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見悲情罩古今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
偏見悲情罩古今
「偏見剛從門口被逐出,又從窗戶走進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
拉杰什住在印度一條叫做巴利亞德的村落。跟同村其他賤民階級的人一樣,拉杰什得多花15分鐘時間,走到較遠的地方取水回家。他解釋:「村裡有好幾個水龍頭,但都只給階級較高的人使用,我們賤民是不許開的。」在學校裡,其他同學都拿著足球玩得不亦樂乎,惟獨拉杰什和他的朋友,卻連碰一下皮球也不能,他說:「我們只能拿石頭當球來踢。」
克里斯蒂娜是個生活在歐洲的亞裔少女。她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裡的人好像都很討厭我。」她繼續說:「碰到這種情形,我真的感到很沮喪。通常我寧可離群獨處,但這樣做也於事無補。」
來自西非的史坦利說:「我16歲時就嘗過被人歧視的滋味了。一些根本不認識的人叫我滾出鎮上。我的族人中有些人的房子被燒掉,我爸爸的銀行賬戶也被凍結了。所以,我恨那些歧視我們的外族人。」
由於別人的偏見,拉杰什、克里斯蒂娜和史坦利都深深受到傷害,但這些例子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幹事科伊基羅·馬特蘇拉說:「在種族主義、偏見、仇外及排外的勢力影響下,世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人天天吃著苦頭。這些違反人類本性的行為,受無知和偏見推動,在許多國家中掀起種種內部鬥爭,給人類社會帶來沉重的苦難。」
如果你從未嘗過被人歧視之苦,你也許難以理解這種傷害有多深。《破除成見》一書評論說:「有些人默默忍受痛苦,其他人則以更深的成見回敬對方。」偏見會怎樣破壞我們的生活呢?
要是你屬於一個弱勢族群,可能你會感到自己不受歡迎,別人瞄你一眼,也會讓你感到不友善,以及感到有人懷著惡意批評你的文化。你找工作時,成功機會也很低,除非你願意接受別人不肯做的低微工作。想找一個地方安居嗎?可能也很難。在學校裡,你的孩子也很可能會被孤立,因為同學們都排擠他。
更糟的是,在偏見影響之下,人有時會對別人使用暴力,甚至殺人。翻開歷史,由偏見引起的暴力事件不計其數,其中更有所謂大屠殺、滅族或種族清洗行動,令人聞之心痛。
揮之不去的偏見
有一個時期,由於別人的歧視,基督徒四面受敵。例如在耶穌死後不久,他的門徒就受到殘酷的正面迫害,勢如滔天巨浪。(使徒行傳8:3;9:1,2;26:10,11)兩個世紀之後,自稱為基督徒的人仍受到虐待。生活於公元3世紀的作家德爾圖良說:「一有疫症發生,人們就會馬上大喊,『把基督徒丟給獅子吃』。」
從11世紀十字軍東侵開始,猶太人在歐洲就成了不受歡迎的少數民族。歐洲爆發過一場腺鼠疫,幾年之間,人口劇減了約四分之一。由於人們已恨猶太人在先,於是就認定這場疫症是猶太人帶來的。耶安內特·法雷爾在她的著述《無影敵人》中說:「那場疫症給仇恨一個藉口,而仇恨則使人把恐懼都推到猶太人身上。」
後來,一個住在法國南部的猶太人在折磨拷打之下,「承認」是猶太人在井裡下毒,才引發這場瘟疫的。當然,那人的供詞是假的,但卻被當成真相報導。不久,在西班牙、法國和德國,都有人向猶太人社區展開無情殺戮,殺得片甲不留。這場疫症的真正起因是什麼,看來已無人關注——真兇其實是老鼠。很少人留意到,死於疫症的人當中,也包括猶太人。
偏見之火一旦燃起,就難以完全熄滅。在20世紀中葉,希特勒煽風點火,說猶太人要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負責,藉此挑動人們的反猶太情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納粹德國派駐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指揮官魯道夫·赫斯承認:「我們接受的軍事訓練和思想教育,使我們深信,我們必須保護德國,以免被猶太人破壞。」為了「保護德國」,在赫斯監督之下,有大約二百萬人遭處決,大部分都是猶太人。
令人傷感的是,數十年之後,類似的暴行仍然存在。例如1994年,在東非的圖西族和胡圖族之間,就爆發了一場種族仇殺,最少五十萬人死亡。《時代》雜誌報導說:「根本沒有地方可逃。很多人以為可以躲進教堂裡,但最後卻死在教堂的走廊上。……打鬥得很激烈,很可怕,拳拳到肉,招招奪命。兇徒殺人絕不手軟,那些想逃命的人,眼神顯得空洞,欲哭無淚。」在瘋狂的殺戮中,連小孩也不能倖免。一個市民說:「盧旺達是個很小的地方,卻集全世界的仇恨於一身。」
前南斯拉夫瓦解後,超過二十萬平民因內部衝突而失去生命。多年來相安無事的鄰人互相殺戮,數以千計的婦女遭到強暴。在種族清洗政策的殘暴壓迫之下,幾百萬人被逐出家園,流離失所。
縱使因偏見而殺人的情形並不多見,但偏見之存在,也難免會使人分清敵我,怨恨對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提交的報告說,雖然全球正走向一體化,但種族主義和種族偏見「似乎已在世上多處地方拓展疆域」。
有方法可以消除偏見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確定,偏見是怎樣在人的腦中和心裡形成的?
