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大爆炸理論瑕瑜互見
    警醒!1996年 | 1月22日
    • 令人生畏的宇宙

      大爆炸理論瑕瑜互見

      奇跡日日有。每天早上,太陽核心的溫度高達數百萬度。氫在高溫下轉變為氦。X射線和伽馬射線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力,從太陽的核心向著表層散射開去。假如太陽是能穿透的,這些射線幾秒鐘內就能透射到太陽的表面。然而,這些射線卻給太陽的「絕緣體」——一個個排列精密的原子——折射了,漸漸失去能量。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過去。數千年後,從太陽表面散射開來的致死輻射,竟化為柔和的金光灑下——非但不再危害生命,反而使大地沐浴在和煦的陽光裡。

      奇跡也夜夜有。越過廣闊無涯的銀河,密密麻麻的恆星向我們眨眼。這些恆星色彩斑斕、大小不一、溫度迥異、密度參差。有些恆星碩大無朋,如果有一顆碰巧落在太陽和地球之間,我們的行星就會陷入這顆巨星的表層裡。其他恆星有小如白矮星——比地球還要小,卻像太陽一樣重。有些恆星靜悄悄地存在億萬年。其他的正在醞釀超新星,超新星的爆炸會把原來的巨星鏟除;一剎那間,整個銀河會照得通亮。

      上古的人講論宇宙,形容為海獸、戰神、龍、海龜、大象、蓮花、夢神。到了所謂「理性時代」,微積分和牛頓定律的新興「魔術」取代了眾神的地位。現在,我們的時代已把遠古的詩歌傳說忘得一乾二淨。論到創世,今天生活在原子時代的兒童有自己的概念,不是古代的海獸,不是牛頓的「太陽系模型」,而是20世紀權勢的象徵——原子彈。他們心目中的「創造者」就是『一場爆炸』。他們把宇宙火球稱為大爆炸。

      大爆炸有理論

      論到創世,今天的流行看法是,宇宙在大約150億到200億年前並不存在,太空也不存在。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物質,只有一點極其密集的小點,這小點後來發生爆炸,變成今天的宇宙。爆炸的結果只是瞬息間的事,剛剛誕生的宇宙迅速膨脹擴張,速度遠比光速快得多,在不及最初的萬分之一秒就形成了。

      大爆炸發生的最初幾分鐘,核聚變在全宇宙發生,結果形成目前星際的氫、氦,以及至少部分的鋰的濃度。過了30萬年左右,這個宇宙火球的溫度降到稍低於太陽表面的溫度,讓電子可以固定地繞著原子核運轉,放出光子或發出光度。今天,原先的火焰已經大大冷卻,不過熱力仍然可以按宇宙中的微波頻率來測量,這種熱力叫作宇宙背景輻射,溫度相當於開氏溫標2.7度。a事實上,1964-65年間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令科學家大多相信,大爆炸的理論是有點根據的。這個理論聲稱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看來向各方膨脹,連遙遠的星系也彷彿從我們飛馳而去,又彼此高速遠離一樣。

      大爆炸論既然能夠解釋許多事情,為什麼會受到質疑呢?原因是,有很多事情是大爆炸論無法解釋的。舉個例:古代天文學家托勒密主張,太陽和其他行星以大圓周(稱為均輪)繞著地球運轉,同時也以小圓周(稱為本輪)運轉。這個地心宇宙體系看來解釋了各行星的運動。隨後多個世紀,每逢天文學家新觀察到一些現象,托勒密派宇宙學家總在這個體系上『輪上加輪』,好「解釋」天文學家新觀察到的現象。可是,這絕不意味著這個地心宇宙學說確鑿不移。歸根究柢,這個學說需要澄清的地方不勝枚舉,而其他學說,例如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主張地球繞日運轉),卻顯淺易明地把事情解釋得更清楚。難怪今天找不到一個托勒密派天文學家!

