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警醒!1998年 | 2月8日
-
-
中風!
在西方工業世界,中風是主要的致死疾病,也是工人長期喪失勞動力的主要成因。「中風」又叫做「腦病猝發」,意思是指這種病是突然發作的。這一刻你還覺得身強力健,下一刻卻彷彿遭到雷擊似的。一次嚴重的中風,就足以使你的一生頓時發生劇變。你可能變成終生傷殘、行動不便,甚至說話困難。中風後,你還可能會情緒波動、性情驟變,辨認能力大不如前。看來,要恢復以往所過的正常生活,你和家人就非拼命掙扎不可了。
請看看愛倫·摩根a的事例。星期三,64歲的愛倫還是身強體壯、積極活躍的。星期四,愛倫和丈夫去買東西,她突然喪失說話能力,容貌也變了樣兒。愛倫身體發軟,像喝醉了一樣蹣跚而行。原來愛倫經歷嚴重的中風!
愛倫中風後,幾乎全身癱瘓,連洗澡、穿衣服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她不能書寫、不能編織,也不能縫紉。她不時失控地哭泣起來,常常感到精疲力竭。儘管這樣,愛倫的思考能力卻沒有受損。所以,她一旦感覺到別人把她當傻子看待,就會感到很難堪。後來,愛倫說:「很少人會明白,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對病人的情緒和心理造成多麼巨大的震撼。我覺得自己活像個廢人一樣。」
中風是由什麼引起的?患中風的人,個個都有同樣的殘疾嗎?活下來的病人怎樣面對這種病所帶來的殘障?照顧中風病人的責任非輕,病人的家屬怎樣應付呢?我們又可以怎樣予以援手?《儆醒!》會探討以上的問題,讓大家了解一下病人和他們的家屬怎樣面對現實,合力應付隨之而來的種種困難。
-
-
中風——起因何在警醒!1998年 | 2月8日
-
-
中風——起因何在
弗拉基米爾·哈臣斯基醫生說:「腦是身體最精巧的器官。」他是加拿大倫敦市西安大略大學的神經病學家。腦不過是佔總體重的百分之2,但竟然含有逾一百億個神經細胞。我們的思想、動作、感覺,通通都是靠神經細胞不斷傳遞信息而產生的。腦需要有氧和葡萄糖才能發揮功能,通過複雜的動脈系統,腦就能源源吸取所需的氧和葡萄糖了。
腦任何部位一旦缺氧,即使是短短幾秒鐘,也能損害神經元的靈敏機能。缺氧時間要是延續好幾分鐘,腦細胞就漸漸死去,結果造成腦損傷,受這些細胞控制的身體機能於是停止工作。這種情況稱為局部缺血,起因主要在於動脈阻塞,腦細胞得不到血液所供應的氧。腦缺氧觸發起一連串致命的化學反應,進一步破壞腦組織,最後導致中風。腦溢血也可以引起中風。腦血管破裂後,血液大量流出管壁,壓著周圍的腦細胞。既然通道受阻,肌肉就接收不到腦所傳遞的化學信息和電信號,腦組織也同時受到破壞。
中風後果
中風的後果因人而異,對病人所造成的影響數不勝數。中風可以產生很多不同的惡果,但不會全部發生在一個病人身上。中風的後果有輕有重。患輕微中風的,幾乎覺察不到任何跡象;至於病情嚴重的,症狀就顯而易見了,叫患者深受其苦。身體機能的受損程度,取決於腦子中風的部位,也視乎該部位遭到多少破壞而定。
一個常見的症狀是,上下肢軟弱無力或癱瘓。一般說來,這種情況只累及半邊身體;身體受創的一側跟腦子中風的部位是反方向的。換句話說,要是右腦受損,身體左側就喪失活動能力;要是左腦受損,身體右側就癱瘓了。有些人中風後,很慶幸雙臂和雙腿還能活動。他們到頭來卻發覺,肌肉不斷顫動,四肢動作失調。病人看來像個滑冰新手,費很大的勁兒才能使身體保持平衡。紐約大學醫療中心的戴維·萊文醫生說:「他們分不清自己的手腳是否在轉動,也不能判斷四肢和空間的相對位置,這方面的知覺麻木了。」
活下來的中風病人當中,有多達百分之15發生驚厥,身體不由自主地抽動,有時還會暈倒。病人的感覺常常有很大的變化,更不時感到陣陣刺痛。一個中風病人經常覺得手腳發麻,他說:「有時在夜裡,我雙腿彷彿觸電似的,把我弄醒了。我覺得自己有如遭受電擊一樣。」
