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惡語傷人有害無益
    守望台2005年 | 3月1日
    • 惡語傷人有害無益

      你們當中的戰事和爭鬥是哪裡來的呢?——雅各書4:1

      聖經執筆者雅各向誰提出這個問題呢?他是在問當日連連征戰的羅馬軍團嗎?還是在問1世紀的猶太匕首黨,想知道他們發動游擊戰的原因呢?都不是。雅各是在談人與人之間的紛爭,這類紛爭有時只涉及兩個人。雅各把紛爭比作「戰事」,是因為紛爭像戰事一樣,深具破壞力。請看看以下的聖經例子。

      族長時代,雅各的兒子們痛恨幼弟約瑟,把他賣給別人做奴隸。(創世記37:4-28)以色列立國後,掃羅王想殺死大衛。為什麼呢?因為他嫉妒大衛。(撒母耳記上18:7-11;23:14,15)公元1世紀,友阿蝶和循都姬這兩個基督徒女子感情不和,破壞了會眾的和睦氣氛。(腓立比書4:2)

      近代,有人以決鬥解決紛爭。敵對雙方持劍或手槍格鬥、對射,落敗的輕則殘廢,重則喪命。今天,人們多半不再以武力解決問題了。他們怎樣做呢?說話尖酸,以口傷人。這樣做雖不會令人皮破血流,卻會損害感情、毀人名譽。另一方面,旁人也常常不知不覺地淪為這些「戰事」的受害者。

      且舉個例。若干年前,一名聖公會牧師指責另一名牧師在處理教會經費方面有欠妥當。他們的不和越演越烈,以致教會的信徒分成兩派。有的信徒只出席自己支持的牧師所主持的崇拜。漸漸地,兩派信徒勢如水火,在教會崇拜時互不理睬。當初提出指責的牧師,後來被指道德有問題。兩派之間的紛爭頓時變本加厲。

      坎特伯雷大主教指這兩個牧師的鬥爭「毒害教會」,「醜詆了上主的名聲」。1997年,其中一個牧師接受建議,退休去了。不過,另一個就繼續當牧師,直至退休年齡為止。雖然不得不退休,這個牧師卻遲遲不肯離職。他在2001年8月7日,即滿70歲時,才正式離去。《聖公會紀事報》(英語)說,當天正是「聖人」維特里烏斯的紀念日。「聖人」維特里烏斯是誰呢?他是個主教,生於公元4世紀,據說因拒絕參軍而慘遭鞭笞。《聖公會紀事報》說,遲遲不願退休的牧師跟「聖人」維特里烏斯天差地遠:「[即將退休的牧師]爭強好鬥,沒有把紛爭當一回事。」

      如果這兩個牧師肯實踐羅馬書12:17,18的勸告,就不致害己害人了。經文說:「對誰都不要以惡報惡。所有人看為美好的事,要立志去做。只要自己做得到,就要盡力跟所有人和睦相處。」

      你又怎樣呢?假如有人得罪你,你會怒火中燒、張嘴就罵嗎?還是會克制舌頭,好讓日後有機會和解呢?另外,如果你得罪別人,你會避開對方,希望對方隨著時間淡忘一切嗎?還是會敏於道歉、懇求寬恕呢?求別人原諒也好,自己寬恕別人也好,於身心都是大有益處的。聖經提出不少勸告,只要人加以實踐,就能解決紛爭,甚至消除積怨。下篇文章會說明這點。

  • 追求和睦,平息紛爭
    守望台2005年 | 3月1日
    • 追求和睦,平息紛爭

      埃德和比爾本是知己。二十年前,埃德作了一個決定,令比爾丟了工作,兩人從此決裂。如今,埃德將不久於人世。他試著向比爾道歉,好安然而去,但比爾卻仍記恨,拒絕和解。

      比爾為什麼不肯言和呢?大約三十年後,他臨終時說出了因由:「我們是知交,埃德怎可以那樣待我?雖然事隔二十年,可我就是不肯原諒他。……我知道這樣做可能有點過分,但我就是這樣的了。」a

