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童年失去了
    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童年失去了

      「幸福的童年是兒童該有的最基本權利」。《拔苗助長》。

      大多數人都同意,兒童該過著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但遺憾的是,對很多兒童來說,這只是個夢想而已。請想想,千千萬萬的兒童淪為戰爭的犧牲品,什麼童年夢想也轉眼成空。再想想,那些遭奴役、受虐待的兒童,他們的一生就這樣被毀了。

      有些兒童迫於無奈要露宿街頭,因為覺得比留在家裡安全得多,他們內心的苦況豈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呢。孩子羽毛未豐,正是最需要父母關懷呵護,現在卻被迫要學會怎樣在街上過活,怎樣防範心懷不軌的人。這些孩子的童年就成了這個多災多難時代的犧牲品。

      「但願時光倒流」

      卡門a今年22歲,童年時吃盡苦頭。她和姐姐遭父親虐待,又得不到母親的關愛,結果離家出走,淪落街頭。街頭過活危機四伏,許多流浪兒都因而失足,但她們姐妹倆幸好沒有掉進陷阱裡。

      事隔多年,卡門每每想起自己童年的痛苦經歷,就感覺悲哀,她實在想不起自己有個童真歲月。她感嘆:「我瞬間就由幼童成了個22歲的大人,從沒體驗過成長的過程。雖然我結了婚,有了孩子,但仍渴望做小女孩愛做的事,如玩玩洋娃娃;也渴望受父母所愛,給他們摟抱。但願時光倒流,我能再做個小女孩就好了。」

      許多兒童像卡門和她姐姐一樣,在苦水裡泡大。他們淪為街童,快樂的童年就這樣被奪去了。許多流浪兒為了掙扎求存,就做起違法的事來。新聞報導和有關的統計指出一項令人吃驚的事實:兒童中有些非常年輕,就已生事犯罪。許多犯案女童的境況更可憐,她們才十幾歲大,還是一臉的稚氣,就當了媽媽。

      社會的隱患

      不難想像的是,許多兒童要由寄養家庭照顧。《澳大利亞人週末報》一篇社論報導:「寄養家庭的安排出了危機,越來越多破碎家庭的兒童都得不到妥善照顧。」該報也指出:「有些受託管的兒童,沒有社會工作者聯絡他們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另一些就不斷由一個託管人轉往另一個託管人那裡,無法安定下來。」

      在一宗案例裡,一個13歲女孩曾在3年內轉換了97個寄養家庭,有些只逗留了一晚就離去。這女孩回想過去,那時遭人嫌棄、孤苦無援的感受著實令她苦不堪言。許多由寄養家庭照顧的兒童,都像這女孩一樣沒有童年。

      越來越多兒童失去了童年,難怪專家都為此哀嘆。假如你已為人父母,讀了這些令人沮喪的報導後,可能慶幸自己的家還算是個安樂窩,而且也能給兒女所需的照顧。可是這還不夠,我們仍需考慮另一個隱患。今天,有些兒童並非失去童年,而是童年歲月太匆匆。為什麼會這樣?這又會對兒童產生什麼影響?

      [腳注]

      a 不是真名。

  • 童年歲月太匆匆
    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童年歲月太匆匆

      天色陰沉,一架單引擎小型飛機慢慢加速,隆隆地飛離跑道。傳媒十分關注這件事,特地派記者前來拍照採訪。記者對當事人讚譽有加,說了不少恭維話。是誰那麼觸目?不是機上那個正式的駕駛員,也不是那惟一的男乘客,而是乘客的七歲小女兒。

      小女孩將要駕駛小型飛機,刷新一項飛行紀錄。他們定下緊湊的時間表,不能更改。傳媒會在飛機降落的地點守候。因此,儘管烏雲密布,三人仍然登上飛機。女孩坐在墊高了的椅子上,才能看到儀錶板;踏板也安上墊子,讓她短小的雙腿能夠踩得到。

      很可惜,這次飛行很快就中斷了。由於暴風雨猛然襲來,飛機緊急轉向,接著失速下降,最後墜毀了。機上三人全部罹難。傳媒立時收回讚譽,轉而大肆報導這樁慘劇。有些記者和編輯,質疑傳媒應否對慘劇負上部分責任。不少人認為,無論如何也不該讓小孩駕駛飛機。美國已立法禁止小孩這樣行。傳媒力求報導轟動,大眾則尋求快速解決方法,結果,潛在的嚴重問題往往被忽略了。

      這宗悲劇叫人認真地看看時下的社會風氣。今天,孩子被迫匆匆度過童年,小小年紀就要做大人才做的工作。誠然,不是每個孩子都經歷上文談到的慘劇,但不能否認的是,短促的童年會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讓我們看看什麼使童年歲月匆匆溜走。

