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起源惹爭議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法則與秩序
你也許能體驗到,所有東西都傾向於無秩序的狀態。很多人留意到,家宅裡的東西要是沒有人管,最終都會破爛剝落。科學家把這種傾向叫做「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們每天都能看見這個定律發揮作用。新汽車、新自行車如果沒有人管,最終就會變成廢鐵。樓房被人荒廢,最終會淪為頹垣斷壁。宇宙又怎樣呢?上述定律也發揮作用。這樣推斷,宇宙應該逐漸陷於完全無秩序的狀態才對。
可是,看來宇宙絕不是越來越亂。數學教授羅杰·彭羅斯曾研究可見宇宙的混沌狀態(又叫做熵),發覺宇宙並不是越來越混亂的。對於這個研究結果,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宇宙起初就是有條不紊的,而且一直維持嚴密的組織。天體物理學家艾倫·萊特曼指出,科學家「對於宇宙設計得這麼有秩序,認為不可思議」。他又說,「任何完滿的宇宙學理論,都必須能解釋熵的這種令人困惑的現象」,也就是解釋為什麼宇宙並沒有陷於混亂狀態。
事實上,人類的存在就跟這個公認的定律背道而馳。為什麼仍然有人類活在地球上呢?正如上面說,這是我們應該弄清楚的基本問題。
-
-
「宇宙的建材」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附錄
「宇宙的建材」
一本現代科學百科全書,把化學元素叫做「宇宙的建材」。地球上的元素種類繁多,令人驚異,有些十分稀有,有些俯拾即是。有些元素光彩奪目,例如金;有些元素是氣體,連看也看不見,例如氮和氧。每種元素都是某種原子構成的。原子的構造和結合極其精簡,組織結構極有條理,可以排列成表,實在蔚為奇觀。
大約300年前,已知的元素只有12種——銻、砷、鉍、碳、銅、金、鐵、鉛、汞、銀、硫、錫。後來科學家發現了更多元素,並且發覺這些元素是排列有序的。由於在元素次序表裡有若干空白處,有些科學家,例如門捷列夫、拉姆齊、莫塞萊和玻爾等,都提出理論,認為有些未知的元素存在,並且預測這些元素的特性。一如所料,後來果然有人發現了這些元素。為什麼科學家能夠預測當時還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呢?
原來,各種元素可以按照原子結構,用數字順序排列。這是已經證實的定律。因此,學校課本能把元素縱排成列,橫排成行,編成元素周期表,第一氫,第二氦,按著次序排列下去。
《麥希科技百科全書》指出:「周期表最能反映物質世界的秩序,科學史上沒有別的體系能跟周期表媲美。……無論未來有什麼新元素被人發現,都一定能在周期系統裡佔一席位,有自己的排行次序,表現同一族元素所應有的特性。」
各種元素在周期表裡縱排成列,橫排成行,同列的元素之間有特殊關係。例如在最後一列,有氦(2)、氖(10)、氬(18)、氪(36)、氙(54)、氡(86)。這幾種元素都是氣體,通電的時候都會發光,可以用來製造電燈泡,而且不像其他氣體,不容易跟別的元素發生化學作用。
可見,大至宇宙,小至原子,處處都顯出和諧與秩序,叫人嘆為觀止。宇宙的建材顯出這樣的秩序、和諧、多樣性,到底有什麼成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