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賦稅強徵民怨盛?
    警醒!2003年 | 12月8日
    • 賦稅強徵民怨盛?

      「我終日辛勤工作也是徒然,我的勞動成果被搶剩無幾。」——巴比倫諺語,大約公元前2300年

      「除了死亡和賦稅之外,世上再沒有更肯定的事了。」——本傑明·富蘭克林,1789年

      魯本是個售貨員,每年眼巴巴地看著辛苦掙來的收入,因納稅一下子就失掉了約三分之一。他很不滿地說:「我不知道稅款往哪裡去了,政府一味的削減開支,人民得到的服務卻越來越少。」

      即使你有所不滿,你還得接受現實,向政府納稅。作家查爾斯·亞當斯說:「自文明社會開始以來,政府就一直徵收各種各樣的賦稅。」政府向人民徵稅,時常引起民怨,有時更會激發叛亂。古代英國人反抗羅馬人的一句口號就是:「寧死也不讓他們把賦稅強加於我們頭上!」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之一,是政府徵收的鹽稅不得人心,收稅的人最後都被送上斷頭台。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也源於英國政府向當地人民徵收重稅。

      今天,人民抱怨賦稅沉重之聲仍時有所聞。專家說,在發展中地區,稅收制度時常都「效用低」和「不公平」。一位研究員指出,在非洲一個貧窮國家,「政府有超過三百個課稅對象,但就算有關部門人手充足,兼且個個訓練有素,稅法仍然難以執行。由於缺乏監管機制,加上有法不依,……有人就利用可乘之機大鑽空子」。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在亞洲一個地區,「地方官員巧立名目,非法……開徵數十種稅項,包括香蕉種植稅及宰豬稅等。這些稅款若不是流進地方政府庫房,就是流進他們自己的口袋裡」。

      貧富不均令原本已對賦稅不滿的人怨氣更盛。聯合國出版的《非洲不再一蹶不振》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別之一是,發達國家在經濟上資助農民,發展中國家則向農民伸手徵稅。……世界銀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單是美國政府對農民的資助,已令西非每年從輸出棉花所獲的稅收減少二億五千萬美元。」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收入微薄,政府還向他們徵稅,農民就少不免產生怨氣了。亞洲一個國家的農民說:「政府官員一出現,我就知道又來要錢了。」

      南非政府最近開徵土地稅,令農民怨氣衝天,農民態度強硬,威脅要控告政府。代表農民的發言人表示,一旦開徵新稅,「很多農民就會破產,農業工人也會無工可做」。即使在今天,反賦稅有時也會反出禍來。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去年一個村莊的農民抗議政府胡亂課稅,警察入村鎮壓,兩個[亞裔]農民被殺。」

      不是只有窮人才對賦稅不滿的。南非一項調查顯示,很多有錢人同樣「不願繳納額外的稅款,即使這意味著政府的服務素質無法改善,連他們也身受其害」。報章也用大字標題報導音樂、電影、運動和政界名人的逃稅新聞。《所得稅收入今非昔比》說:「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總統和高官大人也沒有以身作則遵守稅例,為平民百姓樹立好榜樣。」

      對你來說,稅務負擔可能是同樣沉重,你也許覺得稅基太廣和不公平。你對納稅該有什麼看法呢?稅款真的用得其所嗎?為什麼稅制看來總是那麼複雜又不公平?接續的文章會探討這些問題。

      [第12頁的圖片]

      在發展中國家,窮人的稅務負擔跟他們的所得不相稱

      [鳴謝]

      Godo-Foto

  • 「文明社會」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警醒!2003年 | 12月8日
    • 「文明社會」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賦稅是建立文明社會的代價。」——美國華盛頓國內稅收服務大樓外牆上的碑銘

      大眾固然不喜歡政府徵稅,但要建立「文明社會」,沒有賦稅是不行的。無論你同意這個看法與否,建立「文明社會」代價不菲,是無可否認的。

      納稅人要繳納的賦稅可以分兩種,就是直接稅和間接稅。直接稅 包括所得稅、利得稅、財產稅等。在這些稅種當中,也許以所得稅最不得人心。有些地方的所得稅制是累進的,即納稅人收入越高,要繳納的稅也越多,這種稅制尤其遭到激烈批評,因為在這種稅制下,努力工作和事業成功的人反而受到處罰。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觀察家》雙月刊指出,「納稅人除向中央政府繳納所得稅外,可能還要向州政府或鎮政府納稅。在比利時、加拿大、冰島、日本、韓國、北歐、西班牙、瑞士和美國,稅制都是這樣」。

