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與大自然為敵
    警醒!2001年 | 11月22日
    • 與大自然為敵

      「今天的物種加速滅絕,人類必須承擔責任。」——珍·古多爾,自然資源防護人士。

      地球上的物種生生不息,休戚相關。我們人類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我們需要依賴生物世界供應糧食、藥物、呼吸的氧氣和組成身體的元素。全人類要過平常的一天,就得依賴四萬多種生物互相配合,相互合作才行。所有物種就這樣交織出一個複雜奧妙、精細絕倫的生態網絡。

      可是,許多研究生態網絡的專家都覺得,這個網絡如今正大受打擊!也許你聽說過犀牛、熊貓、鯨魚正瀕臨絕種。有些科學家聲稱,地球上的動植物品種有一半會在75年內消失。研究人員擔心有些生物絕種的速度,會比科學家提出的自然流失率還快一萬倍。據一位專家的估計,平均每過10到20分鐘,就有一種生物絕種。

      科學家相信在遠古的時候,生物絕種大部分有自然成因。但是他們說,現在引發絕種危機的主要成因已經不再一樣了。今天物種的滅絕顯然是人為的。有一個科學家就把人類稱為「趕盡殺絕型」生物。

      生物品種急遽流失,真的是由人為活動促成的嗎?要是這樣,那又是如何促成的呢?地球如果失去像萬花筒那樣多姿多彩的生物網絡,我們還能不能生存下去呢?許多人都已經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絕種危機了,有人正著手處理這個危機嗎?

  • 微妙的生態網絡
    警醒!2001年 | 11月22日
    • 品種流失

      生物世界如此多嬌,可惜不少研究人員指出,人類正以快得令人不安的速度,把許多物種推向滅亡。以什麼方式呢?

      ◼ 破壞棲息環境。這是生物絕種的頭號原因。破壞方式包括伐木、採礦、為放牛而砍伐樹木,還有在山川荒野,築堤開路。隨著生態系統萎縮,物種失去賴以為生的資源。自然環境不是被消滅,就是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鳥類移棲和魚類回游的路線被阻擋,導致物種基因差異縮小,局部地區的生物失去對疾病和其他災害的復原能力。結果物種一個接一個地逐漸滅絕。

      某些物種滅絕甚至會誘發連鎖反應,使其他品種也跟著消失,因為生態網絡失去了一部分,其他部分可能也很難不受影響。某些擔負著關鍵作用的生物,例如傳播花粉的動植物一旦消失,大量相關的品種也很可能相繼滅絕。

      ◼ 引入外來品種。人類把外來生物帶進某個生態系統中,外來品種可能會反客為主,奪去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外來品種對生態系統所帶來的改變,可能大得足以間接淘汰本地品種。外來品種也可能傳播不同的疾病,是本地品種缺乏免疫力的。尤其是海島上的物種,由於長期對外隔絕,加上土生的品種從沒有接觸過外來的新品種,這類物種也許會因為無法適應改變,而不能生存下去。

      一個典型例子是叫做「奪命」海藻的蕨藻科植物,地中海有很多海洋生物也因為受到這類植物的侵襲而死去。一次意外使這種海藻散落在摩納哥沿岸海域中,現在已經開始在海底蔓延。這種海藻是有毒的,現在還不知道有沒有剋制這種海藻的生物。法國尼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教授亞歷山大·邁納茨說:「我們現在可能正目睹著一場生態浩劫的序幕。」

      ◼ 過度開採獵殺。有幾種生物就因為這原因才絕種。一個經典例子是候鴿。在19世紀初,候鴿是北美洲數量最多的鳥類。每到移棲的時候,數十億候鴿鋪天蓋日,使地上好幾天都不見光明。可是到了19世紀末葉,候鴿給捕獵得幾乎完全絕跡。到了1914年9月,在辛辛那提動物園中,連最後一隻候鴿也死了。生長在北美洲大平原上的野牛也有同樣的遭遇,捕獵活動令這種野牛幾乎絕跡。

      ◼ 人口增加。19世紀中葉,世界人口有10億。過了一個半世紀,人口增加了50億,人們開始擔心,人口增加的幅度會不會超過資源所能負荷的程度。隨著人口每年越發增加,生物絕種的速度也越發令人不安。

