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在自斷糧食供應嗎?警醒!2001年 | 9月22日
-
-
人類在自斷糧食供應嗎?
「今天真正棘手的問題,不是國債和財政赤字,也不是全球競爭,而是要尋找一條出路,好讓人享有豐富充實的生活,但又不會破壞眾生所依賴的生物圈。現今人類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正面臨崩潰。」——遺傳學家戴維·鈴木。
蘋果很容易被人視作等閒。如果你生活在盛產蘋果的地方,就會覺得蘋果唾手可得,品種繁多,任你挑選。可是,今天的蘋果品種比100年前少了許多,你知道嗎?
從1804年到1905年,美國種植的蘋果多達7098種,當中有6121種已不復存在,佔全數百分之86。梨的情況也類似,在以往種植的2683種梨當中,百分之88已消失了。蔬菜的情況更嚴重,品種減少得更多。生物正漸漸失去多樣性。(生物多樣性除了指物種紛繁之外,也指個別物種包含許多品種。)美國生產的不同種類的蔬菜,在不及80年內,品種竟減少了百分之97。然而,生物多樣性真的要緊嗎?
很多科學家說生物多樣性是重要的。雖然生物多樣性所起的作用還在爭論不休,但是不少環境專家表示,對於維持地上眾生的生命,生物多樣性是不可少的。他們指出,生物多樣性固然對森林和草原的野生植物重要,對我們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也關係重大。個別物種本身 的多樣性也能起舉足輕重的作用。舉例說,稻米的品種越多,有些品種能抵抗常見疫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世界監察協會最近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人類破壞地球生物多樣性會引發嚴重後果。最有力的證據也許是糧食供應受到影響。
植物紛紛絕種,至少在兩方面影響到食用農作物。第一,農作物的近緣野生種被毀去,可供未來配種的基因也就喪失了。第二,個別農作物本身 的品種也減少了。舉例說,20世紀初期,亞洲所種植的本地稻米大約有10萬種,單是印度就至少有3萬種。但現在僅僅10種就佔了印度稻米產量的百分之75。斯里蘭卡的稻米品種也所剩無幾,從2000種下降到5種。墨西哥本是玉米原產地,但目前所種植的玉米品種只是20世紀30年代的百分之20。
然而,受到危害的不僅是食物。藥廠製造的藥物大約有百分之25是從植物提煉出來的,新的藥用植物也陸續被發現,但與此同時,不同種類的植物正紛紛被滅絕。人不斷破壞生物多樣性,不是自掘墳墓嗎?
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調查所得,在大約1萬8000種動植物之中,超過1萬1000種有滅絕的危險。在一些地方,例如印尼、馬來西亞、拉丁美洲,由於森林遭人大量砍伐,改建成種植園,研究人員只能粗略估計,瀕於滅絕或已經消失的物種約有多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月刊》評論,有些人認為物種滅絕得實在「太快,遲早會造成大禍」。
當然,今天地球仍然生產大量糧食。可是,地球的物種正日益減少,人口卻迅速增長,人還能餵飽自己多久呢?不同的國家都關注這件事,於是設立了種子庫,確保珍貴的植物不會絕種。有些植物公園已經負起保存物種的重任。科學引進了強有力的新工具,稱為基因工程學。可是,種子庫和科學真的能解決問題嗎?讀讀下一篇文章就見分曉。
-
-
品種紛繁,生命攸關警醒!2001年 | 9月22日
-
-
品種紛繁,生命攸關
在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的人口超過800萬,是全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馬鈴薯是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而當地農夫主要種植的品種是大馬鈴薯。
1845年,愛爾蘭的農夫照常種植大馬鈴薯。後來晚疫病侵襲,農作物幾乎全部死亡。保羅·雷伯恩在《最後一次收割——危害美國農業的基因投機》一書說:「愛爾蘭大部分農夫都熬過了那一年,災難到次年才來臨。農夫由於沒有其他馬鈴薯的種子,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有再次種植大馬鈴薯。不久,晚疫病再度侵襲,而且來勢洶洶。農作物損失慘重。」歷史家估計,當時有多達100萬人餓死,另有150萬人移居海外,大多遷往美國,留下來的人都赤貧如洗。