      人與人之間的糾紛不常落得這樣可悲的下場。可是,當事人感情受創或心懷怨恨是常有的事。請想想好像埃德一方的感覺:知道自己的決定令朋友受損,內心歉疚;與摯友決裂,更是萬分失落;但一想到對方毫不珍惜友情,也免不了心中有氣。

      像比爾那一方的人又怎樣呢?覺得自己冷不防受到傷害,也許心懷怨憤,甚至對朋友恨之入骨。在他看來,或許對方不是無心的,而是蓄意要傷害他。老實說,事情出了岔子,人常會認為錯在別人,不在自己。就算是一度相知相識的好朋友,也可能鬧得水火不容,像與對方開了戰一樣。

      有了嫌隙之後,人們常常會以無形的武器互相攻擊:每看到對方走近,就別過臉去;跟大夥兒一起,就裝作沒看見對方;遠遠相遇,不是偷偷瞪對方一眼,就是流露出怨恨的目光;即使迫於交談,句句也如刀刺人,要麼尖酸刻薄,要麼咄咄逼人。

      乍看起來,他們似乎互不相容,卻有著一個共通點:既承認彼此發生嫌隙,也承認跟好友絕交心裡很不好過。大概雙方都因感情受創而苦惱,明白有需要解決問題。可是,誰願意採取主動修補關係,言歸於好呢?誰也不願意。

      兩千年前,耶穌基督的使徒曾發生激烈的爭執。(馬可福音10:35-41;路加福音9:46;22:24)有一次,使徒之間激起了極大的爭論,事後耶穌問他們:「你們在路上爭論什麼呢?」他們感到慚愧,都默不作聲。(馬可福音9:33,34)耶穌循循善誘,勸導他們言歸於好。時至今天,無論耶穌也好,門徒也好,他們的教訓仍然能夠幫助人排難解紛,修復破裂的感情。怎麼能夠呢?且讓我們看看。

      追求和睦

      「我不想跟他說話。我再也不想見到他。」你說過這樣的話嗎?要是這樣,你就最好聽聽以下這些來自聖經的話。

      耶穌說:「你把禮物帶到壇來的時候,要是在那裡想起有弟兄對你不滿,就要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跟弟兄講和」。(馬太福音5:23,24)又說:「要是你的弟兄一時犯罪,你就要去見他,只向他一個人說清楚他錯在哪裡。」(馬太福音18:15)不管是你得罪了別人,還是別人得罪了你,耶穌的話強調:你 必須盡快 跟對方談談,好解決問題。要「用溫和的態度」這樣做。(加拉太書6:1)目標是什麼?不是為自己辯護好保存面子,也不是要迫使對方向你道歉。目標是平息爭端。這些聖經勸告切實可行嗎?

      歐內斯特b在一家大公司當主管,已經許多年了。他日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處理敏感的人事問題,維繫同事之間的和睦關係。他看出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是多麼容易的事。歐內斯特說:「有時候,我也會跟別人鬧意見。不過,我會跟對方坐下來,好好的談一談。要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直接跟對方談,面對面說個清楚。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屢試不爽。」

      阿莉西亞交遊甚廣,朋友來自五湖四海。她說:「有時我說了一些話,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可能得罪了人,我就向人道歉。或許有時我不必這樣做。但就算沒有得罪別人,我道歉後心裡就好過一點,因為知道彼此之間沒有誤會。」

      克服障礙

      可是,有些因素卻時常妨礙人言歸於好。「問題是他引起的,為什麼要我去跟他講和?」你說過這樣的話嗎?或者你曾嘗試跟別人和解,卻換來一句:「我們之間沒什麼 好說的了」?一些人有以上的反應,是由於感情受創。箴言18:19說:「冒犯了弟兄,想要和好,比攻取堅城還難;有一些紛爭,難分難解,好比城樓的門閂。」因此,要體諒對方的感受。如果他拒絕講和,就過一段時間再試試吧。說不定到時「堅城」會打開,「門閂」會折斷,和好的關係得以恢復過來。

      另一個妨礙人和解的因素可能與自尊心有關。有些人認為道歉有損尊嚴,跟「仇人」說話也有損面子。誠然,維護自尊並沒有不對,但拒絕和解會提高個人的尊嚴,還是令尊嚴受損呢?這麼關心尊嚴,其實會不會是因為自驕心作祟呢?

