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
    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

      「有時,我真的想一走了之。可是,他現在更加需要我照顧。我有時真的感到孤立無助。」——珍妮照顧患了腦癌的29歲丈夫,18個月後她的丈夫病逝。a

      「有時,我禁不住發媽媽脾氣,事後又恨起自己來。每當我應付不來,就覺得自己很窩囊。」——羅絲現年59歲,要照顧臥病在床的90歲母親。

      人一旦知道家人朋友患了末期絕症或長期疾病,可以叫人十分沮喪。珍妮·芒恩·布拉肯在《癌病兒童》說:「病人接受診斷期間,家人往往感到孤立無助,也許認為難題只是他們才有。」他們往往像埃爾莎一樣,「既愕然,又難以置信」。埃爾莎發現她那36歲好友貝蒂患了癌症,就是這樣的反應。秀的父親病了,秀最後知道父親快要死於癌症的時候,肚裡頓時有一種「惡心的空虛感」。

      家人朋友可能突然要肩負照顧病者的責任——照顧病人身體和感情上的需要。他們可能要為病人準備營養豐富的膳食,督促病人服藥,安排病人前往看醫生,接待前來探病的訪客,替病人寫信,以至別的許多事情。這些活動往往加插在他們本已相當忙碌的時間表裡。

      隨著病人的病情越來越惡化,照顧病者的工作就更加困難。這包括一些什麼工作呢?「所有工作!」埃爾莎喊叫說。她要照顧臥病在床的好友貝蒂,「替她洗澡,給她餵飯,她嘔吐的時候協助她,替她倒空尿袋」。凱西雖然有一份全職工作,卻同時要照顧有病的母親。上文提到的秀「每半個鐘頭就要替[父親]量度體溫一次,並且記錄下來。要是父親的體溫上升,就要給他降溫。每隔幾個鐘頭就要給他換衣服和床單」。

      病人得不得到好照顧,主要視乎照顧病者的人的精神狀況。可是,人往往忽略了照顧病者的人的感受和需要。照顧病者為人帶來腰酸背痛,已經教人吃不消了,何況還要像許多照顧病者的人所說那樣,付出沉重的感情代價哩!

      「叫人十分尷尬」

      《老年病醫學雜誌》季刊報導說:「研究往往顯示,[病人的]行為有時實在荒誕不經、叫人尷尬,加上說話衝口而出,難免令照顧病者的人感到憂傷。」例如:有一次在基督徒的聚會裡,吉蓮的朋友想見見吉蓮上了年紀的母親。吉蓮難過地回憶說:「媽媽只是眼睜睜的,一點反應也沒有。當時的情況叫人十分尷尬,我忍不住流下淚來。」

      瓊的丈夫患了痴呆症,她說:「這種病症棘手極了。」瓊解釋說:有時我們跟別人一起外出吃飯,「他完全不顧禮節。在飯店裡,他可能走到別人的桌子前,用匙子嘗嘗果醬的味道,然後把自己用過的匙子放進果醬碟裡。我們探訪鄰舍的時候,他可能在院子的通道吐痰。我很難不去想別人怎樣看,這樣的行為難免招惹別人的閒言閒語,他們一定說我丈夫沒有禮貌。我於是越來越畏縮不前」。

      「我恐防一不小心……」

      照顧病入膏肓的親者可以是相當駭人的經歷。照顧病者的人可能害怕,到了病人奄奄一息的時候,情況會怎麼樣;當事人甚至可能害怕親者去世。另外,他也可能害怕自己沒有力量和能力去照顧病者的需要。

      埃爾莎說出自己的恐懼:「我怕自己萬一弄傷了貝蒂,就會增添她的痛苦,也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以致加速她的死亡。」

