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王國不屬於這個世界守望台2018年(研讀版) | 6月
-
-
我的王國不屬於這個世界
我要給真理作見證,我是為這件事來到世上的。——約翰福音18:37
1,2.(甲)為什麼世界變得分崩離析?(乙)本篇課文會討論哪三個問題?
一位南歐的姐妹回想過去,說:「我從小看到很多不公正的事,所以我完全不信任政府,而是支持被許多人視為偏激的思想。我還跟一個恐怖分子交往了很多年。」一位南非的弟兄以前也認為採取暴力行動是合理的,他說:「我認為自己的部族是最優秀的。我加入了一個政黨,他們指使我們用長矛殺害其他政黨的人,就算對方是我的族人也不例外。」另外,一位中歐的姐妹說:「我曾經對人有很深的偏見,只要對方是來自另一個國家或是跟我的宗教不同,我就很討厭他們。」
2 就像這三位弟兄姐妹以往的看法,今天越來越多人有這樣不良的思想態度。例如,很多人以暴力的行動爭取獨立,政治上的分歧也越來越明顯。在一些國家,仇視外國人的情況日趨惡化。如同聖經的預言指出,到了最後的日子,人與人之間「不願意達成協議」的情形會很常見。(提摩太後書3:1,3)在這個分崩離析的世界裡,基督徒怎樣保持團結呢?我們可以從耶穌的榜樣學到很多,他也曾面對政治動盪不安的情況。這篇課文會討論三個問題:為什麼耶穌拒絕參與任何獨立運動?耶穌怎樣表明上帝的僕人在政治上保持中立非常重要?耶穌怎樣幫助我們看出,用暴力的手段來對抗別人是不對的?
耶穌對獨立運動的態度
3,4.(甲)在耶穌的日子,許多猶太人在政治上有什麼期待?(乙)猶太人的期望對耶穌的門徒有什麼影響?
3 耶穌向許多猶太人傳道,這些人很希望能脫離羅馬的統治。在1世紀,奮銳黨也就是猶太民族主義的狂熱分子,一心挑動民眾反抗的情緒。許多奮銳黨員跟從加利利人猶大,他是假彌賽亞,迷惑了許多人。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談到這個猶大時,說他「煽動同胞造反,指責同胞……同意納稅給羅馬人,實在是懦夫的行為」。後來,羅馬人處決了猶大。(使徒行傳5:37)有些奮銳黨員甚至以暴力手段來達到目的。
4 其他猶太人雖然沒有像狂熱分子那樣激進,但他們很期待彌賽亞能夠成為政治領袖。猶太人期望彌賽亞來到時,能夠使以色列國族脫離羅馬的統治。(路加福音2:38;3:15)當時許多人相信彌賽亞會在地上建立王國,這樣數百萬分散各地的猶太人就能重回故土。施浸者約翰曾派門徒去問耶穌:「你就是『那位要來的』嗎?還是我們要期待另一位呢?」(馬太福音11:2,3)約翰很可能想知道,是否還有另一位領袖會來實現猶太人的心願。另外,有兩個門徒在前往以馬烏斯的路上碰到復活的耶穌,他們也以為彌賽亞會拯救以色列。(請讀路加福音24:21)後來,使徒聚在一起時,有人也問復活的耶穌:「主啊,你要在這個時候為以色列復興王國嗎?」(使徒行傳1:6)
5.(甲)為什麼加利利的民眾希望耶穌做他們的王?(乙)耶穌怎樣糾正他們的看法?