[第5頁的附欄]
古來偏見皆如此
戈登·奧爾波特在所著的《偏見真面目》一書中,指出偏見具有以下五種典型行為特徵,而一個懷有偏見的人通常至少會有以下一種特徵。
1.貶低抹黑 對不喜歡的族群說盡壞話。
2.劃清界線 跟不喜歡的族群劃清界線。
3.排斥歧視 排斥自己不喜歡的族群,不許這個族群的人做某種職業、在某處地方居住,或獲得某些社會服務。
4.身體襲擊 以武力威嚇憎恨的人。
5.種族屠殺 使用私刑,參與屠殺或滅族計劃。
[第4頁的圖片]
1994年5月11日,坦桑尼亞的貝納科難民營
在盛水器皿旁歇息的婦人。超過三十萬盧旺達難民越境進入坦桑尼亞,大部分都是胡圖族人
[鳴謝]
Photo by Paula Bronstein/Liaison
-
-
偏見是怎樣一回事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
偏見是怎樣一回事
偏見產生的原因可能不只一個。但有兩個最主要的因素:一是為了找人背黑鍋,一是以往曾受過不公平的對待。
正如上一篇文章指出,每逢發生天災人禍,就得找個張三李四出來頂罪,那是常有的事。只要顯要人物一再指控弱勢族群,眾人的看法就會漸趨一致,偏見就形成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西方國家在經濟衰退期間,人們常常把失業問題歸咎於外來移民,儘管外來移民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當地人不想做的,他們仍舊認為是這些人搶走了自己的飯碗。
然而,找人背黑鍋並不是偏見產生的惟一因素,有些偏見是有其歷史緣由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反種族主義報告指出:「我們可以肯定種族主義和鄙視黑人的文化思維定式,是在奴隸買賣時代就已種下的。這樣說絕不誇張!」做奴隸買賣的人,想要讓這種無恥行徑合理化,就把非洲人說成是次等的族群。這樣的見解後來也深植在各個殖民地區中。時至今日,這樣的種族歧視依然揮之不去。
類似的欺壓事件和不義之戰,在世界各地都曾發生過,令偏見一直無法消除。16世紀,英國統治者迫害和流放天主教徒,使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與基督新教徒之間存著深仇大恨。十字軍東侵的暴行,對於中東伊斯蘭教徒來說,仍舊是一個無法癒合的歷史傷口。二次大戰期間,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平民慘遭屠殺,也使這兩族間的仇恨越來越深。以上例子均表明,隨著時間的過去,並不會沖淡仇恨的記憶,只會增加種族間的衝突。
無知的傳承
一個還在學走路的孩子,是不會對人懷有偏見的。研究人員發現,小孩子很自然地會跟不同種族的孩子玩在一起。但到了10或11歲的時候,他可能就會開始排斥其他族群、種族或宗教的人。兒童在人格形成階段,會吸收各種各樣的觀點,甚至一生都受其影響。
偏見是怎樣在兒童心裡形成的呢?孩童剛開始會模仿父母的言行,久了就連父母對人的不良態度也照單全收。大一點之後,他又會從朋友或老師那裡學到對人的負面看法。除此之外,鄰居、報章雜誌、電台或電視節目也對孩童操有影響。雖然孩童可能不太了解被排斥的那個族群,但成年之後,就會認為那個族群的人都是次等的,不值得信任,甚至對那個族群產生仇恨心理。
隨著商貿活動日趨頻繁,出國旅遊漸漸普及,不同種族文化的人彼此交流,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雖然如此,有些人仍舊改變不了多年的主觀印象,對人總懷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他會一味地認為,就算某個族群有多達十萬甚至百萬人口,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都具有某些典型的問題及品格特徵。縱使這族群裡只有一個人態度不佳,也會加深他對這族群的偏見。另一方面,要是這族群裡有人做了一件好事,他就認為那只不過是個例外。
不再為偏見所限
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偏見是不對的,但能擺脫偏見的人卻是少數。事實上,很多人明明對人有很深的偏見,卻堅持自己對人沒有偏見。有些人甚至認為,只要不公開談及自己的看法,就算對人有偏見也沒關係。然而,偏見真的會 傷害別人和分化社會。如果偏見是出於無知,仇恨就往往出於偏見。作家查爾斯·凱萊布·科爾頓(1780?-1832)指出:「我們憎恨某些人,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我們不去了解他們,是因為我們憎恨他們。」既然偏見歧視是後天形成的,就一定有辦法消除。怎樣著手呢?
