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帖撒羅尼迦為好消息竭力奮鬥守望台2012年 | 6月1日
-
-
大約於公元50年,保羅和同伴西拉來到帖撒羅尼迦。這是保羅第二次到海外傳道,也是他們首次將關於基督的好消息帶到今天稱為歐洲的地區去。
他們抵達帖撒羅尼迦時,想必仍清楚記得,之前他們在馬其頓的另一個大城腓立比,曾遭到杖打和監禁。因此,保羅後來告訴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他在他們那裡時,要「大大奮鬥」才能向他們「講論上帝的好消息」。(帖撒羅尼迦前書2:1,2)那麼,他們在帖撒羅尼迦到底有什麼遭遇呢?當地人有沒有接受保羅所傳的信息呢?
-
-
在帖撒羅尼迦為好消息竭力奮鬥守望台2012年 | 6月1日
-
-
保羅抵達帖撒羅尼迦
保羅每到達一個新的地方,通常都會先接觸猶太人,因為猶太人熟悉聖經,他可以用聖經跟他們討論,幫助他們明白好消息。一個學者認為,這顯示保羅關心同胞,又或者他想借助猶太人和其他敬畏上帝的人為踏腳石,好進而向外邦人傳道。(使徒行傳17:2-4)
保羅抵達帖撒羅尼迦後,也是先去猶太會堂。在那裡,他「根據聖經跟[猶太人]推理,一面解釋,一面引經證明基督必須受難,從死裡復活。他說:『我向你們宣講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使徒行傳17:2,3,10)
保羅向猶太人指出誰是彌賽亞(基督)和他會做的事。他的話很具爭議性,因為在猶太人心目中,彌賽亞不是一個飽受苦難的人,而是一個大能的戰士。為了說服猶太人,保羅運用了優良的教導技巧,包括「推理」「解釋」和「引經證明」。a保羅把這些寶貴的知識告訴聽眾時,他們有什麼反應呢?
有人接受,有人反對
有一些猶太人和很多歸信猶太教的希臘人接受了保羅的信息,當中包括「不少顯要的婦女」。聖經用「顯要」一詞來形容當地的女性,是很貼切的,因為馬其頓女子的社會地位相當高。她們可以出任公職、擁有物業、享有某些公民權利和做生意。當地人甚至豎立紀念碑來尊崇顯要的婦女。在腓立比,做生意的呂底亞接受了好消息,同樣,在帖撒羅尼迦,也有一些地位高的婦女對好消息有很好的反應。這些婦女很可能出身名門,或者是當地達官貴人的妻子。(使徒行傳16:14,15;17:4)
另一方面,有不少猶太人卻嫉妒保羅,於是「收攬市集廣場上遊手好閒的惡棍,結夥成群,在城裡掀起騷亂」。(使徒行傳17:5)經文說的「惡棍」到底是怎麼樣的人?一個聖經學者說,那是一些「放浪形骸、一無是處的人」,又說:「他們看來並不特別在乎保羅傳講的是什麼信息,而只是像其他暴民一樣,情緒容易受到激動,一旦有人唆使就會作惡行兇。」
這幫惡棍「襲擊[接待保羅留宿的]耶孫的家,想把保羅和西拉抓去交給暴民」。他們找不到保羅,就去找城裡最高級的官員。經文說,他們「把耶孫和一些弟兄拉去見治城官,喊叫說:『這些擾亂天下的人,現在也到這裡來了』」。(使徒行傳17:5,6)
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擁有若干程度的自治權。當地政府的一部分,是個由人民組成的議會,負責處理公共事務。「治城官」(希臘語「波利塔克斯」)b是一些高級官員,職責是維持社會秩序,以及緩和那些可能引致羅馬政府干預或令帖撒羅尼迦失去自治權的情勢。因此,這次治城官聽到有人「搗亂」,肯定感到十分不安。
接著,那幫人提出一個更加嚴重的指控:「這些人全都違背凱撒的法令,說另有一個王,叫做耶穌。」(使徒行傳17:7)一部聖經評注指出,這等於說保羅和他的同伴煽動叛亂和反叛羅馬皇帝,因為羅馬皇帝「不會容許人在被征服的省份內,未經御准就提及[另一個]王的名字」。此外,鑑於保羅所說的王耶穌因煽動叛亂罪而被羅馬政府處決,這也許令治城官更加相信暴民的話。(路加福音23:2)
聖經說,治城官聽了暴民的指控後激動不安。可是,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加上找不到被控告的人,所以治城官叫「耶孫和其他人交出足夠的保證金」後,就放他們走。(使徒行傳17:8,9)保證金可能是一種保釋金,耶孫和其他基督徒交出這筆錢,意味著他們保證保羅會離開帖撒羅尼迦,不會再回來生事。後來,保羅在一封信中提及「撒但截斷了[他]的去路」,不讓他回帖撒羅尼迦,所指的也許就是這件事。(帖撒羅尼迦前書2:18)
由於情勢惡劣,信徒們乘夜差保羅和西拉到比里亞去。保羅在比里亞的傳道工作也有很好的成果,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知道後非常憤怒,他們甚至走了80公里(50英里)的路到比里亞,挑唆群眾反對保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