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守望台1991年 | 9月1日
-
-
希伯來人顯然將晚上分成三段稱為「更」的時間。每更的長度是從日落到日出這段時間的三分之一,或大約四小時,視乎季節而定。(詩篇63:6)基甸在「半夜更之初」,即晚上十時至凌晨二時之間,突襲米甸人的軍營。基甸在這個時間攻其不備,令米甸人的守衛完全措手不及。的確,謹慎的基甸選擇了最有利的進攻時間!——士師記7:19,《呂譯》。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耶和華「終夜用極強的東風使海退去」,於是以色列人得以從乾地走過去。埃及人追上他們的時候,已是「晨更」,耶和華使埃及軍兵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天快亮時候,海水回到原流的分量。」最後,埃及人全軍覆沒。(出埃及記14:21-27,《呂譯》)因此,將海水分開讓以色列人穿過其中花了整整一夜的時間。
-
-
『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守望台1991年 | 9月1日
-
-
晚上時間的劃分
到羅馬統治的時候,看來猶太人已採納了希臘人和羅馬人將晚上分為四更的方法,取代了他們以往沿用的三更制。顯然,耶穌在馬可福音13:35(《新譯》)所指的是四更制。「黃昏」是從日落至晚上九時。第二更「半夜」約始於晚上九時,終於午夜。「雞叫」這更從午夜至大約凌晨三點鐘。最後一更「清晨」則結束於黎明,即大約六點鐘。
鑑於耶穌在馬可福音14:30對彼得所說的話,我們對「雞叫」這「更」特別感興趣。他說:「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有些學者認為「兩遍」是指某些特定的時間——分別指半夜及黎明。詹姆斯·黑斯廷斯編著的《基督與四福音辭典》一書指出,「事實表明雞一向在晚間啼叫,在東方與在世界其他地方並無二致。雞一向從半夜起便不規則地啼叫。」看來耶穌並非指彼得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間不認他。他是要給彼得一個記號,將他曾對彼得說的話標明出來;這番話當晚就準確地獲得了應驗。——馬可福音14:72。
耶穌曾在加利利海的水面上行走,來到門徒那裡。當時他們在「離岸數公里」外的一艘船上,那時是「夜裡四更天」(《新譯》附注),即清晨三時至六時這段時間。這也許使我們較易了解何以門徒「很驚慌,說:『有鬼啊!』並且恐懼得大叫起來。」(馬太福音14:23-26,《新譯》)在另一方面,這表明耶穌必然已獨自在山上禱告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既然這件事發生於約翰被希律·安提帕斬首之後不久,當時逾越節正迅速臨近(標明了耶穌在地上執行服事職務的最後一年的起頭),他必然有許多事情要在私人禱告中向天父談及。
除了將晚上分為四更之外,將晚上分為十二個時辰(小時)的計算方法也一樣通用。為了將保羅安全地解到凱撒利亞去,千夫長克勞第·呂西亞吩咐手下的軍官在「第三時辰」預備一支由470人組成的軍隊。(使徒行傳23:23,24,《呂譯》旁注)這樣,他們得以在夜色掩蔽下安全地將保羅帶出耶路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