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寬容——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警醒!1997年 | 1月22日
    • 寬容——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克什米爾河谷風景如畫,16世紀一個哲學家禁不住高呼:「要是世上真有樂園的話,這兒就是了!」他無疑不知道後來這裡發生了什麼事。過去五年,至少有2萬人在這裡被殺,他們都是在分離分子跟印度軍隊對抗的戰鬥中喪生的。德國報章《南德意志報》把這個地區稱為「血淚谷」。克什米爾河谷使人學得簡單而寶貴的教訓:不容異己的精神足以把可能的樂園毀去。

      寬容是什麼意思呢?據《柯林斯·科別爾德英語辭典》說:「寬容豁達的人容許別人對事物有個人的看法、信仰,以及獨特的處事方式,不管自己同意不同意也無關係。」寬容豁達確是美好的特質!跟尊重我們的信仰和看法的人相處,即使大家的信仰和看法不同也不成問題,確是令人舒暢的事。

      從寬容到偏執

      寬容豁達的相反是不容異己,而且強烈程度不一樣。起初,不容異己的精神可能只是思想狹隘,不滿意別人的行為,不贊成別人的處事方式罷了。雖然這樣,思想狹隘可以扼殺人生活的樂趣,妨礙人接受新事物。

      例如:孩童的熱情奔放可能叫嚴謹的人蹙額皺眉。長輩的深思穩重可能令年輕人感覺沉悶。一個謹慎的人跟愛冒險的人一起工作,兩人準會彼此激怒。為什麼會有蹙額皺眉、沉悶感、彼此激怒等事情發生呢?因為一方發覺很難忍受另一方的態度和行為。

      不容異己的精神一旦形成,狹隘的思想可以演變成偏見——對一組人、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宗教的反感。比偏見的態度更強烈的是偏執。偏執的態度可以通過強暴的仇恨發泄出來,結果造成悲劇,甚至血流漂杵。請想想十字軍東征期間,不容異己的精神怎樣為害人類!即使在今天,在波斯尼亞、盧旺達、中東各地爆發的種種衝突,不容異己的精神就是主要原因。

      寬容的態度需要人保持平衡,可是保持適當的平衡並不容易。我們像鐘擺一樣,從一端盪到另一端。我們有時沒有表現寬容,有時卻又過度寬容。

      從寬容到不道德

      我們有可能過度寬容嗎?1993年,美國參議員丹·科茨發表演說,描述「寬容豁達的含義和實行兩者之爭」。他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參議員慨嘆說,有些人以寬容為名,「卻以摒棄是非善惡的道德真理為實」。這樣的人認為社會無權判定怎樣做才叫品行端正,怎樣做是胡作非為。

      1990年,英國政治家黑爾什姆爵士寫道:「道德觀念的死敵既不是無神論,也不是不可知論、物質主義,以至其他認可的信念。道德觀念的真正敵人是虛無主義,按字面的意思就是,什麼也不相信。」顯然,我們要是什麼也不相信,就不會有任何正確行為準則,那就確實是百無禁忌,為所欲為了。可是,寬容所有形式的行為準則是正確的做法嗎?

      丹麥一間中學的校長不以為然。在70年代早期,他撰寫了一篇文章在報章發表出來。他埋怨報章登載色情娛樂的廣告,描繪人獸的性關係。丹麥當局由於採取「寬容的態度」,所以容許這類廣告在報章出現。

      可見不容異己的精神固然產生難題,過度寬容也一樣。為什麼保持適當平衡、不走極端絕不容易呢?請讀讀下篇文章。

  • 適當平衡,人生更甜美
    警醒!1997年 | 1月22日
    • 適當平衡,人生更甜美

      寬容就像咖啡裡的糖,適量的話能使人生更甜美。不過,對於糖,我們樂於慷慨大方,但是對於寬容,我們往往吝嗇得很。為什麼呢?

      美國密歇根州州立大學副教授阿瑟·梅爾澤寫道:「人類不都是寬容豁達的。偏見……是人類的自然傾向。」可見,不容異己的態度不光是少數人的品格缺陷。全人類都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人生來就思想狹隘。——參看羅馬書5:12。

      可能好管閒事

      1991年,《時代》雜誌報導,在美國,人越來越思想狹隘。文章描述有些人「好管閒事成了生活方式」。這些人企圖把自己的行為準則強加在所有人身上,不肯附從他們的人就成了受害人。例如:在波士頓,一個女子因為不肯化妝上班,就遭老闆開除。在洛杉磯,一個男子由於體重過量,給上司辭退。人們為什麼這樣熱切渴望別人聽從他們呢?

