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6 2/15 29-30頁
  • 他聽從了錯誤的勸告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他聽從了錯誤的勸告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6年
  • 小標題
  • 聽從缺乏經驗的謀士
  • 離棄純真的崇拜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6年
《守》86 2/15 29-30頁

他聽從了錯誤的勸告

「智慧的人會聆聽而吸收更多訓示,有了解力的人乃是獲得熟練指導的人。」(箴言1:5,《新世》)聖經的這句箴言清楚表明真正智慧的人會在學問上繼續長進。他們能夠看出健全的勸告而樂意聽從。這樣他們遂獲得『熟練的指導』去幫助他們處理生活的重要事務。

這句箴言出自古代最睿智的統治者所羅門。(箴言1:1)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若按照這句箴言行事,就可以制止一場嚴重的反叛在自己國境內發生了。但是他卻寧願聽從錯誤的勸告——缺乏經驗的人的勸告。考慮一下他的愚行所導致的後果可以幫助我們體會到聽從健全忠告的必要。

聽從缺乏經驗的謀士

在所羅門王統治期間,他徵召以色列人執行國王的各項計劃,結果在人民當中引起了很大的反感。因此羅波安繼位之後,人民派代表向他提出以下的請求:「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作苦工;現在求你使我們作的苦工,負的重軛輕鬆些,我們就事奉你。」——列王紀上12:4。

國王同意考慮這件事,於是他向一些經驗豐富的年長謀士徵求意見。他們建議他減輕人民的負擔以贏得他們的支持和愛戴。(列王紀上12:6,7)但羅波安接著與一些和他一同長大的人商議。他們的勸告是:「王要對他們如此說,『我的小拇指頭比我父親的腰還粗。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列王紀上12:10,11。

青年人的勸告受羅波安所歡迎。因此當以色列人的代表在指定的時候回來聽取國王的決定時,他按照青年人的提議對他們說話。這使十個支派憤而反叛,從而應驗了耶和華通過亞希雅先知所說的話,十個支派會從所羅門王的兒子手中奪去。(列王紀上12:14-16)這一切事發生僅因為羅波安聽從了不智的勸告!他聽從了錯誤的聲音。

羅波安希望迫使反叛的十支派歸回他手下,於是帶著亞多蘭,所羅門王在位期間負責徵召勞工的官員,進入十支派的地區內。顯然以色列人見到年老的亞多蘭時大感憤怒,因為他代表他們被迫肩負的沉重擔子。忿怒的以色列人用石頭將亞多蘭打死,羅波安急忙跳上馬車逃去而僅以身免。——列王紀上12:18;歷代志下10:18。

接著羅波安召集軍隊打算迫使反叛的支派重投猶大的懷抱。可是,當時事態的發展使內戰不致發生。這乃是由於人民聽從耶和華通過示瑪雅先知的話不與弟兄爭戰的緣故。——列王紀上12:21-24。

離棄純真的崇拜

有一段時期羅波安王試圖聽從上帝的命令。後來也許由於他母親是亞捫人的影響,他「離棄耶和華的律法。」(歷代志下12:1;列王紀上14:21)人民也效他之尤捨棄純真的崇拜。聖經描述當時的事態發展說:「猶大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犯罪觸動他的憤恨,比他們列祖更甚。因為他們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築壇,立柱像和木偶。國中也有孌童。猶大人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趕出的外邦人行一切可憎惡的事。」——列王紀上14:22-24。

由於羅波安和他手下臣民的不忠,耶和華撤消他的保護。羅波安在位第五年,埃及王示撒進侵猶大而佔據了不少堅固城。甚至首都耶路撒冷也受到威脅。示瑪雅先知解釋災禍臨到的原因,並告訴羅波安及國中的首領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離棄了我,所以我使你們落在示撒手裡。』」這段話使他們毅然悔改。因此耶和華上帝沒有容許示撒將耶路撒冷毀滅。可是至高者卻容許羅波安和他轄下的人民感受到埃及人的壓迫,因為他們被迫將耶路撒冷的財寶獻上。——歷代志下12:1-12;列王紀上14:25,26。

由於羅波安聽從缺乏經驗的人的勸告,他的國運並不亨通。在他統治期間,他的國家和耶羅波安王所統治的十個反叛的支派彼此公開敵視。(列王紀上14:30)可是,羅波安離棄純真的崇拜卻是個甚至更嚴重的過犯,結果他直至去世之日一直「行惡,因他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歷代志下12:14。

羅波安的事例無疑應當使我們深深體會到不可貿然聽從缺乏經驗之人的勸告。聽從健全的勸告,特別是基於上帝之道的勸告,是多麼重要!

「你須側耳聽受智慧人的言語,留心領會我的知識,你若心中存記,嘴上咬定,這便為美。」——箴言22:17,18。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