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處處有援手
    警醒!2001年 | 7月22日
    • 處處有援手

      巴斯特是個15歲的中學生。每逢星期六下午,他都有特別活動。他會到養老院,探望一班老人家,給他們奏樂唱歌。巴斯特的老師說:「他給院中的老人家帶來了不少歡樂。」78歲的露西爾也樂於行善。她經常送食物給有需要的人,又到醫院探望孤獨的病人。一個朋友這樣描述露西爾,說:「別人有需要,而她又能幫忙的話,她一定給予援手。」

      志願服務的定義

      現今世界各地有千百萬人抱有以下的人生觀:「別人有需要,一定給予援手」。他們樂意到任何地方幫助別人,足跡遍及建築工地、辦公室、工廠、療養院、庇護所、難民營、收容所、消防局、援助中心、動物收容中心等地方。幾乎處處有援手!他們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參與各種志願服務,從蓋房子到籌集捐款,從照顧棄嬰到安慰身患絕症的病人不等。他們都是志願人員,致力扶助窮苦人。

      志願工作被人描述為「實現理想的行動」。做志願工作的人必須有責任感、甘願犧牲、不計報酬和沒有私心。兩位資深的志願人員評論說:「參與志願服務需要我們施與,獻出自己,包括時間、體力、心思、才幹、智力和專業知識。」值得留意的是,志願人員也能從施與得益。——參看附欄「志願人員也受益」。

      人數和需求與日俱增

      在美國,據估計有一億人參與志願服務,而且人數逐年遞增。志願組織紐約援助會的總幹事凱瑟琳·貝倫斯最近告訴《儆醒!》雜誌說:「我們的組織擴展神速。單單在過去的一年,就有五千多人加入了我們的組織,成為志願人員。」歐洲的志願團體也有類似的增長。例如,在過去的二十年,法國志願人員的數目每年都增加百分之六。不過,全球對志願人員的需求卻沒有減少。相反,聯合國志願人員(聯合國的一個機構)綜觀全球的情況,指出「今日比以往需要更多志願人員」。一所博物館的主管表示:「志願人員是我們博物館的血液。」

      可是,矛盾出現了。儘管督導志願人員的主管、總幹事、統籌員都認為志願人員猶如黃金一樣可貴,但志願人員的工作卻大多被忽視。為了扭轉這個局面,聯合國決定利用2001年來喚起大眾對志願人員的注意。聯合國希望在這一年達成的目標可參看附欄「國際志願人員年」。

      時移世易,今日人們對志願服務的看法改變了。這些改變使志願人員和統籌員陷入困境。可是,雖然困難重重,世界各地還有不少人樂意獻出自己,扶助別人。什麼推使這些人獻出自己呢?他們成就了什麼事?他們怎樣影響到你的生活?

      [第4頁的附欄或圖片]

      志願人員也受益

      邁克爾利用公餘參與志願服務。他說:「幫助別人使我的生活更充實、更豐富、更愉快。這是全心做生意沒法給我的報酬。」這種感覺不是邁克爾獨有的。聯合國志願人員統籌員莎倫·開普林-阿拉佳說:「世界各地……參與志願服務的人,都清楚看出他們從自身的經歷得益不淺。」專門研究志願工作的道格拉斯·勞森博士表示,研究員發現「人在參與志願工作的幾個小時裡,往往會感到精力充沛,心情興奮,這種現象也給叫做『志願人員的亢奮』」。「志願人員的亢奮」並不會轉瞬即逝。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員觀察了一組人超過30年,發現當中「做志願工作的比沒有做的更快樂、更健康」。值得留意的是,聖經也說:「施與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箴言11:25。

      [第5頁的附欄或圖片]

      國際志願人員年

      1997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宣布把2001年定為「國際志願人員年」a。聯合國也為該年定了以下四個目標。

      增進認識 鼓勵政府官員重視志願人員的供獻,認識和記錄他們的成就,並且頒發獎狀給志願人員,褒揚他們的出色表現。

      增加幫助 促請各國推廣志願服務,方法包括容許國民以志願服務代替兵役,或者豁免一些稅項。

      交流經驗 請傳媒協助宣傳,讓更多人知道志願服務的成功例子,供其他人借鏡,「省去地方團體自闢蹊徑的工夫」。

      推動發展 鼓勵志願團體舉辦展覽會,讓大眾知道志願人員對社會的貢獻。

      聯合國希望2001國際志願人員年能增加人們對志願服務的需求,推動更多人參與志願服務,為志願團體籌集更多經費和物資,以應付社會與日俱增的需要。全球共有123個政府資助各項活動,好達成聯合國所定的四個目標。