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農夫,由於種植多種不同的馬鈴薯,所以當晚疫病侵襲時,只有少數馬鈴薯品種死亡,沒有釀成災難。顯然,種植多種多類農作物能起保護作用,劃一作物倒違反了這個生存之道,叫農作物易受疫病和害蟲侵襲,整個區域的收成也因而大受損害。正因為這樣,許多農夫不得不經常使用殺蟲劑、除草劑和滅真菌劑等污染環境的化學品。
為什麼農夫要捨棄傳統,不再種植多種本地作物,代之以劃一作物呢?他們這樣做,往往是受經濟利益所驅動。劃一作物的好處有:容易收成、不易腐爛、外貌美觀、產量提高。在20世紀60年代,作物劃一化加緊推行,促成了所謂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
在易鬧饑荒的地區,政府當局和大企業極力遊說農民停止種植多類農作物,轉而劃一種植,集中生產高產量的穀物,特別是稻米和小麥。這些雜種高產的穀物大受歡迎,被譽為能餵飽全人類的農產品。不過,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種子價格是平常的三倍。昂貴的機器如拖拉機暫且不說,收成的多寡也大大有賴於肥料等化學品。儘管所費不菲,在政府的資助下,綠色革命仍然廣泛推行。「綠色革命以往曾讓千百萬人免受飢餓之苦,現在卻威脅著世界的糧食供應,」雷伯恩這樣說。
綠色革命算是取得了短期的利益,但也漠視了長期的風險。劃一作物不久就在多個大陸普及起來。廣泛使用肥料使野草滋生,殺蟲劑也把益蟲連同害蟲一併殺死。魚、蝦、蟹、蛙、食用草本植物和野生植物之類的可貴副食品,都給稻田裡的有毒化學品滅掉。有些農夫也由於接觸到化學品而中了毒。
英國公開大學生物系教授何美雲(音譯)博士說:「綠色革命所引進的單一作物種植法,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危害到全世界的糧食供應,那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一百年前的農作物品種到現在已喪失了百分之75,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工業化。
世界監察協會出版的一份刊物警告說:「農作物劃一化可能大大危害生態環境。」這些風險可以怎樣加以控制呢?除了資助農民之外,農業科學家的支援、強力的化學品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即使樣樣俱全,誰也不能保證什麼。美國發生過一次玉米疫病,損失慘重,印尼也曾喪失了約20萬公頃的稻米,農作物劃一化正是禍根之一。近年來,另一場農業革命又開展了。這場革命關係到操控生物最基本的單位——基因。
基因革命
隨著科學家對基因進行研究,一門牟利的新興工業應運而生,那就是生物科技。顧名思義,生物科技利用基因工程等技術把生物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一些新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名副其實專門發展農業,致力培育一些高產量的種子,然後申請專利。這些公司希望培育出來的種子既能抵抗疫病、乾旱、霜凍,又能讓人減少使用有害化學品。要是成功的話,就會對人大有裨益。不過,有些人卻對基因改造農作物表示疑慮。
《基因工程、食物與我們的環境》一書說:「在自然界,同類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交配,產生新的品種。兩種不同的玫瑰可以雜交,但玫瑰永遠不能跟馬鈴薯雜交。……另一方面,為了轉殖某種生物的優良特性,基因工程往往涉及到把這種生物的基因導入另一種生物內。譬如說,科學家從北極的魚(如比目魚)體內取出有抗冷特性的基因,然後殖入馬鈴薯或草莓內,使這些農作物能夠耐寒。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把細菌、病菌、昆蟲、動物或甚至人類的基因導入植物了。」a總的來說,憑著生物科技,人打破了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藩籬。
像綠色革命一樣,所謂「基因革命」也促成了基因劃一化,有些人甚至說情況更加嚴重,因為遺傳學家已掌握了無性繁殖和組織培養等技術,能複製出一模一樣 的生物來。因此有些人擔心生物多樣性會受到破壞。基因改造植物也引發了新的爭議,比如這類植物會對人和環境產生什麼影響。科學作家傑里米·里夫米說:「我們正盲目地奔入農業生物科技新時代,滿懷希望之餘,卻不懂得克制,對可能造成的後果也不甚了了。」b
不過,掌握到操控生物基因的技術,就等於找到金礦,所以人們爭相培育新種子和其他基因改造生物,好謀取專利。儘管這樣,植物瀕臨絕種的趨勢並沒有放緩。正如上文指出,有些政府和私人機構為了防患於未然,設立了一些種子庫。這些種子庫能叫人在未來有大量不同的種子撒播和收割嗎?