      ◼ 全球氣溫上升。各政府之間的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認為,全球氣溫有可能在這個世紀之內上升攝氏3.5度。對某些生物來說,這升幅大得足以對生命構成威脅。研究人員認為,導致珊瑚礁(大量海洋生物的依靠)死亡的其中一個因素,看來是水溫上升。

      科學家說,水位只要上升一米,世界各地大部分沿岸沼澤就會消失,使大量生物失去棲身之所。有些人相信,全球氣溫上升的影響也許已經波及格陵蘭和南極洲的大冰原。冰原一旦融化,生態浩劫就會接踵而來。

      絕種之災

      物種流失有多快?沒有一個答案說得上是精確的。其實科學家對大部分瀕臨絕種的生物仍然一無所知。他們第一步應該先確定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伯克利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生態學家約翰·哈特說:「全世界有名目的生物大概有150萬種,不過我們知道還沒有列入名目的,為數也不少,兩者加起來的總數可能介乎500萬到1500萬之間。」有人估計全球物種的數量可能高達5000萬,或甚至更多。科學家安東尼·雅內托斯認為,要提出一個確定的數目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大部分生物早在取名和編類之前就已經絕種了」。

      對於這個微妙的生態系統如何使大自然暢順運作,現代科學才叫做剛剛有了一點眉目。但是,如果人類還弄不清究竟有多少種生物,又怎能理解這複雜的生態網絡,以及生物絕種對這網絡所構成的影響呢?試問又怎能說明物種滅絕對地球的維持生命系統,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科學家試圖猜測物種滅絕速度的意見,雖然眾說紛紜,卻多數是令人不安的。有作家這樣說:「不出一百年,全世界有一半動植物就會絕種。」哈特提出更悲觀的預測:「生物學家估計,在未來75年之內,隨著熱帶雨林的消失,現存的生物至少有一半會絕種。」

      《國家地理雜誌》參考田納西大學科學家斯圖爾特·皮姆的計算,指出:「在全世界接近一萬種鳥之中,有百分之11,也就是1100種,正在瀕臨絕種;大部分能否安然度過[21世紀]實在很難樂觀。」同一本雜誌說:「一組很有分量的植物學家最近指出,每8種植物就有一種可能絕種。皮姆說:『可能絕種的生物不單是海島上或雨林中的品種,不只是鳥類,不只是動人的巨型哺乳類動物。可能絕種的生物無所不包,隨處可見。……簡直是一場蔓延全球的絕種災病。』」

      一種都不能少嗎?

      我們應該關注物種流失這問題嗎?我們應該保存所有種類的生物嗎?許多有分量的專家都堅持說「應該」。地球擁有大量物種,為人類供應糧食和有用的化學物質,也供應其他許多物產和服務。請也考慮一下未被發現的物種可能為人類帶來的貢獻。例如據估計,全美國最常用的150種醫生處方藥物中,有120種是天然化合物。所以,少了幾種植物,人類就少了幾個發現新藥或者新化學物質的機會。倫敦基尤公園主管吉耶萊安·普蘭斯爵士說:「每失去一種生物,我們的未來就失去一種選擇,我們有可能錯過根治愛滋病的藥物,也有可能錯過有抗病毒能力的農作物。因此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制止物種流失,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地球,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我們也需要自然生態系統為所有生物提供的基本服務,例如製造氧氣、淨化水源、過濾污染物和防止土壤流失,這些都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該發揮的重要功能。

      昆蟲傳播花粉。魚、鳥、青蛙控制害蟲數目。蚌類和其他水族生物淨化我們的水源。植物和微生物滋養我們的土地。以上服務都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據保守估計,全世界的生物每年帶來的金錢效益大約等於3萬億美元,所說的是1995年的價格。

      儘管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依靠,看來絕種危機正威脅著我們的世界。微妙的生態網絡已經受到危害。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生物多樣性所肩負的重大角色,但是就在這一刻,人類引發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絕種!可是,人類有能力挽救這場災禍嗎?地球上各種生物的前景會怎麼樣呢?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