5 由於人們對於彌賽亞有這樣的期望,難怪加利利的民眾會希望耶穌做他們的王。他們認為耶穌是最適合做領袖的人選,因為他的演說十分出色,他還能醫治病人並提供人所需的食物。耶穌餵飽大約5000位男子後,察覺到群眾的想法,聖經說:「耶穌知道他們要來拉住他,叫他作王,就再次獨自退到山上去了。」(約翰福音6:10-15)事情過後的隔天,群眾的熱情可能消退了一些,耶穌在加利利海的另一邊向群眾解釋,他的工作是為以色列國族帶來屬靈方面的益處,而不是物質方面的,所以耶穌對群眾說:「你們不要為了必壞的食物工作,倒要為了那長存而帶來永生的食物工作。」(約翰福音6:25-27)
6.耶穌怎樣清楚表明自己不會在地上追求政治權力?(見課文開頭的圖片)
6 耶穌在犧牲生命前不久,知道有些門徒期望他在耶路撒冷建立王國,所以他用了銀元的比喻來糾正門徒的想法。耶穌就是比喻中的「貴族」,會到遠方一段很長的時間。(路加福音19:11-13,15)在另一個場合裡,耶穌表明自己在羅馬的統治下保持中立。本丟·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約翰福音18:33)他這樣問很可能是因為擔心耶穌會使政局動盪。耶穌回答說:「我的王國不屬於這個世界。」(約翰福音18:36)耶穌不參與政治,因為他的王國會在天上建立。他告訴彼拉多自己來到地上是「要給真理作見證」。(請讀約翰福音18:37)
你會專注於世上的難題還是上帝的王國呢?(見第7段)
7.為什麼在思想上保持中立並不容易?
7 我們要是像耶穌一樣,清楚耶和華交託的工作是什麼,就不會支持獨立運動,連在心裡也不會。不過,要這樣做並不容易。一位探訪會眾的弟兄說:「在我們的地區裡,人們的思想越來越偏激,民族意識盛行,許多人都認為獨立運動能改善他們的生活。還好弟兄都專注於傳講王國的好消息,所以能維繫基督徒的團結。弟兄姐妹都等候上帝解決難題和不公的事。」
耶穌怎樣面對政治議題
8.1世紀的猶太人有什麼重擔?
8 不公的事往往是政治對立的導火線。在耶穌的時代,徵稅是一個熱門的政治議題。先前提到加利利人猶大反叛的行動,其實跟戶口登記有關,這個登記安排是為了確保人民繳稅給羅馬政府。在耶穌的日子,人民需要繳納不同的稅,例如貨物、土地和房屋稅。收稅人貪腐的行為也加重了民眾的負擔。收稅人可以出價購買徵收的權力,並且從收取的稅項中賺取利潤。耶利哥的稅務長撒該會那麼富有,就是因為他敲詐民眾。(路加福音19:2,8)當時很多收稅人可能都像撒該一樣謀取不當的利益。
9,10.(甲)耶穌的敵人怎樣利用政治議題來陷害耶穌?(乙)我們從耶穌的回答學到什麼?(見課文開頭的圖片)
9 耶穌的敵人想利用徵稅的議題來陷害耶穌。當時受羅馬統治的人民需要繳納一銀元的「人頭稅」。(請讀馬太福音22:16-18)猶太人對人頭稅很反感,因為繳納人頭稅就是承認自己臣服於羅馬的統治。「希律的黨徒」想通過納稅的問題找出耶穌的把柄,因為要是耶穌拒絕繳納,他們就可以指控耶穌反叛政府。另外,他們認為要是耶穌表明納稅是必要的,一些跟隨耶穌的人就可能不再支持他。
10 耶穌很謹慎,在徵稅議題上保持中立,他說:「凱撒之物要還給凱撒,上帝之物要還給上帝。」(馬太福音22:21)耶穌當然清楚當時收稅人貪腐的行為,但是他不想讓人模糊焦點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就是上帝的王國才能真正解決難題。耶穌為門徒立下榜樣,即使某個政治理念看來很有道理,基督徒也不該參與政治議題,反而會等候上帝的王國,相信上帝會主持公道。基督徒會保持中立,對於不公正的事不會表達個人意見,也不會加以批評。(馬太福音6:33)
11.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別人消除偏見?
11 許多耶和華見證人曾經有很強烈的政治觀點,不過他們都成功地調整了自己的看法。一位英國的姐妹說:「我在大學時修了社會學的課,結果我變得很偏激。我很想為黑人同胞爭取權利,因為我們經歷了許多不公的事。雖然我常常講贏別人,但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當時我還沒有看出,人需要從心裡消除造成種族偏見的想法。我學習聖經後,才了解到改變想法該從自己做起。一位白人姐妹很有耐心,她幫助我漸漸調整觀點。現在,我在手語會眾做先驅,也繼續學習怎樣幫助各種各樣的人。」
「把劍收回原處」
12.耶穌提醒門徒要提防什麼「酵」?
