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資訊泛濫
    警醒!1998年 | 1月8日
    • 資訊泛濫

      20世紀是前所未見的資訊泛濫時代。時下的印刷媒介、電台電視廣播、互聯網絡和其他傳播媒介,都令世界充斥著資訊。戴維·申克的著作《衝出資訊過剩的煙霧》指出:「資訊泛濫已經是個實在的威脅。……我們遲早會患上資訊肥胖症。」

      我們且以一份著名的報紙為例。據稱在週中平常的一天,《紐約時報》所刊載的資訊,比17世紀英國一個平民畢生所接觸到的還要多。每天報章所含有的資訊已經十分可觀了,再加上形形色色、題材紛繁的雜誌和書本,世人能夠接觸到的資訊確實是浩如煙海。每年出版的書本不計其數。科技日新月異,每隔六年,同科技有關的資料就增加一倍,所以難怪在全球單是科技期刊就已經超過十萬本。互聯網絡的發展也讓使用電腦的人得到巨量的資訊。

      雜誌又怎樣呢?市面上的商業期刊、婦女雜誌、體育雜誌、娛樂雜誌和青少年雜誌多如牛毛,題材幾乎觸及人所關注的每一個話題,並且都以矚目的方式博取讀者的注意。廣告商(有些人說,廣告商是「吹噓能手」)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資訊憂慮》的作者理查德·沃爾曼說:「廣告商正以排山倒海的廣告攻勢向我們的官能進攻,要我們看這個、聽那個、嗅這個、摸那個。」廣告商總說:你要有最新出品、功能最先進的產品,「不要給隔壁的老張比下去」。

      澳大利亞的休·麥凱博士是心理學家,做社會研究工作,他說:「世界給資訊淹沒了,世人獲邀登上資訊超級公路的快線。」麥凱博士認為,目前的難題是,隨著電台電視台的新聞和時事節目不斷湧現,加上現今急速發展的電腦資訊網絡,結果很多人所接觸到的資訊,其實都只是對事實或事情的片面報導,而不是全盤的事實。

      什麼是資訊?

      本文的「資訊」一詞譯自英語的information,這個英語詞語的拉丁語詞根是informare,含有使物件成形的意象。所以,某些英語詞典把「使人獲得資訊」定義為:「使頭腦成形或教導頭腦」。大部分讀者都記得,在不很久前,資訊不過是指一連串的事實和數據,告訴我們例如人物、地點、事情、時間和過程。以往資訊就是資訊,並沒有什麼專用的詞彙。當時我們需要主動詢問、探求才能得到資訊。

      可是,踏入90年代,同資訊有關的詞彙不斷湧現,而且往往教人混淆不清。在這些詞彙中,有些是頗為顯淺易明的,例如所謂「資訊狂熱」「科技熱」「資訊時代」等,有些卻是頗難理解的。現今世界正受資訊狂熱的潮流所影響,很多人認為誰只要擁有最多的資訊,就比缺乏資訊的人優越,於是資訊不再是達到某個目標的工具,而是成為了人所追求的目標。

      為這種心態「助燃」的,是電信系統的急速發展。比如說,有些人認為傳真機、流動電話和個人電腦已經成為資訊時代的象徵和代表。電腦方便使用、速度高、功能強,確實為人打開了方便之門,使人可以使用以往無法得到的資訊。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說:「電腦科技不再僅是涉及電腦的技術,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結果,資訊本身和令資訊得以散播的科技都受到過度重視,有時更大受吹噓,贏得世上各處熱心的追隨者所擁戴。電視新聞和時事節目幾乎被人視為像福音一樣是可信可靠的;另一方面,就算電視的清談節目盡說些不著邊際的無聊事兒,觀眾卻往往毫不懷疑,想也不想就全盤接受。

      人所以有這些反應,全是由於我們正身處資訊時代,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都改變了,結果很多人或多或少對資訊都產生了焦慮不安的感覺。對資訊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你怎樣知道自己是否正受到影響呢?你可以怎樣應付這種感覺呢?

  • 資訊憂慮的成因是什麼?
    警醒!1998年 | 1月8日
    • 資訊憂慮的成因是什麼?