      有時,病人的恐懼也是照顧病者的人的恐懼。秀傾訴說:「爸爸最怕咽喉梗塞,有時真的嚇得要命。我恐防一不小心,令他梗塞,就碰上他最怕的事了。」

      「你也可能為病人失去——昔日的風采難過」

      《照顧痴呆病人》這本書說:「人要照顧長期患病的親者自然感到悲傷。隨著病人的情況惡化,你漸漸體驗到失去良伴和親密關係的傷感。你也可能為病人失去昔日的風采難過。」

      珍妮弗敘述家人對母親身體日漸衰弱的反應:「我們感到傷痛。我們懷念她以往娓娓動聽的談話。我們真的很難過。」吉蓮解釋說:「我不想媽媽死去,也不願她受苦。我哭了又哭。」

      「我感到被拒,感到忿怒」

      照顧病者的人可能問:「為什麼這事要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其他人不助我一臂之力?他們難道不明白我應付不來嗎?病人不可以合作一點嗎?」有時,照顧病者的人可能認為病人和其他家人諸多要求,無理取鬧,因此感到忿忿不平。文章起頭提到的羅絲說:「我常常在心裡發自己脾氣,不過,媽媽說我臉上的不快表情都通通顯露出來了。」

      病人本身的挫折感和憤懣不平,可能全發泄在照顧病者的人身上。歐內斯特·羅森鮑姆醫生在《與癌共存》裡解釋,有些病人「不時感到暴躁、沮喪,他們會向最靠近的對象發泄……通常為小小事情就大發雷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他們平常根本不會理會」。可以了解的是,在竭盡全力去照顧病者的人看來,這樣的事情可以使他們的緊張情緒百上加斤。

      舉個例:瑪麗亞照顧病入膏肓的朋友精神可嘉。有時朋友看來反應過激,妄下結論。瑪麗亞解釋說:「她對親密的人也可以說話尖酸刻薄,橫蠻無禮,令人難堪。」瑪麗亞有什麼反應?「當時,我似乎『了解』病人的心情。可是,回頭一想,我感到被拒,感到忿怒,感到惶惑不安——不願顯出必需的愛了。」

      《老年病醫學雜誌》季刊登載了一份研究報告,結論說:「照顧病者可以令當事人怒火中燒,訴諸暴力——不管實際用起暴力來還是打算使用暴力。」調查透露,每5個照顧病者的人當中差不多就有一個擔心自己會使用暴力,每20個當中就有一個對待病人態度粗暴。

      「我感到良心有愧」

      不少照顧病者的人感到良心有愧。有時,當事人怒不可遏,事後內疚之感油然而生。照顧病者的人心生內疚因為他們不時發怒的緣故。這樣的情緒可能令他們低落到吃不消,再也不能支撐下去。

      在某些情況,照顧病者的人迫於無奈,只好把病人送進療養院或醫院。這個決定可能叫照顧病者的人痛苦不堪、良心不安。珍妮說:「我最後被迫把媽媽送進療養院,我覺得自己背棄了她,撇下了她。」

      不管病人有沒有給送進醫院去,照顧他的親者都會感到自己做得不足而良心有愧。埃爾莎說:「我總是因為自己的時間有限而感到抱歉。有時朋友不肯讓我離去。」另外,照顧病者的人也許擔心自己忽略了家庭其他責任。如果照顧病者的人要在醫院逗留很久,或者要工作很長時間,才能應付越來越多的開銷,就更是擔心了。一位母親慨嘆說:「我要外出工作才能應付家庭開銷。可是,無法在家照顧孩子令我感到良心有愧。」

      顯然,照顧病者的人極需別人支持,尤其是所照顧的病者已經去世。紐約亨廷頓的弗雷德里克·舍曼醫生說:「[病者去世後,]我最艱難的職責……是減輕照顧病者的人的內疚感,他們自己往往絕口不提。」

      照顧病者的人如果對自己的感受諱莫如深,就不但傷害自己,也可以傷害病人。那麼,照顧病者的人可以怎樣應付種種情緒呢?其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可以怎樣助一臂之力呢?

  •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
    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不要把她們視為當然!