12 在耶穌的時代,宗教常常和政治有關聯。《生活在基督時代的巴勒斯坦》(英語)提到,猶太人有許多教派,宗教的分歧或多或少與政治理念有關。然而,耶穌囑咐門徒:「要謹慎,當心法利賽派的酵和希律的酵。」(馬可福音8:15)經文談到的希律,很可能是指希律的黨徒。法利賽派則是在政治上支持猶太人的獨立運動。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耶穌也提醒門徒要提防撒都該派。撒都該派的政治立場是維持現狀,因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在羅馬統治下享有一些政治權力。所以,耶穌明確地警告門徒要提防這些人的酵,就是他們的教義或他們所提倡的事。(馬太福音16:6,12)值得留意的是,在群眾想要擁護耶穌作王之後不久,耶穌就提醒門徒不要受到人的看法影響。
13,14.(甲)為什麼說政治和宗教會導致暴力和不公的事?(乙)為什麼暴力手段不能解決不公的事?(見課文開頭的圖片)
13 當宗教和政治關係緊密時,很容易引發暴力行動。耶穌教導門徒必須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因此祭司長和法利賽派計劃要殺害耶穌。他們將耶穌當作政治和宗教的對手,擔心耶穌會危害他們的地位。他們說:「要是由著他這樣,人人都會信從他,羅馬人就會來奪取我們的聖地,除滅我們的民族了。」(約翰福音11:48)因此,大祭司該亞法就策劃要殺害耶穌。(約翰福音11:49-53;18:14)
14 該亞法派士兵乘夜捉拿耶穌。耶穌知道他們的計謀,所以和使徒吃最後的晚餐後,要他們準備一些劍。使徒後來從那兩把劍學到重要的教訓。(路加福音22:36-38)當晚,彼得用劍攻擊了一個來捉拿耶穌的暴徒。彼得會被激怒,也許是因為他們在夜裡來捉拿耶穌是非常不公的事。(約翰福音18:10)耶穌卻告訴彼得:「把劍收回原處!凡拿劍的,都會死在劍下。」(馬太福音26:52,53)耶穌的話是多麼重要的提醒,這個提醒也跟耶穌先前禱告的內容一致,就是門徒必須不屬於世界。(請讀約翰福音17:16)只有上帝才有權打擊不公正的事。
15,16.(甲)上帝的話語怎樣幫助基督徒避開紛爭?(乙)耶和華從這個世界看到哪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
15 就像使徒一樣,先前提到住在南歐的姐妹也學到寶貴的教訓。姐妹說:「我看到暴力的行動並沒有伸張正義,那些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人往往都賠上自己的性命,有些人就算活著也承受極大的痛苦。我很高興從聖經學到,只有上帝才能為這個世界帶來真正的公正,這也是過去25年來,我一直向人傳講的信息。」南非的那位弟兄不再拿起長矛,而是拿起「聖靈的劍」,不論鄰居是哪一族的人,弟兄都告訴他們聖經裡的和平信息。(以弗所書6:17)另外,中歐的那位姐妹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之後,嫁給了一位弟兄,這個弟兄正是來自姐妹以往仇視的種族。這三位弟兄姐妹改變了自己,因為他們很希望像基督一樣。
16 我們調整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聖經將世人比喻作翻騰的海,不能平靜。(以賽亞書17:12;57:20,21;啟示錄13:1)今天世人被政治議題弄得毫無安寧,四分五裂,許多人甚至作出缺乏理性的暴力行為,而我們卻能享有和平與團結。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耶和華一定很高興他的子民仍然團結合一。(請讀西番雅書3:17)
17.(甲)有哪三個促進基督徒團結的方法?(乙)下篇課文會討論什麼?
