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宗教真的能團結全人類?
    守望台2005年 | 1月1日
    • 宗教真的能團結全人類?

      「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9)這是許多宗教所推崇的行為準則。如果這些宗教真的能夠教導信徒愛人如己,而且成效顯著,他們的信眾就會同心同德,不分你我。可是,你見到的情形是這樣的嗎?宗教能否促進團結呢?德國最近用了這樣一個問題做調查:「你認為宗教使人類團結合一,還是叫人類四分五裂?」結果顯示,有百分之22的人認為宗教使人類團結合一,百分之52則認為宗教叫人類四分五裂。在你的國家,人們對宗教的感覺也可能差不多,大都認為宗教不能使人團結。

      為何有這麼多人不相信宗教能團結全人類呢?也許是因為宗教以往劣跡昭彰。宗教非但沒有促進團結,反而常常導致社會分裂。有時候,宗教更被人當作幌子,用以掩蓋令人髮指的暴行。請看看過去100年間的一些事例。

      受宗教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爾幹半島上的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互相殘殺。克羅地亞人信奉天主教,塞爾維亞人信奉東正教,雙方都聲稱跟隨耶穌,但都沒有遵從耶穌的教導去愛人如己。正如一位研究人員指出,雙方的衝突導致了「一場極其殘暴、駭人聽聞的平民大屠殺」。慘遭殺害的男女老幼超過50萬,叫舉世為之震驚。

      1947年,印度次大陸約有4億居民,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大都是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和錫克教徒。這一年巴基斯坦脫離印度,成為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印巴兩國發生了一連串的宗教大屠殺,兩國都有成千上萬的難民被人焚燒、毆打、折磨、槍擊而死。

      上述事例已經叫人深感不安,本世紀初的恐怖活動又令我們大受威脅。今天,恐怖活動使全球都處於警戒狀態,而許多恐怖組織都自稱有宗教背景。在人們看來,宗教並沒有使人和睦共處,反倒常常與暴力和分裂有關。難怪德國新聞雜誌《焦點》將世界各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佛教、道教、儒教(孔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比作火藥了。

      宗教內訌

      一些宗教彼此開戰,另一些宗教則內訌不斷。譬如,近年來一般教會因教義問題而爭辯不休,各自為政。教士和信徒紛紛提出疑問:聖經贊成節育和墮胎嗎?可否任命女子為牧師?教會應當如何看待同性戀?宗教應當支持戰爭嗎?許多人看到這種混亂狀況,不禁自忖:「如果一個宗教連內部團結都做不到,又怎能使全人類團結合一呢?」

      顯然,一般宗教都不能促進團結。不過,是否所有宗教都派別林立、四分五裂呢?有沒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宗教,能使全人類團結合一呢?

      [第3頁的圖片]

      1947年,在印度的宗教衝突中受傷的警察

      [鳴謝]

      Photo by Keystone/Getty Images

  • 因愛戴上帝而團結起來
    守望台2005年 | 1月1日
    • 因愛戴上帝而團結起來

      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會眾成立時,一個顯著的特色是:雖然成員背景各異,卻團結一致地崇拜真神。他們分別來自亞洲、歐洲和非洲,來自社會不同的階層:有祭司、官兵,有奴隸、難民,有工匠、商人,還有稅官、醫生。會眾裡有猶太人也有外邦人。許多人曾經耽於淫亂、同性戀、醉酒、偷竊、敲詐等醜行。不過,他們已經改過自新,成為基督徒,由於信仰而團結合一了。

      公元1世紀的基督教能夠使不同背景的人團結一致。原因何在?他們為何能夠與弟兄甚至一般人都和睦共處?他們為何沒有捲入叛亂和衝突之中?早期的基督教為何與今日各大宗教迥然有別?

      精誠團結的緣由

      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能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愛戴上帝。這些基督徒明白,他們的首要義務是全心、全意、全智愛真神耶和華。以使徒彼得為例,他本是猶太人,與外邦人素無來往,卻接到指示去造訪一個外邦人。他甘心樂意地遵從指示,主要是因為愛耶和華。彼得和其他早期的基督徒確切地認識上帝的品格和好惡,因而跟上帝享有親密的關係。後來,早期的基督徒都認識到,耶和華的旨意是要他們「想法相同,意念一致」。(哥林多前書1:10;馬太福音22:37;使徒行傳10:1-35)

      早期的基督徒精誠團結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信從耶穌基督,立志緊緊跟隨他的腳蹤走。耶穌曾經囑咐他們:「[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要是彼此相愛,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這種愛不該流於表面,而該富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信徒們遵守這條誡命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耶穌為信從他的人向天父禱告說:「[求你]使他們全都合一,正如父親你跟我聯合,我跟你聯合,他們也跟我們聯合」。(約翰福音17:20,21;彼得前書2:21)

