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頁警醒!1988年 | 8月8日
-
-
第2頁
你渴望見到像這個地方一般寧靜的環境嗎?隨著人口日增,越來越多人抱怨自己的私生活受到干擾。同時,由於電腦的廣泛使用,個人歷史就好像一本打開的書一般,不少人可以閱讀。
你對自己的私生活有什麼看法?不惜任何代價加以保護?究竟什麼才是平衡的看法?
-
-
你的私生活受到干擾嗎?警醒!1988年 | 8月8日
-
-
你的私生活受到干擾嗎?
《儆醒!》雜誌駐日本通訊員報導
一位著名的日本喜劇演員和11個隨從怒氣沖沖地衝進一家出版公司。他們揮舞著滅火器和雨傘,打傷了5個人。襲擊的原因何在?演員聲稱他的私生活受到該公司的圖畫雜誌所破壞。
侵擾別人私生活的雜誌在日本正日益增多。「青年攝影記者毫不猶豫地干擾別人的私生活,編輯部的人員卻稱讚他們『勇敢』,」一位自由攝影家說。
電腦的廣泛使用也使私生活受到威脅。據報一般美國人有18至20份資料檔案存於美國政府的各機構中,不少人可以合法地察看那些檔案。可是,有些稱為「私闖者」的人卻喜歡擅自窺探別人的檔案。
例證之一是,倫敦的《泰晤士報》報導有一名22歲的私闖者擅自窺探愛丁堡公爵的祕密電腦檔案,並且留下信息。一名私闖者也成功地干擾以色列外長的信息處理機,並且以幽默詞句竄改一篇演講稿。
認為受到威脅的不光是顯要人物而已,甚至普通市民亦成為受害者。根據美國在1983年舉行的民意測驗,接受調查的人有百分之77對私生活受到威脅表示關注。丹麥的《貝林時報》報導說:「有半數的丹麥人認為公、私檔案的使用方式是不安全或十分不安全的。」雖然私生活在日本不大受人尊重,許多人正在擔心和害怕私生活所受的侵擾會日見增加。
誠然,美國國立科學院聲稱,個人資料的自動化未必干擾到人們所享的個人權利。可是,許多人卻害怕會有一個『寡頭專制』社會出現,正如奧韋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所描述一般。
可是,除了電腦和個人資料的控制權之外,事情還牽涉到另一方面的問題。日本工商業管理統籌局的松村雅生把問題描述為「私生活的傳統方面——不受別人干預的權利」。
今日,甚至私生活的這個「傳統方面」也受到威脅。你也許試過希望「不受別人干預」,但卻仍然有人窺探你的私生活。你對自己的私生活懷有什麼看法?你認為不惜任何犧牲也要極力保護自己的私生活嗎?可是,首先讓我們考慮一下,私生活是什麼意思。
[第3頁的圖片]
隨著情報技術的發達,私生活的難題變成日益複雜
-
-
私生活是什麼?警醒!1988年 | 8月8日
-
-
私生活是什麼?
《美國法律指南》一書說:「私生活的權利並不容易解釋清楚,因為這件事無法精確地加以描述。」政治經濟學和公眾政治學教授利諾維斯(David F. Linowes)補充說:「私生活一詞沒有一個大家同意的定義。」
從法律觀點說來,私生活的權利是一種頗新的思想。這種主張基於1890年由布蘭代斯(Louis Brandeis)和沃倫(Samuel Warren)合撰的一篇檢討法律的文章。文章的寫作是出於義憤,要抨擊那些稱為「黃色報刊」的厚顏無恥、聳人聽聞的報導。
因此,一般人給私生活所下的定義是「不受干預的權利」。可是,日本廣島大學的阪本昌成教授認為這個定義「對該項權利在後來的發展是不利的」。他將私生活視為一個積極的觀念,把與別人分開和與別人溝通兩方面的權利都包括在內。
阪本教授的見解與《美國百科全書》給私生活所下的定義相似。《美國百科全書》為私生活所下的定義是「個人、團體或機構所提出的要求,容許他們為自己決定在何時、如何,及至什麼程度把關於自己的資料傳給別人。」
因此,這人認為是私人的事,別人未必亦以為然。我們且比較一下各種不同的見解。
對私生活的態度
巴西的《聖保羅州報》報導說:「受保護的私生活一事在葡萄牙文中甚至沒有精確的定義。字典並不含有『私生活』(privacidade)一詞。」那是在1979年的報導。直到近年來,在1986年,「私生活」(privacidade)一詞才出現於巴西的一本字典裡,而且是從英文借用的。在韓國的詞彙裡,沒有一個單字與英文的「私生活」一詞同義。
日本的情形也不相上下。美國一位研究日本的專家基恩(Donald Keene)解釋說:「事實上,日文中根本沒有『私生活』一詞。」日本的一本『百科全書』評論說:「在重視集體的日本,個人私生活的權利受尊重的程度比不上家庭、團體或社會的權利,團體有權知道或干預個人的事務。」比方說,你若想在一間日本公司求職,你便要準備回答以下一類的問題,例如:你和妻子相處得來嗎?她在哪裡工作?她的收入如何?你的兒女有多大?他們在什麼學校讀書?你若是單身的,一旦獲得職位,上司可能會說:「現在是你應當結婚成家的時候了。」
你會認為這是對你的私生活一種無可原諒的侵犯嗎?日本僱主也許不以為然。你若問日本人在什麼時候感到內心安寧,只有百分之8的人回答「在獨處的時候。」將近三分之二的人聲稱在與家人或朋友一起時感到內心安寧。
可是,有一位在菲律賓結婚的日本新娘卻對當時發生的事大感震驚。她問她的菲籍丈夫那些參加婚禮茶會的賓客是誰。他答道:「我不認識他們。我們準備了許多食物,誰都可以來參加,分享我們的喜樂。」在菲律賓人看來,這是慷慨的表現。歐洲許多社會卻與此大不相同;你若住在當地,就應該受到正式邀請才去探訪別人或參加派對!