      思想狹隘的人大都蠻不講理,只顧自己,而且固執武斷。不過,人不都或多或少有點不合情理、自私自利、頑固武斷嗎?只是,這些品格特徵一旦扎根,我們就會變成思想狹隘了。

      你又怎麼樣呢?你對別人的品味嗤之以鼻嗎?與人交談時,你老是「霸氣」十足嗎?一組人一起工作的時候,你總要別人照你的意願辦事嗎?要是這樣,你最好在咖啡裡加點糖。

      正如上篇文章提到,不容異己的精神可以通過仇恨偏見發泄出來。凡事過度憂慮,容易助長不容異己的精神。

      「惶惶不安」

      文化人類學者探討人類的過去,要看看人類的種族偏見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顯露出來。他們發現這種不容異己的精神不是常常都顯露出來的,也不是隨處可見的,而且顯露的程度也不相同。德國一份自然科學雜誌(GEO)報導:危機一旦出現,「人就惶惶不安,覺得自己的身分、地位受到威脅」,這時,民族衝突就會一觸而發。

      今天,這種「惶惶不安」的情緒普遍嗎?非常普遍。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那樣經歷一個復一個的危機。失業率偏高,物價飛漲,人口過剩,臭氧層大受破壞,城市罪案激增,食水遭污染,全球氣溫上升——對這一連串危機所生的恐懼,加深了人們的憂慮。危機引起憂慮,過度的憂慮就容易形成不容異己的精神。

      舉個例:在歐洲一些國家,不同種族、文化的人聚居混雜,不容異己的精神就找到發泄的地方。據1993年的《全國地理雜誌》報導,西歐有些國家容納了2200萬移民。「湧入來的新移民」各操不同的語言,各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令不少歐洲人「感到受不了」。奧地利、比利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都紛紛顯露出排外的情緒。

      世界領袖又怎麼樣呢?在30至40年代,希特勒當權時的政策是不容異己。可悲的是,今天有些政界和宗教界領袖同樣採用不容異己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的。奧地利、法國、愛爾蘭、俄羅斯、盧旺達、美國都有這樣的情況。

      不要落入冷漠的陷阱

      咖啡裡的糖要是太少,我們就像缺少了一點東西。可是,糖如果過多,口裡就感覺甜得要命。寬容的態度也一樣。請讀讀一個在美國一所大學裡任教的男子的話。

      幾年前,戴維·卡林想出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好激發課堂上的討論。他先提出一個主張去挑動學生提出異議,深知學生一定反駁。學生果然興致勃勃,課堂上的討論就充滿生氣了。可是,1989年,卡林寫道,現在這個辦法不行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學生雖然也有異議,卻懶得跟他辯駁。卡林解釋,學生對有疑點的事物也「寬宏大量」——一副愛理不理、漠不關心的態度。

      漠不關心的態度就是寬容嗎?如果人人都不理會別人的想法和做法,就什麼準則也沒有了。沒有準則就是冷淡——絲毫不關心。這樣的情況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梅爾澤教授說,社會接納太多不同形式的行為準則,就會形成冷漠。人們逐漸相信任何形式的行為都可以接受,一切不過是個人喜好的問題罷了。對於什麼可以接受,什麼不可以,人們既不去想,也懶得去問,他們「學會完全不動腦筋」。他們缺乏必需的道德力量,去推動他們抗拒別人不容異己的精神。

      你又怎麼樣呢?你偶然發現自己開始對什麼事都不關心嗎?下流和含有種族偏見的笑話令你發笑嗎?你容許十多歲的兒女觀看標榜貪婪和不道德的錄像帶嗎?你同意孩子玩充斥著強暴的電子遊戲嗎?

      不管是社會還是家庭,過於寬容都會自食其果。原因是,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理會,什麼叫是非善惡。美國參議員丹·科茨警告人要提防:「寬容的陷阱——冷漠。」寬容可以使人思想開通;可是,過於寬容——冷漠——卻令人愚昧無知。

      我們到底應該寬容什麼?堅拒什麼?保持適當平衡的祕訣是什麼?下篇文章自會解答。

  • 既緊守上帝的標準又能靈活變通
    警醒!1997年 | 1月22日
    • 既緊守上帝的標準又能靈活變通

      「容人者不愚,愚者不容人。」一句中國諺語這樣說。這句諺語包含不少真理。寬容豁達實在不容易辦到,這需要人遵守一個正確的行為準則。我們應該遵守什麼行為準則呢?遵守人類創造主在他的話語聖經裡所定的準則,不是很合情理嗎?上帝自己就是遵守這個準則的最佳典範。

      創造主是最高典範

      全能的上帝耶和華寬容豁達,完全平衡。他既不乏容人之量,也不會過度寬容。幾千年來,他一直寬容羞辱他名的人,也寬容那些敗壞人類、濫用地球的人。使徒保羅在羅馬書9:22寫道:上帝「懷著極大的恆忍,寬容那些該受烈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為什麼上帝寬容人這麼久呢?因為上帝的寬容是有目的的。

      上帝對人類有耐心,「因為不願有一個人被毀滅,只願人人最終都悔改」。(彼得後書3:9)創造主賜人聖經,吩咐手下僕人把他所定的行為準則廣傳開去。真基督徒有義務要遵守這些準則。這就是說上帝手下的僕人凡事一成不變嗎?

