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的考驗與篩別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
外勤服務與組織引起爭議
《錫安的守望台》自創刊以來便一直鼓勵每個真正基督徒將真理與別人分享並且越來越強調這件事。在此之後,《守望台》的讀者時常受到鼓勵要體會他們所享的特權,意識到自己有責任要向別人傳講好消息。有許多人以有限的方式參與這件工作;但當時比較少人帶頭推廣這件工作,逐戶上門探訪別人,以求使人人都有機會聽見王國的信息。
可是,從1919年開始,社方更大力鼓勵人參與外勤服務。在那一年,盧述福弟兄在俄亥俄州杉樹角所發表的一個演講極力強調這件事。凡是請求社方將其組織起來參與服務的會眾,社方便會作出安排,任命一位服務指導員去照料會眾的傳道工作。這人會在工作上親自帶頭,並且留意使會眾獲得所需的書刊供應。
1922年,《守望台》發表了一篇文章,題名為「服務至為重要」。文章指出,人們亟需聽見王國的好消息,並且促請讀者留意耶穌在馬太福音24:14所下的含有預言性的命令。文章向會眾的長老們說:「沒有人應當以為,身為班中的長老,他所作的服務僅限於作口頭傳道而已。他若有機會到人們那裡,把印成書刊的信息交在別人手中,這無疑是一項偉大的特權,而且是傳福音的一種方式。再者,這種方式時常比其他任何方法更為有效。」然後文章問道:「人若真正奉獻了自己給主,但卻在現今這個重大時刻閒懶怠惰,他能夠為自己辯護嗎?」
有些人畏縮不前。他們提出各種各色的異議。儘管這件工作並非以牟利為目的,而且他們自己也是透過聖經書刊才得以獲知王國真理的,他們卻認為「賣書」不適宜。從1926年開始,社方鼓勵人在星期日帶備書刊從事逐戶的見證工作。雖然星期日是許多人慣於撥作崇拜之用的日子,有些人卻反對在星期日傳道。基本的難題是,他們覺得逐戶向人傳道有失尊嚴。可是聖經很清楚表明,耶穌派出門徒到人們家裡傳道,使徒保羅則「公開和逐戶地」向人傳道。——使徒行傳20:20,《新世》;馬太福音10:5-14。
隨著社方越來越強調外勤服務,有些人既沒有受到內心感動去效法耶穌和使徒,努力為上帝作見證,他們便逐漸與組織疏遠了。丹麥的斯基沃會眾和其他一些會眾,在人數方面減至以前的一半左右。愛爾蘭的都柏林會眾原本有一百個成員左右,但只有四個留下來。在美國、加拿大、挪威和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考驗和篩別發生。結果各地的會眾都受到淨化。
那些真正渴望效法上帝愛子的人,對來自聖經的鼓勵有良好反應。可是,即使他們甘心樂意,逐戶傳道也不一定順理成章地成為易事。有些人起初覺得十分困難,但集體見證的安排和特別傳道大會對他們有頗大鼓勵。丹麥日德蘭半島北部的兩位姊妹很難忘記她們第一次參加外勤服務的日子。這兩位姊妹與一群傳道員集合起來,聽過訓示後便開始出發前往地區,但兩位姊妹禁不住哭起來。兩位弟兄見到這種情形,便邀請兩位姊妹與他們一起工作。不久就雨過天青了。在嘗過外勤服務的滋味之後,大部分傳道員都充滿喜樂,並且很樂意多做一點。
後來在1932年,《守望台》(英文)發表了一篇分為兩部分的文章,題名為「耶和華的組織」。(8月15日和9月1日刊)文章指出,在會眾裡以表決方式選出長老,是不符合聖經的。社方促請各會眾只任用一些積極參與外勤服務的人去擔任負責的職位,因為這樣的人才切實負起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名字所暗示的責任。這些男子會構成一個服務委員會。會眾會推薦其中一位,由社方任命為服務指導員。在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這項措施將更多只想居於顯赫地位、但卻不願作出謙卑服務的人淘汰出去。
到1930年代早期,德國大部分試圖勸阻人參與外勤服務的人已退出會眾了。1933年,德國有許多州均禁止傳道工作進行,結果有些人由於恐懼而退出。但有數以千計的人卻能夠渡過信心的考驗,表明自己甘願不顧危險、繼續傳道。
在環球各地,宣揚王國的工作加緊進行。外勤服務成為所有耶和華見證人生活上的一個重要部分。例如,挪威奧斯陸的會眾在週末租賃公共汽車,將傳道員帶到附近的城市傳道。他們在清早集合起來,到九點或十點已抵達工作地區,花七至八小時努力從事外勤服務,然後集合起來一同乘坐公共汽車回家。其他的人則騎腳踏車——車上載著裝滿書刊的書袋和紙箱——前往鄉村地區傳道。耶和華見證人快樂熱心、團結一致地遵行上帝的旨意。
1938年,社方再次留意在會眾裡任命男子擔任職位的問題;j社方作出決定,把一切在當地選舉僕人的安排取消。以一般而言,這項調整受到弟兄所歡迎。各會眾很高興通過決議,表示賞識神治的組織安排,請求「社方」(當時在他們看來,這個名字是指受膏的餘民,亦即忠信審慎的奴隸階級)將會眾組織起來從事服務,並且任命會眾裡的所有僕人。在此之後,顯形的治理機構著手作出所需的任命,並且將各群會眾組織起來,從事團結而富於成果的活動。在這個階段,只有幾個小組不願合作而退出組織。