17 我們從本篇課文學到三個促進基督徒團結的方法:(1)我們相信上帝的王國會糾正所有不公的事;(2)我們不會在政治議題上支持任何一方;(3)我們不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然而,有時基督徒的團結可能會因偏見而受到破壞,下篇課文會談談今天的基督徒可以怎樣像1世紀的基督徒一樣,成功應付偏見的問題。
-
-
像耶和華與耶穌那樣團結合一守望台2018年(研讀版) | 6月
-
-
像耶和華與耶穌那樣團結合一
我祈求使他們全都合一,正如父親你跟我聯合。——約翰福音17:20,21
1,2.(甲)耶穌最後一次與使徒禱告時祈求什麼?(乙)為什麼耶穌關心使徒能不能團結?
耶穌在和使徒吃最後的晚餐時,很關心他們能不能保持團結。耶穌與他們一起禱告,說他希望門徒都合一,就像他跟父親合一。(請讀約翰福音17:20,21)門徒團結一致能清楚證明,耶穌是受耶和華差遣來到地上的。愛心是真基督徒的標誌,門徒有這種特質就能保持團結。(約翰福音13:34,35)
2 耶穌強調團結十分重要。他留意到使徒之間缺乏團結的精神,例如在最後的晚餐時,使徒又開始爭論「他們哪一個算最大」。(路加福音22:24-27;馬可福音9:33,34)另外,雅各和約翰曾請求耶穌讓他們在王國裡有顯要的地位。(馬可福音10:35-40)
3.(甲)有哪些原因可能造成門徒不團結?(乙)本篇課文會討論哪些問題?
3 不過,門徒之所以不團結,除了因為他們想要高人一等,還有其他理由。當時的社會因敵意和偏見四分五裂,基督徒必須避免這種精神。在本篇課文中,我們會討論以下問題:耶穌怎樣面對偏見?他怎樣幫助門徒學會公正待人和保持團結?耶穌教的道理怎樣使我們團結一致?
耶穌和門徒面對的偏見
4.耶穌受到什麼歧視?
4 耶穌曾受人歧視。例如,腓力告訴拿但業他找到彌賽亞時,拿但業說:「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嗎?」(約翰福音1:46)拿但業應該知道,根據彌迦書5:2的預言,彌賽亞是在伯利恆誕生的,而且他可能認為拿撒勒只是普通的地方,不可能是彌賽亞的家鄉。另外,許多猶地亞人覺得加利利人不如他們,所以一些有地位的猶地亞人知道耶穌是加利利人就瞧不起他。(約翰福音7:52)還有一些猶太人故意說耶穌是撒馬利亞人,想藉此羞辱他。(約翰福音8:48)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在種族和宗教方面截然不同,所以猶地亞人和加利利人都不尊重他們,也不與他們來往。(約翰福音4:9)
5.耶穌的門徒受到什麼歧視?
5 猶太領袖非常輕視耶穌的門徒,法利賽派說這些跟隨耶穌的人是「被咒詛的」。(約翰福音7:47-49)事實上,他們把沒上過拉比學府或不守他們傳統的人視為普通人,而且很鄙視這些人。(使徒行傳4:13)耶穌和門徒受人歧視主要是與宗教、社會、種族的差異有關。門徒也受到這種想法影響,所以對人有偏見。如果他們想要團結,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想法。
6.請舉例說明人怎樣受到偏見影響。
6 今天,世上充滿偏見。我們可能被人歧視,但我們自己也可能對人有偏見。一位澳大利亞(澳洲)的先驅姐妹說:「我以前很關注原住民長久以來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所以我非常討厭白人。我曾經被欺負,這讓我更恨白人。」一位加拿大弟兄曾對說不同語言的人有偏見,他坦承:「我覺得說法語的人比較優秀,後來我變得越來越敵視說英語的人。」
7.耶穌怎樣面對偏見?