      間接稅 包括銷售稅、關稅、酒精飲料和香煙稅。間接稅不及直接稅那麼明刀明槍,但對經濟的影響也不可低估,窮人受到的衝擊特別大。作家賈亞里·高希在一本印度出版的雜誌《前線》上撰文說,有人以為中產階級和有錢的納稅人承擔了印度的大部分賦稅,那只是個假象。高希指出:「在各個邦政府的稅收中,超過百分之95是來自間接稅的,……因此按繳稅的比例計算,窮人實際上比有錢人納更多的稅。」政府向大眾消費品如肥皂和食物等課以重稅,窮人和有錢人所受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稅款流進庫房之後,政府會怎樣運用納稅人的錢呢?

      錢往何處去

      政府要正常運作,為公眾提供各種必須的社會服務,就要大灑金錢。以法國為例,每四個人即有一個在公共部門工作,他們包括教師、郵遞員、博物館及醫院職員、警察和其他政府雇員。政府收到稅款,用來支付他們的薪金。稅款也用來建築道路、學校和醫院,以及用在垃圾處理和郵政服務之上。

      政府徵稅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應付軍費開銷。英國在1799年首次向國內的有錢人開徵所得稅,以支付跟法國打仗的軍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政府也向工人階級開徵所得稅。即使在和平時期,軍費的負擔也不是輕鬆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估計,2000年全球軍費開銷約莫為7980億美元。

      調配功能

      賦稅具有「調配功能」,可以把某些人的習慣或行為改變。例如,政府向酒精課稅,據說就是要阻止人過度喝酒。因此,在不少國家,酒稅約佔啤酒零售價格的百分之35。

      政府也向煙草課以重稅。在南非,稅款佔了每包香煙成本的百分之45至50。不過,政府這樣做未必總是為了人民著想。作家肯尼思·沃納在《外交政策》雜誌上說,煙草「是一股強大的經濟動力來源,每年創造高達數千億美元的零售總收入,也為政府帶來數十億美元的可觀稅收」。

      關於賦稅的再分配功能,20世紀初期有個突出例子。美國立法機關的議員看見財富世代相傳,形成豪門世家,議員們希望阻止這種趨勢,辦法如何?就是設立遺產稅。當富豪去世時,他累積的財富因要繳納遺產稅就會失去一大筆。擁護遺產稅的人認為,「通過這條管道,財富可由豪門或有錢人之手轉移到平民之手,使更多人受惠」。這也許是遺產稅的好處,但有錢人也不難想出各種對策,以減輕損失。

      賦稅所得最常用於推動各種社會事務,比如環境改善。《環境雜誌》報導:「西歐九國最近實施環境課稅轉嫁,以求減少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早些時候提及的累進稅,是另一種資源再分配的機制,用意是把貧富的距離拉近。有些政府也讓捐錢給慈善機構的人從應稅收入中減去一定金額,或允許有孩子的夫婦減免課稅。

      何以如此複雜?

      一條新稅例在草擬階段時,參與立法的人都會設法堵塞每個漏洞,避免稅款大量流失。因此,稅務條例一般都非常繁複細密。《時代》雜誌一篇文章解釋,稅例當中最複雜的部分是「關於所得一詞的定義」,即哪部分的所得需要課稅。此外,「各種課稅減免和免稅額」的條文也多如牛毛,不易看懂。但不要以為只有美國的稅例才這麼複雜,英國的新修訂稅例簡直是皇皇巨著,一共分成10冊,共厚9521頁。

      美國密歇根大學稅務政策研究辦公室提交的報告說:「美國納稅人每年用30億小時來填寫所得稅的報稅表(稅款申報單)。……如把納稅人每年用於填表的時間和金錢合計,損失就多達1000億美元,或約佔這方面稅收的百分之10。稅例捨簡就繁,弄得人頭昏眼花,是納稅人負擔增重的主要原因。這系列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魯本說:「以往報稅表都是我親自填寫的,但填寫報稅表實在太花時間,而且我總覺得自己多交了稅,現在我已改聘會計師代為處理了。」(見第16頁附欄「依法納稅」)

      納稅,避稅,逃稅

      若說賦稅有益於社會,大部分人都不會完全否認。英國的稅務司曾說:「沒有人喜歡納稅,但認為沒有賦稅更好的,卻絕無僅有。」在美國,依法納稅的人估計高達百分之90。一個對賦稅有研究的人說:「很多人都不是存心逃稅的,只因他們對稅例和有關的程序不理解,才沒有依法納稅。」