中風的症狀可能包括:複視和進食困難。口腔和咽喉的感覺神經一旦受損,病人就會淌口水,儀容受損,自尊心也受到進一步的傷害。中風也可以禍及五官的任何一種,使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機能受到破壞。
溝通困難
你想像一下自己在昏暗的街上走,有兩個彪形大漢跟在你後面。你回頭一看,發覺他們正向著你直衝過來。你試圖高呼救命,但怎麼也喊不出聲來!面對這樣的困境,你感到萬般無奈。你想得出這樣的情景嗎?中風病人一下子喪失說話能力,許多都有類似的感受。
他們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不能訴說心中的希望和憂慮。比喻上說來,他們彷彿跟家人和朋友隔絕了。這種情況常常使當事人一蹶不振。一個中風病人形容自己的處境,說:「我很想表達自己的心聲,但每次都是張著口說不出話來。我不得不保持沉默。我聽不懂口頭吩咐,也看不懂書面指示。身邊的人所說的話,聽起來……像是講外語似的,叫我摸不著頭腦。我不能用語言跟他們溝通。」
查爾斯聽得懂別人所講的每一句話,但作答就困難多了。他寫道:「回應別人以前,我會先想清楚;儘管這樣,我還是說話語句混亂、口齒不清,真叫人憋氣。」在《中風病人手冊》裡,作者阿瑟·約瑟夫斯指出:「人說話的時候,腦子要控制並協調的肌肉有一百多塊,而每塊肌肉都是由一百多個運動單位控制的。……令人驚訝的是,單是一秒鐘的談話,神經肌肉的活動就有14萬次。控制這些肌肉的腦細胞一旦遭受破壞,人就會變得語無倫次。這有什麼奇怪的呢。」
談到言語困難,許多令人費解的現象都是由中風引起的。舉例說,中風病人雖然不能講話,但也許能夠唱歌。另一些患者可能受衝動支配,說話不由自主,有時還說個不停。其他病人則不斷重複同一的字音或片語。他們用詞不當,說「是」的時候,原來是指「不是」,反過來也一樣。有些患者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奈何腦子跟嘴巴不能協調,嘴唇和舌頭也不聽使喚,不能把心裡的話說出來。由於控制言語的肌肉軟弱無力,他們有時說話含糊不清。有些患者一字一字地吐出,字與字之間卻夾雜著一連串難以辨別的聲音。
中風的後果也包括:腦子控制聲調、語氣的部位受到損害,使病人說話單調平板。在另一方面,他們也許辨別不出別人說話的語氣。像上文提到的溝通障礙,能挑起患者和家人之間的不和,破壞夫妻關係。格奧爾格說:「中風後,我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都不能控制自如,甚至性情大變。我和妻子驀然發覺,大家相處已不像從前那麼融洽了。在我看來,太太彷彿陌生人一樣,我不得不重新認識她。」
情緒波動、性格反常
病人中風後,往往情緒不穩,時而痛哭、時而大笑。他們性情大變,不時大發脾氣,疑神疑鬼的,終日鬱鬱不樂。患者固然不好受,家人也吃不少苦頭。
患過中風的吉爾伯特說:「有時候,我會變得情緒激動,不是為區區小事痛哭流涕,就是無緣無故放聲大笑。我發出笑聲的時候,偶然有人會問:『你在笑什麼?』我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發笑。」吉爾伯特走起路來,步履蹣跚,身體很難保持平衡。他禁不住說:「我覺得身不由己,彷彿另一個人似的,跟中風前判若兩人。」
要忍受身心殘障並不容易,幾乎所有病人都會情緒波動。弘幸中風後,講話口吃,身體局部癱瘓。他說:「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我的病況還是沒有好轉。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工作後,絕望之感,油然而生。我開始發牢騷、埋怨別人。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哪裡還像個男子漢。」