7 現在,許多人的偏見已經根深蒂固,就像耶穌日子的人那樣。耶穌怎樣面對偏見呢?第一,耶穌對人不偏心。不論是富翁或貧民,法利賽派或撒馬利亞人,甚至是收稅人和罪人,耶穌都一視同仁,向他們傳道。第二,耶穌言傳身教,幫助門徒看出不該懷疑別人或對人有偏見。
以愛和謙卑戰勝偏見
8.什麼重要原則幫助基督徒維繫團結?請解釋。
8 耶穌教導門徒的一項重要原則能幫助我們維繫團結,這項原則就是:「你們全都是弟兄。」(請讀馬太福音23:8,9)當然,我們是亞當的後代,所以都是「弟兄」。(使徒行傳17:26)另外,耶穌說門徒把耶和華視為天父,所以他們都是兄弟姐妹。(馬太福音12:50)不僅如此,每個基督徒都是屬靈大家庭的一分子,因為愛和信心而團結一致。因此,使徒常常在信中將基督徒稱為弟兄姐妹。(羅馬書1:13;彼得前書2:17;約翰一書3:13)a
9,10.(甲)為什麼猶太人沒有理由因自己的種族而驕傲?(乙)耶穌怎樣幫助人戰勝種族偏見?(見課文開頭的圖片)
9 耶穌清楚說明我們該將彼此視為弟兄姐妹,接著他強調謙卑的重要性。(請讀馬太福音23:11,12)使徒曾因為驕傲而不夠團結。人對自己的種族感到驕傲,也會產生問題。許多猶太人因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代而驕傲,但他們有理由這樣認為嗎?施浸者約翰告訴他們:「上帝有能力從這些石頭中為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路加福音3:8)
10 耶穌譴責人有種族優越感,所以當一個抄經士問誰是他要愛的人時,耶穌說了一個比喻。他說有一個猶太人在旅途中被強盜打個半死,他的同胞路過,卻對這個不幸的人視而不見,後來一個撒馬利亞人看到他,動了憐憫的心,用心照顧他。耶穌說完比喻後,要抄經士向那個撒馬利亞人學習。(路加福音10:25-37)耶穌的話顯示,猶太人可以從撒馬利亞人身上學到怎樣愛人如己。
11.(甲)為什麼門徒不該對外族人有偏見?(乙)耶穌怎樣幫助他們明白這點?
11 耶穌在返回天上前,吩咐門徒要在「全猶地亞、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見證。(使徒行傳1:8)他們要完成這項工作,就必須戰勝自己的驕傲和偏見。為了幫助他們準備好執行這項大規模的工作,耶穌要門徒留意外族人的美好特質。例如,他稱讚一個外族軍官顯出信心。(馬太福音8:5-10)另外,耶穌在家鄉拿撒勒時,告訴人耶和華怎樣幫助外族人,例如耶和華幫助了撒勒法的腓尼基寡婦和患了痲瘋的敘利亞人乃縵。(路加福音4:25-27)耶穌不只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傳道,也在撒馬利亞的城裡待了兩天,因為那裡的人想了解耶穌傳講的信息。(約翰福音4:21-24,40)
1世紀的基督徒克服偏見
12,13.(甲)使徒對於耶穌教導一個撒馬利亞婦人有什麼反應?(見課文開頭的圖片)(乙)我們怎麼知道雅各和約翰還沒有學會公正待人?
12 對使徒來說,要放下偏見並不容易。他們看到耶穌願意教導一個撒馬利亞婦人,就覺得奇怪。(約翰福音4:9,27)當時的猶太宗教領袖不會在公開場合對一個婦人說話,更別說是對一個名聲不佳的撒馬利亞婦人了。使徒勸耶穌吃點東西,不過耶穌的回應顯示他全神貫注於跟人談論真理,所以吃東西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上帝要耶穌向人傳道,當然也包括這個撒馬利亞婦人。對耶穌來說,傳道工作就像他的食物一樣。(約翰福音4:31-34)
13 不過,雅各和約翰卻還沒有學會公正待人。他們與耶穌途經撒馬利亞時,要在當地找一個過夜的地方。那裡的人不願接待他們,雅各和約翰就生氣地說要降火消滅整個村莊,但耶穌斥責他們。(路加福音9:51-56)如果那個不歡迎外人的村莊在他們的家鄉加利利,他們大概就不會那麼生氣了,看來他們敵視別人是因為偏見的緣故。後來,約翰在撒馬利亞的傳道活動有很好的成果,他可能因此覺得當初不該那麼衝動和魯莽。(使徒行傳8:14,25)
14.弟兄如何解決因語言引起的問題?