      儘管這樣,仍有不少人會挖空心思,逃避繳納某些賦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就有一篇文章談及公司所得稅,其中指出:「很多公司通過課稅減免安排及會計手法,合法地避過繳納大筆或全部所得稅。」提到巧妙的避稅方法,文章舉出一個例子:「一家美資公司在海外一個稅務天堂成立另一家公司,不久之後,在美國本土的公司就搖身變成那家海外公司的附屬公司。」至於海外的所謂「控股公司」,也許「只有一個檔案櫃或郵箱而已」。如此一來,公司就不必在美國繳納可能高達百分之35的公司所得稅。

      避稅之外,有人乾脆逃稅。據說,歐洲有個國家的人民,把逃稅視為國民運動。在美國所做的一個調查顯示,在25至29歲這個男性年齡組別中,只有百分之58的人認為,在報稅時瞞報應稅收入是錯的。負責這個調查的人承認:「有關報告顯示我們社會的道德水平實在不高。」墨西哥方面,根據估計,政府因人民逃稅而損失百分之35的稅收。

      在一般情況下,人民明白賦稅有其必要,都不介意繳納自己的那一分。不過,凱撒提比略的名言似乎也有道理,那就是:「好牧人只會替羊群剪毛,不會剝牠們的皮。」如果稅制看來過於複雜,不公平,或者稅負令你覺得有如殺雞取卵,難以承受,那你該怎樣面對納稅這件事呢?

      [第15頁的附欄]

      不要輕舉妄動!

      一國有一國的稅制,即使在一國之內,每處地方的所得稅例都可能大有分別。既然如此,遷到一個稅率較低的地方居住,是否值得考慮呢?可能是。但在遷居之前,要仔細想想。

      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觀察家》雙月刊一篇文章提醒讀者,基本所得稅率的高低不是惟一要考慮的因素。文章說:「每個納稅人實際繳納多少稅款,也取決於各種各樣的課稅減免。」舉例說,有些國家的所得稅率雖然較低,政府允許的「基本寬免、課稅扣減和應稅收益減免額卻較少”。結果,在這些國家,納稅人要納的稅還多於其他所得稅率高、應稅收益減免額卻較大的國家。

      美國有些州是沒有州所得稅的,若考慮搬到這些州居住,是否一定划算呢?《基普林格個人理財指南》對此不表認同。該刊說:「經我們研究過的多宗案例顯示,沒有徵收所得稅的州,會徵收較高的財產稅、銷售稅及其他稅種,以填補所失。」

      [第16頁的附欄]

      依法納稅

      對許多人來說,賦稅 是個很沉重的負擔,令人不勝其煩。《警醒!》向一位稅務顧問請教,他給我們以下實用建議。

      「求教高明稅務條例有時很複雜,納稅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求教高明是最好的,也非常重要。以不明白條例作為理由而不依法納稅,很少會被接納。納稅人可能以為稅務官員都跟他們對立,但在報稅這件事上,稅務官員往往能夠提供簡單清楚的指引。稅務當局不想控告你逃稅,他們寧可看見你正確地填寫報稅表。

      「如果你的財務狀況很複雜,不妨向稅務顧問請教。但要小心!儘管稅務顧問一般都忠誠為你服務,卻也有不少是不可靠的。你的好友或跟你有商務往還的人可以給你介紹合適人選,你也要弄清楚有關人選是否信譽可靠。

      「從速處理延遲遞交報稅表的懲罰會相當嚴厲。

      「紀錄整齊無論你使用哪種會計制度,要保持最新的會計紀錄。這樣,當要填寫報稅表時,你就毋須大費周章了。如果賬目已經稽核,那是再好不過。

      「誠誠實實你可能意圖瞞天過海,或曲解稅例。但稅務官員都很機靈,一眼就看出你在玩什麼把戲。所以,還是誠實一點好。

      「不可抽身如你聘用的會計師或報稅員提交不確實的資料,你仍然難逃責任。所以,要確保你的會計師按照你的意思辦事。」

      [第15頁的圖片]

      很多國家都向煙草和酒類課以重稅

      [第16,17頁的圖片]

      稅收用來提供各種我們或許視為理所當然的服務

  • 你該什麼稅都照納嗎?
    警醒!2003年 | 12月8日
    • 你該什麼稅都照納嗎?