中風病人常常感到惶惶不安、憂心忡忡。愛倫說:「我每次覺得頭腦昏沉,都心神不定,因為這可能是中風的先兆。我要是繼續向壞處想,就會害得自己寢食不安。」羅因訴說自己的焦慮:「有時候,要作出正確的推斷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兩三個小問題需要同時解決,我就會感到不知所措。我記性不好,有時連幾分鐘以前所作的決定也記不起。我闖了好幾次大禍,結果不但令自己尷尬,也叫別人難堪。再過幾年,我會變成什麼樣呢?我會變得語無倫次,無法同別人交談嗎?我可以繼續開車往來各處嗎?我會不會叫妻子吃不消?」
累及家人
由此可見,病人固然要勇於承擔中風所造成的悲慘後果,但他們的家人也要一同努力。有些事例表明,病人的家屬眼巴巴地看著一個口齒清楚、精明能幹的人,霎時間變成像個不懂照料自己的幼兒一樣,感情自然大受衝擊。家人可能要肩負額外職責,彼此之間的關係因而變得緊張。
春子述說中風所造成的不幸:「我丈夫幾乎什麼都記不起。我們不得不匆匆把他經營多年的公司結束。房子、財產一下子就失去了。我再也不能隨意和丈夫交談,也不能聽取他的意見,真叫我傷心欲絕。我丈夫分不清日夜,常常把夜用的防護尿布除掉。雖然我們早就知道他終會變成這個樣子,但我們始終覺得很難接受現實。我們的處境跟以往截然相反,現在我和女兒得輪流侍候丈夫的起居飲食。」
伊萊恩·范特爾·希姆貝格在《中風病人家屬須知》評論:「照顧中風病人是很吃力的,不管你多麼愛對方,你有時也會感到受不了。你承受的壓力、你肩負的重擔從沒減輕過。」有些事例表明,家屬經年累月悉心照料病人,不但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還損害了自己的靈性健康。瑪麗亞指出,照顧患中風的母親,把她壓得幾乎透不過氣來。她說:「我天天探望母親,設法強化她的靈性。我把社方刊物的文章念給她聽,同她一起禱告。接下來,我會親吻媽媽,把她緊緊摟在懷裡,對她侍候周到。每次回家後,我都覺得心力交瘁。有些日子,我累得差點兒嘔吐出來。」
令照顧患者的家人最難受的,就是病人的行為變化無常。神經心理學家羅納德·卡爾瓦尼奧醫生向《儆醒!》指出:「疾病一旦破壞大腦皮層的功能,病人的思想能力、生活方式、情緒反應就會大受影響,這時我們要治療的就是整個人最重要的部分了。病人所受的心理創傷,對整家人的生活圈子能起翻天覆地的變化。」淑子說:「我丈夫得病後,似乎整個人都變了。他動不動就發脾氣,我心裡委實很難受。」
病人的性格改變了,外人卻往往覺察不到。所以,照料病人的家屬有時會感到孤立無援,彷彿獨自挑起重擔似的。綠說:「我丈夫中風後,智力減弱,情緒不穩。他很需要鼓勵,卻不肯向別人直言,默默忍受挫折。我只好獨力應付他的情緒。天天看著丈夫情緒波動,心裡挺難過的,有時還真有點害怕。」
病人和家屬怎樣應付中風對他們的生活所起的變化?我們各人可以怎樣對病人多加扶持,幫助他們應付中風所帶來的殘障?下篇文章會詳細分析。
-
-
中風——起因何在警醒!1998年 | 2月8日
-
-
中風先兆
• 面部、胳膊、腿突然軟弱無力、發麻或癱瘓,通常在身體的一側
• 視線突然模糊不清,通常只是一隻眼睛;短暫的複視現象
• 連簡單的句子也說不出、聽不懂
• 眩暈、身體失去平衡、四肢活動失調,通常跟另一症狀同時發生
不常見的症狀
• 突然莫名其妙地頭痛,而且痛得很厲害——當事人常常說「從沒有過這麼劇烈的頭痛」
• 突然嘔吐、發熱——跟病毒所引起的病徵不同,這些症狀很快就消失了(只是短短幾分鐘或幾小時,而不是持續好幾天)
• 短時間失去知覺或意識模糊(暈倒、神志不清、驚厥、昏迷)
千萬不要忽略症狀
戴維·萊文醫生敦促病人,症狀一出現,就要「馬上到醫院的急診室去。證據表明,病人中風後,在頭幾小時內迅速求醫能把損害減到最少」。
