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風大膽問題多警醒!1997年 | 6月8日
-
-
作風大膽問題多
「性革命」、「性爆發」、「道德革命」。由這些用語可見,世人對性行為的態度起了急劇的變化。在60年代中期和隨後的歲月,這方面的變化尤其叫人咋舌。男男女女都高呼「性愛自由」,他們一心要解除婚姻的束縛,什麼貞操、什麼道德,通通不管。
作家海明威曾發表以下的宣言:「事後不會慚愧不安的,就是合乎道德的;事後內疚於心的,那就是不道德的。」有些人對性自由、性滿足的號召十分嚮往,海明威的宣言正好道破了他們的心態。人只要認同這種放任的哲學思想,就大有理由聲稱逢場作戲,亂搞男女關係,放縱肉慾沒有什麼不妥。畢竟,性「滿足」是無休止的。避孕丸在同一年代面世,進一步助長放蕩不羈的歪風。
可是,男女雜交卻種下禍根,很多人不是患了愛滋病,就是染上其他性病。這使荒淫無恥的一代大受衝擊,他們對自由性愛的信念有所動搖。若干年前,《時代》雜誌刊載了以下的大字標題:「80年代的性革命告終」。該雜誌作出這樣的宣布,主要是因為性病猖獗,許多美國人身受其害。到目前為止,全球有接近3000萬個愛滋病病例,這個數字實在大得驚人!
由於害怕染上性病,許多人已經收斂了,不再縱情淫樂。1992年,一份稱為《美國》的娛樂雜誌報導政府所作的調查,說:「約有680萬單身女子表示不會隨便跟人睡覺,以免染上愛滋病或其他性病。」文章指出,調查報告提出清晰的警戒:「性行為不是鬧著玩的。要有性行為,就得自己承擔風險。」
在這個動盪的年代,世人對性關係的看法受到什麼影響?近數十年來,世人一味縱慾作樂,罔顧後果。在80年代,性傳染病到處蔓延,世人不得不清醒起來,正視現實。大眾有沒有引以為鑑呢?公立學校所推行的性教育,能夠幫助少男少女正確地看待兩性之間的事嗎?今天,世人對性的態度起了很大的變化,那麼,什麼才是最明智的應變方法呢?
-
-
你的態度受什麼支配?警醒!1997年 | 6月8日
-
-
你的態度受什麼支配?
大約2700年前,一位作者在聖靈的感示下,寫了一句發人深省的箴言:「愚妄人以行[淫]為戲耍。」(箴言10:23)自性革命的浪潮爆發以來,這句箴言顯得尤其真確。愛滋病引起大眾恐慌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性交是『雙方共同參與的戲耍』;『不顧後果怎樣』,要緊的是性慾得到滿足。他們有沒有改變作風呢?根本沒有。
今天,世人依舊以性愛掛帥,什麼「情場浪子」、「連環再婚者」、「性愛獵人」在社會上比比皆是。他們認為,道德純屬個人私事,自由性愛、用情不專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參閱第6頁「流行的性態度」這個附框。)他們聲稱,只要兩情相悅,春風一度『對誰也沒有害處』。1964年,艾奧瓦州立大學社會學家埃拉·賴斯把這麼隨便的性關係稱為「甜蜜的放縱」。
在蘇格蘭愛丁堡,聖公會的主教看來也贊成性放縱。他說人天生就是「博愛」的。在一篇有關性與基督教的演說裡,他聲稱:「上帝知道他當初造人,就賦予人旺盛的性慾。為了滿足這種與生俱來的慾望,人自然要到處留情。人生性風流是上帝一手造成的。依我看,人只不過是順著自己的本能行事罷了,教會沒有理由妄加譴責。」
這樣的看法健全嗎?追求自由性愛要付出多少代價?用情不專、見異思遷的作風會帶來美滿幸福的生活嗎?