      弗雷德·霍伊爾教授把今天主張大爆炸論的人比做托勒密派的宇宙學家。主張大爆炸論的人設法使人相信這個理論,就好像托勒密派宇宙學家面對新觀察到的現象時,竭力確立他們的謬論一樣。霍伊爾教授在《宇宙蘊含智慧》寫道:「研究家設法掩飾大爆炸論矛盾的地方,方法是令這個學說更趨複雜煩瑣。」霍伊爾指出,托勒密派不斷在地心宇宙體系上附加無益的本輪,只是自圓其說,目的是挽救托勒密的學說。然後霍伊爾繼續說:「既然這樣,我敢說,目前大爆炸論快要完蛋了。正如上文提過,一個學說一旦跟連串事實發現有所抵觸,經驗表明,這個學說結果很少能夠確立起來。」——第186頁。

      《新科學家》雜誌在1990年12月22/29日刊表達類似的意見,說:「測試托勒密學說的方法可以廣泛地應用在……大爆炸論的宇宙模型上。」雜誌接著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在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方面真正有進展呢?……我們必須正視一些我們向來重視的假說,忠實地衡量一下那些純屬猜測的見解。」新觀察到的現象源源不絕。

      大爆炸論有疑義

      大爆炸論所面對的主要挑戰,是觀察家用校正了視力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去測量地球跟其他星系的距離。新觀察到的現象令理論家大感詫異!

      天文學家溫迪·弗里曼和幾位同工最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測量地球跟處女座星系的距離。弗里曼測量所得的結果透露,宇宙正迅速膨脹,因此比他們以往所想的,宇宙其實年輕得多。事實上,《科學美國人》雜誌去年六月報導,這個新觀察到的現象「顯示,宇宙不過存在了八十億年左右」。八十億年聽來好像很久,其實只是時下天文學家估計宇宙存在年日的一半長度罷了。這個新觀察到的現象引起了一個難題,正如報導繼續指出,「其他新觀察到的現象顯示,有些恆星已經存在了至少140億年」。如果弗里曼所提供的數字準確,那麼,大爆炸發生以前,這些年老的恆星早已存在了!

      另一個與大爆炸論有關的難題是,有越來越多證據支持宇宙中的「氣泡」。這些「氣泡」的大小是一億光年左右,「氣泡」外有星系,內是真空。在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瑪格麗特·蓋勒、約翰·許勞和他們的同事新觀察到有一個星系像萬里長城一樣。從北半球上空觀看,這個星系的直徑延伸5億光年左右。有一批天文學家,人稱為『七武士』的,新觀察到宇宙中有另一個星系聚合物,他們把這個聚合物稱為『大引力場』,從南半球上空觀看,這個聚合物位於長蛇座和人馬座附近。天文學家馬克·波斯特曼和托德·勞爾相信,在獵戶座以外必然有更大的引力場,要不然,成千上萬的星系,包括我們的銀河,絕不會朝著獵戶座以外流去,恍如木筏在「太空河流」上飄流一樣。

      這些星系和引力都是無定向的。可是,據宇宙學家說,大爆炸遺下的背景輻射顯示,大爆炸的氣浪相當穩定。既然這樣,穩定的開始怎麼會形成後來複雜的巨大結構呢?《科學美國人》承認:「最新觀察到長城般的星系和引力場確是令人大惑不解。在宇宙存在的150億年間,怎麼能夠有這許多結構形成。」弗里曼和其他人企圖把宇宙存在的時間縮短,徒令這個難題更加惡化罷了。

      「欠缺了一些基本原理」

      蓋勒繪製成千上萬星團的圖表,這些星團有一簇簇的,有糾結在一起的,也有像氣泡似的。這些星團的三維圖表使科學家對宇宙的概念煥然一新。瑪格麗特·蓋勒把她的疑惑顯露無遺。單是引力本身看來已經無法解釋她的『長城』結構。她承認說:「即使我們想盡辦法去理解這個結構,我認為我們總欠缺了一些基本原理。」