      「我們知道,在家照顧老人的工作有百分之80是由婦女擔任的。」紐約西奈山醫學院普通醫療系副教授默納·劉易斯這樣說。

      《老年病醫學雜誌》b季刊登載了一份報告關於照顧病者的婦女。報告透露,照顧病者的婦女有百分之61表示,家人和朋友並沒有伸出援手;有超過半數(百分之57.6)說,她們的丈夫並沒有在感情上予以適當的支持。珍妮·芒恩·布拉肯在《癌病兒童》指出,做母親的雖然背負著照顧病者的大部分擔子,「做父親的卻只顧自己的工作」。

      可是,劉易斯醫生說,比例上也有相當多的男子要照顧病者。例如:有不少丈夫要照顧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的妻子。這些丈夫無疑也要承受照顧患病親者的壓力。劉易斯繼續說:「這些男子也許十分脆弱。畢竟他們通常比妻子年長,本身健康也不佳。……他們大多沒有受過照顧別人的訓練。」

      家人要避免把重擔全推在看來應付裕如的人身上。《關心照顧病者的人》這本書說:「照顧病者的擔子往往落在家裡某個人身上,有時這人甚至要輪流照顧幾個親者。比例上說來,這樣的人大多數是女子,而且也都漸漸上了年紀。……一般認為,女子『天生』是照顧別人的能手……其實,家人和朋友絕不該把她們視為當然。」

  • 怎樣應付紛繁的情緒
    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怎樣應付紛繁的情緒

      你目前正在照顧病入膏肓的親者嗎?要是這樣,你就可能感到心煩意亂、惶恐不安了。你可以怎樣做呢?請讀讀以下一些照顧病者的人所經歷的內心掙扎,以及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的實用建議。

      尷尬。有時在別人面前,病人的行為可能令你尷尬不已。不過,向朋友和鄰人解釋一下親者的病情也許能夠互相體諒,感動他們表現「體恤」和忍耐。(彼得前書3:8)要是可行,跟在類似情況下的家庭談談。大家交換過經驗後,你就可能不再那麼難堪了。秀解釋什麼幫助她克服難題:「我覺得父親很可憐,這一點抵消了我種種難堪的感受。父親的幽默感也大有幫助。」不錯,病人也好,照顧病者的人也好,一點幽默是舒緩神經緊張的奇妙工具。——參看傳道書3:4。

      恐懼。對病理一無所知也可以叫人十分恐懼。要是可行,不妨向專業人士探詢病人病情惡化時的情況,學會在這些情況下怎樣照顧病人。就以埃爾莎來說,克服恐懼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跟其他照顧病者的人談談,同時與照顧病者的護士商討病人情況惡化時會是怎樣的。珍妮提出勸告說:「要正視並抑制你的恐懼。恐懼可能發生的事比應付實際的情況更糟。」歐內斯特·羅森鮑姆醫生建議,不管什麼引起恐懼,你都應該「把所恐懼的事說出來」。——參看箴言15:22。

      悲傷。應付悲傷,尤其是在照顧病者的情況下,絕不容易。你可能因為失去友伴而悲傷,特別是奄奄一息的親者已經無法跟你交談,也不能明白你的意思,甚至認不出你來。別人也許不了解你的感受。不過,向一個富於了解的朋友傾訴一下你的悲傷,對方耐心傾聽,表現體恤,可以為你帶來很大的舒解。——箴言17:17。

      忿怒和挫折。這些都是照顧嚴重病人常有的反應,病人的行為有時令人相當難堪。(參看以弗所書4:26。)要明白,病人令人難堪的行為往往是疾病所致,不是病人本身的緣故。露西回憶說:「我一旦大發雷霆,就會落淚收場。然後,我就提醒自己,病人正在受苦,他是有病的。病人需要我照顧。於是,我就會振作起來,支撐下去。」懷有這樣的見識可以叫你「不輕易發怒」。——箴言14:29;19:11。