      [腳注]

      a 香港稱為「國際義工年」,台灣稱為「國際志工年」。

  • 志願人員努力耕耘
    警醒!2001年 | 7月22日
    • 志願人員努力耕耘

      每個星期五下午,巴西一名中年導師雪莉把她的客廳改作教室。大約兩點鐘,她的一個學生亞梅莉亞就來上課了。亞梅莉亞從不缺席,她的閱讀能力已經超過很多中學生。亞梅莉亞現年82歲。

      雪莉在鎮上舉辦了免費的識字班,有60多位長者從這個識字班畢業。亞梅莉亞效法他們上識字班。最近,巴西一份報章《西南日報》詳細刊載雪莉所從事的志願服務。該報指出,雪莉「為社區裡的人作出重大貢獻」。文章繼續報導,雪莉教導老人的方法很有效,「他們只需上120小時的課程,就學會寫信、讀報、計算、料理日常事務等」。文章補充說,雪莉所用的教材,是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學習寫讀》小冊。a

      從自慚形穢到享有尊嚴

      雪莉的另一個學生,68歲的多娜·盧西亞談及她學會寫讀之前,很怕跟人交談。上街購物對她來說也不容易。她微笑說:「現在我能夠寫信給住在其他市鎮的親戚,也能處理自己的金錢,再沒有人少找錢給我了。」同樣是68歲的馬麗亞,追述當日在養老金支票上按手印時,她感到多麼羞愧。她說:「我覺得自己好像殘廢一樣。」多虧這個識字班,馬麗亞現在已能高高興興地親筆簽名了。

      雪莉舉辦的免費識字班口碑載道,學生和畢業生都讚不絕口。現在她的客廳有人滿之患,所以她的識字班快將遷往較大的地方。

      獲頒獎品

      雪莉是個耶和華見證人。無疑你知道耶和華見證人推廣的聖經教育是一項志願服務。雪莉的成就不是獨一無二的,巴西全國數以百計的王國聚會所都設立了識字班,至今共幫助了2萬2000多人學會寫讀。

      耶和華見證人在其他地方也舉辦了類似的識字班,成效卓著。例如,非洲布隆迪的全國成人掃盲公署(隸屬教育部),十分讚賞見證人所推行的識字課程。由於課程十分成功,公署更頒發獎品給四位導師,表揚他們「鞠躬盡瘁,致力教人寫讀」。一般而言,婦女都不大願意參加識字班,但官員發覺這批學會寫讀的人中,竟有百分之75是婦女。他們不禁欽佩見證人的成就。

      在莫桑比克,有4000個學生報名參加見證人的識字班。過去四年來,有超過5000個學生學會寫讀。一個參加過識字班的學生寫道:「我很想表達衷心的謝意。幸虧有識字班,我現在能讀能寫了。」

      「實事求是」的賑濟活動

      耶和華見證人的志願服務也包括賑濟活動。不久之前,在法國巴黎附近的一個倉庫裡,很多工作人員忙個不休。原來有四百多個志願人員騰出週末的時間,把食物、衣服和藥物裝箱。黃昏時分,他們已把總值近一百萬美元的救援物資放進九個大型的集裝箱(貨櫃)裡,預備運往外地。不久,救援物資運到了受戰火蹂躪的中非國家,當地的見證人迅速把物資分給有需要的人。這批物資有頗大部分是由見證人捐贈的。

      剛果金沙薩一份報章稱讚耶和華見證人的慈善工作「實事求是」。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難民專員辦事處)也作出同樣的讚譽。駐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難民專員辦事處的一位官員,很欣賞見證人在賑濟工作上有條不紊,甚至樂意把自己的汽車借給他們使用。當地的人看到救援物資迅速分發給有需要的人,都驚嘆見證人辦事效率高,一些人問:「你們是怎樣組織起來的?竟能把物資分發到每一個人手裡!」

      數十年來,耶和華見證人在世界各地從事眾多的志願服務,賑濟活動和識字班只是其中兩項而已。可是,見證人還參與一種特別的志願服務,為人帶來恆久的裨益。下篇文章會說明這是什麼服務。

      [腳注]

      a 《學習寫讀》小冊(有6種語言版本)和最近發行的《專心寫讀》小冊(有29種語言版本)由耶和華見證人出版。如果你想免費得到一本,請到區內的王國聚會所索取,或致信本社。

      [第6,7頁的附欄或圖片]

      志願服務新趨勢

      朱莉到世界各地公幹,其間,她在百忙中騰出時間,這裡幾小時那裡幾小時,做點志願服務。最近,她在南美逗留期間,花了整個下午在智利聖地亞哥的一所孤兒院裡服務。她說,出外公幹為她打開「很多機會」,參與不同形式的志願服務。

      有越來越多人像朱莉一樣,獻出自己的時間參與志願服務,但他們所獻出的時間卻不多。「這是個新趨勢,」一個收集志願服務數據的研究小組主席薩拉·梅倫德斯評論說,「雖然會有人參與志願服務,但他們多是偶一為之」。因此,志願機構往往人手不足,要大費周章地招募志願人員。有人把這種情況批評為「缺乏熱忱」。