      蓋勒進一步表達心裡的疑慮說:「我們顯然無法從大爆炸了解到宇宙的巨大結構。」根據目前的天體圖去了解宇宙的結構簡直異想天開——情形彷彿按照美國羅得島的地圖去繪畫世界地圖一樣。蓋勒補充說:「終有一天,我們可能發現自己因為用錯方法而理解錯誤,那時,我們可能奇怪為什麼自己沒有早想起來。」

      現在至為重要的問題是:究竟什麼促成大爆炸?最有權威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安德烈·林德,他是提倡大爆炸學說膨脹論的先驅,這個理論廣受大眾接納。林德坦白承認,大爆炸學說並不能解答這個基本問題。他說:「更基本的問題是:究竟有沒有大爆炸發生。人可能會問,大爆炸發生以前怎樣?當時太空既不存在,也沒有時間,那麼,物質怎麼能夠無中生有?……揭開這個宇宙起源之謎,解釋這個起初密集小點的始末——一切從哪裡來?從什麼時候開始?——仍然是現代宇宙學要克服的頑敵。」

      《發現》雜誌最近登載的一篇文章指出,「合理的宇宙學家不會認定大爆炸論是最終的結論。」

      現在,我們就到戶外看看,欣賞星光熠熠的夜空,揣摩一下繁星密布的奧祕。

      [腳注]

      a 開爾文溫標是熱力學的溫度單位,測量單位跟攝氏溫標一樣,只是開氏溫標以絕對零度開始,就是0 K——等於攝氏-273.16度。水在273.16K凝固,在373.16K沸騰。

      [第5頁的附欄]

      光年——量度宇宙的碼尺

      宇宙浩瀚,如果要加以量度的話,以公里計算,就彷彿拿千分尺來量度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之間的距離。但有一個較方便的量度單位——光年,這是指光在一年所走的距離,相當於9萬4600億公里。在宇宙中,光行走的速度最快,只需1.3秒就能抵達月球,大約8分鐘就能到達太陽。光年真的不可思議!

  • 神秘莫測、美不勝收
    警醒!1996年 | 1月22日
    • 令人生畏的宇宙

      神祕莫測、美不勝收

      每年這個時候,夜空星火爛漫,有如寶石生輝,光彩奪目。高掛頭上的,是昂首闊步、威風凜凜的獵戶座。在一月的星夜,從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到南非的開普敦,人只要仰著頭就瞧得見獵戶座。你最近有細心眺望天空的寶庫,觀察一下知名的星宿,例如獵戶座嗎?天文學家不久之前才觀察過,他們是利用剛修理好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來觀察的。

      「獵戶」腰帶上的三顆亮星,垂掛著他的「寶劍」。在寶劍中央有顆模糊的恆星,其實不是顆恆星,而是有名的獵戶座大星雲。人即使用小型望遠鏡,也看得見這團引人注目的星雲。可是,令內行的天文學家著迷的,卻不是這團星雲若隱若現的亮光。

      讓皮埃爾·卡約在《天文學》雜誌報告說:「在我們的銀河這邊,獵戶座大星雲是恆星誕生的又大又活躍的地區,所以天文學家都紛紛鑽研獵戶座大星雲,包括其中的許多年輕恆星。」這團大星雲儼然是個星際『產房』!天文學家用哈勃望遠鏡拍攝獵戶座大星雲的照片,攝得細微的現象,是他們以往從未觀察到的。他們看見的,不單是恆星和發光的氣體,而是卡約所稱的「模糊的卵形物,這些模糊的卵形斑點發出橙黃色的亮光,就像人的午餐碎屑偶然散落在照片上一樣」。科學家相信這些模糊的光斑絕不是暗室造成的瑕疵,而是「原行星的平面,是科學家首次從1500光年距離所見的太陽系孕育時期」。這時刻正有恆星,甚至整個太陽系,在獵戶座大星雲裡誕生嗎?很多天文學家都信有其事。

