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藉著社會工作『宣揚福音』守望台1987年 | 7月15日
-
-
藉著社會工作『宣揚福音』
國棟是來自香港的一名年輕佛教徒,曾受過大學教育。少英則是台灣的一名母親,曾為病入膏肓的兒子尋得亟需的治療。這兩件看來毫不相干的事情有什麼類似之處呢?
對國棟來說,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接受大學教育是個非分之想。但通過他所隸屬的教會,大學的大門卻為他打開了。照樣,少英的兒子所亟需的複雜醫療程序唯獨在她當地的教會醫院裡才可以獲得。藉著教會的關係,她的難題同樣獲得解決。
國棟與少英的故事絕非罕見。在發展中的國家裡,成千上萬的人受到教會主辦的學校、醫院、孤兒院和其他社會機構所吸引。藉著這些機構,他們獲得大量的物質利益。在這項過程中,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加入了教會,從而使教友的數目大增。
歷史悠久的作法
當然,教會開辦學校及醫院並非新事。事實上,從教會把傳教士派往一些所謂敵對的異教地區傳道的早期日子開始,教會一直把學校和醫院視為開發新地區及贏得當地居民的信任和友誼的最有效方法。
例如,《十九個世紀的傳教團體》(1899年)一書描述印度在第19世紀早期的情況說:「傳教士不僅熱心從事宣揚福音的工作,在教育、醫療和家庭工作方面也十分努力,並且獲得顯著的成功。」結果如何呢?「每個傳教區都有自己的日校、工業學校和寄宿學校、中學或大學。在差不多每個事例上,同時也設有一間神學院。」
該書進一步評論「海外傳教事業」在醫療方面所擔任的角色說:「醫生總是受人歡迎的。肉體上的痛苦獲得舒解不但激發病人對醫生的信心,而且也時常導致他們對醫生所傳講的宗教產生信心。醫療的結果時常使整個鄉村的居民放棄偶像崇拜而接受基督教的道理。」
印度的情形怎樣,遠東、南美洲和非洲其他國家的情形也一樣。藉著社工宣揚福音的主張流行一時。歐洲和美洲的海外傳教社,不論屬於天主教抑或基督新教,均紛紛派出工人到這些地區去。他們設立傳教區,同時也設立學校、醫院和其他機構。在吸引當地居民方面,這些方法大部分證明相當成功,因此不久這類社會工作便成為各教會贊助的海外傳教工作的主要部分。
在過去多年來,教會主辦的這些機構在當地社區裡已發展至佔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教會主辦的學校及大學時常最負盛名而是莘莘學子爭相進入的高等學府。以一般而言,教會主辦的醫院設備最好,也最現代化。在許多地區裡,棘手的社會難題令政府大傷腦筋。因此,教會主辦的這類機構大受歡迎,甚至受到推崇。
毫無疑問,這種計劃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對當地社區造益良多。教會主辦的學校和大學實際上向成千上萬的學生提供了他們也許無法從其他方面獲得的教育。教會設立的醫院和衛生服務則為僻遠、落後地區的無數居民帶來舒解。例如,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與杜里莎修女的慈善工作便享譽國際。他們兩人都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問:社會福音真的已達到目的嗎?它有使許多從慈善工作得益的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嗎?它有給予人真正的信心和希望嗎?甚至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問:耶穌吩咐門徒『把福音傳遍天下』時,他真的要他們以這種方式執行任務嗎?——馬太福音24:14。
-
-
社工傳道——對人有什麼影響守望台1987年 | 7月15日
-
-
社工傳道——對人有什麼影響
事情發生於大約公元32年逾越節的時候(三、四月)。當時,耶穌施行神跡,僅以五塊麥餅和兩條小魚餵飽了超過5,000名男女和孩童。(馬太福音14:14-21;約翰福音6:1-13)百姓意識到耶穌所擁有的驚人潛力,便希望立他為王。很可能百姓以為耶穌會拯救他們脫離羅馬的統治,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當時耶穌有什麼反應?
耶穌並沒有徇眾所請。反之,他「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翰福音6:15)可是,群眾並不就此罷休。次日,他們又再來到耶穌那裡。耶穌察覺百姓別有用心,就對他們說:「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跡,乃是因吃餅得飽。」然後,耶穌補充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翰福音6:25-27。
我們可以從這項記載學到什麼教訓?除了其他的事之外,這項記載清楚表明用物質利益吸引人是相當容易的事。可是,對屬靈的事——具有恆久價值的事物——養成真正的體會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今日,人們從純粹物質主義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傾向比以前更甚。
社工傳道的強大吸引力
在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看來,先進的西方國家代表人所渴求的一切機會和物質利益——這些機會是他們在自己國內無法獲得的。他們羨慕西方的繁榮,力圖趕上西方的生活方式。差不多每個學生均受到鼓勵把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視作導往晉升和成功之路的通行證。鑒於這樣的背景,我們不難明白何以在這些國家裡,外國教會所主辦的社會計劃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可是,這一切有些什麼成果呢?