      「彈性志願服務」

      一些志願機構認為人們參與志願服務的時間日益減少,主要是由於他們對志願服務的態度改變了。志願團體顧問蘇珊·埃利斯說: 「以往人會義不容辭地說: 『只要你需要我,我隨時願意效勞!』可是這種態度已成為過去。」新聞記者艾琳·達斯皮也有同感,她說:「人不願意承擔責任。」她就志願服務人手不足的問題,訪問了好幾個志願團體的主管,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害怕承擔責任,不願參與志願服務」。

      紐約援助會的總幹事凱瑟琳·貝倫斯卻認為,參與短期志願服務的人不是不想承擔責任,而是沒有時間。人既要每週花50多個小時謀生,又要照顧兒女或年長的父母,實在忙得不可開交,很難分身經常參與志願服務。貝倫斯說:「然而,這些忙人仍然抽空做點社會服務,這顯示他們樂意承擔責任,希望為社會出一份力。」

      對於這些時間有限的志願人員來說,貝倫斯指出「彈性志願服務」是個折衷的辦法。今天很多志願團體推出「一天服務計劃」。貝倫斯評論說:「這種志願服務富於彈性,既讓人參與有意義的服務,也讓人按自己的情況,參與半經常的服務。」

      此外,有越來越多人在家裡用電腦從事志願服務,例如輸入數據和檢索資料。《華爾街日報》評論說:「網上志願服務看來是最獨特而成效甚佳的『彈性志願服務』。」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神戶的賑濟行動

      1995年1月,日本繁忙的港口城市神戶發生大地震,損毀極為嚴重。這場地震死了五千多人,是日本自1923年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地震。日本和世界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馬上展開賑濟行動。弟兄們設立了賑濟基金,僅在三天之內就收到一百多萬美元的捐款。各種救援物資也不斷運送到神戶。

      一名負責賑濟工作的基督徒長老,見到王國聚會所很快堆滿了救援物資,數量超過弟兄們所需的。多出的物資該怎樣處理呢?長老建議把部分物資捐給附近的一所醫院。於是見證人給一輛貨車裝滿了物品,在頹垣敗瓦中驅車前往醫院。本來只消數分鐘的路程,結果花了幾個小時。弟兄把物品交給醫院的主管醫生,捐贈的東西有毛毯、床墊、紙尿布、新鮮水果、非處方藥物等。主管醫生大喜過望,表示醫院當局欣然接受見證人捐贈的任何物品。弟兄們送來的水果特別受歡迎,因為院內已沒有足夠的新鮮食物供應給每個病人。

      主管醫生雖然工作緊迫,還站著觀看見證人卸下貨物。然後,他很有禮貌地向弟兄鞠躬致謝。弟兄駕車離去時,他還繼續站在那裡,表示謝意。先前提及的長老說,自此之後,這所醫院治療耶和華見證人時,很尊重他們的意願。

      [第9頁的附欄或圖片]

      志願服務好處多

      在布隆迪的一個小鎮卡貝茲,一群志願人員打算建造耶和華見證人的王國聚會所。當地官員竟提出一個意想不到的要求,他問見證人可不可以修理聚會所工地旁的道路。見證人欣然答應,於是動手修建這條破損的道路。道路修好之後,官員很感激見證人的辛勞服務。然後,志願人員著手興建王國聚會所(見上圖)。現在,當地的見證人擁有一所美觀的聚會所,可以用來推廣聖經教育工作。的確,不同形式的志願服務著實帶來長遠的裨益。

      [第6,7頁的圖片]

      雪莉教人閱讀,樂在其中

      [鳴謝]

      Nelson P. Duarte-Jornal do Sudoeste

  • 帶來恆久裨益的志願服務
    警醒!2001年 | 7月22日
    • 帶來恆久裨益的志願服務

      耶穌基督經常向有需要的人行善。例如,他餵飽飢餓的人,治好有病的人。(馬太福音14:14-21)可是,哪種善工是耶穌優先做的呢?耶穌傳道初期,發生了一件事,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答案。事情的經過記錄在馬可福音第一章。

      耶穌在加利利海附近的迦百農時,有人帶他到西門·彼得的家裡去。當時「西門的岳母正在發燒臥病」,耶穌就治好了她。(馬可福音1:29-31)後來一大群「患各種病症的人」聚集在彼得的家門口,耶穌也一一治好了他們。(馬可福音1:32-34)入夜後,人人都睡覺去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耶穌悄悄起來,離開房子,往「僻靜的地方」去,「在那裡禱告」。不久,門徒也醒來了。他們望出去,竟看見一大群人在門外等候。但他們能為這群人做什麼呢?耶穌已不知所終!彼得和同伴趕快四處找他,找著了就說:「大家都在找你。」(馬可福音1:35-37;路加福音4:42)他們的話其實暗示:「你來這裡做什麼?昨晚你治好了那麼多病人,今天再有這樣的大好機會呢!」

