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今日青年——他們所面對的挑戰
    警醒!1991年 | 2月8日
    • 今日青年——他們所面對的挑戰

      楊斯(Bettie B. Youngs)博士在自己的作品《幫助青少年應付壓力》裡寫道:「研究表明十來歲無疑是人生最不知所措、壓力最大的時候。」過去青年只遇到年輕人的許多難題。可是,今天他們必須同時應付青少年的痛苦和1990年代難以應付的成人生活壓力。

      弗里德曼(Herbert Friedman)博士在《世界衛生》雜誌裡寫道:「由兒童轉變為成人的過渡期,以前從未在這樣戲劇性轉變的時期裡發生——增加幅度異乎尋常的人口、加速進行的城市化,以及資訊和交通方面的科技革命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創造出前所未見的環境。」

      因此,一個名叫凱西的十來歲女孩子說:「在我們這樣的時代長大實在太艱難了。」吸毒、自殺、縱酒——這些都是某些青年對這個「難以應付的危機時代」種種壓力和緊張的反應。——提摩太後書3:1,《新世》。

      家庭裡的革命

      楊斯博士回憶道:「我們的父母花時間與我們共處。我們許多人的母親都以養兒育女作為全時事業。」但今天,「許多女子不能留在家裡,以全部時間養兒育女,或者他們不願這樣做。他們出外工作,因而必須在職業和家庭中間疲於奔命。他們在日間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因此必須犧牲某些東西。犧牲的往往就是父母能夠給兒女的時間和支持。在人生最脆弱的時期裡,青少年被撇下獨自應付身體、精神、感情上的轉變。」——《幫助青少年應付壓力》。

      在1990年代,我們無疑會繼續見到家庭結構由於離婚(在美國,百分之50的婚姻以離婚收場)、未婚生子、以及未婚同居的趨勢而產生戲劇轉變。其實在美國,差不多每4個家庭裡就有一個家庭只得單親照料。有越來越多家庭是由再婚所構成的繼親家庭。

      在這種家庭結構裡生活的孩子會遭遇感情或心理受損的危險嗎?例如,有些人聲稱在單親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比傳統家庭裡長大的青年更易覺得寂寞、憂鬱以及缺乏安全感。誠然,許多單親家庭和繼親家庭顯然都對兒女有一點不利影響。事實上,聖經清楚表明,上帝定意孩子由父母雙方養育成人。(以弗所書6:1,2)偏離這種理想情況必然造成額外的壓力和緊張。

      家庭生活革命也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裡發生。發展中國家的傳統結構是大家庭。在這些家庭裡,所有成年的家人都有分教導孩子。城市化和工業化卻急速切斷大家庭的聯繫——也切斷了青年所需的支持。

      一個非洲女子寫道:「沒有嬸嬸或其他任何親戚告訴我長大有什麼含義。父母期望學校教導我們認識這個問題——學校又把這個問題留給父母。兒童對社會的歸屬感變得蕩然無存。」a

      經濟憂慮

      青年人也非常憂慮每下愈況的世界經濟。事實上,在發展中國家裡,每5個青年就有4個可能會終身貧困、失業。17歲的盧弗住在印度,他說:「目前在我們國家裡,有極多青年失業。因此,青年人憂鬱沮喪,染上惡習、離家出走,甚至自殺又何足為怪呢?」

      在富有的西方世界裡的青年也有自己金錢上的憂慮。例如,請想想《今日兒童》雜誌發表的一份美國少年調查報告:「我們問及青少年他們關心的具體問題時,青少年大都指出與金錢和未來有關的事情。」十來歲青少年最關心的十個問題包括「繳付大學學費」、「國家正走向[經濟]不景氣」和「掙不夠錢」。

      但諷刺的是,有些專家相信青年即使經濟寬裕,長遠來說也會受害。《新聞週刊》雜誌說:「到80年代的時候,每4個[美國]中學高年級生就有3個每週平均工作18小時,每月往往掙到超過200美元。」他們的零用錢也許比父母所用的更多!可以預計的是,這些「掙回來的金錢立即就花在汽車、衣著、立體聲唱機以及其他青少年享受的用品之上」。

      作家鮑德溫(Bruce Baldwin)指出這些青年「長大的時候期望……不論自己是否培養責任感,是否力爭上游,自然都會有享受豐富的生活」。但他們「離開家庭的時候就驀然夢醒了。人為的家庭環境也許其實與市場的真正期望,及承擔成人職責的要求相距甚遠,以致他們可能經歷類似文化衝擊的情形。」

      變幻無常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

      道德和其他方面的價值標準變幻無常也使青年人無所適從。斯里蘭卡一個叫做拉馬妮的少女說:「在我祖母年輕的時候根本未聽過……性這個字。夫妻不會討論性,家人或醫生就更不用說了。婚外性關係根本是不存在的。」可是,從前的禁忌已經消亡殆盡了。她報導說:「少年性愛已差不多是一種生活方式了。」

      無怪一個調查訪問美國510個中學學生時,他們第二關心的問題是,「他們可能染上愛滋病」!但如今「新道德」之門已猛然打開,看來很少青年願意認真談及關上這道門,實行一夫一妻——要他們待結婚之後才性交的可能性就更低了。正如一個法國青年問道:「在我們的年紀,我們能夠保證自己一生忠貞嗎?」愛滋病和其他傳染病會繼續危害許多青年的生命和健康。

      怎樣的前途呢?

      青年人有另一個叫他們關心的惱人問題。他們未來可能承受一個敗壞無遺的地球——其中的大氣層耗盡臭氧,其中的溫度因全球溫室效應而急升,其中茂盛的森林變得童山濯濯,其中的空氣和水不適宜人呼吸和飲用——這使許多青年感到憂慮。雖然核子戰爭如今威脅稍減,許多人仍然懷疑人類是否有前途可言!

      顯然,今天的青年人面對無可估量的挑戰。

  • 今日青年——成功應付1990年代的挑戰
    警醒!1991年 | 2月8日
    • 今日青年——成功應付1990年代的挑戰

      1985年11月,來自103個國家的達官貴人雲集聯合國總部,規劃「普世策略,處理全球青年人的難題」。——《聯合國編年史》。

      五年已經過去了,青年的難題卻看來比以前更大。政治哲學衝突、經費不足、緩急先後變化不定都使為扶助青年而攜手合作的政府飽經挫折,無法實現善意的嘗試。

      宗教也同樣無法成為導人向善的有效力量。最近,美國蓋洛普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青年(約百分之90)相信上帝(或神靈),卻只有少數人認為宗教在自己生活上非常重要。此外,在遏止性濫交方面,宗教沒有下過多大功夫,甚或毫不理會。

      還有所謂的專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輔導員等等——也對青年人提出勸告。其中一些勸告健全而有益,但他們的勸告大都以身體問題為焦點:少年懷孕的經濟困難、避免染上愛滋病、吸毒對身體造成的危險。他們若不是噤口不提,就是甚少提到遠較重要的道德問題。「專家」一般都滿足於追隨輿論的流行趨勢,或者重複漂亮的口號,例如「安全性愛」或「說聲不!」

      父母又怎樣呢?絕大部分父母都為了生活而奔波。於是父母本身也不確定要給予兒女什麼指引,或者與兒女討論到敏感問題的時候覺得不自然,由於遇到棘手問題的時候往往就顧左右而言他,因此難怪許多青年轉而向沒有經驗的同輩求助。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