例如在東方,由於人差不多甘願做教會要求他們做的任何事以求有資格獲得贈品或救濟品,以致產生了「吃教的基督徒」這個受人鄙視的稱號。當然,最可悲的是,這種救濟或援助一旦停止,人們對福音的興趣亦隨之消失。許多吃教的基督徒遂消失蹤影。因此,在廣東人當中有一句流行的話說:「上帝愛世人,但世人愛奶粉。」
雖然大部分教會團體已不再執行救濟計劃(也許除了在災難期間之外),但過去發生的事卻留下了痕跡。對許多東方人來說,教會就是慈善團體。他們上教堂的唯一理由是要獲得而非施予。他們看不出有為教會作出任何個人犧牲的必要。這種態度從例如他們不願意為聖經書刊付出捐款一事足以見之。在他們的腦海裡,教會所提供的東西應當是免費的。
人們往往利用教會以求達到目的,這種情形在教育方面最為顯著。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裡,人們把接受西式教育視為名成利就、出人頭地的必經途徑。據一項資料來源指出,在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時,印度的國會議員有百分之85曾在「基督教學校」就讀。在遠東,根據儒家的思想,受到良好教育乃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之一。因此,許多人自然把採用西方教育方法和標準的教會學校視為平步青雲的途徑。許多東方的父母——通常是信奉傳統宗教的——希望兒女能夠進入教會主辦的學校裡就讀,也許日後能夠出國留學。因此他們很樂意上教堂,並且敦促兒女也同樣行。
有什麼成果?
與本國的教堂比較,在海外教堂裡參加禮拜的人通常相當多。許多人從而獲悉教會的主張及對基督教略有所知。但這種接觸有幫助這些人明白聖經和聖經的信息嗎?這種接觸有真正使他們成為基督徒而切實跟從耶穌基督嗎?
且以我們在較早時候提及的年輕人國棟為例。國棟上教堂已有一段日子。但有人問他現在是否已相信有上帝存在,他回答說:「不。教會從沒有討論上帝存在的證據。」事實上,國棟承認他並不肯定他的朋友當中有任何人相信上帝是一位個體,即使他們向來跟他一起參加禮拜。國棟說,他們上教堂僅是為了有機會學習英語而已。
另一位年輕男子從美國大學回家度假。有一個耶和華見證人上門探訪他。他問見證人的聚會是否以英語舉行。為什麼他這樣問?這個年輕人說,「我希望保持自己的英語水準。」見證人告訴他聚會是以當地語言舉行的,目的是要在靈性上造益所有與會的人。但那個年輕人卻說,他寧可參加每週舉行兩次的英語聚會。
甚至那些已受洗成為教友的人也在觀點上沒有什麼改變。他們當中有許多人仍然墨守以前的信仰或習俗,時常若非受到教會的認可便是得到教會的默許。例如在中國,教會容許天主教徒繼續崇拜祖先,雖然在其他地方教會卻禁止人這樣行。在「基督徒」住宅的門口附近時常可以看見祈求門神賜福的匾額。在沖繩島,教徒把當地諸神的獸像安放在屋頂的四角以求保護家人。
曾從教會的各項計劃得益的人又如何呢?置身在新近獲得的經濟和物質安全中,這些人說解決今日難題的方法全在乎自己的努力。他們作出這樣的聲稱絕非罕見。結果,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已完全與教會無關,或充其量只是與教會保持相當的距離。
各教會的傳教士本有許多大好機會教導人認識聖經的教訓。但他們並沒有教導人聽從耶穌的勸告,「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其他的]東西都要加給你們,」反而大力強調這些『其他的東西』。(馬太福音6:33)藉著各種社會計劃,他們在身體、醫療及教育方面向人提供許多幫助。可是,基本上說來,這些裨益都不過是屬於暫時性質的。由於這些計劃沒有向人提供屬靈的觀點,它們時常反而促使人努力爭取更多短暫的屬世利益。
各教會本以宣揚福音為出發點,但結果在許多事例上反而提倡了西方物質至上的生活方式。不錯,他們獲得許多歸信者。可是,正如我們在以上所見,這些歸信的人當中有許多人變成比以前更加屬世和更崇尚物質。耶穌論及他當日的宗教領袖說:「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磯漢拿]之子,比你們還加倍。」(馬太福音23:15)在這種意義上說來,基督教國所作的努力——藉著社會工作宣揚福音——產生了適得其反的後果。耶穌基督所下的偉大命令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在執行這個命令方面,基督教國的成就實在微乎其微。——馬太福音28: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