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人類的特性
    守望台2004年 | 12月1日
    • 人類的特性

      約迪的工作是替人把遺物分類,估價,並代為出售。他剛接受一個婦人的委託,到她已故姊姊家中處理遺物及有關出售的事。約迪查看古老壁爐時,發現兩個舊箱子。他打開一看,簡直傻了眼,眼前是一疊疊用鋁箔包著的百元美鈔,合共8萬2000美元!四下無人,約迪該怎樣做呢?悄悄地把箱子的錢據為己有,還是把找到巨款一事告知客戶?

      約迪之所以面對抉擇,是因為人類有種特性。這種特性使我們有別於飛禽走獸。《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英語)說:「人類有種特性,就是能深入思考,衡量對錯。」餓狗看到桌上有肉,絕不會思量到底該不該吃。然而,約迪卻能衡量事情涉及的道德問題:侵吞款項與偷竊無異,但多半不會被發現;這筆錢不屬約迪所有,但客戶毫不知情。再說,如果約迪真的放棄這筆意外之財,當地社會大多數人會認為他是愚蠢之極。

      換了是你,你會怎樣做呢?這取決於你奉行什麼道德標準。

      何謂道德?

      一部詞典說,道德是「衡量是非對錯的準則」。作家埃里克·伊斯頓指出,這些準則「由傳統和習俗而來」。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宗教教誨被奉為金科玉律,上帝的話語聖經在許多國家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可是,全球各地有越來越多人拒絕讓宗教主宰行為。在他們看來,宗教倡導的標準不切實際,聖經的教誨已落伍過時。有什麼代之而起呢?《商業道德》(英語)說:「世俗見解已凌駕宗教的教誨,成為道德規範的權威。」有關道德方面的問題,許多人不再向宗教求助,而是向世俗專家求教。生物倫理學家保羅·麥克尼爾說:「我認為,倫理學家已取代教士昔日的位置,向人提供道德指引,只是這些指引是建基於世俗見解罷了。……以往,人們以宗教信仰為生活指南,現在,則以世俗見解為行為準則。」

      面對難於抉擇的情形,你會怎樣衡量對錯呢?你按個人的好惡、感覺去決定,還是按上帝的標準處事呢?

  • 如何衡量是非對錯?
    守望台2004年 | 12月1日
    • 如何衡量是非對錯?

      誰有權界定是非對錯?在人類歷史初期,這個問題即已存在。據聖經的創世記報導,上帝把伊甸園的一棵樹稱為「辨識善惡樹」,並吩咐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不可吃樹上的果子。(創世記2:9)可是,上帝的仇敵撒但魔鬼卻說,如果他們吃了辨識善惡樹的果子,他們的「心眼就必打開」,而且「必像上帝一樣,能辨識善惡」。(創世記2:16,17;3:1,5;啟示錄12:9)

      於是,亞當夏娃面臨抉擇。他們想接受上帝制定的善惡標準嗎?還是自行其是呢?(創世記3:6)他們選擇了背叛上帝,吃了辨識善惡樹的果子。這個行動看似無傷大雅,卻表示什麼呢?這表示亞當夏娃不甘受上帝約束,認為自行決定善惡,自己和後代都能活得更好。人類試圖取代上帝的位置定立是非善惡,結果如何?

      言人人殊

      論述過歷代著名哲學家的主張後,英語《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從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日子到20世紀,「關於是非善惡的標準,爭論仍持續不休」。

      比方說,公元前5世紀,有些稱為智者派的知名希臘導師,主張是非曲直取決於大眾的看法。一位導師說:「不管什麼事,只要受社會認可,就是合乎道德,只要大眾覺得沒錯,就是合理正當。」按照這個說法,上篇文章提到的約迪就該把錢據為己有,因為當地的人大多會這樣做。

      然而,18世紀有名的哲學家康德,卻有另一番見解。《道德面面觀》季刊(英語)說:「康德和他的同道主張,不論男女都有權自行決定對錯。」換言之,以約迪的情況來說,只要他不侵犯別人的權利,他可以自行決定怎樣做。他不該受大眾的想法左右。

      那麼,約迪怎樣做呢?他既沒有考慮大眾的看法,也沒有按自己的感覺行事。他遵從了耶穌基督的教誨:「在一切事上,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耶穌倡導的道德標準,一直深受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所讚賞。約迪也不例外。他把8萬2000美元交給客戶,叫客戶驚訝萬分。當被問及原因時,約迪表明自己是個耶和華見證人,並說:「這筆錢不是我的。」由此可見,約迪把耶穌的話看得十分認真。耶穌的什麼話呢?在馬太福音19:18,耶穌說:「不可偷竊」。

      大眾的意見可取嗎?

