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比倫的滅亡——有人歡喜有人愁啟示錄偉大的高潮近了!
-
-
血債累累,駭人聽聞
14.強壯的天使指出,為什麼耶和華所作的判決這麼嚴厲?耶穌在地上時,曾說過什麼類似的話?
14 最後,強壯的天使指出,為什麼耶和華對大巴比倫作出這麼嚴厲的判決。天使說:「先知、聖民、地上所有被殺害的人的血,都在她裡面找著了。」(啟示錄18:24)耶穌在地上時,曾告訴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從義人亞伯的血起」,「流在地上的義人的血」,全都要他們承當罪責。結果,那代邪惡的人在公元70年消滅了。(馬太福音23:35-38)今天,另一代宗教人士由於迫害上帝的僕人,也要償還血債。
15.納粹黨統治德國期間,天主教會在哪兩方面欠下血債?
15 京特·萊維在他的著作《天主教會與納粹德國》中說:「[1933年]4月13日,耶和華見證人在巴伐利亞被壓迫,教會甚至接受教育部所給的任務:一旦發現這個教派有任何人不顧禁令,仍然奉行有關信仰,就向當局舉報。」幾千個耶和華見證人被送到集中營去,天主教會不是難辭其咎嗎?幾百個耶和華見證人被處決,天主教會的手不是沾滿了他們的鮮血嗎?即使面對行刑的槍隊,威廉·庫塞羅等年輕的耶和華見證人仍然毫無懼色,從容就義。希特勒認為,槍斃這些憑良心抗命的人,實在太便宜他們了,於是下令用斷頭台處決威廉僅20歲的弟弟沃爾夫崗。另一方面,天主教會號召德國年輕的天主教徒參軍,為祖國犧牲性命。教會血債累累,實在是有目共睹!
16,17.(甲)什麼血債必須記在大巴比倫的賬上?幾百萬猶太人死於納粹大屠殺,為什麼梵蒂岡必須分擔這筆血債?(乙)現代發生了幾百場戰爭,有千百萬人喪生,錯誤的宗教難辭其咎,原因之一是什麼?
16 可是,預言說「地上所有被殺害的人的血」,都必須記在大巴比倫的賬上。看看現代的世事,就知道預言說得一點沒錯。例如,希特勒在天主教的策劃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後來在大屠殺中殺害了六百萬猶太人,因此梵蒂岡必須分擔這筆沉重的血債。此外,在我們的時代,死於戰爭的人已經遠遠超過一億。這筆債也要記在錯誤宗教的賬上嗎?沒錯,原因有兩個。
17 頭一個原因是,許多戰爭都跟宗教紛爭有關。例如,1946-1948年,宗教問題在印度引起暴亂,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互相殘殺,造成幾十萬人喪生。20世紀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因宗派分歧發生衝突,被殺的人多達幾十萬。在北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之間的暴亂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1976年,專欄作家蘇茲貝格在研究過宗教衝突這課題後說:「真相實在令人嘆息:目前世界各地的戰爭,大概有一半或以上明顯是宗教衝突,或者涉及宗教糾紛。」大巴比倫的歷史充滿紛爭動亂,自古至今從沒改變。
18.世上各宗教要承當血債的第二個原因是什麼?
18 錯誤的宗教難逃罪責的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在耶和華眼中,世上各宗教要承當血債,因為這些宗教沒有好好教導信徒認識耶和華對他僕人的要求,沒有讓信徒信服真理。錯誤的宗教沒有好好教導人,讓他們看出真正崇拜上帝的人必須效法耶穌基督,不論別人屬於什麼國家都要以愛心相待。(彌迦書4:3,5;約翰福音13:34,35;使徒行傳10:34,35;約翰一書3:10-12)由於大巴比倫的各宗教沒有教人這些真理,他們的信徒就捲進國際戰爭的漩渦之中。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兩場世界大戰充分表明這點,因為兩場大戰都是在自稱信奉基督教的國家中開始的,而且同一宗教的信徒竟然自相殘殺!假如所有自稱是基督徒的人都緊守聖經的原則,就根本不會發生兩場世界大戰。
19.大巴比倫要為什麼駭人聽聞的血債負責?
19 耶和華把這一切血債都記在大巴比倫的賬上。假如各宗教的領袖,特別是假基督教的領袖,教導人認識聖經的真理,歷史上這些血流成河的衝突就根本不會發生。因此,大巴比倫(世上所有錯誤的宗教)必須為這一切向耶和華負上直接或間接的責任,不但是因為她所迫害的先知和聖民的血,也是因為「地上所有被殺害的人的血」。大巴比倫的血債確實多得駭人聽聞。 她完全滅亡的時候,我們怎能不歡呼慶祝!
-
-
巴比倫的滅亡——有人歡喜有人愁啟示錄偉大的高潮近了!
-
-
[第270頁的附欄]
妥協的代價
京特·萊維在他的著作《天主教會與納粹德國》中說:「假如德國天主教會自始就堅決反對納粹政權,世界歷史就很可能不一樣了。就算教會最終不能擊敗希特勒,阻止不了他的一切罪行,教會的威望仍能因此大大提升,程度之高是無可估計的。無可否認,跟獨裁者對抗所付出的人命代價會很大,但這是為了最崇高的宗旨而犧牲。如果希特勒有後顧之憂,或許就不敢發動戰爭,好幾千萬人也就不致喪命了。……在希特勒的集中營裡,數以千計反對納粹主義的德國人被折磨至死;在波蘭,知識分子被殺害;因為斯拉夫民族被視為劣等人,結果有幾十萬俄羅斯人喪生;由於屬於『非雅利安人』,六百萬人慘遭屠殺。這其間,德國天主教會的正式代表一直支持納粹政權犯下這些罪行。羅馬教宗,身為羅馬天主教會的屬靈元首和至高的道德導師,始終不發一言。」(第320,34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