有時候,症狀由出現至消失,不過是很短的時間。這種情況稱為短暫腦缺血發作,也叫做短暫性缺血發作。千萬不要對這些症狀掉以輕心;這可能是嚴重中風的先兆,通知病人大中風可能即將來襲。要立即延醫診治,醫生能確定起因,給予病人適當的治療,從而減少日後中風的風險。
摘自美國科羅拉多州恩格爾伍德市全國中風協會所提供的指引。
-
-
應付中風的後遺症警醒!1998年 | 2月8日
-
-
應付中風的後遺症
吉爾伯特躺在床上,身體一側的上下肢癱瘓了。他問醫生:「我的胳膊和腿還能用嗎?」吉爾伯特聽到的回答是:「你越努力做運動,你的胳膊和腿就越能恢復活動力,康復得越快。」這樣做談何容易,他卻不怕困難,對醫生說:「我準備好了。」65歲的吉爾伯特開始接受物理治療,加上他為人達觀、態度積極,結果病況慢慢好起來。他不再需要坐輪椅了,進而使用助行架,再轉用手杖。最後,他可以上班了。
研究人員韋納、李和貝爾不約而同地指出:「在治療及協助中風病人康復方面,最新的醫學見解是:腦子某個部位要是受損,該部位的功能就可以由其他部位替代。治療的目的是要把健全部位的潛能發揮出來,同時通過刺激,使腦子重新組織起來,適應新的情況。」不過,身體的康復程度還取決於其他因素,例如腦子哪個部位中風、組織受損的嚴重程度、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醫護服務的素質、別人給予多大的支持等。
親友的支持
有三年的時間,埃麗卡經常做康復運動,重新學走路。由於左手喪失活動能力,她要學習善用右手。她說出自己能夠應付過來的原因:「關鍵在於丈夫對我忠貞不二,朋友給我無限支持。我知道丈夫愛我、朋友關心我,這給我力量忍受下去。他們好言安慰,叫我不要放棄。我很感動,所以決心克服困難。」
在康復過程中,家屬成了病人的合作夥伴。家庭成員必須向醫護人員查問,好了解病人的情況。病人出院後,家屬要聽從醫囑,確保病人在回家後也得到適當的護理,好使病人逐步康復,以免病情逆轉過來。如果親友諒解病人的處境,對病人有耐性、仁慈體貼、關懷備至,病人就可以安心,重新學習講話、閱讀,甚至能夠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
約翰不辭勞苦,幫助妻子愛倫鍛鍊身體、接受治療。他學會保持平衡,既沒有給妻子太大壓力,也不致把太太寵壞了。談到整家人通力合作,約翰說:「我們決不讓愛倫自怨自憐。有時候,我們就像嚴格的監工一樣。不過,我們會顧及她的能力限度,幫她一把。愛倫很敏感,我得格外小心,免得她情緒緊張。」
愛倫需要接受言語治療師的輔導,重新學習說話,約翰耐心地從旁協助。「大家一塊兒做事,可以互相扶持。我們輪流把聖經朗讀給對方聽,這樣做有助改進愛倫的說話能力。既然我們是耶和華見證人,我們也就一同參加傳道工作。起先我們慢悠悠地做,好讓愛倫也能夠跟人家傳講未來的光明希望。對愛倫說來,傳道工作就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三年過後,愛倫的病好多了。
親友的鼓勵和支持,能大大加快中風病人的復原。所以,千萬不要低估親友所發揮的積極影響。《中風》醫學雜誌報導:「只要周圍的人對病人[多加]扶持,病人復原的速度就會快得多。總的說來,受損部位恢復功能的程度也較高。甚至在患過嚴重中風的病人當中,情況也比預期的更好。」
伯尼衷心感謝朋友的多方扶持。他說:「要幫助病人康復,上門探病是很有作用的。富於同情的慰問、關心體貼的態度,能使病人精神大為振作。病人的殘障少提為佳;不過,你表示他的進展已經蠻不錯了,這對患者倒有很大的鼓舞作用。」我們大家可以怎樣幫助中風病人熬過來呢?伯尼建議:「送患者一束鮮花,同病人交換閱讀經文的心得,講述振奮人心的經驗。這一切給我帶來莫大的鼓勵。」
年長的梅爾瓦患過中風。她發覺請屬靈的弟兄跟自己一起禱告大有價值。吉爾伯特也有同感,他說:「你跟病人一起禱告,表明你真的關心對方。」彼得中風後,視覺受損。每當別人體諒他視力不佳,花時間把讀物念給他聽,彼得都深受感動。