      《資訊憂慮》的作者理查德·沃爾曼說:「我們所知的,跟我們認為自己應該知道的,差距不斷擴大,於是我們就對資訊產生了焦慮不安的感覺。這種憂慮是數據和知識之間的黑洞,每逢我們不能從資訊明白我們想要知道的是什麼,所需要知道的是什麼,這種感覺就會產生了。長久以來,人並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現在,他們知道自己對什麼缺乏認識,結果就感到憂慮不安了。」於是,我們差不多人人都覺得,自己要知道多一點。我們從洶湧而來的資訊當中,摘取了一小撮的資料。不過,我們往往不曉得該怎樣運用這些資料,而同時又可能覺得,誰都比自己知道得更多,明白得更透徹。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十分焦慮了!

      戴維·申克指出,過多的資訊已經成了污染物,產生了所謂的「資訊煙霧」。他進一步說:「資訊煙霧對人的妨礙包括:令人沒有時間靜下來,打擾了人不可缺少的思考空間。……它也叫人透不過氣來。」

      過多的資訊或資料過剩的確可以令人感到焦慮不安,但人如果缺乏資訊,或甚至得到錯誤的資訊,那也同樣會感到焦慮不安。情況有點像在一個擁擠的房間裡,人仍舊感到孤單一樣。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大趨勢》裡形容這種情況,說:「我們快要給資訊淹死了,卻餓知識餓得發慌。」

      電腦罪行怎樣影響你

      令人焦慮不安的另一個因素是,電腦罪行日漸猖獗。弗雷德里克·科恩博士十分關注這一點,在他撰寫的《資訊超級高速公路上的保安》裡,他指出:「[美國]聯邦調查局估計,每年因電腦罪行而損失的金錢達50億美元。不過,令人驚詫的是,這個數字只是九牛一毛罷了。資訊系統的破綻曾被人利用,作為談判的籌碼,用來破壞人的聲譽,在軍事衝突中獲勝或甚至作為謀殺的藉口。」令人更加不安的是,除了侵犯隱私的情況外,兒童通過電腦接觸到色情的東西也越來越令人關注。

      有些沉迷電腦的人頗為缺德,刻意把電腦病毒放進別人的電腦系統裡,結果造成嚴重的破壞。不懷好意的所謂「駭客」(hacker)非法闖入別人的電子系統,盜取機密的資料,有時候更竊取金錢。以上種種不法勾當,往往令千千萬萬使用個人電腦的人心寒。電腦罪行對商業機構對政府都是威脅。

      我們需要獲得充分的資訊

      我們固然需要獲得充分的資訊,但得到巨量資訊並不一定表示我們一定真正受用。很多所謂的資訊,其實不過是一大堆事實和未經處理的數據,完全同我們的生活經驗扯不上關係。有些人更提出,現今的情況與其說是「資訊爆炸」,不如更貼切地說是「數據爆炸」,或更不留情面地說,是「非資訊的爆炸」。專門分析經濟的黑茲爾·亨德森認為:「資訊本身並不具有啟發作用。現今傳媒正主宰著我們周遭的一切,我們已經不曉得分辨什麼是錯誤的資訊,什麼是虛假的資訊,什麼是宣傳的資訊。由於人只顧埋頭在這些資訊裡,結果就給數以十億計、互不相干、無關痛癢的數據擠得透不過氣來,而不能進一步理解真正有意義的事物。」

      約瑟夫·埃斯波西托是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的總裁,他的見解確實一針見血:「資訊時代裡大部分的資訊都是白費的,不過是噪聲罷了。『資訊爆炸』中的『爆炸』一詞著實用得很妙,這一種爆炸令人的聽覺受損,聽不見大部分聲音。我們既然聽不見,自然不能明白。」奧林·克拉普有這樣的見解:「我認為根本沒有人知道,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資訊到底有多少是虛擬的——表面上像是言之有物,實際卻是空空泛泛的。」

      相信你還記得,讀書的時候,學校所著重的是令你牢記各樣事實,使你能夠在考試中得到及格的成績。你往往到考試前才把這些資料硬擠進你的腦子裡。你記得你曾經把歷史課上學到的一長串年份硬生生地記下來嗎?現在你仍記得多少個歷史事件的年份呢?熟記這些年份使你學會怎樣去思考,使你知道怎樣作出合邏輯的結論嗎?