      請留意耶穌的反應:「我們往別處去,到附近的村鎮吧。我也要在那裡傳道。」耶穌的回答意味深長。他沒有返回彼得的家醫治病人,他解釋說:「因為我是為這個目的[傳道]而來的。」(馬可福音1:38,39;路加福音4:43)耶穌想門徒明白什麼呢?行善助人固然重要,但傳道和教人認識上帝的話語才是他主要的使命。——馬可福音1:14。

      聖經吩咐基督徒要「緊緊跟隨[耶穌]的腳蹤走」,因此今天的真基督徒清楚知道哪種志願服務是最重要的。(彼得前書2:21)他們效法耶穌,幫助有需要的人,上篇文章的例子正表明這點。然而,他們也跟從耶穌的榜樣,教導人學習聖經有關上帝王國的好消息。不錯,傳道教人是他們優先要執行的工作。a(馬太福音5:14-16;24:14;28:19,20)也許有人會問:跟其他有意義的志願服務比較,教人認識聖經為什麼是更重要的呢?

      聖經教育的裨益

      中國一句諺語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的確,教育能使人一生受用,助人解決困難,鍛鍊頭腦,行事明智,使生活得到改善。因此,今天有六百萬志願人員(有全時服務的,也有部分時間服務的),不惜付出時間、精力和資源,向大眾提供免費的聖經教育。耶和華見證人多年來從事這項服務,對世界各地的人產生了影響。什麼影響呢?

      當人學習聖經,跟從其中的實用勸告,就更懂得應付生活的問題,並有足夠的道德力量去戒除惡習。巴西一名青年納爾遜提到聖經教育的另一個益處,說:「自從跟耶和華見證人學習聖經以來,我才知道什麼是快樂,因為現在我的生活有了意義。」(傳道書12:13)今天,有數以萬計的人,不論老幼,正跟見證人學習上帝的話語,他們也表達了跟納爾遜一樣的心聲。上帝王國的好消息不但叫人找到人生意義,也使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即使人要面對最困難的環境,王國希望也會叫人活得有意義。(提摩太前書4:8)——參看附欄「上帝王國造福世人」。

      耶和華見證人推廣聖經教育,這項志願服務為人帶來長遠的裨益。裨益會有多長久呢?上帝的話語回答說:「他們不斷吸收知識,認識你這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可以有永生。」(約翰福音17:3)聖經教育工作的裨益既是永久的,這項志願服務就的確能造福人!你想多點認識這項聖經教育工作嗎?請跟你區內的耶和華見證人聯絡,他們會很樂意幫助你。你這樣做,一定會得益不淺。

      [腳注]

      a 耶和華見證人認為傳道工作是真基督徒必須執行的,他們的看法跟使徒保羅一樣。保羅說:「我宣揚好消息,是沒有什麼可誇的,因為交給我的是非做不可的事。」(哥林多前書9:16)當然,見證人的傳道工作是一項志願服務,因為他們自願成為基督的門徒,清楚知道基督徒的責任。

      [第11頁的精選語句]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第10頁的附欄或圖片]

      救病扶危,燃點希望

      43歲的法國護士納迪娜,在中非從事志願服務,專門護理熱帶病患者。她在最近一次訪問中說:「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信上帝,也愛別人,很想獻出自己為人服務。身為耶和華見證人,我渴望扶助貧苦大眾,給他們帶來希望。」在非洲志願服務期間,納迪娜把時間妥為分配,一方面救病扶危,一方面和當地見證人從事聖經教育工作。

      [圖片]

      納迪娜,攝於非洲

      [第12頁的附欄]

      上帝王國造福世人

      請打開你的聖經,閱讀以下經文,看看上帝應許人類什麼福分:

      健康「上帝要擦去他們的所有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慟、呼號、痛苦。從前的事已經過去了。」——啟示錄21:4;以賽亞書33:24;35:5,6。

      教育「在我的整個聖山上,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必遍滿大地,就像水彌漫海洋一樣。」——以賽亞書11:9;哈巴谷書2:14。

      工作「他們必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園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不會被人佔據;他們栽種的,不會被人吃掉。……他們不會白白勞碌。」——以賽亞書65:21-23。

      食物「大地必出產作物,上帝,就是我們的上帝,要賜福給我們。」——詩篇67:6;72:16;以賽亞書25:6。

      治安「耶和華折斷了惡人的杖……大地安寧太平。」——以賽亞書14:5,7。

      公正「看哪!必有一王掌權,伸張正義;又有眾領袖治國,主持公正。」——以賽亞書11:3-5;32:1,2。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