別人很可能對於私生活懷有不同的見解。在認為這些見解無法接納之前,最好先看看別人見解的積極方面。歐洲人也許抱怨其他社會沒有私生活。可是,其他社會的人卻自幼受教幾乎要把所有東西和家人或朋友分享。他們期望人犧牲私生活而非加以保護。
需要克服的難題
誠然,有些地方在習慣上很少私生活,自然會產生若干難題。住在這種社會裡的人若要研讀或從事其他個人活動,就非培養高度集中精神的能力不可。基恩在他所著的《日本生活》一書中評論說:「唯一真正的私生活只有在精神上把其他人摒諸腦外,雖然別人其實只在數呎以外;以這種方法享受私生活在日本是必需的。」
在生活上太過接近親屬和朋友也可以造成其他難題。例如,日本有些已婚夫婦認為要投宿「愛情旅舍」才可以享受恩愛時光。同樣,在巴西,私生活也非常有限,家中的小寢室只用屏風間隔,以布簾代替房門。談話和其他聲響都可以傳到別的房間裡。
造成難題的不光是居住環境而已;人們的友善性格亦然。這種性格可能觸怒一些重視私生活的人。例如,你若沒有孩子,就會不勝其擾地遇到許多關乎個人的問題,如,『你沒有孩子嗎?為什麼沒有?』
要付較大的代價?
在丹麥,過度關注鄰人的事務是受人鄙視的。同樣,英國有許多中年人極之重視自己的私生活,甚至對兒女也不例外。在一個重視階級的社會中,每個社會階層都力圖在私生活受到保護之下過活。
可是,在高度重視私生活的國家中,人們往往為此付出很大代價。例如,丹麥有一位80歲老人不慎把自己反鎖在屋外,他不敢去按鄰舍的門鈴。結果在寒冷的天氣下踱來踱去,直至一個半小時之後才遇到警察助他尋得一位鎖匠。
諸如此類的難題促使丹麥人在1970年代開始一項逐戶探訪運動。運動的目的何在?要鼓勵孤寂的人較多與鄰人接觸和互相溝通。只在幾個月之後,就有5萬多個丹麥人參加這項運動。在一個高度重視私生活的社會中,這種現象表明人是需要互相關懷的。
可是,在德國,由艾倫斯伯克機構主辦的一項民意調查透露有百分之62的德國人認為個人的快樂乃是人生的主要目標。但正如這個機構所下的結論說:「我們若認為對別人施與是愚蠢的,所見到的只是自己和家庭的快樂,我們也許已在社會上退回冰河時期了。」不錯,對別人缺乏關懷可與自私相提並論。
在日本,有識之士留意到一種強調私生活的自私趨向。日本著名的專欄作家筑紫哲也寫道:「日本經濟迅速增長在社會上所造成許多變革之一是,兒童自幼便有自己的房間;這種現象被許多人認為是日本社會歷史上的最大變革。」
這種變革有利也有弊。私生活可使兒童養成責任感,並且讓他們有研讀和沉思的地方。但是,它也能使兒童躲在自己的房間裡,不再與家人溝通。日本兒童培養機構的中村博指出不利的方面,說:「越早自立越好,越多財富越好,私生活越完備越好——這些觀念乃是在家人當中造成心理隔膜的原因。」
自私態度在社會中日益增長使許多日本人惕然以驚。這種難題幫助我們看出在私生活一事上有保持平衡的必要。
-
-
對私生活懷有平衡的看法警醒!1988年 | 8月8日
-
-
對私生活懷有平衡的看法
人們希望享有私生活的原因既繁多又複雜。青少年渴望私生活可能是要表現獨立精神。有些人想把自己的經濟情況保密。受過愛滋病檢驗的人往往關心檢驗的結果是否列為私人祕密。許多人則希望有個安靜、私下的環境以便沉思。
需要私生活的時候
面對困難環境的人會極之重視獨處的時刻。據日本東京一位名叫陽子的少婦說,這樣的私人時刻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她應付事態。例如,有一天,肉店把她所訂購的東西送來,她的家姑接收了,卻把整隻雞拋入垃圾桶裡,使陽子十分難過。陽子聲稱,日復一日地面對這類的事,使她認為享有私生活的時間乃是無價之寶。
在獨處時靜靜思考事情可以助人看出應當採取什麼正確的途徑。聖經明智地勸諭說:「你們應當畏懼,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時候,要心裡思想,並要肅靜。」(詩篇4:4)詩篇執筆者進一步說:「我的心(「腎」,《新世》)在夜間也警戒我。」(詩篇16:7)當他在夜間思考時,他的「腎」或最深的感情會糾正他。
基督教的創立者耶穌基督非常重視私生活。他獲知表兄施洗約翰被斬首的死訊之後,「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馬太福音14:13)此外,他在受死的前夕曾抽出時間獨自禱告。(馬太福音26:36-47)在較早時候,他教訓門徒說:「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馬太福音6:6。
有保持平衡的必要
可是,雖然我們需要私生活,但對之過於強調也能造成難題。《美國百科全書》說:「太多或太少的私生活都能造成不平衡的情況,以致嚴重地危害到個人的福利。」怎會如此呢?