專注於散播王國信息
組織若要繼續蒙上帝嘉許,就必須專注於他的話語吩咐人在我們日子從事的工作才行;這件工作便是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24:14)可是,在若干事例上,有些人雖然辛勤地與組織合力工作,但卻同時鼓吹一些將同工的注意力引到其他活動之上的計劃。當這些人受到責備時,這便對他們形成考驗了,特別是他們若感覺自己的動機是純正的話。
1915年,芬蘭便曾有這樣的情形發生。當時有些弟兄設立了一個稱為亞拉臘的合作社,並且利用《守望台》芬蘭文版的篇幅,鼓勵讀者加入這個商業團體。後來羅素弟兄向當地發起這項活動的弟兄指出,他和他的同工不慎地容許自己「偏離了傳福音的重大工作」,這位弟兄便立即謙卑認錯。可是,自驕心卻阻止另一位弟兄——這位弟兄曾在挪威活躍地為耶和華服務逾十年之久——接受同樣的勸告。
在1930年代,美國有一個類似的難題發生。若干群會眾出版他們自己的服務月報,內容包括來自社方《通報》的提醒,以及傳道經驗和當地的服務安排。其中一份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出版的刊物雖然大力支持傳道活動,但也同時鼓吹某些商業活動。起初盧述福弟兄默許這些刊物發行,但後來社方意識到,這樣的活動可以導致什麼不良後果,於是《守望台》便宣布社方並不贊同這些活動。對安東·克貝爾來說,這形成了一項嚴峻的個人考驗,因為他的原意是要透過這些方法對弟兄提出幫助。可是,過了相當時間之後,他再次充分運用自己的才幹去推廣耶和華見證人所從事的傳道工作。
從1938年開始,一個與此相關的難題在澳大利亞發生。在社方的工作受禁制期間(1941年1月至1943年6月),難題進一步惡化。為了照顧一些在當時看來正當的需要,分社辦事處直接牽涉在多種商業活動中。他們在這方面犯了重大錯誤。他們擁有鋸木廠、超過20個「王國農場」、一間工程公司、一間麵包公司和其他生意。在工作受禁止期間,社方經營兩所商業印刷廠,從而有個藉口繼續印製書刊。有些商業活動違背了基督徒的中立,而當時弟兄們從事這種活動的托辭是,要籌得款項維持受禁期間先驅們的生活。可是,有些人的良心卻深深感到不安。雖然當時大多數人都留在組織裡,宣揚王國的工作卻普遍停滯不前。究竟什麼事阻止耶和華的祝福臨到呢?
禁令在1943年6月取消,當時在分社辦事處工作的弟兄意識到,他們應當將這些生意終止,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工作之上——宣揚王國的工作。他們在三年期間完成了這件事,使伯特利之家的人數減至正常的大小。但事情仍需獲得進一步的澄清,才能完全恢復弟兄們對組織的信心。
社長內森·H·諾爾和他的祕書M.G.韓素爾在1947年探訪澳大利亞,以便處理這種情勢。1947年6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報導這件事,並論及當時弟兄們所從事的商業活動,說:「事情所牽涉到的並不是弟兄們為了謀生而從事的普通世俗工作;反之,社方的分社辦事處設立了各種工業,並且從全國各地調來傳道員,特別是先驅,去照料這些工業而非宣揚福音。」這甚至導致弟兄們間接被牽涉在戰時的動員中。在每個省府舉行的大會中,諾爾弟兄坦率地對弟兄們談及這種情勢。每個大會都通過一項決議,藉此澳大利亞的弟兄們公開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並且通過耶穌基督懇求耶和華憐憫和寬恕。因此,弟兄們必須保持警惕、正視考驗,好使組織能夠繼續專注於散播上帝王國的信息。
耶和華見證人回顧他們的現代歷史,看出充分的證據,顯示耶和華的確不斷精煉他的子民。(瑪拉基書3:1-3)他把他們的錯誤態度、信仰和行為逐漸清除,那些寧願一仍舊貫的人也與這些錯誤事物一同被清除。留下來的人並不是甘願犧牲聖經真理、轉而接納人為主張的人。他們絕沒有跟從人;相反,他們乃是耶和華上帝手下的忠僕。他們樂於接受組織的指引,因為他們見到無可置疑的證據,表明這個組織是屬於耶和華的。他們見到真理之光越照越明而歡欣鼓舞。(箴言4:18)他們人人都認為,能夠作耶和華的見證人,努力宣揚上帝的王國,乃是一項莫大的特權。
-
-
內部的考驗與篩別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
[第639頁的圖片]
隨著組織越來越強調外勤服務,有許多人退出組織,其他的人則表現更大的熱心
《守望台》 (英文),1928年4月1日刊
《守望台》 (英文),1927年6月15日刊
《守望台》 (英文),1922年8月15日刊
[第640頁的圖片]
隨著神治組織日益壯大,追求顯赫地位的人逐漸被淘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