      從誕生到滅亡

      「獵戶」拿著弓邁步向前,彷彿要跟金牛座的「公牛」對抗。人用小型望遠鏡就能夠看見,在公牛的南面角尖附近,隱約有一片亮光。這就是蟹狀星雲。用大型的望遠鏡觀察,這團星雲恍如在爆炸,像第9頁圖片所見一樣。假說獵戶座大星雲是個星際『育嬰室』,那麼,毗鄰的蟹狀星雲就是個星際『墓地』。恆星遭遇意想不到的『橫死』,就『埋葬』在這裡。

      這場天空災難可能就是中國天文學家所記錄的現象。1054年7月4日,中國天文學家觀察到金牛座有顆星突然出現,於是他們把這顆恆星稱為「客星」。據說,這顆恆星星光煌煌,日間也看得見,這現象持續了整整23天。天文學家羅伯特·伯納姆指出:「幾週來,這顆恆星星光燦爛,所發的光芒足有4億個太陽一同照耀的亮度。」天文學家把這個星際自殺奇觀稱為超新星的誕生。甚至今天,差不多一千年之後,這場爆炸的火光每天以大約8000萬公里的速度飛越太空。

      哈勃太空望遠鏡也向這方面觀察。據《天文學》雜誌說,天文學家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深入觀察蟹狀星雲,他們「在蟹狀星雲新觀察到的細微現象,是以前沒有料到的」。天文學家保羅·斯科恩說,新觀察到的現象「足以叫支持大爆炸論的天文學家煞費思量好一段日子」。

      天文學家(例如哈佛的羅伯特·基爾納)認為,了解像蟹狀星雲一類的超新星遺跡十分重要,這些遺跡可以用來測量地球跟其他星系的距離。這是目前科學家深入鑽研的範疇。上述提過,地球跟其他星系究竟距離多遠,科學家的意見莫衷一是。這件事最近引發了與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有關的熱烈辯論。

      在西方的一月,在北半球的夜空,在金牛座以外的仙女座,一道柔和的亮光依然清楚可見。這道光是從仙女星系發出來的,是肉眼可見最遠的星光。相比之下,獵戶座和金牛座的奇景近在咫尺——距離地球不過幾千光年。現在,我們凝望距離地球約200萬光年的大旋渦星系。這個星系跟我們的星系——我們的銀河十分相似,不過卻大得多,直徑延伸約18萬光年。每逢你望著仙女座的柔和星光,眼中所見的可能是200萬年前的亮光!

      近年來,瑪格麗特·蓋勒和其他同工展開宏圖大計,嘗試繪製地球四周星系的三維空間天體圖,結果令大爆炸論大受質疑。星圖繪製員發現,星系並不是平均分布宇宙各方的,而是「像織錦圖案般」織在延伸億萬光年的畫面上。頗受各界重視的《科學》週刊最近報導:「這塊『織錦』怎樣從新生宇宙中幾乎穩定不變的物質織出來,是目前宇宙哲學上一個亟需解答的問題。」

      我們從這個一月的夜空開始,很快看見的不單是令人讚嘆不已的美景,還有隨之而來跟宇宙起源有關的連串問題和奧祕。宇宙怎樣誕生?宇宙怎樣發展到今天的複雜階段?極目所見的天空奇景要變成怎樣?誰可以告訴我們?我們走著瞧。

      [第8頁的附欄]