[第7頁的附欄]
宗教提倡包容還是鼓吹偏見
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真面目》裡指出:「一般而言,信教的人似乎比沒信教的人懷有更深 的偏見。」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宗教不但無法消除偏見,反而往往是偏見的根源。千百年來,傳教士一直煽動反猶太情緒就是一例。據《基督教史》所載,希特勒曾說:「我對猶太人的政策,不過是延續天主教會過去1500年來的政策而已。」
巴爾幹半島上發生的暴行似在訴說,東正教和天主教的教誨,不能使他們的教徒學會包容和尊重不同信仰的鄰人。
盧旺達也曾發生信仰相同的人互相殺戮的慘事。《全國天主教報導》說:「這真是一場有計劃的種族屠殺。不幸的是,連天主教徒也捲入其中。」
天主教教會本身也已承認,他們排斥異己的事實,古今皆知。公元200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舉行的一場彌撒中,請求公眾寬恕教會「以往的過失」。在儀式中,教宗特別提到「猶太人、婦女、原住民、僑民、窮人和在母腹中尚未出生的生命,他們都受過宗教排斥和不公平的對待」。
[第6頁的圖片]
上:1995年10月20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難民營
兩個在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難民正在等待內戰結束
[鳴謝]
Photo by Scott Peterson/Liaison
[第7頁的圖片]
學習仇恨
孩子會從父母、電視和別的地方感染不良態度
-
-
不再有偏見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
不再有偏見
你有沒有察覺自己對人懷有偏見呢?例如,對於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我們會不會根據他的膚色、國籍或種族來判斷這個人呢?還是會依他本身的個性為人來看待他?
耶穌在世的日子,住在猶地亞和加利利的猶太人跟撒馬利亞人一向「沒有往來」。(約翰福音4:9)猶太教的一部重要傳統文獻《塔木德》裡有一句話說:「願我一生永不遇上撒馬利亞人。」這句話清楚反映出猶太人對撒馬利亞人的態度。
甚至耶穌的門徒或多或少也對撒馬利亞人存有偏見。有一次,耶穌跟門徒來到一個撒馬利亞人的村莊,但村民卻不肯接待他們。雅各和約翰問耶穌,該不該叫火從天降下,消滅那個村莊。耶穌斥責門徒,指出他們不該有這樣的態度。(路加福音9:52-56)
之後,耶穌說了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往耶利哥去,在途中遇劫,被強盜打個半死。後來有兩個猶太人路過,一個是祭司,一個是利未人,他們卻見死不救,對傷者不加援手。但是,另一個路過的撒馬利亞人卻停下來,替這個傷者包裹傷口,然後又安排別人繼續照顧他,直到他康復為止。事實表明,這個撒馬利亞人的確是個好人。(路加福音10:29-37)耶穌的比喻幫助以色列人明白,他們對人的偏見使他們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幾年後,使徒約翰重回撒馬利亞,在許多村莊宣揚好消息,也許還包括那個他曾經想降火毀滅的村莊。(使徒行傳8:14-17,25)
當天使指示使徒彼得向羅馬軍官哥尼流傳講耶穌的時候,彼得需要遵從天使的指示,摒除對異族人的偏見。彼得跟非猶太人一向沒有來往,而大部分猶太人也對羅馬士兵沒有好感。(使徒行傳10:28)不過,當彼得見到上帝向異族人所行的事,就說:「我實在看出上帝是不偏心的,無論哪個國族的人,只要敬畏他,行正義,都蒙他悅納。」(使徒行傳10:34,35)
為何要摒棄偏見
對別人存有偏見,就違反了耶穌所教的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所以,在一切事上,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由於自己的出生地點、膚色或背景而受人歧視,誰不感到難受呢?歧視別人也跟上帝的公平原則有所抵觸。聖經說,耶和華「從一個人那裡造出萬國萬族,讓他們住在全地上」。(使徒行傳17:26)因此,四海之內皆兄弟,所有人其實都是兄弟手足。
再者,上帝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會把他的父母或祖先的過犯也算到他身上。(以西結書18:20;羅馬書2:6)就算我們受到別的國家壓迫,也不該因此憎恨那個國家的人,畢竟他們不是全都參與這些惡事。耶穌教導門徒要「愛[他們]的仇敵,為迫害[他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4,45)