      拔苗助長

      父母望子成龍,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要是變得過度憂慮,對兒女要求過高,結果就會不知不覺間給他們太多壓力。例如,不少父母越來越熱中於讓孩子參加課餘活動,由體育運動至音樂、芭蕾舞不等。父母還不時聘請家庭教師作個別指導。

      誠然,發掘孩子的潛質,培養他們的才藝興趣,並無不妥之處。可是,父母會不會在這方面做過了頭?答案很顯然。有些孩子看來要承受太多壓力,跟終日碌碌的大人所承受的差不多一樣。《時代》週刊指出,「以前小孩能享受童年時光,現在卻要趕功課;孩子活力充沛,本該盡情發泄,如今卻像工蜂一樣,只懂埋頭苦幹」。

      有些父母期望孩子能夠成為運動界、音樂界和演藝界的資優兒童,日後能平步青雲。孩子還未出生,父母就為他們預先報讀幼兒園,希望他們前途無量。不但如此,有些母親還進「準媽媽大學」,給腹中的寶寶「上音樂課」,刺激正在發育的腦子。

      有些國家的兒童未滿六歲就要接受閱讀能力和數學技能評估,這可能使兒童的感情大受創傷,情況實在令人憂慮。例如,小孩在幼兒園被評為「不及格」,後果會怎樣?戴維·埃爾金在《拔苗助長》指出,學校太早和太倉促評核兒童的表現,主要為了方便管理,而不是為了提高教學素質。

      孩子還未長大就給他挑大人的擔子,會有什麼後果呢?今天,社會認為孩子受過訓練,就能做大人的工作,埃爾金對這種看法深感不安。他說:「這個觀念反映我們已接受了年輕人要承擔越來越多的壓力,認為這是『正常』的。」事實上,對兒童來說,什麼才是合理的要求,人們的看法正在急劇改變。

      望子成龍

      許多父母教導兒女,勝利就是一切,這種好勝精神在運動方面尤其顯著。他們覺得這不單沒什麼不妥,甚至是可取的。今天,許多兒童為要贏得奧運獎牌,就發奮努力。有些兒童想到勝利那刻的光輝,以及長大後能過安穩的生活,就一心要匆匆長大,甚至毅然放棄童年。

      想想女子體操運動員,她們很年幼就接受嚴格的訓練,小小身軀受盡折磨。為要參加奧運競賽,她們不單長年累月操練身體,也要在心理上作好準備。不消說,得勝的只是少數。但對失敗的而言,他們犧牲了寶貴的青春,真的值得嗎?有時,甚至連得勝者後來也懷疑是否值得付出這樣的代價。

      為要成為體壇超級巨星,這些女孩被迫匆匆長大,她們的感情也許能提早成熟,可是,嚴格的訓練往往阻礙了身體的發育。有些女孩的骨骼不能正常生長。許多女孩出現飲食失調。另一些的青春期也推遲了,有的甚至遲了數年。不過,今天很多女孩卻面對一個恰恰相反的難題:過早踏入青春期。(請看上面附欄)

      應有盡有,獨欠父母關懷

      假如你認同娛樂界的吹噓,你或許會以為,活得奢華就等於擁有美滿的童年。有些父母拼命工作,給孩子應有盡有的物質享受。豪華房子,各式娛樂,華貴衣服,孩子全都一無所缺。

      然而,不少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兒童,卻酗酒吸毒,憂鬱反叛。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得不到父母關愛,因而感到憤懣,怨恨父母。兒童需要的,是父母經常陪伴,給他們愛心和關懷。父母本以為,努力工作能保障兒女活得幸福,可是由於無暇顧及兒女,結果適得其反。

      朱迪思·保普哈齊博士指出,有些「富裕的家庭,父母雙方都要外出工作。他們深知自己只顧追求物質,因而犧牲了家人,於是就溺縱兒女」。保普哈齊認為,這些父母「由於沒有克盡天職,就以物質滿足兒女,代替他們應盡的責任」。

      父母失職,兒女難免身受其害。他們在物質方面雖然應有盡有,卻失去了幸福童年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條件:父母花時間陪伴他們,關愛他們。這些兒童沒有父母管束,也沒有父母循循善誘,他們在毫無準備之下,很快就要面對成長後必須面對的種種問題。「我要嘗試吸毒嗎?性濫交?發怒時動手打人?」他們很可能從同輩得知以上問題的答案,或模仿電視電影主角的行徑。可是,這樣做的後果不堪設想,很多時一失足會令童稚的真純喪失了,有時甚至會恨錯難返。

      被迫做「大人」

      無論是由於分居、離婚或是配偶死亡,雙親家庭突然變為單親家庭,孩子的感情就會大受打擊。雖然許多單親家庭都能成功面對逆境,可是,有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卻被迫匆匆度過童年。

