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獼因子與你
    警醒!1994年 | 12月8日
    • 嬰兒若患上獼因子疾病,有任何治療方法嗎?

      有的。雖然新生兒溶血病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充分的證據表明,有些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治愈這種疾病而無需替嬰兒換血。關於新生兒溶血病,醫生最擔心的就是嬰兒體內形成一種稱為膽紅素的化學物,這是因紅血球破裂所引起的。這會導致黃疸病,在某些事例上,嬰兒的器官也會因而受損。(順帶一提,母嬰之間的血若出現ABO配合禁忌的情況,這也會造成較輕微的黃疸病。)

      曾有多年的時間,醫生一旦發現嬰兒出現若干程度的黃疸病就認為必須為嬰兒換血,但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治療這種病還有幾種不同的選擇。提前分娩或剖腹產子手術、光線療法(藍光);藥物療法則有苯巴比妥魯米那、活性炭,以及其他療法均證明大有幫助,這大大減低了需要輸血的可能性。事實上,最近有些報告強調,替患有獼因子疾病的嬰兒進行換血不但毫無用處,反而對嬰兒造成若干危險。——請參看第26頁的附框。

      但無論如何,在某些極端的事例上,醫生可能仍然堅持換血是惟一可行的治療方法。因此,有些父母認為較佳的做法就是乾脆接受預防注射,好避免獼因子疾病以及黃疸病等難題。

  • 獼因子與你
    警醒!1994年 | 12月8日
    • [第26頁的附欄]

      膽紅素水平上升——輸血的理由嗎?

      長久以來,醫生一直擔心嬰兒體內的膽紅素上升所導致的後果,因此,嬰兒體內的膽紅素一旦上升——尤其是每100毫升血液含有20毫克——醫生便會堅持要為嬰兒進行換血,「以免腦部受損」(核黃疸症)。他們有理由感到憂慮嗎?輸血是否真的必需?

      安東尼·狄克遜醫生說:「據有關這類嬰兒——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18-51毫克膽紅素——的多項研究顯示,不論從短期抑或長期的角度來看,我們均無法檢驗出什麼結果來。」狄克遜醫生接著論及「二十恐懼:對20這個數字感到憂慮」。雖然人們未能證明一旦膽紅素上升至這個水平必需加以處理的做法有什麼好處,狄克遜醫生卻總結道:「難題十分明顯。嬰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一旦上升,醫生便會刻不容緩地加以處理,這是一種標準的做法。人不應當質疑標準的做法,除非證據表明這種做法是不當的,然而,任何試圖證明標準做法是不當的嘗試都是有違道德的!」——《加拿大家庭醫生》,1984年10月,第1981頁。

      在另一方面,意大利一位醫學權威埃爾西利婭·加爾巴尼亞蒂醫生撰文論及膽紅素的保護角色,以及「血清膽紅素水平過低的潛伏危險」。(斜體自排。)(《兒科雜誌》,1990年3月,第380頁)瓊·霍奇曼在《西部醫學雜誌》中更進一步寫道:「換血並不能制止膽紅素損污腦部,即使嬰兒在換血後,膽紅素水平已下降;事實上,上述的實驗結果表明,換血反而會對嬰兒造成損害。」——1984年6月,第933頁。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