由於這個教訓,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摒棄了對異族人的偏見,彼此團結一致,成為一個國際弟兄團體。縱使他們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卻彼此以弟兄姊妹相稱,也視彼此為兄弟姊妹。(歌羅西書3:9-11;雅各書2:5;4:11)耶穌的教訓能化歧視為團結,在今天也產生同樣的影響。
對偏見說不
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受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影響,不過,這不一定會形成偏見。《偏見真面目》指出,「剛開始的第一印象不一定會變成偏見,除非他了解實情後仍固執己見,堅持自己以往的看法,這才變成偏見」。一般來說,不相識的人互相了解後,之前所懷的偏見就可以消除。不過,該書也指出,「只有一起共事,互相交流,才有可能改變彼此歧視的態度」。
尼日利亞的伊博族人約翰,就是用這個方法克服了他對豪撒族人的偏見。他說:「在大學裡,我遇上一些豪撒族的同學,他們還成了我的朋友。我看出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我曾跟一個豪撒族的同學同組做一份專題研究,我們合作愉快。但上個專題研究,和我同組的是我自己的族人,那個人卻沒什麼責任感!」
消除偏見的有力工具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份關於反種族歧視的報告指出,「在對抗新類型種族主義、歧視和排外行為方面,教育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耶和華見證人認為,聖經 教育就是消除以上種種問題的最有力工具。(以賽亞書48:17,18)如果人實踐聖經的教訓,就會彼此尊重,而非事事猜疑;凡事以愛包容,以善勝惡。
耶和華見證人明白,聖經的真理有助於他們克服對人的偏見。事實上,聖經不但鼓勵他們跟不同文化、種族的人交流,還讓他們有機會一起共事。這一系列專題文章的第一篇所提及的克里斯蒂娜是個耶和華見證人,她說:「王國聚會所舉行的基督徒聚會,幫助我建立自信。我在聚會所裡很有安全感,因為那裡沒有人會歧視我。」
雅斯曼記得自己在九歲那年,第一次成為眾人歧視的目標。雅斯曼也是個耶和華見證人,她說:「每個星期四都是我最沒有壓力的日子,因為那天晚上我會參加基督徒聚會,那裡的人都很愛護我,我感覺受人重視,沒有人瞧不起我。」
耶和華見證人所提倡的志願傳道工作,也把不同背景的人聯繫起來。在英國出生的賽門,他的家庭原先居住在加勒比海的島嶼,後來才移居到英國。賽門是個砌磚工人,在一家建築公司任職,他在工作的地方受盡歧視。不過,有若干年他參與耶和華見證人推行的志願服務計劃,這段期間他跟信仰相同的弟兄一起工作,卻從未受到歧視。賽門說:「我的見證人同工雖然來自世界各地,但我們彼此相處融洽,有些人還成了我的摯友,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背景。」
當然,耶和華見證人也是不完美的。他們可能也得竭力避免對別人懷有偏見。不過,明白上帝不偏待任何人,也激勵他們在這方面繼續努力。(以弗所書5:1,2)
我們摒除對人的偏見,也會從中受益不少。跟不同背景的人相處,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多彩多姿。不但如此,不久我們會見到,上帝將會通過他的王國,使大地成為一個公正的社會。(彼得後書3:13)屆時,偏見歧視就會永遠消逝。
[第11頁的附欄]
你對人有偏見嗎?
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並分析自己有沒有不自覺地對人懷有偏見:
1.我是不是對某個特定種族、國家或地區的人都看不順眼,總覺得他們愚蠢、懶惰或心胸狹窄?(因為很多笑話的題材,都含有對人的偏見。)
2.我是不是覺得,自己及社會的經濟問題,都是由外來移民或自己族群以外的人造成的?
3.我會不會因為某國曾是自己國家的敵人,就排斥那個國家的人?
4.我會不會各別看待每一個人?不管他屬於什麼膚色、文化或種族背景,我都對他們一視同仁?
5.假如有機會認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會不會願意主動去認識他們呢?
[第8頁的圖片]
耶穌以好心的撒馬利亞人為喻教導我們怎樣克服對人的偏見
[第8頁的圖片]
彼得在哥尼流家中說:「我實在看出上帝是不偏心的」
[第9頁的圖片]
聖經教育把不同背景的人團結起來
[第9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把所學到的實踐出來
[第10頁的圖片]
克里斯蒂娜——「參加基督徒的聚會,使我更有自信」
[第10頁的圖片]
雅斯曼——「那裡的人都很愛護我,我感覺受人重視,沒有人瞧不起我」
[第10頁的圖片]
志願建築工人賽門——「我們相處得很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