      內疚。照顧病者的人通常感到內疚。其實,請放心,你正做著一件必需卻相當艱難的工作。要正視現實,你的言行不可能總是無懈可擊的。聖經提醒我們:「我們人人都難免絆倒許多次。誰不在言語上絆倒,誰就是完美的人,也能勒住全身了。」(雅各書3:2;羅馬書3:23)不要讓內疚感妨礙你辦事積極。每逢你因為自己說了或做了某些事而感到不安,你大可以說一聲「對不起」,這樣做會叫你和病人彼此都感到舒暢。一個照顧有病親屬的男子提出勸告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只管盡力而為好了。」

      抑鬱。家裡有人患了重病,照顧病者的人感到抑鬱是相當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參看帖撒羅尼迦前書5:14。)有個照顧病者的人感到抑鬱,她解釋什麼幫助她應付:「很多人感激我們照顧病者。每逢我疲累不堪,抑鬱沮喪,只是一句鼓勵話就足以叫我支撐下去了。」聖經說:「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言12:25)其他人並不總會留意到你需要鼓勵。所以,你也許不時要開誠布公,把心裡的「憂慮」申訴一下,讓別人能夠說句鼓勵你的「良言」。要是抑鬱的情緒揮之不去,甚至越來越嚴重,你就最好去看看醫生。

      無能為力。面對衰弱的病人,你可能感到無能為力。要正視你的情況。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病人的健康不是你能夠控制的,你只能夠表現體恤,加以照顧。不必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也不可對病人和支持你的人諸多要求。平衡的處事方式不但消除無能為力的感覺,還可以減輕背負著的擔子。不少曾經照顧親者的人提出明智的忠告說:要學會有一天,就過一天。——馬太福音6:34。

  • 怎樣應付紛繁的情緒
    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照顧病者有心得

      「不要對自己消極。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很容易對自己思想消極。你不該壓抑自己的感受,相反,要向人傾訴一下。要是可行,不妨歇一會,例如離開一會到外面走走,使你能夠重新振作起來。」——露西,她在診所工作,曾經協助過不少照顧病者的人和病人。

      「家人和朋友要是能夠而且願意伸出援手的話,就讓他們助一臂之力。把重擔跟別人分擔是很重要的。」——秀,她一直照顧患了淋巴肉芽腫病的父親,直到父親去世。

      「要有幽默感。」——瑪麗亞,她照顧患了癌病的好友,直到好友病逝。

      「保持靈性堅強。親近耶和華,不斷禱告。(帖撒羅尼迦前書5:17;雅各書4:8)上帝通過他的靈、他的話語、他在地上的僕人,以及他的應許,向人提供幫助和安慰。辦事盡可能有組織、有秩序。例如:替幫忙的人編定病人服藥的時間表和處理各事的清單。」——亞爾馬,他照顧病入膏肓的姐夫。

      「盡量認識病人所患的病是什麼回事。這樣,你就知道病人的病況發展,也知道你該怎樣照顧病者。」——瓊,她的丈夫患了早老性痴呆病。

      「要明白,其他人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老實說,耶和華能夠助你應付任何事情。」——珍妮,她照顧丈夫,直到丈夫去世。

  • 關心照顧病者的人——別人可以怎樣助一臂之力
    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關心照顧病者的人——別人可以怎樣助一臂之力

      「我跟勞里結了婚55年,日子不短,我們是多麼的快樂!我如果有能力把勞里留在家裡,我一定會這樣做。可是我的健康越來越差。最後,我不得已,只好把他送進療養院。現在說起來,內心的痛苦實在叫我受不了。我愛勞里,我深深尊敬他。可能的話,我都盡量探訪他。我的體力有限。」——78歲的老婦安娜,十多年來一直照顧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的丈夫;過去40年還要照顧患了唐氏綜合徵的女兒。a

      安娜的事例並不是罕有的。在不列顛群島所作的一項調查透露:「在某些年紀(40至50多歲)的人當中,每兩個女子就有一個要照顧病者。」上文提過,照顧病者的人要應付情緒波動和種種難題,有時可能叫他們吃不消。

      美國老年病學協會的弗雷德里克·舍曼醫生說:「我認為照顧病者的人至少有五成在第一年會感到抑鬱沮喪。」要是照顧病者的人像安娜那樣上了年紀,氣力不繼,加上身體日漸衰弱,情況就可能更難應付。

      我們如果想幫助照顧病者的人負起責任,就要先知道他們的需要。照顧病者的人到底有什麼需要呢?我們可以怎樣滿足他們的需要?

