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機發展史警醒!1999年 | 3月8日
-
-
飛機發展史
發明家最終怎樣設計出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呢?歸根究底,發明家都不得不從研究真正的飛行高手——雀鳥——入手。德國工程師奧托·利林塔爾,曾一度仔細觀察鸛鳥的飛行習性,還在1889年出版了《雀鳥飛行——航空學的基礎》。兩年後,利林塔爾就自製了第一架結構簡單的滑翔機。可是,利林塔爾進行過大約兩千次滑翔飛行後,在1896年一次駕駛單翼滑翔機時不幸意外身亡。之後,法國出生的美裔工程師奧克塔夫·夏尼特,把利林塔爾的設計加以改良,發展出雙翼滑翔機,標誌人類在設計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方面又跨進另一大步。
接踵而來的就是萊特兄弟了。奧維爾和威爾伯·萊特本是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的自行車製造商。1900年,兩兄弟以利林塔爾和夏尼特的設計為基礎,展開滑翔飛行試驗。隨後三年,萊特兄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反覆地作了多次實驗飛行。他們的新發明配備風洞裝置;第一個風洞更是用洗衣粉盒子做的。萊特兄弟首次作動力飛行時,自製了一副具四個氣缸、十二匹馬力的引擎,裝在新飛機的下層機翼上。引擎驅動兩個木製的螺旋槳,而螺旋槳則分別置於飛機後舵的兩端。
1903年12月14日,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首次從木製的跑道升空,在半空中停留了三秒半!三日後,兩兄弟再度出動。這次,飛機在空中盤旋了接近整整一分鐘,還飛行了260米。萊特兄弟終於成功了。a
出乎意料的是,這項劃時代的創舉當時竟沒引起多少人的注意。1906年1月,《紐約時報》終於登載了萊特兄弟的故事。然而,文章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萊特兄弟在高度保密之下發明了自己的「飛行器」,1903年「在空中飛行方面弄出一點成績來」。其實,奧維爾在作過歷史性飛行後的那個晚上,已經向父親發了電報,請他趕快通知新聞界,好把消息公諸於世。可是,當時美國只有三份報章願意刊登這則新聞。
飛行器無利可圖?
在航空技術發展初期,一般人對航空事業的前景都不甚看好。即使赫赫有名的飛行先驅夏尼特,也曾在1910年揚言:「有見識的專家認為,飛行器根本無利可圖。畢竟,飛行器的載量有限,現在如是,將來亦然,是不可能作載客或運貨之用的。」
話雖如此,萊特兄弟作過處女飛行後,航空技術在接著的日子進展神速。不出五年,萊特兄弟就建造了一架雙人的雙翼飛機,時速71公里,離地面43米飛行。1911年,有人作了首次橫越美國大陸的飛行:從紐約飛到加利福尼亞,歷時約49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的時速更由100公里進至230公里以上,而飛行高度也旋即增至9000米。
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在航空技術方面不斷刷新記錄,常常成為報章熱門的頭條新聞。1923年,兩個美國軍官花了少於27小時,進行首次橫跨大陸的不停航飛行。四年後,飛行員林白單槍匹馬,從紐約直飛巴黎,全程歷時33小時20分鐘,因而一舉成名。
與此同時,新興的民用航空公司也開始想法子招攬生意。到了1939年底,美國的航空事業已經相當蓬勃,每年運載接近三百萬名乘客。在30年代下半期,標準的民用客機是DC-3型,載客量21人,時速只有270公里。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用航空飛機已把載客量大大提升,馬力也更為強勁,時速超過480公里。1952年,英國的渦輪噴氣式民用飛機開始投入服務。1970年,像載客量達400人的波音747一類的珍寶型噴氣式客機也正式面世了。
1976年,航空技術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當時,英法兩國的工程師共同研製出機翼呈三角形的協和式噴氣客機,能載客100人,時速逾2300公里,即音速的兩倍。不過,這類超音速客機經營成本高昂,因此還未能普及使用。
