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需要希望?警醒!2004年 | 5月8日
-
-
我們再看看另一個研究,這項研究專門評估,樂觀和悲觀的態度對冠狀動脈心臟病人的影響。研究對1300多人作了一番仔細評估,按其對待生活的態度分為兩類: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這項追蹤調查進行了十年後發現,這些人中約有百分之12患上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其中悲觀的人比樂觀的人多將近一倍。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研究健康與社會行為的副教授洛拉·庫布藏斯基評論道:「關於『積極的態度』對健康有益的說法,大多數的證據都是間接的二手資料。在心臟病學的領域內,這項研究卻提供了第一份直接的醫學證據。」
一些研究發現,一向自認身體較差的人,在手術後的確沒有那些一直自覺身體健康的人恢復得那麼好。保持樂觀心態甚至能夠延年益壽!一項針對上年紀的人而做的研究透露,長者對於衰老一事有正面的看法,他們就比較健康、比較長壽,反過來說也一樣。他們給老人看些資料,內容提到年老意味著豐富的智慧和經驗。儘管這些內容相當簡短,但看完之後,老人們連走起路來都顯得比以前更有勁了。事實上,這樣的改變相當於12週體能訓練的效果!
-
-
為什麼我們需要希望?警醒!2004年 | 5月8日
-
-
樂觀悲觀,有何影響?
研究發現,積極向上的態度為樂觀的人帶來許多益處。在學校、工作場所、甚至運動場上,他們通常都有較為突出的表現。試以一個女子田徑隊的研究為例。教練對她們的運動技能做了徹底的評估。同時,研究員也分別調查了隊員是否積極地仰望未來。然後,根據運動員的樂觀程度,就可預知她們在運動場上的表現,這比教練所提供的一切數據更準確。為什麼希望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
對樂觀主義的反面——悲觀主義的研究,帶給人們很大的啟發。20世紀60年代,研究動物行為的實驗有了出人意料的發現,研究人員因此發明了一個新詞——「習得的無助感」。他們發現,人也可能蒙受這類症候群的不利影響。比如說,研究人員將一些人置於令人不快的噪音環境中,告訴他們,只要找出預定順序,照順序按下某些按鍵即可關閉噪音。他們成功地關閉了噪音。
第二組研究對象也得到了相同的指令——不過按鍵卻無效。可以想像,後來第二組中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茫然無助。在接下來的測試中,他們相當猶豫,什麼都不肯做了。因為他們認為,不管他們做什麼,情況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不過,樂觀的人就算被分到第二組,也依然拒絕向無助感讓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