      照顧病者的人需要傾訴

      「我要減輕自己的重擔。」一個照顧垂死友人的女子這樣說。上篇文章提到,照顧病者的人如果能夠向富於了解的朋友傾訴一下,難題就往往較容易正視及應付。不少照顧病者的人發現,他們一旦感到自己進入死胡同裡,跟別人談談不但可以消除種種憂慮,還可以減輕積壓於心的壓力。

      珍妮回憶照顧她丈夫的日子時說:「我很感謝朋友們,他們知道我們兩人都需要精神上的支持。」珍妮解釋,照顧病者的人需要鼓勵,有時甚至需要有個可以哭訴的對象。亞爾馬協助姐姐照顧有病的姐夫,也同意這點說:「我需要有人聽我訴說我的恐懼,我的難題,同時又明白我的感受。」論到一位密友,亞爾馬補充說:「探訪他真好,即使只是半個鐘頭也好。他會聽我說話。他真的關心我。之後,我感到精神煥發。」

      照顧病者的人無疑可以從富於了解的聽者獲得莫大鼓勵。聖經提出明智的勸告說:「要快一點聽,慢一點才講。」(雅各書1:19)《老年病醫學雜誌》季刊所載的一項報告透露:「只是知道有人支持你,就往往足以使你如釋重負了。」

      除了別人的傾聽和精神上的支持外,照顧病者的人還需要什麼呢?

      提出實際幫助

      歐內斯特·羅森鮑姆醫生說:「任何形式的愛和鼓勵,都足以使病人和他的家人得益。」這樣的「愛和鼓勵」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親自上門探訪,通電話,寫張短箋(可以隨花或禮物附上)。

      秀回憶父親患了淋巴肉芽腫病快要死去,家人得到朋友支持的事,說:「朋友上門來探訪一會兒,令我們感到舒暢。」秀繼續說:「一位朋友替我們接聽電話,同時幫忙洗熨我們全家的衣服。」

      我們支持照顧病者的人可以,也應該提出具體而有實效的幫助。埃爾莎回憶說:「朋友提出實際的幫助對我很有用。他們沒有只是說:『我可以幫忙的地方,請告訴我。』相反,他們說:『我現在去購物,有些什麼東西可以替你買回來嗎?』『我可以替你料理院子嗎?』『我有點時間,可以陪病人坐坐,讀些資料給她聽。』還有一些可以做的事是:每逢病人相當疲倦或睡了,可以安排探病的人在筆記簿上留下信息。這樣做皆大歡喜。」

      我們提供的特別服務也可以包括料理家務。58歲的羅絲要照顧年老的雙親,她解釋說:「我感謝別人給我鋪床,替病人寫信,替病人招待訪客,到醫生那裡取藥,給病人洗頭理髮,洗碗碟。」家人朋友也可以輪流給照顧病者的人做飯。

      如果可行,我們也可以協助照料病人本身,例如照顧病者的人可能需要人幫忙給病人餵飯,給病人洗澡。

      家人朋友表現關懷,可能在病人發病初期提出協助。可是,長期的疾病又怎麼樣呢?由於生活忙碌,我們可能忽略了,照顧病者的人仍然要繼續應付難題,而且壓力可能越來越大。要是照顧病者的人亟需別人支持的時候,別人的支持卻越來越小,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要是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照顧病者的人最好開個家庭會議,一起商討怎樣照顧病者。事情可以包括請朋友親屬幫忙,這些朋友親屬也許曾經表示樂意協助。秀和家人就是這樣做。秀敘述說:「一有需要,我們就記起曾經表示可以協助的人,我們打電話給他們。我們想,也許可以請他們幫個忙。」