體貼病人的另一個做法,就是接送他們往返康復中心。此外,確保病人家宅安全也是必需的。中風病人很容易失去身體平衡,他們常常有摔倒的危險。吉爾伯特中風後,朋友幫了他許多忙。為了安全起見,他們特地給他的淋浴間安裝扶手桿。對朋友的好意,吉爾伯特感激不已。
學會怎樣給予援助
中風病人常常情緒不穩,動不動就哭。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病人固然感到尷尬,旁觀者也覺得難為情,不知怎麼辦才好。親友倒可以學會怎樣幫忙,免得病人覺得孤立無援。親友懂得怎樣著手幫忙後,病人哭泣的次數通常都會減少。如果病人忍不住流淚,你就得保持鎮靜,繼續陪伴左右。想一想,假如你是病人,你會喜歡聽到怎樣的慰問,然後用同樣的話安慰對方。
身體的殘障可能使中風病人性情大變,前後判若兩人。要是這樣,你就尤其要對他們培養敬神的愛心了。你對中風病人的感覺,他們是看得出來的;反過來,他們對你的態度也受你的感覺所左右。埃麗卡評論:「我的人品容貌可能再也不像從前。別人卻不該期望中風病人回復發病前的模樣。親友應該學會接受中風病人,體諒他們的處境。親友只要細心觀察病人的個性,就會發現病人往日的美好品質依然存在。」
由於說話不清,中風病人很難表達自己的觀感。他們感到不中用,自尊盡喪。為了幫助失語的病人恢復自尊,覺得自己有用,親友就要有耐性,努力嘗試跟他們交談。隆司說:「我的思想、內心感覺並沒有改變。可是,別人卻往往避開我,因為他們不能跟我正常交談。我很難主動接觸別人,所以每當別人上前跟我談話,我都會情緒高漲,開心得不得了!」
大家可以聽從以下的指示,扶助說話困難的中風病人,使他們精神振作。
中風很少會損害病人的智力。中風病人所說的話也許很難聽得懂,但他們大多保持思想敏銳。跟他們交談的時候,不要叫他們覺得你可憐他們才跟他們說話,也不要學幼兒的口氣。要尊重他們的尊嚴。
耐心聆聽。他們可能需要時間整理自己的思想,一字一句都說得慢騰騰的。別忘記,體貼入微的聽者決不會聽得不耐煩的。
你如果聽不懂他的話,就不要裝懂。要承認:「真抱歉,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倒不如歇一會兒,我們過後再談吧。」
用平常的聲調慢慢地說清每一個詞。
用簡短的句子、常用的詞彙表達。
提出簡單的問題,鼓勵病人用「是」或「不是」作答。要記住,他們可能聽不明白你的用語。
減低背景噪聲。
憑著耶和華的仁愛支持,他們是應付得來的
認識中風的起因很重要。這樣,你就能採取預防措施,減少再次中風的風險。不過,同樣要緊的是,你得學會控制隨中風而來的恐懼感。愛倫說:「上帝的話語,尤其是以賽亞書41:10,給我帶來莫大的安慰。上帝說:『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四處張望,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公義的右手扶持你。』(《新譯》)我深深體會到耶和華是真實的,我實在不用怕。」
為了應付絕望的感覺,阿南德經常閱讀聖經。他說:「上帝的話語給我無比的力量,經常閱讀聖經能振作精神、舒展身心。」弘幸覺得很難集中精神閱讀聖經,於是另想法子。他說:「我聽聖經錄音帶,經文給我很大的慰藉。」
使徒保羅說:「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有力量。」(哥林多後書12:10)保羅不能獨力完成的任務,他必須靠著耶和華的靈方能把事情做好。同樣,中風病人也可以靠著耶和華的靈重新得力。埃麗卡說:「我們身強體壯的時候,凡事都憑自己的力量做,很少向耶和華求助。現在身體衰殘反而促進了我跟上帝的友誼,這是我料想不到的。」
支援病人的家屬