改變了世界的發展方向
即使你從沒有坐過飛機,高速發展的航空技術也大概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你的生活。環球的空運事業發達;人們吃的穿的,家裡或工作用的東西,往往都是藉助飛機橫跨大陸或甚至越洋運送而至。憑著空郵服務,信件、包裹不一會兒就送到身處異地的人的手上,而商業世界則依賴往來飛行的信使,好日復一日地進行貿易活動。全賴空運,人們才購買得到若干貨品,享有某些服務,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品的價錢自然也受空運的成本影響。
除此之外,航空技術也令人類社會起了不少轉變。毫無疑問,多虧有航空事業,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只要負擔得來,就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飛到幾乎世上任何角落去。消息迅速傳播,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大大拉近。
進步的代價
不過,在這一切有利發展的背後,人不得不付出代價。隨著航空交通越來越繁忙,有些人擔心飛行旅程會變得越來越不安全。每年,私人或民航飛機失事的事件時有所聞,而且往往奪去不少人的性命。《財富》雜誌說:「由於行內競爭激烈,許多航空公司已不再採取以往一直沿用的特別安全措施。其實,它們是可以把額外成本轉嫁到顧客身上的。」雜誌還報導,負責確保美國航運安全的聯邦航空局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撥款不足,人手短缺,管理欠佳」。
此外,航空交通日益繁忙,空氣和噪聲污染隨之增加,也令越來越多環保人士大感不安。《航空和空間技術週刊》說:「在世界民用航空方面,(噪聲污染)是相當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之一。」
不但這樣,機群開始老化的情況也使問題雪上加霜。1990年,每四架美國飛機當中,就有一架是使用了超過二十年的。另外,三分之一的飛機的使用時間,更超出了製造商為飛機預定的「安全使用年限」。
因此,航空工程師正面對一項艱巨的任務:在成本上漲、人們環保意識日增的情況下,設計出載客量更大、安全度更高而造價又划算的飛機。
有些人已想出一些降低成本的方法。吉姆·埃里克森在《亞洲新聞》中寫道,英法兩國共同組成的航天小組和英國的航天學會,正計劃設計一種新式飛機,載客量預期可高達三百人,並且以音速兩倍的速度飛行。由於載客量大,乘客的平均成本和耗費的燃料會相應減少。另外,為了解決不少機場過度擁擠的問題,一些有遠見的工業家建議開創新紀元,使用載客量為100人的巨型直升機,作短途旅程之用。這些工業家相信,現在由機翼固定的飛機運載的短途旅客,日後很可能改乘這類飛行交通工具,從而大大減少現行飛機的使用量。
在未來的日子,巨型直升機和超音速客機能真正解決航空工業的燃眉之急嗎?讓我們在人類不斷「開拓天空」之際,繼續拭目以待吧!
[腳注]
a 有些人聲稱,僑居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德國人古斯塔夫·魏斯科普夫,早在1901年就已駕駛自己發明的飛機,在空中飛行。可是,人們卻找不著圖片加以證實。
-
-
坐飛機有多安全?警醒!1999年 | 3月8日
-
-
坐飛機有多安全?
每年,全球約有五十萬人死於交通意外。可是,以1996年來說,死於空難的人卻只有1945人。1997年,這個數字更下降至1226人。根據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所持的統計數字,「噴氣式客機在每一百萬次飛行中,失事的次數少於兩次」。
不過,空難事件總是惹人注目,給人絮絮而談;對每天死於交通意外的人,人們卻屢見不鮮而無動於衷。在美國,一般人認為只有乘搭公共汽車是比坐飛機稍為安全一點的。
但是,為什麼坐飛機一般比坐汽車更安全呢?一個明顯的理由是,飛機不像陸上的交通工具般近距離行駛。另一個原因是,絕大部分的機組人員都受過嚴格訓練,對分內職責具很高的專業水平。一般來說,波音747客機的機長都是五十來歲,約有三十年飛行經驗的。保障飛行安全是所有機組人員的首務。畢竟,在客機航行時,他們的生命安危跟其他乘客是分不開的。