性傳染病席捲全球。盈千累萬的女子未婚懷孕,少女珠胎暗結的情況尤其嚴重。這些事實證明,自由性愛的哲理根本站不住腳。《新聞週刊》指出,單在美國一地,估計每年有300萬青少年染上性病。成人「兩情相悅」地發生性關係,事後女方往往珠胎暗結。當事人多半對胎兒「毫無親情」,也不想負責任,很快就以墮胎把事情了斷。(提摩太後書3:3)人工流產把胎兒打掉,骨肉從此就跟母親永別了。年輕的媽媽也不好受,她可能患上嚴重的抑鬱病,甚至終生受良心譴責。
到90年代中期,性革命單在英國已經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帕特里克·狄克遜醫生的計算,每年耗費達200億美元之巨。狄克遜醫生在《性愛代價日高》說明,他把治療性傳染病和愛滋病的花費、離婚或分居的代價、單親家庭給社會帶來的種種負擔,以及家庭成員和個別兒童接受心理治療的費用加起來,然後得出這個數字。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狄克遜醫生總結說:「性革命應許給人自由,反倒令大部分人淪為性奴隸。淫亂行為釀成不少悲劇,性放縱其實不能助人排遣寂寞,反倒為人帶來感情打擊,也助長性暴行和性虐待。性革命其實把世人的道德破壞無遺。」
不過,世人卻依舊耽於淫樂,喜歡逢場作戲,硬要追求不用負責任的自由性愛。原因到底是什麼?近三十年來,自由性愛造成的惡果清楚可見,但這種深具破壞力的淫風還是盛行不衰,背後有什麼推動力呢?
色情作品歪曲了性觀念
有人指出,色情作品推波助瀾,使淫風持續不息。一個男子自認好色成性,他在《多倫多星報》表白心聲:「我五年前戒了煙,兩年前戒了酒。可是,我好色成性,一味沉迷於閱讀色情作品,很難自拔。在我一生中,要戒色幾乎比登天還難。」
這個男子認為,青少年要是經常接觸色情作品,就很容易對性產生扭曲的觀念。他們把性幻想化作行動,事後卻發覺,現實的人際關係錯綜複雜,跟他們的想像完全脫節。結果,這些青少年不是變得孤僻,就是惹上許多麻煩,他們很難找著矢志不渝的愛情。
娛樂界利用色情牟利
娛樂界人士多半放蕩無度。他們以風流成性為榮,有多個性伴侶;即使結了婚,婚書也只是一紙空文。電影、電視大播色情節目,渲染狂放不羈的男女關係。在銀幕上,畫面常常展示墮落、無半點真愛的性行為,旨在挑起觀眾的性慾,也使目前這代人對性行為有極錯誤的看法。娛樂媒介大肆吹噓,男女私通無別於夫妻交歡,但事實絕不是這樣。有些人把娛樂界名人當偶像崇拜。不論影迷、歌迷還是電視迷,他們似乎不能區分肉慾和愛情,也看不出見異思遷和愛情專一的區別;他們根本連幻想和現實都分不清。
同樣,廣告界也常常利用色情增進產品的銷路。一個性功能治療師指出,色情成了「徹頭徹尾的宣傳工具,目的就在於招攬更多主顧」。廣告商以色情作號召,把發泄性慾跟美滿生活拉上關係。但正如《家庭關係》雜誌評論,這是又一明證,表明本世紀的人類「對性行為有很歪曲的觀點」。
改換角色、扭轉態度
由於社會環境不斷變遷,加上避孕丸在1960年面世,千百萬婦女對性的態度大大改變了。避孕丸問世後,婦女認為男女終於平等了,她們可以享受前所未有的性自由。今後她們可像男子一樣逢場作戲,不用擔心意外懷孕。男男女女都縱慾作樂,盡情享受無拘無束的性生活,正常的家庭關係、兩性的天賦角色,幾乎蕩然無存。
公元1世紀,聖經一位執筆者談到這樣的男女,說:「他們滿眼都是通姦,止不住犯罪,……他們的心訓練有素,精於貪婪。……他們捨棄直路,受了迷惑。」——彼得後書2:14,15。
學校的性教育
調查過大約一萬個未婚的妙齡少女後,美國一篇研究報告透露,「不管是性教育課程所提供的知識,還是當事人自稱曉得的避孕方法」,兩方面對她們都無大幫助,也不能阻止少女未婚懷孕。有些公立學校索性免費分發避孕套給學生,以求抑制未婚媽媽的人數急升。不過,這樣的對策卻引起激辯。
一個17歲高中生接受《卡爾加里先驅報》訪問,說:「十幾歲的中學生不時跟異性發生性行為,……連一些12歲的少年也躍躍欲試,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何謂相親相愛、用情專一?
