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巴弗提——腓立比人派來的使者守望台1996年 | 8月15日
-
-
我們雖不知道事情的所有細節,但我們可以料到,以巴弗提抵達羅馬時已經筋疲力竭。他可能沿著埃納提亞大道,穿過馬其頓,然後橫渡阿得里亞海,來到意大利半島的「後跟」,接著走亞壁古道前往羅馬。這段叫人疲累的旅程(單程1200公里)可能要走個多月才行。——參看第29頁附框。
-
-
以巴弗提——腓立比人派來的使者守望台1996年 | 8月15日
-
-
旅途上的種種不便
今天,如果我們像以巴弗提一樣,要往返歐洲兩個大城市也許沒有什麼困難。只要乘坐噴射客機一兩小時,就可以抵達。在第一世紀,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那些日子,人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是件不容易的事。旅客一天大約可走30至35公里,但他同時要面對惡劣天氣以及其他種種的危險,包括「強盜」的危險在內。——哥林多後書11:26。
關於停留過夜的地方和糧食供應又怎樣?
歷史家米凱蘭杰洛·卡賈諾·德·阿塞韋多指出,在羅馬的公路上,「有驛站、驛站式的客店、倉庫、畜舍,和員工宿舍;在兩個驛站之間,有多個休歇的地方或停留地,給人換馬和更換交通工具,或購買所需的物品」。這些客店都是聲名狼藉的地方,社會上最低層的人經常前來光顧。客店老闆不但會搶劫旅客的財物,同時不惜為了增加收入而蓄妓。拉丁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評論,任何被迫住進這類客店的人都可能發覺,「鄰床的人是個殺手;在一起的人有船夫、盜賊、在逃的奴隸,還有劊子手和造棺材的人,……人人共用一個杯子;沒有人可以有自己的床,也不能跟其他人分開進食」。古代其他作家則埋怨食水不潔、房間太擠、骯髒、潮濕、滿是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