駕駛艙的安全設備
你要是仔細看看客機駕駛艙內的設備,就會發現有兩副一模一樣的主要儀器和控制按鈕裝置:左邊的一副由機長操作,右邊的一副則是為副機長而設的。a據《空中旅客手冊》說:「[這樣,]如果其中一個機長突然倒下來,另一個機長仍可以代為駕駛,以確保飛行安全。航行期間,兩個機長也可以互相操控對方的儀器,以求肯定兩個控制板發出相同的指示。不過,機長發生事故的機會其實是很低的。」
另一個保障駕駛艙內一切運作正常的方法是,機長和副機長一般會享用不同的膳食。為什麼呢?這樣,萬一其中一個食物中毒,另一個仍可以維持飛行。不過,這樣的情形也並不常見。
為了確保機長能完全控制像襟翼、起落架或制動器一類等可活動的部分,「一般客機都設有兩個或以上的液壓系統,以備不時之需」。今天,飛機大都配備兩個或甚至三個相同的系統。這是保障飛行安全的常規做法。
飛行安全須知
任何乘客都可以採取下列簡單的預防措施:閱讀教人應付緊急情況的指示卡,仔細聆聽服務員在飛行前陳述保障安全的各個程序。找著自己的座位後,看看最接近的緊急出口在哪兒。情勢緊急時,要聽從服務員的指示。服務員全都受過嚴格訓練,曉得怎樣應付突發事故。服務員一旦發出指示,乘客就要迅速按之行動,別再記掛身外物。生命誠然比物質資財寶貴得多呢。
今天,飛機一般都在雲層上飛行而得以避開惡劣的天氣,因此長途飛行大都十分暢順,大部分旅客也不會受暈機所苦。如果機長預料飛機即將遇上氣流,就會預先忠告乘客繫上安全帶,以確保自身安全。
乘客還可以採取別的措施,使旅程更加安全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大部分都不能接受這樣的調整。什麼調整呢?就是座椅的方向不再朝向前方,而是朝往後方!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如果飛機突然減速,椅子的靠背就可以支撐著乘客的身子,增加乘客的安全度。其實,一般汽車的安全帶都不只圍著乘客的腹部,還有另一條是從肩頭拉到腰間的。因此,飛機座椅上纏著腹部的帶子相形之下就顯得有點不足了。可是,旅客總是喜歡向前看,好知道自己正飛往哪兒去,而不是回頭張望到過的地方!
害怕坐飛機?
據估計,在美國的成年人當中,每六個就有一個是害怕坐飛機的。不但這樣,有些人更患上飛行恐懼症,也就是對飛行怕得要死,以致出現各種異常反應。有什麼辦法可以緩和這種不安的情緒呢?
如果人對飛行加深認識,就無疑可以大大減少這方面的焦慮。每年,在全球接近一萬個機場,約有一萬五千架飛機往來穿梭,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把乘客平平安安地送到目的地去。這些安全抵達目的地的乘客,每年達十二億人。「據倫敦的勞埃德[保險]公司說,坐飛機比坐汽車安全25倍。」
如果你對飛機望而生畏,就該讀讀關於飛行、飛機或訓練飛機駕駛員一類的書。這樣,你就知道飛機駕駛員都受過嚴格訓練,駕駛飛機前也得在睡眠時間和喝酒方面嚴守限制,和給抽樣作藥物試驗。此外,為了測試駕駛員應付緊急情況的能力,駕駛員每六個月就得參與一次模擬的飛行試驗。這類模擬試驗相當逼真,有些駕駛員接受測試後更「渾身發抖,大汗淋漓」。如果駕駛員測試不及格,就可能給吊銷民航駕駛執照。
對飛機駕駛員的各種要求,遠比陸上交通工具的司機嚴格。因此,你對飛機和駕駛員認識越深,信心也就越大。
到機場跑一趟也會有所幫助。留意旅客必經的程序,看看他們的反應怎樣。你會發現,大部分旅客從飛機下來時,跟從公共汽車下來無異。對這些旅客來說,乘坐飛機早就成了家常便飯,沒什麼大不了。另外,你也可以實地觀察一下飛機起飛、著陸。試試了解多一點事實,你就會賞識氣體動力學原理的奇妙;這些原理使飛行既可行又安全。
你鼓起勇氣坐第一次飛機時,大可以告訴機艙服務員,你從沒有坐過飛機,所以也許會有點緊張。專業的服務員會曉得教你一些自我鬆弛的方法,並且增加你對飛行運作的信心。要試著盡量放鬆一點。如果機長宣布乘客可以在機艙內自由走動,你就不妨站起來,在機艙內走個圈兒。這樣,你大概就能克服對飛行的莫名恐懼了!
[腳注]
a 一般客機停泊後,不管乘客是想參觀駕駛艙,還是渴望就飛行提出問題,機長都無任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