      天文學家怎麼知道有多遠?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仙女星系距離地球200萬光年。他們告訴我們的,不過是憑猜測得出來的約略估計罷了。人還未想出一個好辦法,能夠直接測量這樣驚人的距離。最接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200光年左右,能用星球的視差直接測量,所牽涉到的只是簡單的三角幾何。可是,這種測量法只對近距離的恆星適用。這些恆星跟地球相距很近,所以地球繞著太陽運行的時候,這些恆星看起來就稍微移動了。大多數的恆星,包括所有星系,都離地球很遠。這樣,天文學家就只能猜測了。既然近距離的恆星,例如獵戶座中的紅超巨星參宿四(估計跟地球相隔300光年到逾1000光年不等),所知的距離也是猜測得來的,那麼,天文學家對遙遠的星系(有些比參宿四距離還要遠一百萬倍)跟地球的距離意見紛紜,我們絕不感到意外。

      [第8頁的附欄]

      超新星、脈衝星、黑洞

      蟹狀星雲的中心藏著宇宙間最奇特的物體。據科學家說,這是一個死去的恆星的細小遺體,壓縮到難以置信的密度,在『墳墓』裡每秒鐘旋轉30次,一面發出無線電波。1968年,科學家首次在地球探測到這種電波。死去的恆星稱為脈衝星,是超新星的旋轉遺體。由於壓縮力十分巨大,以至原來恆星原子裡的電子和質子給擠壓在一起,這就產生了中子。科學家說,脈衝星一度是個超巨星的巨大核心,例如獵戶座的參宿四或參宿七的核心。恆星一旦發生爆炸,表層散射到外太空去,只餘下萎縮了的核心——一團白熱的火炭,核火早已經熄滅。

      請想像一下,一個像太陽兩倍那麼大的恆星,竟給擠壓到直徑不及15到20公里!也請想像地球給擠壓到120米的大小。可是,這個物體的16立方厘米竟重達160億公噸。

      即使是這樣的描述,也說不盡壓縮的情況。我們如果把地球壓縮到彈子那麼小,地球的引力場就會越來越強,最後連光也逃不出來。到時,細小的地球就會看來消失在所謂的黑洞裡。雖然天文學家大多相信有黑洞存在,但是他們仍然未能確切地加以證實,而且今天黑洞也不像他們幾年前所想的那麼頻常出現。

      [第10頁的附欄]

      那些色彩都是真實的嗎?

      人用小型望遠鏡觀察天空,往往因為探測不到有名的星系或星雲而大失所望。他們在星雲的照片裡看到的繽紛色彩往哪裡去了?天文學家兼科學作家蒂莫西·費里斯指出:「即使用世上最大的望遠鏡,人的肉眼也不能直接看到星系的色彩。因為星光非常微弱,無法刺激視網膜上接收顏色的感光細胞。」這點促使有些人作出結論:天文學照片所見的精美色彩都是捏造出來的,只是在沖洗過程中弄了手腳罷了。這個看法卻大錯特錯。費里斯寫道:「那些色彩都是真實的。照片是天文學家盡了最大努力精確地拍攝出來的。」

      費里斯在《星系》一書解釋,拍攝遙遠物體的照片,例如星系或星雲,「要把望遠鏡瞄準星系定時曝光,有時感光板曝光幾小時,待星光慢慢滲入感光乳劑中。這其間,一個驅動器會抵消地球的運轉,使望遠鏡能夠繼續瞄準星系,這個時候,天文學家(有時是自動導星系統)會糾正極微小的差距。」

  • 『欠缺了』什麼?
    警醒!1996年 | 1月22日
    • 令人生畏的宇宙

      『欠缺了』什麼?

      在清朗無雲的黑夜,我們觀賞過星光燦爛的夜色,踏足戶內,但覺寒意迫人、眼目昏眩。剛才廣闊無垠的夜空、絢麗奪目的星雲依舊縈繞腦際,另一方面卻又滿腹疑團。為什麼會有宇宙?宇宙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這些問題很多人都嘗試解答。

      科學作家丹尼斯·奧弗比研究宇宙學已經五年,曾出席在環球各地舉行的科學會議,也曾參觀各地的研究中心。有一次,他跟舉世知名的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交談。他描述這次交談說:「最後,我想從霍金那裡知道:我們死後到什麼地方去。這也是我一向想從霍金那裡知道的事。」

      這句話雖然含有諷刺成分,卻把我們這時代的思潮顯露無遺。問題不在於星系本身,也不在於研究星系的宇宙學家所提出的理論怎樣林林總總,怎樣意見紛紜、莫衷一是。今天,人仍然渴望解答幾千年來一直令人大惑不解的基本問題:我們為什麼生在世上?有上帝存在嗎?我們死後到什麼地方去?我們可以從哪裡尋得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恆星那裡得知答案嗎?