      堅定卻靈活變通

      耶穌基督促請追求永遠生命的人「進窄門」。可是,進窄門跟思想狹窄是兩回事。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要是有事事支配別人或固執武斷的傾向,就無疑該收斂一下,好讓大家相處得愉快一點。但怎樣收斂呢?——馬太福音7:13;彼得前書4:15。

      希臘裔學生泰奧凡諾解釋說,跟不同背景的人相處有助我們更了解對方。她說:「要設法接受對方的想法,而不是強迫他們接受我們自己的想法,這點十分重要。」這樣,隨著我們熟悉別人多一點,我們可能漸漸發覺對方的品味,甚至對方的口音,並不是我們起初想像的那麼古怪。不要總是說話最多,也不可總要作最後決定。剛相反,要聽聽對方的想法,我們可能從中學到不少有益的東西。真的,頭腦開明的人生活得更充實。

      事情如果純屬個人喜好,我們應該靈活變通,讓別人有自己的選擇。但事情如果涉及服從創造主,我們就應該堅守立場。全能的上帝絕不會寬容所有種類的行為。他對待古代僕人的方式清楚表明這點。

      過度寬容的陷阱

      古代以色列國的大祭司以利是上帝的僕人,卻落入了過度寬容的陷阱裡。以色列人曾經跟上帝締結立約的關係,答應服從上帝的律法。可是,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既貪贓枉法,又犯不道德,對全能者大表不敬。以利雖然精通上帝的律法,卻只是婉轉責備兒子,施行管教過於寬容。他誤以為上帝會寬容罪惡。其實,軟弱跟邪惡,創造主是涇渭分明的。以利的邪惡兒子由於蓄意違反上帝的律法,受到上帝嚴懲,實在罪有應得。——撒母耳記上2:12-17,22-25;3:11-14;4:17。

      在家裡,兒女要是屢次犯過,我們卻視若無睹,這種過度寬容的態度可以為我們帶來多大的悲劇!「用耶和華的管教和思想規正,把他們撫養成人」的確好得多!換句話說,我們自己必須緊守上帝所定的行為準則,同時把這個準則灌輸給兒女。——以弗所書6:4。

      照樣,基督徒會眾不會寬容邪惡。會眾的成員要是慣常犯嚴重的過錯,又不肯悔改,就必須從會眾開除。(哥林多前書5:9-13)可是,在家庭和會眾圈子以外,真基督徒不會設法改變整個社會的架構。

      跟耶和華關係牢固

      不容異己的精神是在充滿憂慮的氣氛下醞釀而成的。不過,我們要是跟上帝享有親密的個人關係,就會有安全感而能夠保持適當的平衡。我們在箴言18:10讀到:「耶和華的名是堅固台;義人奔入便得安穩。」落在我們或我們親者身上的傷害,沒有一樣是創造主不能在他指定的時間內加以抵消的。

      使徒保羅就跟上帝享有親密關係而大大得益。他是個猶太人,名叫掃羅,曾經迫害耶穌基督的門徒,犯了流血罪。可是,他後來成為基督徒,稱為使徒保羅,並且參與全時傳福音的工作。保羅懷著開明的態度,向所有人傳道,包括「希臘人、非希臘人、有智慧的人、不明事理的人」。——羅馬書1:14,15;使徒行傳8:1-3。

      保羅怎樣改變過來呢?就是憑著對聖經有確切的認識,並且對大公無私的創造主愛戴日深。保羅認識上帝是公正的,他審判個別的人,不是根據文化、種族,而是根據這個人怎樣行事為人。不錯,對於上帝,行為才重要。彼得指出:「上帝是不偏心的,無論哪個國族的人,只要畏懼他,行正義,都蒙他悅納。」(使徒行傳10:34,35)全能的上帝是沒有偏見的。世上的領袖卻不同,他們有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蓄意不容異己。

      時移世易

      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約翰·格雷說,寬容「這個美德近年越來越罕見」。不過,這種情況是會改變的。與上帝智慧並行不悖的寬容將要得勝。

      在上帝那將臨的新世界,不容異己的精神必然銷聲匿跡。不容異己的極端情況,例如偏見、武斷,也要銷聲匿跡。世人的思想不再狹隘而使人失去生活的樂趣。到時,比克什米爾河谷美麗得多的樂園,將要在地上出現。——以賽亞書65:17,21-25。

      你期望生活在這樣的新世界嗎?這會是多大的殊榮!叫人多麼振奮!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