[奧利金]的主張是根據新柏拉圖主義的,……他無法支持相信千禧年的人。」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