      多就是好嗎?

      人致力尋求更多額外資訊的時候如果不小心自制,就可能浪費了時間,使自己睡眠不足,並且失去健康甚至金錢。雖然多點資訊確實讓人有多一點選擇,但搜尋的人卻始終會感到不安,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查核過或看過所有資訊。休·麥凱博士提醒說:「資訊根本不是獲得啟發的門徑。資訊本身並不觸及我們生活的意義,也跟獲得智慧的關係不大。說實在的,資訊同其他物品一樣,絕對可以是得智慧的障礙。我們可能擁有太多東西,同樣,也可能知道得太多。」

      很多時候,教人感到不勝負荷的不僅是現今資訊的巨大數量,也是由於人往往無法把資訊轉化成可理解、有意義、叫人見識日廣的形式。有人說,我們就「像口渴的人被迫在消防龍頭前用頂針喝水一樣。人可用的資訊數量巨大,連同它的傳播方式,往往令我們得物無所用」。所以,我們該衡量一下什麼才是足夠的資訊,但不是以量來決定,而是以資訊的素質和資訊本身是否對我們有好處來決定。

      數據傳送又怎樣?

      「數據傳送」是目前頗為常見的詞語,指通過電子形式傳送資訊。這種方式當然有它的好處,但並不是最好的溝通方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同別人直接溝通的時候,反應是最好的,對著機器卻不同了。人的表情、眼神和身體語言往往是溝通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交流感覺的方法。人一旦運用數據傳送來溝通,自然看不見對方的表情、眼神和動作。同人面對面說話的時候,這些因素往往加添和澄清了某些用語的意思。以上提及的幾個因素都是促進人互相了解的良助,但以電子形式傳送資訊的渠道,就算是日漸流行的流動電話,都不能利用這些因素來溝通。要知道,面對面的交談有時候也不能把講話的人心裡所想的完全表達出來,聽者可能用自己的一套來理解聽見的話,於是可能曲解了意思。看得見的時候尚且可能誤解,何況大家看不見對方,不是會更容易發生誤會嗎?

      有些人花太多時間呆在電腦或電視屏幕前,結果令家裡各人視同陌路,這種生活現象確實是十分可悲的。

      你聽過「科技恐懼症」沒有?

      顧名思義,有這種感覺的人「對科技有點恐懼」,對電腦是這樣,對類似的電器也一樣。有些人認為,這是資訊時代帶給人的其中一種最令人不安的感覺。《堪培拉時報》根據美聯社的報導刊登了一篇文章,題名為:「日本的行政人員怕用電腦。」據報日本一間大公司的執行董事,在公司裡「大權在握,人人敬重。可是,一坐在電腦面前,他整個人都緊張起來」。根據一個調查,在880間日本公司裡,只有百分之20的行政人員懂得用電腦。

      恐懼科技的心態是由不少嚴重的災難事故激發的。例如在1991年,紐約市的電話系統發生故障,令當地多個機場的運作癱瘓了幾個小時。至於在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廠所發生的意外又怎樣呢?當年核電廠的操作人員誠惶誠恐地花了幾個小時,才破解出由電腦操控的警號的含意。

      上述只是少數的例子,說明在這個資訊時代裡,科技怎樣大大影響人類。弗雷德里克·科恩博士在他的書中提出了幾個問題,實在值得我們深思:「你最近到過銀行去嗎?要是銀行的電腦壞了,你拿得到錢嗎?超級市場又怎樣?那裡的付款檯要是沒有了電腦,你又怎樣結帳呢?」

      以下的情況是假想的,說不定你可以舉出更多類似的事情:

      • 你那台新的錄像機似乎按鈕太多了,每逢你想把某個節目錄下來,總不知道該按哪裡才對。解決辦法有兩個:一,叫你那個九歲的外甥來給你辦這件事,不過這樣做似乎有失體面;二,乾脆不看那個節目。

      • 你需要點錢急用,於是駕車到就近的自動提款機去。這時候,你忽然記起上一次你使用自動提款機的情形,你腦子一亂,就按錯數字了。

      • 辦公室的電話響了。這個電話是撥錯了給你的,對方找的是在你樓上辦公的上司。把電話轉撥給你的上司的程序本來是一點不難的,你卻不太肯定該怎樣做,惟有請接線生給你代勞。