男女也許一見傾心,情不自禁地發生性關係。可是,當事人卻不會因為春風一度,就自然而然地相親相愛,彼此信任,同甘苦、共患難。真愛不是單憑性交就能產生的。雙方真誠相愛、親密無間、互相體貼,大家用情專一,真愛才油然而生。
去如朝露的戀愛關係叫人患得患失,各散東西之後就倍感寂寞。這種苟且關係容易傳染性病,例如愛滋病等。對於渴求自由性愛的男女,彼得後書2:19真的說得不錯:「他們應許給人自由,自己卻一直做腐敗的奴隸。因為人被誰制伏,就受誰所奴役。」
1995年6月,英國聖公會轄下的社會責任委員會,發表了一篇題名為「可喜可賀」的報告,內容跟聖經的勸戒背道而馳。《多倫多星報》報導,委員會敦促教會「刪去『活在罪中』這個片語,也不可妄自審判同居的男女」。報告還建議,「全體教徒都應該歡迎同居者,聽聽他們的心聲,向他們學習,……好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上帝與他們同在」。
耶穌怎樣稱呼這樣的宗教領袖?他們無疑是「瞎眼的引導者」。跟隨這些引導者的群眾又怎麼樣?他說:「要是瞎子引導瞎子,兩個人都會掉進坑裡。」你毋庸置疑,耶穌清楚說明,「通姦」、「淫亂」都是「污穢人」的。——馬太福音15:14,18-20。
以上各種因素都助長人對性產生錯誤的看法,同時利用性來做「搖錢樹」。在這種道德敗壞的環境下,尤其是年輕一代,怎樣才可以不受污染,保持道德清白呢?魚水和諧、天長地久的結合有什麼祕訣?下篇文章會集中討論,做父母的可以怎樣幫助年輕人為未來打好基礎。
-
-
你的態度受什麼支配?警醒!1997年 | 6月8日
-
-
流行的性態度
情場浪子:這類人談戀愛談上個癮頭來。濃情蜜意一朝淡,他們就另結新歡。這個名稱(Attraction junkies)是紐約州精神病學研究院的邁克爾·利博維茨醫生首先採用的。
連環再婚者:這類人見異思遷,連連更換配偶。他們不厭其煩地辦理結婚手續,然後申請離婚,又再結婚。社會學家給他們起了這樣的名稱。
性愛獵人:盧瑟·貝克是家庭學科教授,也是個執業的性功能治療專家。他指出這類人喜歡左擁右抱,目的是要證明自己有高超的性本領。現在這個名詞也用來指淫辱兒童的人。
-
-
對抗性不道德的洪流警醒!1997年 | 6月8日
-
-
對抗性不道德的洪流
以色情掛帥的電視節目、書刊雜誌、電影和音樂產品觸目皆是。人自小就耳濡目染。小伙子心智還未成熟,就急於要有性愛,跟著成人放縱情慾。有的父母甚至縱容少年兒女跟異性約會,使年輕一代更難抗拒性的誘惑。眼見同輩成雙成對,年輕人也相繼效尤。他們找到固定情人後,很快就情慾失控,還變得性活躍。家庭學科教授盧瑟·貝克評論:「少女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於是轉投男朋友的懷抱,誤以為跟對方打得火熱,兩人就會真心相愛、親密無間。……這樣的事例多麼常見!」
年輕人往往認為,趁自己青春在握,必須及時行樂。其實,他們並沒有善用年輕的日子,為前頭的人生打好基礎。貝克教授說:「小伙子嘗過雲雨後,對性愛如痴如醉。他們受同輩薰染,滿以為要做個男子漢,就得具備高超的性本領。許多青少年就這樣成了性愛獵人。」大約30年前,歷史家湯因比為年輕人嗟嘆,他們竟然不知自愛、縱慾作樂。湯因比一向認為,歷史業已證明,現代西方國家人才輩出,多少跟西方的青少年懂得怎樣抑制『性衝動』、專心汲取知識有關。
感化兒女向善
父母不許青少年同異性約會,其實表明他們切實關心兒女,想他們有健康的發展,希望兒女享有幸福的明天。父母必須具有崇高的道德標準,也要跟兒女傾心交談,才能感化他們向善。《婚姻與家庭雜誌》報導,研究過年輕人的性行為傾向後,結果表明「父母所起的感化作用,有助年輕子女看出,不過早有性經驗是對他們有益的」。
父母悉心教導兒女嚴於律己、凡事盡責,結果收效顯著。一篇研究報告表明,「如果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都持有同樣的價值觀,而且為人負責、可靠,青少年未婚生育的機會就會大幅下降。」由此可見,父母有必要密切關注兒女的活動——查看他們的家庭作業;熟知他們的行蹤、認識他們的夥伴;為兒女的教育定下切合實際的目標;灌輸屬靈的價值標準。在兒女成長期間,父母要是對子女循循善誘、關懷備至,他們就能泰然自若,對發育期的生理變化也易於適應。