      另一個科學作家約翰·博斯勞指出,人不再熱中於宗教以後,科學家(例如宇宙學家)自然成了「世俗時期的完美教士。今天科學家,不是宗教領袖,晉身成為把宇宙奧祕逐步啟露出來的人,但不是靠著神靈顯現,而是藉著某些方程式,只有『受膏的科學家』才能明白」。可是,科學家真的能夠把宇宙的一切奧祕啟露出來嗎?他們真的能夠解答幾千年來一直令人大惑不解的基本問題嗎?

      宇宙學家向我們啟露了什麼?他們大多信奉大爆炸的「神學」理論,儘管宇宙學家一直對這個理論的細節含糊其詞,這個「神學」理論已經成了我們時代的流行宗教。博斯勞指出:「根據新觀察到而互相抵觸的現象看來,就創世起源所作的各種研究顯示,大爆炸論似乎有點過度簡單了。到了90年代初期,大爆炸模型……已經越來越難解答大多數的基本問題了。」博斯勞補充說:「不少理論家甚至表示這個理論可能無法渡過20世紀90年代。」

      這些現代宇宙學家所猜測的結果也許正確,也許不正確——正如獵戶座星雲若隱若現的星光,可能是行星合起來反射出來的,也可能不是一樣。但無可置疑的是,沒有人能夠肯定。儘管理論層出不窮,忠實的觀察家卻同意瑪格麗特·蓋勒的敏銳觀察:無論怎樣巧言堆砌,目前科學界對宇宙的了解總欠缺了一些基本原理。

      「欠缺」實事求是的精神

      科學家(包括宇宙學家)大多支持進化論。他們不接納創世蘊含智慧和目的,認為這個言論不愜意。一提到上帝,他們就生厭。他們甚至不願考慮這樣的異端。詩篇10:4以輕蔑的口吻談論這些高傲的人,說:「[他]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為沒有上帝。」他自創的神祇是『機會』。隨著人積聚更多知識,事實證明『機會』和『碰巧』的可能性不大,於是科學家漸漸轉而探討創世所含的智慧和設計——這個他們一度棄若敝屣的觀念。請考慮以下的例子:

      天體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在《宇宙蘊含智慧》第189頁寫道:「宇宙學研究證實欠缺了一個成分。宇宙的起源,就像要化解魔術方一樣,需要智慧。」

      「我越觀察宇宙,越研究宇宙結構的細節,就越發現更多證據證明,宇宙一定在某種意義上預先知道我們人類會來臨。」——《宇宙翻天覆地》第250頁,戴森著。

      「宇宙有什麼特徵,是我們一類的生物存在不可或缺的呢?宇宙具備這些特徵只是碰巧罷了,還是另有深奧的原因呢?……可能早有全盤計劃,確保宇宙按人類特定的需要而設計嗎?」——《宇宙間種種巧合》第十四頁4,約翰·格里賓和馬丁·里斯合著。

      弗雷德·霍伊爾在《宇宙蘊含智慧》第220頁評論這些特徵說:「這樣的特徵似乎遍布自然世界的所有結構,彷彿一根線把多個巧合貫串在一起。可是生命所倚賴的奇妙巧合這麼多,看來實在需要有個解釋。」