      可以理解的是,單親父母有時難免感到孤獨,於是就把最年長的孩子當作家中的另一個「大人」。絕望之餘,就揀了兒女做傾訴對象,要兒女負起他們還未能承擔的重壓。有些單親父母太倚賴孩子了,要孩子分擔自己的感情壓力。

      有些父母索性推卸責任,迫使兒女負起大人的擔子。上文提到的卡門和她姐姐,就是受不了家中的苦況,於是決定離家出走,在街頭過活。這些孩子年紀輕輕,就要養育弟妹。對他們來說,這實在太殘忍了。

      毫無疑問,要孩子匆匆度過童年,後果堪虞。可行的話,切勿讓孩子的童年歲月匆匆溜走。可是,令父母深感安慰的是:他們可以 採取積極步驟,讓下一代得享幸福的童年。什麼步驟?讓我們看看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第6頁的附欄]

      性早熟引起難題

      今天,女孩提前踏進青春期嗎?科學家對這個問題仍議論紛紛。有的說,19世紀中期,女孩一般到17歲才開始發育;現在青春期的年齡卻提早到13歲前。1977年,一項對美國1萬7000個女孩所作的調查顯示,百分之15的白種女孩和百分之50的美籍非裔女孩,在8歲時已出現性發育的早期現象。然而,有醫生質疑上述調查結果,並且警告父母,不要把性早熟當作正常現象。

      不管醫生怎樣說,性早熟叫父母和孩子都難以應付。《時代雜誌》說:「身體的改變固然叫孩子感覺尷尬,但性早熟造成的心理影響更令人擔憂。孩子天真爛漫,應該開開心心地玩耍,而不是要防範色鬼。……更何況童年已很短促。」文章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女孩要是思想還未成熟,但由於呈現女子身段,被人看作成年人,她會蒙受什麼損失呢?」

      很多時,失去的就是童真。女孩由於性早熟,遭人淫辱,結果永遠受害。一個母親直率地說:「早熟的女孩會吸引較大的男孩,像蜜糖吸引蜜蜂一樣。」她們年紀輕輕就被迫性交,最後自尊盡失,良心有愧,甚至連身體和感情也受到傷害。這是多麼高昂的代價!

  • 童年無限好
    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童年無限好

      孩子能不能享有美好的童年,很在乎父母有沒有悉心撫育。怎樣才算悉心撫育?有關原則你可能都聽過了:花時間陪孩子。傾聽他們訴說心聲。給他們明確的指引。要設身處地去理解他們,樂他們所樂,憂他們所憂。做他們真正的朋友,但有時也要以父母的身份施行管教。這些耳熟能詳的原則無疑有助父母克盡天職。不過,在這些原則以外,還有一些更基本、更重要的事情。

      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父母都看出,要做稱職的父母,就得實踐聖經的原則。為什麼?因為創立家庭制度的,就是聖經的作者、睿智的上帝耶和華。(創世記1:27,28;2:18-24;以弗所書3:15)既然如此,他向人啟示的話語自然是教養兒女的最佳指南。可是,聖經已很古老,它仍能提供指引,使我們不至於盲從時下的風氣,強要孩子匆匆度過童年嗎?以下就是幾條合用的聖經原則。

      量著孩子的步伐而行

      以撒的兒子雅各有十幾個孩子。聖經報導,這家人有一次出門遠行,途中雅各說了句很有智慧的話:「孩子們還年幼嬌嫩……。請我主[雅各的哥哥以掃]先在僕人前面過去,我要量著……孩子的步伐,慢慢前行」。(創世記33:13,14)

      雅各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大人。他們「年幼嬌嫩」,個子較小、體質較弱,比成年人更需呵護照顧。雅各沒有強迫孩子走得跟他一樣快,反而放慢腳步,按著孩子的步伐前行。在這方面,他反映了上帝的智慧,因為上帝也是這樣對待他地上的兒女。天父知道我們的能力限度,不會對我們期望過高。(詩篇103:13,14)

      同樣的智慧,甚至在一些動物身上也可以見到,因為上帝創造牠們時,賦予了牠們「本能的智慧」。(箴言30:24)例如,博物學家留意到,為了遷就象群裡的一頭幼象,整群大象會放慢腳步,直到幼象能趕上牠們為止。

      現代社會中,有些人行事忽略了上帝的智慧,但你用不著亦步亦趨。要記得,你的孩子還「年幼嬌嫩」,承受不了成年人的擔子。讓我們舉個例。假設你是個單親父母,正受著一些個人難題所困擾,很想向孩子傾吐心事。這時候,要壓抑衝動,寧可向一個成熟的、能幫助你解決問題的成年朋友求助。這個人要是能幫助你應用聖經裡的明智勸告,那就最好不過。(箴言17:17)

