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結構的發展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
周遊監督強化各會眾
由於周遊監督所作的服務,組織的連繫進一步受到強化。在第一世紀,使徒保羅以傑出的方式從事這樣的活動。有時其他弟兄,諸如巴拿巴、提摩太和提多,也參與其事。(使徒行傳15:36;腓立比書2:19,20;提多書1:4,5)他們都是熱心的傳福音者。除此之外,他們藉著發表演說鼓勵各地的會眾。有時有些可能影響到會眾團結的爭論發生,他們就將問題交給中央的治理機構去處理。然後,負責的弟兄「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結果如何呢?「於是[各會眾]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使徒行傳15:1-16:5;哥林多後書11:28。
在1870年代,羅素弟兄已開始探訪各群聖經研究者。受到探訪的有時是只有兩三個人的小群,有時則是人數較多的群體,目的是要在靈性上造就他們。在1880年代,其他幾位弟兄也參與這件工作。後來,在1894年,社方作了安排派出具備充分資格的講者,更經常地通過探訪去幫助各地的聖經研究者,以求加深他們對真理的認識和體會,並使他們更緊密地團結起來。
若是可能,講者會花一天或幾天的時間探訪一個小組,作一兩個公眾演講;然後,他會探訪人數較少的群體和個別的人,與他們討論上帝話語中較深的道理。社方設法每年兩次探訪美國和加拿大的每個小組,雖然通常並不是由同一位弟兄作探訪。在揀選周遊的講者時,社方所著重的是虛心、謙遜,對真理的清楚了解以及忠貞地緊守真理,並且有能力以清晰的方式將真理傳授給別人。這些人所從事的並不是受薪的工作。他們只是由當地弟兄提供膳食和住宿,然後社方幫補他們若干必需的車馬費。他們以朝聖者的名稱為人所知。
社方派出的周遊代表,有許多都深受他們幫助的人所敬愛。加拿大籍的A.H.麥克米倫以熱心著稱;對他來說,上帝的話語彷彿「燒著的火」一般。(耶利米書20:9)他覺得自己不得不向人談及上帝的真理,而他亦實際這樣行。他不但在加拿大,同時也在美國許多地方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向聽眾發表演說。另一位朝聖者,威廉·赫西,則由於特別留意年輕人而深受弟兄喜愛。他的禱告也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其中反映出的屬靈深度使老幼的心都大受感動。
在早期的日子,對朝聖者來說,來往各地殊不容易。例如,為了探訪美國俄勒岡州克拉馬斯福爾斯附近的一個小組,愛德華·布尼森首先乘搭火車,然後在晚上轉乘驛馬車,最後乘搭四輪馬車,一簸一盪地抵達群山中的農場,在那裡與弟兄會合。他們聚集之後,次日清晨,一位弟兄借給他一匹馬,讓他騎到100公里外最鄰近的火車站,以便前往下一個探訪地點。這樣的生活無疑相當艱苦,但周遊監督們所作的努力卻帶來了美好的結果。耶和華的百姓受到強化,他們對上帝話語的了解也得以保持一致。即使他們散布在許多不同地區,彼此的關係卻更為緊密。
1926年,盧述福弟兄開始落實若干安排,使朝聖者的工作從僅是作周遊的講者轉變為作周遊的監督,並且致力於促進各群會眾所從事的外勤服務。為了強調他們的新責任,社方在1928年將他們稱為區域服務指導員。他們與當地的弟兄並肩工作,在外勤服務方面提供個人的教導。當時他們能夠大約每年一次探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每群會眾,同時也與各地尚未組織起來從事傳道工作的個別分子和小組保持聯絡。
在隨後多年間,周遊監督的工作經歷多次調整。a1938年,會眾裡所有僕人均開始以神治方式受到任命,探訪的工作亦大為加強。在接著幾年,這些監督每隔一定時間便探訪各群會眾,從而有機會對每個受任命的僕人施行個人的訓練,並且在外勤服務上給所有人更大的幫助。1942年,在社方再次派出周遊監督前往探訪各群會眾之前,他們受到嚴格的訓練;結果,他們的工作能夠以更一致的方式執行。他們所作的探訪時間頗短(由一日至三日不等,視乎會眾人數多寡而定)。在探訪期間,他們查閱會眾的各項記錄,與所有僕人會商,提出所需的勸告,對會眾發表一個或多個演講,並且帶頭從事外勤服務。1946年,探訪的時間增至每群會眾一星期。