      「不單是人適應宇宙,宇宙也適應人。請想像一下,宇宙某種基本的無限恆量要是有分毫差距,一切會變成怎樣?人類絕對無法在這樣的宇宙中生存。這就是人類學原理的重心。根據這個原理,世界的整體運作機制和設計,都源於一個孕育生命的首因。」——《人類宇宙哲學原理》第七頁,約翰·巴羅和弗蘭克·蒂普勒合著。

      上帝、設計與物理恆量

      生命如果要在宇宙孕育,所需的一些基本物理恆量是什麼?《奧林奇縣新聞報》1995年1月8日刊的報告列出幾種物理恆量。這份報章強調這些恆量怎樣精巧和諧,說:「宇宙中很多基本物理恆量的量值,例如電荷、光速、自然界各種基本力量的比率等,都精確得令人驚嘆不已,精確的程度甚至到小數點後120位。孕育生命的宇宙得以發展,完全有賴於這些精確事物。這裡一毫微秒、那裡一埃(光譜線波長單位)——只是一線之差,就足以叫宇宙變成死寂荒蕪了。」

      這份報告的撰寫人接著提到科學家通常避而不談的一件事:「在宇宙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有股神祕莫測的勢力,這個假說看來較為合理。宇宙也許是有智慧的設計者的傑作,他把宇宙安排得細緻周詳,為我們的來臨鋪路。」

      天文學兼宇宙學教授喬治·格林斯坦在《共生的宇宙》中舉出一長串物理恆量。在這長串物理恆量中,有些恆量的安排非常精密,稍微差錯,原子、恆星、宇宙通通不能存在。附框就羅列了原子、恆星和宇宙之間關係微妙的地方。原子、恆星、宇宙必須一一俱備,生命才能孕育。這一切相當複雜,也許不是所有讀者都能明白的。但是,受過這方面訓練的天體物理學家都承認這些和許多別的事實。

      這一長串巧合的事逐一羅列出來,竟然越來越多,格林斯坦不禁驚訝萬分。他說:「竟然有那麼多巧合的事!我越研究就越確信這樣的『巧合』很難憑機遇發生。這個信念越來越強,另一樣東西也越發增長。甚至在今天,我也難以用言詞表達這樣『東西』是什麼。這是一種強烈的反感,有時幾乎連身體也感覺得到。老實說,我覺得渾身不自在。……我們有可能突然無意中找著科學證據,證實有個至高的個體存在嗎?這位上帝曾經介入,為了我們的益處而巧妙地造成這個世界嗎?」

      格林斯坦對這個想法既惡心,又驚慌,於是連忙改口,重申科學宗教的正統主張,宣稱:「上帝不是解答的辦法。」這個理由絕不充分——他只是覺得相信上帝存在不對他的胃口,想起來惡心罷了!

      人的自然需要

      我們不是要貶低誠懇的科學家(包括宇宙學家)所作的努力。耶和華見證人特別賞識他們觀察到的許多與創世有關的現象,顯示出真上帝耶和華的能力、智慧、愛心。羅馬書1:20宣告:「自從創造世界以來,上帝那些看不見的特質,就是他的永恆力量和神性,都是清楚可見的,從他所造的東西就可以明白,所以他們實在不能辯解。」

      科學家所作的研究、所費的勞苦,是人對自然需要的回應。這種自然需要跟衣食住行的需要一樣不可或缺。這種需要就是:渴望知道未來怎樣和人生有什麼目的。上帝「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3:11。

      這個消息不一定令人沮喪。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永不會無所不知,學無可學的:「我就看明上帝一切的作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傳道書8:17。

      有些科學家提出異議,認為舉出上帝作為難題的「解決辦法」,只會扼殺人作進一步的鑽研罷了。可是,人要是承認上帝為天地的創造者,就會有更多令人驚嘆的事物、引人入勝的奧祕去探求,恍如獲准進入一個饒有興味的旅程一樣,一面學習,一面有目不暇給的新發現!

