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上帝先愛我們」
    親近耶和華
    • 愛心最偉大的表現

      4.一個羅馬軍官怎麼知道耶穌不是普通人?他看出耶穌是誰?

      4 監管處決耶穌的是一個羅馬百夫長。這個軍官看見耶穌死前黑暗籠罩大地,死後又有大地震,感到非常驚訝,說:「這真是上帝的兒子啊。」(馬太福音27:54)顯然,耶穌並不是普通人。這個軍官奉命處死的是至高上帝的獨生子!這個兒子在父親眼中有多寶貴呢?

      5.耶和華和他的愛子在天上共處了多久?

      5 聖經稱耶穌為萬物中的「頭生子」。(歌羅西書1:15)請想想,還沒有宇宙的時候,這個兒子就已經存在了。那麼,天父和他共處了多久呢?有些科學家估計宇宙存在了130億年。你能想像這段時間有多長嗎?為了幫助人理解這段時間的長度,有個天文館做了一個宇宙年表,長110米。參觀的人順著這個年表走去,每走一步就代表宇宙過了7500萬年。年表的結尾有一個記號,標誌著人類的歷史。這個記號就像人類的一根頭髮那麼細!不過,即使這個估計無誤,年表的整段時間仍不足以代表耶和華的兒子存在了多久!他在億萬年間做了什麼事呢?

      6.(甲)耶和華的兒子降生為人之前做了什麼?(乙)耶和華跟他愛子的感情有多深厚?

      6 這個兒子開開心心地為天父效勞,做他的「好工匠」。(箴言8:30)聖經說:「沒有一樣不是靠[這個兒子]而有的。」(約翰福音1:3)因此,耶和華和愛子一起創造了萬物。他們共度了一段多麼愉快的時光!許多人都同意,親子之間的愛非常強烈。愛「能完美地維繫團結」。(歌羅西書3:14)這段持續了億萬年的父子之情到底有多強烈呢?沒有人能完全理解。毫無疑問,耶和華上帝和愛子的感情,是宇宙間最深厚、最牢固的。

      7.耶穌受浸時,耶和華怎樣把對兒子的感情表達出來?

      7 即使這樣,天父還是派他的愛子到地上,讓他降生為嬰孩。這意味著,耶和華要和愛子分開幾十年,不能跟他在天上共聚了。耶和華從天上看著完美的耶穌逐漸長大成人。耶穌大約在三十歲時受浸。耶和華對耶穌的感情有多深呢?耶和華親自從天上宣告說:「這是我的兒子,是我深愛的,是我認可的。」(馬太福音3:17)耶穌忠心地完成父親吩咐他的一切,實現了聖經的預言。天父肯定深感欣喜!(約翰福音5:36;17:4)

      8,9.(甲)公元33年猶太曆尼散月十四日,耶穌經歷了什麼?天父看到這一切有什麼感覺?(乙)為什麼耶和華讓愛子受苦和死去呢?

      8 那麼,耶和華在公元33年猶太曆尼散月十四日有什麼感覺呢?當晚,他目睹耶穌被人出賣、被暴民抓住、受到不公正的審訊、被人譏嘲凌辱,還被朋友拋棄。耶和華看著人吐唾沫在他兒子臉上、打他耳光、鞭打他,把他的背打得皮開肉綻,內心有什麼感覺呢?耶穌的手腳被人釘在柱上,然後掛起來任人辱罵,天父聽到愛子在痛苦中向他呼求,有什麼感受呢?耶穌從起初就一直存在,現在卻氣絕身亡了!耶和華又有什麼感覺呢?(馬太福音26:14-16,46,47,56,59,67;27:38-44,46;約翰福音19:1)

      9 耶和華充滿感情,所以愛子的死亡給他帶來的痛苦是筆墨無法形容的。唯一能夠用言語表達的,恐怕只有耶和華讓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天父為什麼甘願忍受這麼巨大的痛苦?耶和華在約翰福音3:16向我們透露,他為人類做了一件美好的事。這節經文意義重大,被稱為四福音的縮影。經文說:「上帝深愛世人,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讓所有信從他的人都不致滅亡,反而得到永遠的生命。」由此可見,出於愛心,耶和華才甘願忍受喪子之痛。耶和華賜下愛子為我們受苦和犧牲,的確是愛心最偉大的表現。

      上帝「賜下自己的獨生子」

  • 「上帝先愛我們」
    親近耶和華
    • 12 在聖經裡,阿格配往往表達的是一種基於原則的愛。因此,這種愛不僅僅是對別人的情感。阿格配涵蓋的範圍更廣,而且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最重要的是,這種愛是完全無私的。讓我們再看看約翰福音3:16。經文說,上帝深愛世人,所以賜下自己的獨生子。這裡的「世人」是指誰呢?是指所有人,包括許多在罪海裡沉浮的人,他們都有機會獲得救贖。這是不是說,耶和華愛世上每一個人,就像愛自己忠心的朋友亞伯拉罕那樣嗎?(雅各書2:23)不是。不過,耶和華還是仁慈地對待所有人,而且不惜為此付出重大的代價。他希望人人都能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彼得後書3:9)許多人的確都改過自新了。耶和華很樂意把他們視為朋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