      讓他們歇一歇

      《一日36小時》說:「照顧長期病人,不時從24小時的常規中『走開一下』,不論是對於[照顧病者的]你,還是對於[病人],都是絕對必需的。……暫時不照顧[病人],離開一下,是你辦得到的一件重要事情。這樣,你才能夠支撐下去,繼續照顧病人。」對於這點,照顧病者的人同意嗎?

      「當然同意。」瑪麗亞這樣說。她曾經照顧患了癌症的垂死好友。她補充說:「我不時需要『鬆弛一下』,由別人替我照顧病者一會兒。」瓊要照顧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的丈夫,她也有同感。她說:「我們最大的需要是:不時歇一歇。」

      照顧病者的人怎樣才能擺脫責任的壓力而鬆弛一下呢?珍妮弗要照顧年邁的雙親,她說明自己怎樣得到舒解:「一位世交有時把母親接去她家裡住一天,讓我們歇一歇。」

      如果可行,你也許可以建議帶病人出外走走,讓照顧病者的人歇一歇。瓊說:「要是有人帶我丈夫出外走走,我就可以有點獨處的時間,這叫我感到舒暢。」另一方面,你也許可以上病人的家跟病人聊天。兩方面都可以叫照顧病者的人有機會鬆弛一下。

      可是要記住,照顧病者的人並不總是可以歇一歇的。他們也許因為離開親者一段時間而感到內疚。亞爾馬承認說:「走開一下去消遣休息並不容易,我總覺得自己應該常常在病人身旁。」不過,每逢亞爾馬的姐夫無需太多照顧,亞爾馬都會歇一歇,這樣做良心較安樂。有些人安排把親者送往日間成人託管中心,讓中心照顧病者幾小時。

      一切疾病永遠消逝

      可以肯定的是,照顧病入膏肓的親者實在責任重大。可是,照顧親者可以叫人心滿意足、心安理得。研究人員和照顧病者的人都指出,照顧親者可以鞏固家人朋友的關係。照顧病者的人不約而同地學到種種新特質和才能,很多還獲得不少靈性上的祝福。

      至為重要的是,聖經指出,耶和華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都是富於同情、樂意照顧人的。聖經預言向我們保證,時候近了,一切疾病、痛苦、死亡都快要終止了。不久,照顧人類的創造主會獎賞地上正義的居民,賜他們永遠的生命,能夠完美、健康地生活在新世界,其中的「居民必不說:我病了」。——以賽亞書33:24;啟示錄21:4。

  • 關心照顧病者的人——別人可以怎樣助一臂之力
    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照顧病者報酬豐富

      「報酬豐富?」有些人可能覺得奇怪。「這怎麼可能呢?」請留意以下照顧病者的人告訴《儆醒!》雜誌的話:

      「『施予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所以,放棄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和慾望不會叫人少了快樂。照顧自己所愛的人可以叫人心滿意足。」——瓊。

      「我很高興能夠在姐姐和姐夫有需要的時候幫他們一個忙,特別是他們無法報償我。我們因此更加親近。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運用所得的經驗去幫助在類似情況下的人。」——亞爾馬。

      「我多次告訴患病的朋友貝蒂,我得到的回報比施予的還要多。我學會表現同情和忍耐。我也學會,即使在最艱難的情況,人也可以懷著積極的態度。」——埃爾莎。

      「我在靈性上更堅強。我越來越明白天天倚靠耶和華上帝是什麼意思,也學會祈求上帝滿足我的需要。」——珍妮。

  • 關心照顧病者的人——別人可以怎樣助一臂之力
    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探訪照顧病者的人

      • 要富於了解,留心傾聽

      • 衷心稱讚

      • 提出具體幫助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