      「各人所當得的,你們都要清還:要求納稅的,向他納稅;要求進貢的,向他進貢;要求敬畏的,就敬畏他;要求尊重的,就尊重他。」(羅馬書13:7)

      隨著稅網越張越大,稅率越來越高,上述勸告看來已不易為人接受了。不過,這個勸告是使徒保羅提出的,並且記錄在聖經裡。那你可能會問:「若照聖經所說的去做,一切苛捐雜稅 都要照納如儀嗎?如果賦稅不公平、不合理,那又怎樣?」

      讓我們留意一下耶穌給門徒的勸告。當日羅馬政府向猶太人徵收重稅,猶太人對此心懷怨恨。儘管這樣,耶穌仍敦促門徒說:「凱撒之物要還給凱撒,上帝之物要還給上帝。」(馬可福音12:17)凱撒政府即將把耶穌處死,耶穌竟主張人向這個政府納稅,實在有點令人意外。

      數年之後,保羅向人提出本文開頭的勸告。即使大量稅款會花掉在軍費上,以及用來資助羅馬皇帝過著荒淫無度、窮奢極侈的生活,保羅仍然勸人納稅。保羅可謂力排眾議,但他為什麼持守這個立場呢?

      在上當權的

      先讓我們看看保羅這話的上下文。在羅馬書13:1,保羅說:「在上當權的,人人都要順服,因為權柄無不出於上帝。目前的當權者都在上帝的安排下,各在其位。」當以色列由敬畏上帝的人當權時,人民出錢支持國家,不但臉上不會有難色,還會把這個視為當盡的公民和宗教責任。不過,當權的人如果不信上帝,崇拜偶像,基督徒還要不要盡類似的責任呢?要!保羅的話顯示,上帝准許統治者握有「權柄」。

      政府耗費不少人力物力,以求維持社會秩序。社會安寧,基督徒就可安心從事屬靈的活動。(馬太福音24:14;希伯來書10:24,25)因此,保羅就當權的政府這樣說:「當權的是上帝的僕人,對你有益。」(羅馬書13:4)就是保羅自己,也因受到羅馬政府的保護而得益。例如,有一次保羅遭一群暴徒圍攻,幸得羅馬士兵出手相救。其後,保羅向羅馬的司法制度申訴,使他可以繼續從事海外傳道工作。(使徒行傳22:22-29;25:11,12)

      保羅提出三個應該納稅的理由。首先,他指出政府會向犯法的人「施刑降怒」。其次,他表示崇拜上帝的人如果逃稅,他的良心就不會好過。最後,保羅指出政府執行「公僕」的職務,我們向它納稅是應分的事。(羅馬書13:1-6)

      保羅的同工有沒有照他的話去做呢?顯然是有的。2世紀宣稱信奉基督教的作家殉道者查斯丁(約公元110年-165年)說,基督徒「比其他人更樂意」納稅。今天,如果政府對人民有所要求,貢獻金錢也好,時間也好,基督徒都會繼續甘心樂意奉命遵行。(馬太福音5:41)a

      當然,任何合法的課稅減免,基督徒都可以放心採用。例如,他們捐給宗教組織的金錢,也許可以從他們的應繳稅收入中扣除。無論如何,基督徒會聽從聖經的吩咐,絕對不會逃稅。他們盡了納稅的責任,至於稅款怎樣使用,那是政府的責任,基督徒不會過問。

      苛捐重稅只是「人轄制人,使人受害」的一個例子而已。(傳道書8:9)但耶和華見證人並不因此而灰心,因為聖經預言,上帝的政府即將統治人類。這個政府是公平的,永遠不會在人民身上強加不公平的賦稅。(詩篇72:12,13;以賽亞書9:7)

      [腳注]

      a 耶穌勸告人「凱撒之物要還給凱撒」,這固然與納稅有關,卻不限於此。(馬太福音22:21)海因里希·邁爾在《馬太福音考證解經手冊》解釋:「關於[凱撒之物]……我們的理解不能囿限於納稅 一事之上,任何事物只要是凱撒的合法統治所應得的,都包括在內。」

      [第19頁的精選語句]

      早期基督徒「比其他人更樂意」納稅——殉道者查斯丁

      [第18頁的圖片]

      真基督徒遵守稅務法規

      [第19頁的圖片]

      耶穌說:「凱撒之物要還給凱撒」

      [第19頁的圖片鳴謝]

      © 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e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