在加拿大,環繞住宅的二呎高籬笆被人改成六呎高以期提供更高程度的私生活。結果如何?鄰舍間親切地互相招呼之舉不再有了。更加極端的例子是,有一家人遷往曠野以求遠避別人。那對夫婦只讓兒女通過函授學校去進修。但很不幸的是,夫婦的婚姻破裂,兒女大吃苦頭,因為他們沒有學得謀生的本領。
選擇離群索居是不智的。人需要合群。我們大家都需要別人的鼓勵和幫助。聖經有句箴言說:「與眾寡合的,獨自尋求心願,並惱恨一切真智慧。」——箴言18:1。
在這方面,耶穌曾表現堪作模範的平衡。經過一段特別吃力的工作時期之後,耶穌認為門徒需要有點私人時間,因此他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可是,群眾卻先行趕到那裡等待他們前來。耶穌的反應如何?他「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不錯,耶穌以幫助別人為先務。——馬可福音6:31-34。
需要尊重別人的私生活
然而,關懷別人應該保持適當的限度。觀賞水上的漣漪令人心曠神怡,但滔天巨浪卻會造成災禍。對別人表示關懷是好的,但過度管別人的私事卻能使交誼中斷。聖經明智地忠告說:「你的腳要少進鄰舍的家,恐怕他厭煩你,恨惡你。」——箴言25:17。
偶然作一次友誼探訪好比可喜的漣漪,但行之過度卻能使別人在心理上築起一道防波堤,以抵禦那不斷探訪的巨浪。挨家閒遊的無聊探訪很易撒下說長道短和散播謠言的種子。你若期望別人尊重你的私生活,就必須同時尊重別人的私生活,制止自己的舌頭不發出令人難堪的私人問題和閒話。
聖經警告說:「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好管閒事而受苦。」(彼得前書4:15)論到第一世紀有些好管閒事的人,一位有教養的基督徒寫道:「並且他們又習慣懶惰,挨家閒遊;不但是懶惰,又說長道短,好管閒事,說些不當說的話。」——提摩太前書5:13。
私生活的前景如何?
「我要享有私生活,躲在隱蔽的角落。但願甚至上帝也把我遺忘,」英國詩人白朗寧(Robert Browning)寫道。可是,絕對的私生活只是海市蜃樓而已。中國有句老話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基督的使徒保羅也寫道:「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伯來書4:13。
與其希望被上帝所遺忘,我們應當因為仁愛的造物主對我們關懷備至而深感欣幸!既然造物主是我們的生命之源,被他遺忘便會導致喪失生命了。(詩篇36:9;73:27,28)但是,耶和華對我們的關懷並不是強制執行的;他不會監視我們的一切行動,以期找出我們的過錯。他的道說:「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詩篇103:10,13。
家人和朋友一方面容許我們享有相當程度的私生活,同時也對我們表現仁愛關懷,那是多麼令人愉快的事!的確,以平衡的方式享受私生活是最合理想的。
上帝提出應許,在以耶穌基督為王的政府統治之下,所有人都會互相關懷。(但以理書2:44;啟示錄21:4)但在同一時候,各人都了解到別人有時會有獨處的需要,以便專心研讀、沉思和禱告。屆時彌迦先知的預言將會在最完滿的意義上獲得應驗:「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彌迦書4:4。
[第8頁的圖片]
「你們中間不可有人因為……好管閒事而受苦」
[第9頁的圖片]
以平衡的方式享受私生活的時候已臨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