      同樣道理,別把孩子的生活步調安排得過度緊湊、刻板,連玩玩遊戲,輕鬆一下的時間也沒有。要按孩子的能力和需要,為他們訂出一個合適的時間表,而不是跟隨現今世界的急速節奏。聖經的明智勸告是:「不要向這世界看齊」。(羅馬書12:2,現譯)

      「凡事都有特定的時期」

      聖經裡有另一條明智的原則:「凡事都有特定的時期,天下萬務都有適當的時候」。當然,孩子也有工作的時候,他們的工作可真不少呢。他們要趕功課、做家務、參與屬靈活動。可是,同一段經文也說,人要有「嬉笑的時候」和「歡躍的時候」。(傳道書3:1,4)

      孩子特別需要玩耍,需要嬉笑,需要無拘束地發泄一下精力。如果孩子醒著的時候,不是要上學,就是要參加課後活動和做其他嚴肅的工作,他們在玩樂方面就會得不到滿足。這可能會激怒他們,使他們灰心喪氣。(歌羅西書3:21)

      讓我們看看怎樣在另一方面應用這條原則。既然「凡事都有特定的時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那麼,人在孩童時代就該做一個孩子了,對嗎?你大概也同意這一點。可是,你的孩子不一定這樣想。通常男孩女孩見到大人做什麼,就自己也想做什麼。對於女孩子來說,她們也許想把自己打扮得像個成熟女性。如果青春期提早開始,這種想法可能會更加強烈。

      明智的父母知道這種想法很危險。這個世界道德墮落,一些廣告和娛樂節目為兒童塑造了早熟的形象,彷彿她們很懂得與性有關的事情。塗脂抹粉、珠光寶氣、打扮性感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可是不要忘記,墮落腐化的人渴望利用孩子滿足性慾。何必進一步挑起他們的慾念呢?父母幫助孩子穿適合他們年紀的衣物,就是懂得把另一個聖經原則應用出來:「精明的人見禍就躲藏」。(箴言27:12)

      此外,如果讓孩子過度專注於體育活動,他們就會很難過平衡的生活,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了。聖經明智地勸告我們:「操練身體益處有限,敬虔卻事事有益,不論現在還是未來,都能叫人得著應許的生命。」(提摩太前書4:8)

      要讓你的孩子明白,勝利不是一切。許多父母給兒女灌輸強烈的競爭精神,要他們不惜代價,爭取勝利。這麼一來,不但運動和遊戲的樂趣給扼殺了,有些孩子更為求取勝,不惜使用欺詐的手段,甚至傷害參與活動的人。為了勝利而導致這樣的後果,多不值得!

      學會自制

      要孩子明白每事都有特定的時期,不是容易的事。他們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大多不願意耐心等待。更糟的是,社會似乎什麼事情都要立刻獲得滿足。傳媒經常在娛樂資訊中重複同樣的信息:「何必再等,想要就要!」

      不要因為世俗的精神如是,就嬌縱你的兒女。《孩子與電腦》(英語)一書說:「情感智商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能夠先吃苦、後享樂。」又說:「不管在校內校外,兒童暴力事件日益普遍。孩子如果學會合群,養成自制,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聖經中有一條很管用的原則:「人把僕人從小嬌縱慣了,僕人長大後必忘恩負義。」(箴言29:21)雖然經文說的是如何對待年輕的僕人,但是許多父母看出,這個原則對教養兒女也大有幫助。

      孩子有各種各樣的需要,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照耶和華的意思管教他們,糾正他們的思想」。(以弗所書6:4)仁愛的管教有助孩子養成自制和忍耐等美德。這些特質能使孩子一生快樂滿足。

      永遠美好的童年

      你也許會想:「睿智、仁愛的上帝既然啟示人寫下這些有益的原則,難道他會定意讓世界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嗎?世上充斥壞人壞事,對孩子的影響弊多利少,上帝真的想孩子在這樣的世界裡生活嗎?」事實上,耶和華上帝和他的兒子基督耶穌深愛人類,包括不同年紀的孩子。他們很快就會鏟除地上的所有惡人。知道這一點,你也許會感覺安慰。(詩篇37:10,11)

      你想知道在將來的世界裡,生活會是怎樣的安寧和愉快嗎?不妨根據聖經中優美的描述,想像一下到時的情景:「豺狼必留在綿羊羔身邊,豹子必臥在山羊羔身旁。牛犢、壯獅、肥畜都能同群,連小孩也能帶領牠們。」(以賽亞書11:6)今天的世界常常無情地破壞孩子的童年,知道上帝應許賜給人類這個光明的前景,多麼叫人欣慰!毫無疑問,造物主沒想過要孩子失去童年,或是匆匆度過童年。他定意讓孩子活得幸福快樂。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