      • 你最近買了一輛汽車,車頭儀表板的設計,看上去就像是先進的噴射飛機的駕駛艙上的儀表板一樣。紅燈忽然亮了,你頓時發慌了,你根本不知道紅燈代表什麼,於是不得不查看那本厚厚的汽車使用手冊。

      以上不過是科技恐懼症的幾個例子罷了。我們可以肯定,科技發展下去,將有更多設計複雜、教前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儀器給創造出來。人如果要善用現今消費市場上的新產品,就要掌握更多的知識。用專家的術語a寫成的使用手冊往往叫人望而卻步,因為這些手冊的作者以為,使用者明白那些詞彙的意思,並且對產品已有相當認識,也知道大概的使用方法。

      保羅·考夫曼是研究資訊理論的專家,他總結現時的情況說:「說到資訊,我們社會有一種現象,就是資訊雖然令人著迷,但也是有礙生產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太注重電腦和硬體,太少留意實際運用資訊的人;人運用資訊,目的是要了解世界,造福同胞。……難題並不在於我們抬高了電腦[的地位],而是我們忽視了人類[的需要]。」科技界通常只顧著要創製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新科技產品,認為這是件很光彩的事。這種情況的確往往使人忐忑不安,總想要知道下一種新產品是什麼。愛德華·門德爾松說:「科技界裡有些人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他們永遠分不清什麼是『可做的』,什麼是『想做的』。一部機器如果能夠執行某些令人讚嘆不已的複雜工作,他們就會假定,這種工作值得執行。」

      在科技的層面,忽略了人這個因素,加深了一般人對科技的焦慮不安。

      生產力確實因科技而提高了嗎?

      專欄作家保羅·阿特韋爾研究了在近年來,人到底因使用電腦而節省了多少時間和金錢。他就這個研究所作的評論刊登在《澳大利亞人報》上,以下摘錄了幾個要點:「人雖然花了多年時間,開發一些專門設計來處理行政事務,或有助控制成本的電腦系統,但不少大專學院的行政人員的數目卻有增無減。……數十年來,電腦生產商不斷聲稱,他們所售賣的產品將大大提高生產力,可以使某類行政工作,讓更少的人、以更低的成本去完成。實情卻是恰恰相反的,我們逐漸察覺到,資訊科技轉換了人力分配的重點:不是令一件工作由較少的人去做,而是由同樣或更多的人去做幾個新的工作。算起來,這樣做往往是省不到錢的。一個例子是,人利用科技去修飾文件,而不是用更短時間去完成文書的工作。」

      資訊超級高速公路對基督徒是有潛在危險的;現在,它雖然看來已廣受接納為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怎樣避免——或至少稍為避免——對資訊產生不安的感覺呢?下一篇短文將提出若干可行的建議。

  • 資訊憂慮的成因是什麼?
    警醒!1998年 | 1月8日
    • 資訊垃圾堆積如山

      「我們人人都從個人的體驗知道,社會正日漸走向低俗化,情況是無可逆轉的了。現今大行其道的娛樂,是那些鄙俗的電視節目、煽動仇恨的電台節目、 言論狂放的電台播音員, 侵權行為的訴訟越來越常見, 嘩眾取寵的舉動、 過分的暴力、尖酸刻薄的言談也相當盛行。電影的色情情節越來越露骨,也有越來越多暴力的場面。誇張渲染、無孔不入的宣傳手法越來越流行,宣傳的內容更往往跟下流低俗只差一線。……褻瀆的言詞蔚然成風,體面的談吐卻日漸式微。……對於所謂的『家庭觀念危機』,成因主要是資訊的革命,而不是好萊塢的那種不尊重傳統家庭制度的風氣。」——《衝出資訊過剩的煙霧》,戴維·申克著。

  • 資訊憂慮的成因是什麼?
    警醒!1998年 | 1月8日
    • 歷久不變的智慧之道

      「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它,如尋找銀子,搜求它,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上帝。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智慧必入你心;你的靈要以知識為美。謀略必護衛你;聰明必保守你。」——箴言2:1-6,10,11。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