      誰能拒絕以賽亞書40:26的邀請?『你們向上舉目看。』這幾頁的篇幅確使我們向上舉目看。我們所見的,是宇宙學家一直規避的『欠缺了』的原理。多個世紀以來一直縈繞人們腦際的問題,我們也找到了基本的答案。

      書中指南

      答案自古已有,只是一般人大多像耶穌日子的宗教家一樣,閉眼不看,掩耳不聽,硬著心腸,原因是,這些答案跟他們的人為理論、生活方式大不相同。(馬太福音13:14,15)耶和華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地球怎樣開始,誰會住在其中。他也告訴我們,世上的居民要把地球加以開墾,同時仁愛地照顧地上的動植物。上帝也告訴我們人死後有什麼遭遇,怎樣活過來,以及必須怎樣做才能永遠活下去。

      你如果對受靈示的上帝話語聖經感興趣,不妨讀讀以下的經文:創世記1:1,26-28;2:15;箴言12:10;馬太福音10:29;以賽亞書11:6-9;45:18;創世記3:19;詩篇146:4;傳道書9:5;使徒行傳24:15;約翰福音5:28,29;17:3;詩篇37:10,11;啟示錄21:3-5。

      何不撥出一兩個晚上,跟家人、鄰居或朋友一起在家讀讀這些經文?你可以放心,那一定是個富於教益、生動有趣的討論!

      你認為宇宙的奧祕引人入勝、宇宙的奇觀扣人心弦嗎?何不認識一下創造宇宙的那位呢?無生命的天空不會對人類的好奇心感興趣。但是,無生命的天空的創造者耶和華上帝也是我們的創造者;他關心那些想認識他和一切創造物的謙卑人。現在有呼籲向全球的人發出:「『來吧!』誰聽見都要說:『來吧!』誰渴了都要來;誰願意,都要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示錄22:17。

      耶和華發出的這項邀請多麼暖人心窩!宇宙絕不是起源於無思想、無目的的大爆炸。正相反,宇宙是由全智的上帝懷著目的創造的,他從起初就以你為念。他具備無限的能力,而且總是小心支配,好源源不絕地供應給他的僕人。(以賽亞書40:28-31)尋求他的人所享的幸福,會像碩大無朋的宇宙一樣,無窮無盡!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篇19:1。

      [第13頁的附欄]

      孕育生命所必需的一些物理恆量

      電子和質子的電荷必須既相等,也相反。中子必須稍微重過質子。太陽的溫度跟葉綠素的吸收功能配合,才能產生光合作用。強力要是弱了一點,太陽就無法用核反應來產生能,要是強了一點,用來產生能的燃料就會極不穩定。在紅巨星的核心,要不是核中心有兩種不同的明顯共振,那麼除了氦就沒有別的元素可以形成了。空間要是少於三度,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就無法互相連接起來。反過來說,空間要是多過三度,行星就不能穩定地繞著太陽運轉。——《共生的宇宙》第256-7頁。

      [第14頁的附欄]

      有人見過我探測不到的物體嗎?

      仙女星系,像所有大旋渦星系一樣,在外太空壯觀地運轉,彷彿一股颶風。天文學家可以根據光譜來估計很多星系運轉的速率,就這樣,他們發現了一種令他們大惑不解的情況。運轉的速率看來不可思議!所有旋渦星系看來運轉得太快了。情形看來好像星系中肉眼可見的恆星都通通陷入一大團黑暗物質的光環裡,但即使用望遠鏡也看不到這團黑暗物質。天文學家詹姆斯·卡萊承認:「我們並不知道這團黑暗物質的形態。」宇宙學家估計有百分之90的宇宙物體是他們探測不到的,也是他們無法解釋的。宇宙學家熱中於找出這些物體,要知道他們是大量中微子的形態,還是一些未知卻超量的物質。

      你如果發現這些探測不到的物體,記得立刻通知本地的天文學家才好!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