      耶和華將他的聖靈,即他發出的動力,傾注在他真正的僕人身上,從而促進他們之間的團結。靠著聖靈的幫助,所有會眾得以明白聖經的道理,對聖經有了一致的理解。崇拜耶和華的人都宣揚同一的信息:耶和華的名會通過上帝的彌賽亞王國彰顯為聖,這個王國政府會從天上統治全人類。早期的基督徒清楚知道他們「不屬於這個世界」,必須堅守這個立場。所以,每當有民間叛亂或武裝衝突發生,他們總是保持中立,並盡力跟所有人和睦相處。(約翰福音14:26;18:36;馬太福音6:9,10;使徒行傳2:1-4;羅馬書12:17-21)

      所有信徒都覺得有義務要促進會眾的團結。他們怎樣履行這個義務呢?就是時刻留意自己的為人,力求按照聖經原則行事。因此,使徒保羅寫信勉勵基督徒要「除掉舊品格」,棄絕「你們以往的行為」,並且「穿上新品格」。(以弗所書4:22-32)

      保持團結和睦

      當然,1世紀的基督徒並非完人,彼此之間也曾發生過問題,使他們的團結受到了考驗。使徒行傳6:1-6就提到,說希臘語和說希伯來語的猶太裔基督徒之間所起的紛爭,因為說希臘語的猶太人覺得受到歧視。使徒們一知道這件事,就立刻秉公處理。後來,基督徒會眾又為了一個教義的問題爭論起來,這個問題牽涉到非猶太人對上帝的義務。使徒和長老根據聖經原則作出了決議,各地會眾也都一致接受。(使徒行傳15:1-29)

      這些事例表明,1世紀的基督徒雖然意見有分歧,卻不會造成族裔之間的不和,也不會在教義上固執己見而分門結黨。為什麼?因為他們深愛耶和華,信從耶穌基督,彼此表現自我犧牲的愛,接受聖靈的指引,對聖經的道理有一致的理解,並且甘願改惡從善。這種種因素匯合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早期的基督徒精誠團結、和睦共處。

      現代也有團結合一的崇拜

      現代的基督徒也能像1世紀的基督徒那樣團結合一地崇拜上帝嗎?上述因素仍能使同一信仰的人團結起來,並且跟萬國萬族的人和睦共處嗎?能的!耶和華見證人遍布230多個國家、地區和島嶼,大家親如兄弟,同心同德地崇拜真神。他們跟1世紀的基督徒一樣,都是基於同樣的因素團結合一的。

      耶和華見證人之所以能夠同心同德,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們深愛耶和華上帝。無論情勢怎樣,他們都對上帝忠貞不渝,並且對耶穌和他的教導懷具信心。耶和華見證人彼此相愛,甚至不惜為弟兄捨命。在環球各地,他們都積極傳講上帝的王國,宣揚同一的好消息。他們樂於跟不同宗教、族裔、國籍、社會階層的人談論這個王國。耶和華見證人也在世事上保持中立,因而能夠抵抗政治、文化、社會、商業各方面的壓力。在這些壓力之下,人類社會已四分五裂。有鑑於此,所有見證人都努力按照聖經的標準行事為人,盡自己的義務去促進團結和睦。

      團結的氣氛吸引人歸附真神

      耶和華見證人精誠團結,常常引起外人的矚目。就以伊爾莎a為例,她曾經是德國一家女修道院的修女。是什麼吸引她加入見證人的行列?伊爾莎說:「我從未遇見過比他們更好的人。他們從不參戰,從不傷害別人,只想幫助人在上帝王國治下的樂園裡幸福快樂地生活。」

      還有京特,他是德國人,曾參軍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部隊駐扎在法國。一天,有個基督新教的牧師為京特所在部隊主持宗教儀式,禱告祈求上帝賜福給他們,保護他們,好使他們節節勝利。儀式過後,京特值勤放哨。他從望遠鏡看到戰線另一邊的敵軍也在舉行宗教儀式,主持的是一位教士。京特後來說:「顯然,那位教士也在禱告祈求上帝賜福給他們,保護他們,好使他們節節勝利。我真不明白,宣稱相信基督的教會怎麼可能在同一場戰爭中分別支持敵對雙方。」這些景象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裡。後來,京特接觸到從不參戰的耶和華見證人,也成為這個國際弟兄團體的一員。

      阿肖克和菲瑪曾經隸屬一個東方宗教,在家裡供著一個神龕。家人得了重病後,他們覺得有必要重新檢討自己的宗教信仰。後來,阿肖克和菲瑪跟耶和華見證人討論上帝的話語。聖經的教誨打動了他們的心。見證人當中愛心洋溢,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他們夫婦倆都熱心宣揚耶和華王國的好消息。

      京特、阿肖克和菲瑪都跟世界各地的幾百萬耶和華見證人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他們相信聖經的應許必定實現。不久,所有順服的人都會跟耶和華見證人一樣,基於同樣的理由,團結合一地崇拜上帝。到那時,再不會有人打著宗教的旗號殘害無辜,挑動紛爭,製造分裂。全人類都會同心同德,崇拜真神耶和華。(啟示錄21:4,5)

      [腳注]

      a 文中有些人名已更改。

      [第4,5頁的圖片]

      儘管背景各異,早期基督徒卻團結一致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