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再探火星
    警醒!1999年 | 11月22日
    • [第15頁的圖片]

      「火星氣候軌道飛行者號」

      [第15頁的圖片]

      「火星地極著陸者號」

  • 再探火星
    警醒!1999年 | 11月22日
    • 再探火星

      地球派出兩名「偵探」,視察我們在太陽系裡的一個鄰居——火星。視察的結果也許能幫助我們解開一些根本的疑團,例如這個紅色星球的地質歷史如何,還有它現在的狀況如何。

      從古以來,火星一直都燃點著人類的想像力之火。我們的祖先仰望夜空,看見這顆明亮帶紅的星體移動,速度遠勝其他星體,不禁覺得這星必有不凡之處。古巴比倫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給這顆星取了戰神和死神的名字,但是他們不知道,其實這顆星體所以泛紅,不過是表示星球表面布滿氧化鐵的塵埃而已。

      近年來,天文學家利用更強的望遠鏡觀察太陽系的星球,很快就注意到我們這個泛紅的鄰居,原來有季節更迭、冰封地極,還有其他近似地球的特色。到了20世紀,蘇聯、美國各自派出航天器,有的環繞火星軌道運行,有的著陸火星,對火星作出初步的勘察。然後在1997年7月,電視播出「火星探索者號」執行任務的畫面,吸引數億觀眾觀看。a

      現在「火星環球探測者號」正在火星上收集資料。過去的探索任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訊,但許多關於火星的根本疑團,依然懸而未決。

      水在哪裡?

      這些疑團都有一個共同元素,就是水。科學家推斷,遠古時候的火星跟我們今天所見的火星截然不同。他們說這顆行星一度氣候溫和、空氣潮濕,地上還有河川奔流。可是不知如何,水沒有了,就只剩下一個乾旱、多塵和光禿當風的星球,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沙漠還比火星來得「更蒼翠」。水都往哪兒去了?在火星的哪兒能找得到水呢?找得到的水又是以什麼形態存在的呢?水的存在如何影響火星的天氣和氣候呢?

      「這是個偵探故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火星探索辦公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前主任諾曼·海恩斯說,「而破案的關鍵就在於找出水源變化的經過。」科學家希望很快就能找出眉目。幾乎每兩年一度,地球與火星會運行至有利的相對位置,研究人員打算把握良機,發射機械探測器升空,逐步解開火星的謎團。

      最新一對「偵探」分別是一個兩極軌道氣象觀察器,還有一個實地化學分析機械人,後者有助科學家了解火星的地底狀況。一個「偵探」叫「火星氣候軌道飛行者號」,另一個叫「火星地極著陸者號」。

      高空觀察

      「火星氣候軌道飛行者號」在1998年12月11日由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開始了為期九個月的火星探險計劃。它會在離地400公里的軌道上運行,觀察火星的大氣和地面特徵,以及兩極的覆蓋岩。觀察任務會延續整整一火星年,也就是687地球日。

      「氣候軌道飛行者號」的任務包括觀察火星大氣塵埃,也包括水氣的模樣和活動。「軌道飛行者號」的另一用途是監測火星表面的季節變化,傳送回地球的詳細影像也許能向科學家提出一點線索,有助了解火星早期的氣候歷史。此外,關於可能存在的水源,這些數據也許能讓研究員掌握更多資料。

      「氣候軌道飛行者號」也會成為拍檔「火星地極著陸者號」的補給站。後者在1999年1月3日升空,預計今年12月初會到達火星。但是,應該在哪裡著陸,才有最佳成果呢?

      哪裡著陸?

      記住,水是火星探索旅程的最重要問題。火星有什麼地方最適宜研究水的問題呢?研究地球的天氣、氣候和水循環這些課題時,科學家可以比較數以千計的個別研究結果,這些研究在許多不同地方,用大量不同儀器進行。可是,要探索其他行星,就必須小心選擇方法,因為能在火星表面上研究火星,機會實在難能可貴,科學家必須非常小心地選擇使用什麼儀器,還有在什麼地方使用這些儀器。

      火星的兩極地區雖然跟「火星探索者號」兩年前著陸、滿是石塊的泛濫平原大為不同,卻是研究火星氣候的最佳地點。兩極地區的季節變化差別最大,有科學家認為,季節性塵埃風暴將一層薄薄的塵埃鋪在兩極地區的地面上,冬季來臨的時候,塵埃凝結在二氧化碳和冰層以下。隨時間過去,塵埃一層一層地堆疊起來。亞利桑那大學的拉爾夫·洛倫茨說:「這些塵埃層將火星的氣候歷史保存了下來。」專家相信,通過探索這個新領域,火星研究將會踏出重要的一步。這一步有多重要呢?「著陸者號」著陸後會做什麼呢?

      地底勘察

      「著陸者號」的外形像蜘蛛,站立時高1米,有三條腿,一條2米長的機械臂,臂的一端裝了小鏟。「著陸者號」的任務早在著陸火星之前已經開始了。在到達火星大氣層前一刻,「著陸者號」釋放出一對各有籃球一般大的太空艙。

      太空艙自由下墜,撞擊火星地面時時速達700公里。太空艙的設計使它們一經碰撞就會立即碎裂,彈出體積更小的探測器,深入泥土中1米之處。探測器一進入泥土,就會放出小型鑽機,開始測試火星泥土的化學成分。第一個目標是在地底找出可能藏在其中的冰。

      太空艙到達地面後不久,「著陸者號」也隨著使用降傘下降。「著陸者號」裝有專為研究火星的地形和天氣而設的攝影機和感應器,在下降期間和著陸之後,都會攝取照片。航天器上有麥克風,能首次錄下火星的風聲。「著陸者號」到達地面後預計會操作90天。

      加速探索

      科學家當然要花上數年時間,才能夠完全掌握和分析「火星氣候軌道飛行者號」和「火星地極著陸者號」所搜集的資料。最近升空的航天器是認識火星16年歷程的一部分。參與這些任務的不單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日本和俄羅斯的航天機構也有貢獻。科學家始終希望在未來的任務中,航天器能把火星的土壤帶回地球,在實驗室裡分析。也許他們因此終於能夠解開我們這顆鄰居——火星的氣候變化之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