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的危險」守望台1999年 | 3月15日
-
-
夜色陰沉,一艘載有276人的船駛近地中海一個小島。在此之前,船遇上風暴,一連14天在海上拋來拋去,水手和乘客都叫苦連天。破曉時分,水手看見附近有個海灣,就設法把船攏到灘上去。可是,船未到岸,船頭就給膠住,動彈不得。船尾不斷被海浪猛力沖擊,開始支離破碎。船上的人見情勢不妙,都紛紛離船逃生。會游水的游水,不諳水性的就借助木板或船上的東西,朝著馬耳他島游去。海面波濤洶湧,他們又冷又累,好不容易才游到岸上。使徒保羅也是船上的乘客之一,當時他正被解往羅馬受審。——使徒行傳27:27-44。
-
-
「海上的危險」守望台1999年 | 3月15日
-
-
那麼,載著保羅在馬耳他觸礁的船是什麼類型的呢?那是一艘運送穀物的貨船,「從亞歷山大來……,要開往意大利」。(使徒行傳27:6)運送穀物的船隊是私人擁有的,由希臘人、腓尼基人和敘利亞人經營,羅馬政府租用。歷史家威廉·拉姆齊說:「船隊的營運牽涉到巨量的人力物力,羅馬政府發覺請承包商經營船隊,比由政府管理更合乎經濟原則。」
-
-
「海上的危險」守望台1999年 | 3月15日
-
-
載著保羅在馬耳他擱淺的船,也算是較大的一種。到底這種船有多大呢?
一位學者研究過有關的文獻後指出:「古代的船最小型的大概有七八十噸。當時一般的船都有130噸,至少在古希臘時代是這樣。250噸的船相當常見,體積較一般的船為大。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給政府徵用的船隻甚至更大,可容納340噸貨物。最大型的貨船有1300噸或甚至更大一點。」根據公元2世紀一項記錄透露,亞歷山大的載穀船「伊希斯號」全長55米多,約15米闊,底艙差不多有14米深,能載千多噸穀物和幾百名乘客。
-
-
「海上的危險」守望台1999年 | 3月15日
-
-
保羅當然知道過了航海季節航行的危險。他甚至不贊成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出航。他說:「各位,我看出現在航行,不但貨物和船隻會蒙受毀壞,遭遇重大損失,就連我們的魂也難保呢。」(使徒行傳27:9,10)可是,負責解送保羅的軍官沒有理會他的忠告,結果在馬耳他島遇到海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