1938年,探訪會眾的安排由擔任新角色的區域僕人加以補足。這位僕人探訪一個範圍較大的區域,每隔相當時候便與每個在帶(環)中探訪會眾的弟兄一同工作一個星期。探訪期間,他在大會裡擔任節目,而隸屬於該帶的所有會眾均參加這個大會。b這項安排對弟兄們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並且定時提供機會給新的門徒受浸。
「喜愛傳道工作的人」
在1936年開始參與這項服務的人之一是約翰·布夫,他後來在1974年成為治理機構的成員。當時布夫奉召去見負責的弟兄,這位弟兄要看看他是否宜於作周遊監督。弟兄告訴他:「我們所需的並不是善於口才的講者,而是一個喜愛傳道工作的人;這人必須願意在傳道工作上帶頭,並且樂於在聚會裡向人談及傳道工作。」布夫弟兄自1928年以來一直熱心從事先驅服務,由此可見他深愛耶和華的工作;再者,他也憑著所立的榜樣以及鼓勵的言詞,使別人對傳福音的工作熱心大增。
布夫弟兄在1936年3月開始這項服務,所探訪的第一群會眾在賓雪法尼亞州的伊斯頓。他後來寫道:「我通常抵達一個地方,及時參加早上的外勤服務,傍晚與連內的僕人會談,然後與整個連舉行聚會。通常我只花兩天的時間探訪一個連,人數較少的小組則只花一天;有時我在一週之內探訪六個小組。我周而復始地周遊各地。」
兩年後,他在1938年奉派成為區域僕人,每週負責主持一個帶務大會(現今稱為環務大會)。當時弟兄們在某些地區受到很猛烈的逼迫,這些大會有助於強化他們。布夫弟兄回顧這段歲月以及他所照料的各項責任,說:「在審訊進行的一週中[當時我在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一宗牽涉到大約60個見證人的案件中作證人],我在伊利諾伊州喬利埃特的另一宗案件中是被告,但在印第安納州麥迪遜的另一宗案件中則為弟兄辯護。除此之外,我在每個週末更負責主持一個帶務大會。」
這些帶務大會(現今稱為環務大會)在1946年恢復舉行。兩年之後,奉派擔任區務僕人的人之一是凱里·巴伯。在此之前,他作紐約布洛克林伯特利家庭的成員已有25年之久。他負責探訪的第一個區包括美國的整個西部。起初他每週出席一個大會;在一個大會與下一個大會之間,距離大約是1600公里。隨著會眾的數目和人數逐漸增加,各大會之間的距離亦相應減短。時常,在一個城市地區之內有多個環務大會舉行。巴伯弟兄作周遊監督29年之後,在1977年應邀返回世界總部服務,成為治理機構的成員。
在有戰爭進行及遭受猛烈逼迫期間,周遊監督時常冒著喪失自由和生命的危險去照顧弟兄們的靈性福利。在納粹佔領比利時期間,安德烈·沃茲尼亞克繼續探訪各群會眾,並且協助他們獲得書刊的供應。蓋世太保時常緊緊跟蹤他,但卻從未能捉著他。
在1970年代後期,羅得西亞(現稱津巴布韋)的居民生活在恐懼中。當時國內正發生內戰,往來各地極為不便。但耶和華見證人的周遊監督卻證明自己是仁愛的牧者,彷彿弟兄們的「避風所」一般。(以賽亞書32:2)有些周遊監督不得不在曠野地區步行多日。他們攀山越嶺,渡過危險的河流,晚上時常要在戶外露宿。他們忍受這一切艱辛,目的是要探訪位於孤立地區的會眾和傳道員,鼓勵他們在信仰上保持堅定。這些監督之一是艾賽亞·馬科利;有一次,在政府軍和「自由戰士」的交火中,他幾乎被流彈所殺。
其他的周遊監督則多年來往來世界各國為組織服務。守望台社的社長時常前往其他國家,視察組織的需要及在大會發表演說。這些探訪發揮很大效力,使世界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深深意識到他們是一個國際的弟兄團體。諾爾弟兄特別經常從事這項活動,探訪每個分社和海外傳道員之家。隨著組織逐漸擴展,社方將世界分為十個國際地帶。從1956年1月1日開始,具備資格的弟兄在社長指揮之下開始參與這項探訪服務,使這些地區能夠受到經常的照顧。這些帶務探訪現今在治理機構的服務委員會指揮之下執行,繼續對普世的團結及整個組織的進步作出很大貢獻。
-
-
組織結構的發展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
[第224,225頁的圖片]
周遊監督——數千位中的一小部分
加拿大,1905-33年
英國,1920-32年
芬蘭,1921-26年,1947-70年
美國,1907-15年
周遊探訪各會眾——
格陵蘭島
委內瑞拉
萊索托
墨西哥
祕魯
塞拉利昂
納米比亞的活動房屋
與日本的當地見證人一起參加外勤服務
與德國當地會眾的長老舉行會議
在夏威夷向先驅們提出切合實際的勸告
在法國的一群會眾裡施行教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