看顧病人的責任很繁重,家屬需要別人多方扶持。他們可以向誰求助呢?一個方法是請其他家人幫忙。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照顧病人。淑子述說兒子怎樣體諒她的難處:「他們耐心聽我訴苦,替我分憂解愁。」家庭各成員都要熟悉有關中風的資料,以便懂得怎樣照顧中風病人,曉得怎樣應付患者的性格改變。
還有誰可以支援病人的家屬?戴維和家人向屬靈的家庭求助,請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幫助照顧維克托:「會眾成員紛紛響應我們的請求。他們輪流當值,有時還在我家過夜,替我們通宵侍候維克托。」
照顧患者的人很需要感受到其他人的關懷,尤其是來自屬靈家庭的支持和愛護。可是,有些人卻覺得很難開口求助。春子說:「我常常聽到:『你要幫忙,隨時通知我們吧。』不過,我知道人人都很忙,實在不好意思開口求助。如果別人主動提出具體幫助,就真是求之不得!例如:『我可以幫你打掃。你認為哪一天最方便呢?』『我可以替你買東西,現在就到你家去,看看你有什麼需要好不好?』」
賢治的妻子患了中風。他還可以獨力照顧妻子,給她所需的護理。賢治發覺,他可以向上帝禱告,把重擔卸給耶和華。後來,他的妻子喪失說話能力。賢治再也不能跟伴侶傾心交談了。他天天閱讀聖經。他說:「上帝的話語提醒我,耶和華對意氣消沉的人關心備至。這樣,我就不會變得抑鬱沮喪,也不會感到孤單寂寞。」
看來我們快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時,只要倚賴耶和華,他的靈就會發揮作用。淑子的丈夫中風後,性情大變,動不動就發怒。她說:「有時我真巴不得放聲尖叫。在那些時刻,我總會不住地禱告,求耶和華的靈使我心境復歸平靜。」淑子很感激耶和華以忠貞待她,所以從不讓任何事物妨礙她過基督徒的生活。她經常參加基督徒的聚會、向人傳講好消息,私下也常常研讀聖經。淑子說:「我知道,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耶和華就決不撇棄我。」
每逢我們感到焦慮不安,我們都可以隨時向耶和華傾訴。自從丈夫中風後,綠常常以淚洗面。令她安慰的是,耶和華對她的困境瞭如指掌,彷彿把她的眼淚通通裝在「皮袋」裡似的。(詩篇56:8)她記起耶穌的話:「千萬不要為明天憂慮。」她說:「我打定主意要保持忍耐,直到新世界來臨為止。」——馬太福音6:31-34。
面對嚴重的殘障
有些病人接受康復治療後,確實有顯著的進展,差不多回復中風前的模樣,但其他人就只有丁點兒的進步。他們可能終生傷殘,什麼能夠幫助他們接受自己的缺陷?
伯尼中風後,幾乎全身癱瘓。他說:「一想起有希望在地上樂園享永生,我就快樂了。此外,我還不斷向天父耶和華祈求。這樣,我就能夠保持心境平靜,接受自己的缺陷。」
由於有樂園的希望,埃麗卡和丈夫格奧爾格都安於接受這一切困難。夫妻倆仍能享受生活的樂趣。格奧爾格說:「我們有上帝的應許,終有一天他會把一切殘疾根治。所以,我們不會專注於殘障所造成的不便。我們當然會盡力而為,幫助埃麗卡保持健康。我們卻學會克服肌肉活動失調所造成的障礙,凡事都向好處看。」——以賽亞書33:24;35:5,6;啟示錄21:4。
在康復過程中,有些病人的進展非常有限。要是這樣,親友的扶持就顯得更加重要了。他們能夠幫助病人熬下去,直到上帝採取行動把所有疾病醫好為止。
中風病人和他們的家屬都享有光明的前途,他們知道將來人人都會恢復身心完美。既有這樣的希望,他們就能安於現狀,過一天算一天。他們會耐心等候新世界來臨,待上帝把一切痛苦消除。(耶利米書29:11;彼得後書3:13)在新世界來臨以前,凡是仰望耶和華的,都可以充滿信心,因為他們知道,就是在今天,上帝也會扶助他們應付隨中風而來的種種困難。——詩篇33:22;5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