14 公元33年五旬節後不久,發生了一件不公平的事。在分配膳食給需要的寡婦時,說希臘語的寡婦被忽略了。(使徒行傳6:1)語言上的差異可能是造成問題的一個原因。使徒很快調整,他們委任一些符合資格的弟兄去處理這件事,這些弟兄都有希臘語名字,這可能讓那些被冒犯的寡婦比較容易接受。
15.彼得怎樣學會待人不偏心?(見課文開頭的圖片)
15 在公元36年,門徒開始向不同國族的人傳道。使徒彼得原本按照傳統,只跟猶太人來往,但在上帝表示基督徒不該待人偏心後,彼得就向羅馬軍官哥尼流作見證。(請讀使徒行傳10:28,34,35)彼得也開始與非猶太裔的基督徒愉快地用餐和來往。但幾年後,彼得在安提阿時,卻不願意與非猶太裔的基督徒吃飯。(加拉太書2:11-14)保羅為這件事責備彼得,彼得顯然接受了勸告,所以彼得在寫第一封信給小亞細亞的猶太裔和非猶太裔基督徒時,提到愛整個 弟兄團體十分重要。(彼得前書1:1;2:17)
16.早期的基督徒贏得什麼好名聲?
16 使徒確實從耶穌的榜樣學到要愛「各樣的人」。(約翰福音12:32;提摩太前書4:10)雖然這需要時間,但他們終究改變了對人的看法。早期的基督徒贏得彼此相愛的好名聲。2世紀的作家德爾圖良引述一些不是基督徒的人對基督徒的看法,說:「他們相親相愛……甚至願意為彼此犧牲生命。」早期的基督徒穿上「新品格」,所以以上帝的觀點看人,將所有人視為平等。(歌羅西書3:10,11)
17.請舉例說明如何根除心中的偏見。
17 今天,我們可能也需要時間才能根除心中的偏見。一位法國姐妹談到這場內心的交戰,說:「耶和華已經教我什麼是愛、什麼是分享、什麼是愛各種人,但我還是要不斷克服對人的偏見,這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一直為這件事禱告。」一位西班牙的姐妹也經歷一番奮鬥,她說:「有時我必須克服仇視某個種族的感覺,而大致上我都能做到,但我知道自己還是要不斷努力才行。我很開心耶和華讓我屬於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誠實地自我檢討,想想自己是不是像兩位姐妹一樣,需要克服內心的偏見。
培養愛心能消除偏見
18,19.(甲)為什麼我們應該接納所有人?(乙)我們怎樣做就是接納所有人?
18 要記得,以往我們都是「外人」,與上帝疏遠。(以弗所書2:12)但耶和華用「愛的繩子」使我們親近他。(何西阿書11:4;約翰福音6:44)基督也接納我們,讓我們成為上帝大家庭的一分子。(請讀羅馬書15:7)雖然我們不完美,但耶和華與耶穌都樂意接納我們,所以我們也不該排斥別人。
耶和華的僕人尋求「從上頭來的智慧」,因愛而團結一致(見第19段)
19 隨著這個邪惡世界的尾聲逼近,社會上分裂、偏見、敵對的情況會越來越多。(加拉太書5:19-21;提摩太後書3:13)不過,身為耶和華的僕人,我們尋求「從上頭來的智慧」,這種智慧能使我們不偏心,還能促進和睦。(雅各書3:17,18)我們努力與其他國家的人建立友誼,接納不同的文化,甚至學習新語言,都讓我們很開心。我們這樣做,平安就會多如河水,義行就會浩如海浪。(以賽亞書48:17,18)
20.我們讓愛改變自己的內心和思想,就會產生什麼結果?
20 本文提過的澳大利亞姐妹談到,學習聖經對她的影響很大,她說:「正確知識的水閘打開了,改變了我的內心和思想,讓我所有的偏見和仇恨消失得無影無蹤。」前面提到的加拿大弟兄說:「我看出種族偏見往往是由無知造成的,而且一個人會有什麼特質跟他在哪裡出生無關。」後來這位弟兄還娶了一個說英語的姐妹!他們的改變證明,基督徒的愛一定能戰勝偏見。這種愛使我們團結一致,將我們緊緊地繫在一起。(歌羅西書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