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
「叫人十分尷尬」
《老年病醫學雜誌》季刊報導說:「研究往往顯示,[病人的]行為有時實在荒誕不經、叫人尷尬,加上說話衝口而出,難免令照顧病者的人感到憂傷。」例如:有一次在基督徒的聚會裡,吉蓮的朋友想見見吉蓮上了年紀的母親。吉蓮難過地回憶說:「媽媽只是眼睜睜的,一點反應也沒有。當時的情況叫人十分尷尬,我忍不住流下淚來。」
瓊的丈夫患了痴呆症,她說:「這種病症棘手極了。」瓊解釋說:有時我們跟別人一起外出吃飯,「他完全不顧禮節。在飯店裡,他可能走到別人的桌子前,用匙子嘗嘗果醬的味道,然後把自己用過的匙子放進果醬碟裡。我們探訪鄰舍的時候,他可能在院子的通道吐痰。我很難不去想別人怎樣看,這樣的行為難免招惹別人的閒言閒語,他們一定說我丈夫沒有禮貌。我於是越來越畏縮不前」。
-
-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
「你也可能為病人失去——昔日的風采難過」
《照顧痴呆病人》這本書說:「人要照顧長期患病的親者自然感到悲傷。隨著病人的情況惡化,你漸漸體驗到失去良伴和親密關係的傷感。你也可能為病人失去昔日的風采難過。」
珍妮弗敘述家人對母親身體日漸衰弱的反應:「我們感到傷痛。我們懷念她以往娓娓動聽的談話。我們真的很難過。」吉蓮解釋說:「我不想媽媽死去,也不願她受苦。我哭了又哭。」
「我感到被拒,感到忿怒」
照顧病者的人可能問:「為什麼這事要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其他人不助我一臂之力?他們難道不明白我應付不來嗎?病人不可以合作一點嗎?」有時,照顧病者的人可能認為病人和其他家人諸多要求,無理取鬧,因此感到忿忿不平。文章起頭提到的羅絲說:「我常常在心裡發自己脾氣,不過,媽媽說我臉上的不快表情都通通顯露出來了。」
病人本身的挫折感和憤懣不平,可能全發泄在照顧病者的人身上。歐內斯特·羅森鮑姆醫生在《與癌共存》裡解釋,有些病人「不時感到暴躁、沮喪,他們會向最靠近的對象發泄……通常為小小事情就大發雷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他們平常根本不會理會」。可以了解的是,在竭盡全力去照顧病者的人看來,這樣的事情可以使他們的緊張情緒百上加斤。
舉個例:瑪麗亞照顧病入膏肓的朋友精神可嘉。有時朋友看來反應過激,妄下結論。瑪麗亞解釋說:「她對親密的人也可以說話尖酸刻薄,橫蠻無禮,令人難堪。」瑪麗亞有什麼反應?「當時,我似乎『了解』病人的心情。可是,回頭一想,我感到被拒,感到忿怒,感到惶惑不安——不願顯出必需的愛了。」
《老年病醫學雜誌》季刊登載了一份研究報告,結論說:「照顧病者可以令當事人怒火中燒,訴諸暴力——不管實際用起暴力來還是打算使用暴力。」調查透露,每5個照顧病者的人當中差不多就有一個擔心自己會使用暴力,每20個當中就有一個對待病人態度粗暴。
「我感到良心有愧」
不少照顧病者的人感到良心有愧。有時,當事人怒不可遏,事後內疚之感油然而生。照顧病者的人心生內疚因為他們不時發怒的緣故。這樣的情緒可能令他們低落到吃不消,再也不能支撐下去。
在某些情況,照顧病者的人迫於無奈,只好把病人送進療養院或醫院。這個決定可能叫照顧病者的人痛苦不堪、良心不安。珍妮說:「我最後被迫把媽媽送進療養院,我覺得自己背棄了她,撇下了她。」
不管病人有沒有給送進醫院去,照顧他的親者都會感到自己做得不足而良心有愧。埃爾莎說:「我總是因為自己的時間有限而感到抱歉。有時朋友不肯讓我離去。」另外,照顧病者的人也許擔心自己忽略了家庭其他責任。如果照顧病者的人要在醫院逗留很久,或者要工作很長時間,才能應付越來越多的開銷,就更是擔心了。一位母親慨嘆說:「我要外出工作才能應付家庭開銷。可是,無法在家照顧孩子令我感到良心有愧。」
-
-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警醒!1997年 | 2月8日
-
-
可是,劉易斯醫生說,比例上也有相當多的男子要照顧病者。例如:有不少丈夫要照顧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的妻子。這些丈夫無疑也要承受照顧患病親者的壓力。劉易斯繼續說:「這些男子也許十分脆弱。畢竟他們通常比妻子年長,本身健康也不佳。……他們大多沒有受過照顧別人的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