      也許不少人會認為,約迪誠實待人是愚蠢的做法。即使大多數人都這樣想,這並不表示他們的想法就是正確的。且舉個例。假使你生活在某個地方,大部分人都認為以兒童為祭不成問題(古代有些民族確實如此),你會因而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嗎?(列王紀下16:3)假如你周遭的人把吃人肉視為合乎道德,這是否就意味著這種做法沒有不對呢?由此可見,大眾認可的做法不一定是可取的。很久以前,聖經已提出忠告,說:「不可隨眾行惡」。(出埃及記23:2)

      大眾的看法不可取,還有另一個理由。耶穌基督說,撒但是「統治全世界的王」。(約翰福音14:30;路加福音4:6)撒但利用自己的勢力,迷惑「普天下的人」。(啟示錄12:9)因此,如果人隨波逐流,以大眾的觀點衡量對錯,就可能不知不覺地採納了撒但的標準,後果不堪設想。

      按個人感覺決定又如何?

      那麼,人是否應當按個人感覺去決定是非對錯呢?聖經勸人「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箴言3:5)為何不可?因為人類生來就不完美,對於是非善惡,判斷不總是正確的。亞當夏娃背棄上帝後,就以撒但為屬靈父親,採納這個自私叛徒的行事標準。他們的心變得越來越詭詐。由於他們的後代都遺傳了這種家族特性,因此人雖然有能力分辨善惡,卻容易做出惡事來。(創世記6:5;羅馬書5:12;7:21-24)

      《不列顛百科全書》探討道德這個課題時說:「人知道按道義來說該怎樣做,卻以滿足一己私慾為先,是不足為奇的。如何以理服人,叫人按正義行事,一向是西方道德學家面對的大問題。」聖經說得沒錯:「人心比什麼都詭詐,不顧一切,誰能看透呢?」(耶利米書17:9)如果某人行事詭詐,不顧一切,你還會信賴他嗎?

      誠然,有些不信上帝的人也為人正直,道德高尚。但他們處事為人的美好原則,往往只是反映聖經的道德標準而已。不但這樣,他們的生活也表明,人與生俱來就有能力反映上帝的品格。一如聖經說,人是「照上帝的形像」被造的。(創世記1:27;使徒行傳17:26-28)使徒保羅說:「[道德高尚的人]正好表明,律法的本質寫在他們心裡。」(羅馬書2:15)

      當然,知道 什麼是對是一回事,有力量做 對的事又是另一回事。人要怎樣做,才有力量做對的事呢?行動源於內心。如果人對聖經的作者耶和華上帝養成愛戴之心,就能夠得著這股道德力量。(詩篇25:4,5)

      增強道德力量

      要對上帝養成愛戴之心,就先要認識他的誡命,看出他的誡命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切實可行。使徒約翰說:「我們遵守上帝的誡命,就是愛他了,況且他的誡命並不是沉重的負擔」。(約翰一書5:3)聖經含有實用的智慧,幫助青年人在各事上分辨對錯,明白酗酒、吸毒和婚前性行為等是不對的。聖經也幫助夫婦解決分歧,指導父母如何教養兒女。a任何年紀的人,不論其社會地位、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只要按聖經倡導的標準行事,都會獲益不淺。

      進食有營養的食物,就有力量工作或勞動。同樣,如果人閱讀上帝的話語,就有力量按上帝的標準行事。耶穌把上帝的話語比作維持生命的食物。(馬太福音4:4)他也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那位差我來者的旨意」。(約翰福音4:34)耶穌經常閱讀上帝的話語,因而有力量抵抗引誘,行事明智。(路加福音4:1-13)

      吸收上帝話語的知識,接受上帝的標準,起初也許並不容易。但請想想:小時候,你可能不愛吃某種有營養的食物,但為了健康,你還是會吃,後來逐漸習慣它的味道,甚至愛上了它。同樣,要喜愛上帝的標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只要堅持不懈,你就會逐漸養成愛慕上帝律法的心,在屬靈方面茁壯成長。(詩篇34:8;提摩太後書3:15-17)你也會越來越信賴耶和華,渴望做對的事。(詩篇37:3)

      約迪面對的情況,可能你一生也不會碰到。但是,你每天都要作出大大小小的決定,當中也許會涉及道德問題。因此,聖經敦促你:「要全心信賴耶和華,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在你所行的一切事上都要留意他,他必修直你的路。」(箴言3:5,6)如果你學習信賴耶和華,不但目前就能得益,還有機會得永生。為什麼呢?因為耶和華上帝會把永生賜給順服他的人。(馬太福音7:13,14)

      [腳注]

      a 有關這些和其他問題,以下書刊提供來自聖經的實用勸告:《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和《家庭幸福的祕訣》,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6頁的精選語句]

      流行的見解可能源自某股隱形的力量

      [第5頁的圖片]

      古往今來,哲學家一再就何謂善惡而爭辯

      蘇格拉底

      康德

      孔子

      [鳴謝]

      康德:From the book The Historian’s History of the World; 蘇格拉底:From the book A 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 孔子:Sung Kyun Kwan University, Seoul, Korea

      [第7頁的圖片]

      聖經不但教導人分辨對錯,還激勵人做正確的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