      聖經執筆者雅各表明,高傲與好爭鬥的精神密切相關。談過基督徒之間的「戰事」和「爭鬥」後,雅各說:「上帝與高傲的人為敵,卻賜分外恩典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1-3,6)高傲或自驕心怎樣妨礙人恢復和好呢?

      自驕心能蒙騙人,令人自以為了不起,有資格去判斷別人是好是壞。他們怎樣做呢?一旦發生不和,驕傲的人常認為他們的對頭改變不了,無可救藥。驕傲的人自以為是,不關心別人的感受,不會衷心地向人道歉。因此,驕傲的人常常讓難題繼續下去,不與人和解。

      自驕心好比路障,會妨礙人走上和睦之路。如果你發覺自己不大願意與人和解,你也許正在跟自驕心搏鬥。你可以怎樣克服自驕心呢?就是培養謙卑這種特質。

      培養謙卑

      聖經鼓勵人培養謙卑,說:「為人謙卑、敬畏耶和華,終得財富、榮耀、生命。」(箴言22:4)談到上帝怎樣看謙卑的人和高傲的人,詩篇138:6說:「耶和華雖然崇高,卻垂看謙卑的人;至於高傲的人,他只從遠處鑑辨。」

      有人認為表現謙卑等同恥辱。有些世上的領袖就是這樣想。雖然貴為統治者,在全國人民之上,他們卻沒勇氣謙卑地承認過失。「對不起,我錯了。」——這句話要是出於統治者的口,一定會被大事報導。最近,一名前政府官員承認在一次災難中犯了錯誤,為此致歉,他的話就成了報章的頭條新聞。

      請留意一部詞典為「謙卑」所下的定義:「謙虛,自覺卑微……是『驕傲』的相反詞。」因此,謙卑是人對自己的一種看法,跟別人怎樣看自己無關。謙卑承認過錯、衷心地懇求寬恕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相反,這能使人贏得好名聲。聖經說:「失敗以先,人心高傲;榮耀之前,必有謙卑。」(箴言18:12)

      有人在演說中指出,一般政治人物都不肯認錯,說:「看來他們覺得,軟弱的人才會承認錯誤。這實在令人遺憾!其實,軟弱無能、缺乏自信的人很少說『對不起』。胸襟開闊、勇氣十足的人才敢於說『我錯了』。他們不會因而失去自尊。」政治人物也好,普通人也好,情形都一樣。要努力克服自驕,培養謙卑。這樣,解決紛爭、與人和好,就會容易得多了。且看看一個家庭怎樣體會到這個事實。

      朱莉和威廉是兩姊弟。一場誤會使他們關係異常緊張。威廉怨恨難消,不但跟姐姐和姐夫約瑟夫斷絕來往,還把他們多年來送贈的禮物通通歸還。幾個月後,姊弟不再親密,而且怨恨更深。

      約瑟夫決定實踐馬太福音5:23,24的勸告解決問題。他溫和地試著跟威廉聯繫,又給他寫了幾封信,為得罪他而道歉。約瑟夫也勸妻子原諒弟弟。過了些日子,威廉看出姐姐和姐夫是衷心渴望和解的,態度就軟化下來。威廉夫婦跟朱莉和約瑟夫相約會面。見面時,大家互相擁抱、道歉。姊弟倆終於冰釋前嫌,和好如初。

      假若你渴望與別人言歸於好,就要堅確地實踐聖經的教訓,努力追求和睦。耶和華必定會幫助你。你要是這樣做,上帝對古代以色列人所說的話就會應驗在你身上:「但願你留意我的誡命!這樣,你的平安就多如河水」。(以賽亞書48:18)

      [腳注]

      a 取自《默羅的同盟——開拓廣播新聞業的先鋒》,史丹利·克勞德與琳內·奧爾森合著。

      b 本文有些名字不是真名。

      [第7頁的圖片]

      只要願意道歉,往往就能和好如初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