種子庫能防止植物絕種嗎?
英國基尤的皇家植物園開展了所謂「最龐大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計劃」——千禧種子庫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目標是:(1)在2010年以前,搜集和保存地球百分之10結子植物的種子,為數達2萬4000多種;(2)在此之前,搜集和保存英國本土所有結子植物的種子。除了英國,其他國家也紛紛設立種子庫(有時也稱為基因庫)。
生物學家約翰·圖希表示,種子庫貯藏了數以百萬計的種子,當中至少有百分之90是食用植物和商品植物的種子。這些可貴的植物包括小麥、稻米、玉米、高粱、馬鈴薯、洋蔥、大蒜、甘蔗、棉花、大豆和其他豆類。這裡只是略舉一二罷了。種子是有生命的,種子的生命力要得到保存,日後種子才能萌發。那麼,種子庫有多安全呢?
屢生事故
據圖希表示,種子庫經營費用每年合共300萬美元左右。可是,這筆款項看來也不敷應用。圖希說:「基因庫裡的種子,只有百分之13放在能長期貯藏的倉庫裡。」貯存不當的種子壽命不長,必須早日種植,才會結出新一批種子來,不然種子就會死亡。不錯,料理種子需要大量人手。這使經費龐大的種子庫更難管理。
《品種不同的種子是活寶貝》一書指出,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立種子貯藏研究所,曾「發生多次事故,如電力中斷,雪庫失靈,因人手不足而導致一堆堆種子沒有分類等」。政變、天災、經濟蕭條也可殃及種子庫。
長期貯藏還造成其他問題。在自然界,植物具備有限而要緊的適應能力,可熬過疫病和別的侵害。在種子庫裡,種子受到保護,說不定過了幾代之後,適應能力會隨之降低。話又說回來,許多植物的種子,只要貯藏得當,說不定過了多個世紀還能種植。儘管有以上的限制和疑慮,種子庫的設立顯示了人們對未來的糧食供應日益關注。
當然,要防止植物絕種,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保護自然環境和重新提倡農作物多樣性。不過,要這樣做,正如圖希所說,我們非要「在人類需要和自然界需要之間再次取得平衡」不可。然而,目前人正狂熱地追求工業和經濟發展。盼望未來人能跟自然界「再次取得平衡」,這個想法切合實際嗎?正如我們在上文所見,今天連農業也成了大企業的世界,農業生產正走向高科技和市場主導。那麼,我們只好另尋出路。
[腳注]
a 關於基因改造食品對動物和人類健康以及環境的影響,專家仍然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把毫不相干的生物的基因混合起來也引發了倫理道德問題。——參閱《警醒!》2000年4月22日刊,25-27頁。
b 《新科學家》週刊報導,經過基因改造而能抵抗某種除草劑的歐洲甜菜,「意外地取得了能抵抗另一種除草劑的基因」。歐洲甜菜意外地從另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甜菜接受傳粉之際,後者的抗除草劑基因也同時轉入歐洲甜菜內。因此有些科學家擔心,廣泛種植有抗除草劑特性的農作物,會產生一些不怕除草劑的超級野草。
-
-
品種紛繁,生命攸關警醒!2001年 | 9月22日
-
-
[第7頁的圖片]
「綠色革命所引進的單一作物種植法,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危害到全世界的糧食供應。」——何美雲博士
[鳴謝]
Backgrou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entro Internacional de Mejoramiento de Maíz y Trigo (CIMMYT)
-
-
誰會餵飽全人類?警醒!2001年 | 9月22日
-
-
誰會餵飽全人類?