父母子女要尋求有益的忠告,就得從聖經的智慧話語著手。在古代以色列,上帝吩咐做父母的要教導子女學習正確的道德標準。耶和華問他們:「哪一大國有這樣公義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們面前所陳明的這一切律法呢?」在溫馨、甜蜜的家庭氣氛下,父母要教導子女學習這些「公義的律例」。「[你]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上帝告誡做兒女的:「要謹守你父親的誡命;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父母雙方要是悉心教養兒女,不時跟他們促膝談心,就能幫助兒女對人生和性行為懷有平衡的看法。這樣的教導也能「保守」兒女,好叫他們終生受益。——申命記4:8;6:7;箴言6:20,22。
年輕人,何必因一時情慾失控而毀去大好前程呢?青少年時代是指13至19歲的階段;年輕人應該善用這段時期,在心智、感情和靈性上不斷長進,對性行為養成平衡的看法,為前頭五六十年的人生路程打好基礎。做父母的,要認真履行上帝所賦予的職責,協助兒女除掉心中的愁煩,以免他們染上性病或非意願地懷孕。(傳道書11:10)你要在日常生活上讓兒女看出,只有在大家互愛互諒的基礎上,人際關係才會恆久、愉快。
克服困難
時下不少年輕人給色情迷塞了心竅,千萬不要讓他們影響你對人生的看法,白白把錦繡前程毀去。聖經記載過各種各色的人際關係,你不妨沉思一下這些事例。你大可放心,踏入成年階段,精彩的人生、美滿的愛情仍可一一擁有。基督徒男女只要按照上帝的旨意,縝密考慮這件事實,就可以為天長地久的愛情結合打好基礎,彼此長相廝守。
聖經提到好幾對情侶,例如雅各和拉結、波阿斯和路得、牧羊人和書拉密女子等。不妨探討一下他們的愛情生活,你會發覺他們情投意合,多少跟性吸引有點關係。可是,你只要細讀創世記28和29章、路得記和雅歌的記載,就不難看出這幾對情侶恩愛甚篤,還有賴於其他重要因素。a
接受耶和華為生命所作的安排
耶和華是人類的創造者,他了解人類的性需要,也體諒人有時有性衝動。他本著愛心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他並沒有把我們造成生性放蕩。上帝賦予我們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事跟他的旨意一致。「你們要禁戒淫亂;這是上帝的旨意,……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怎樣支配自己的器皿,保持分別為聖,保持尊榮,而不是懷著貪婪的性慾,像那些不認識上帝的國族一樣;誰也不可在這件事上越分,傷害弟兄,侵犯弟兄的權利。」——帖撒羅尼迦前書4:3-6。
世界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都可以證明這點。他們遵守上帝為基督徒男女所定的崇高標準。見證人把『較年長的男子看作父親,較年輕的男子看作弟兄,較年長的女子看作母親,較年輕的女子看作姊妹,總要貞潔無邪』。(提摩太前書5:1,2)在這樣的環境下彼此共處,叫人多麼愉快!青年男女不會受制於同輩壓力,以致過早約會異性、倉猝結婚,也不會由於濫交而染上性病。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大家都得著會眾的支持和鼓勵,熱心的基督徒家庭就猶如庇護所一樣,叫基督徒免受人慾橫流的世界所侵擾。
年輕的基督徒只要在生活上實踐聖經原則,就可以擺脫色情的誘惑。他們發覺,聽從上帝話語所提出的告誡是賞心樂事:「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上帝必審問你。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傳道書11: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