人類會著手保護生物多樣性而不是繼續破壞嗎?生物學家約翰·圖希認為,要停止破壞,就非「大大改變方針」不可。不過,他又表示,「除非人類改弦易轍,看出植物多樣性的益處,甘願破舊立新」,否則方針很難改變。
人類會改弦易轍,許多人覺得難以置信。對於圖希的評論,不少人持不同的看法。有些環境學家認為,人對生物多樣性的作用還是一知半解,一些科學家可能誇大了它的作用。儘管科學家就這個問題爭辯不休,但一些專家所發出的警告也許值得注意。這些專家看來憂心忡忡,除了因為生物失去多樣性,也因為看見人類貪得無厭、眼光短淺,害得生物紛紛絕種。以下是不同作家的評論。
「僅僅一百年前,千千萬萬的農民散布全球,各自保存種子,留作播種之用。……今天,大部分種子都是跨國公司培育出來,經過基因改造而取得專利,並且受知識產權保障的。……自然界的基因遺產很寶貴,說不定有一天可用來抵抗新的疫病或超級害蟲。可是,生物科技工業只顧追求短期的市場利益,不惜冒損毀自然界基因寶庫的危險。」——科學作家傑里米·里夫米。
「傳媒反覆傳達以下的信息:銷售市場、自由貿易和全球經濟至為重要。傳媒一旦受財團和大企業支配,這種經濟掛帥主義就好比宗教信條,很少受人質疑。」——遺傳學家戴維·鈴木。
作家肯尼·奧舒貝在《品種不同的種子是活寶貝》一書指出,發達國家口是心非。那些「政府和大企業悲嘆人類的『共同遺產』,生物基因的多樣性,快要面臨全球性的毀滅」,簡直虛偽得很。奧舒貝說發達國家帶頭使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主張種植單一作物,也在在破壞生物多樣性。
不管環保人士的憂慮合理不合理,你也許對地球的前景沒有多大信心。人類看來貪婪成性,那麼地球還能存留多久呢?許多人渴望找到出路,希望科學能救人脫險。
科技是我們的救藥嗎?
最近愛丁堡皇家學會對科學發展表示關注,說現今科學發展得太快,隨之而來的影響,科學家還沒有了解清楚就貿然冒險。戴維·鈴木說:「科學對自然界的理解不過是一丁點兒,而且零零碎碎。我們對地球各種生物的生理構造只是一知半解,對眾生怎樣互相聯繫、互相依存更一無所知。」
《科學》週刊說:「改造生物基因的風險和裨益目前還不能確定,也不是全部一樣。……從外地引進的物種,包括基因改造生物,究竟對生態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實在難以準確預測。」
所謂「科學發展」,其實是兩刃的劍,一方面對人有好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類愚昧無知,貪得無厭。(耶利米書10:23)比如說,綠色革命雖然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餵飽了千百萬人,但也使生物失去多樣性。何美雲博士說,由於廣泛使用農藥和昂貴的農業生產技術,最終從綠色革命得益的是「育種企業和第三世界的權貴,而吃虧的始終是平民百姓」。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因為以生物科技為本的農業生產日益擴展,成了大企業,未來的糧食供應也就越發有賴於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