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在知識上不斷長進守望台1993年 | 8月15日
-
-
6 彼得接著敦促我們說:「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準確地]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得後書1:5-8)b在下一章,彼得向我們指出,獲得知識能夠幫助人避免世俗的污穢。(彼得後書2:20)彼得由此表明,正歸信基督教的人需要有知識,已經事奉耶和華的人亦然。你是這兩類人之一嗎?
學習、重複、運用
7.許多人以什麼方式對聖經的基本真理獲得正確的知識?
7 也許你正在跟耶和華見證人研讀聖經,因為你看出他們的信息的確是真理。你每個星期用一小時左右,運用一本輔助讀物,例如《你能夠永遠生活在地上的樂園裡》,考慮一個聖經題目。這很好!有許多人曾跟耶和華見證人研讀聖經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可是,你能夠增加你個人所學得的知識嗎?以下是一些提議。c
8.為研讀作準備時,學生能夠怎樣做以求得益更大?
8 當你為研讀作準備時,要先將打算讀的資料概覽一下。這意味到看看該章的標題、次標題和任何用來說明內容的插圖。然後,當你閱讀書的一段或一節時,要找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和支持的經文,將它們劃下來或加以顯明。為了測驗自己是否已學會了文章所論及的真理,試試回答各段的問題。要試試用自己的話去表達。最後,將課文溫習一下,看看你是否記得課文的主要論點和支持的論據。
9.將有關研讀的建議實行出來可以怎樣幫助人學習?
9 你若採用這些建議,就可以期望知識會增加。為什麼呢?原因之一是,你會懷著熱切的學習願望去研讀資料,彷彿把泥土先準備好一般。你對文章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後,繼而找出要點和論據;這樣你便能夠看出各項細節怎樣跟文章的主題或結論有密切關係。最後的溫習可以幫助你記得所讀的資料。後來當你參加聖經研讀的時候又如何?
10.(甲)為什麼僅是將事實或新的資料加以複述,價值頗有限?(乙)「間距漸長記憶法」牽涉到什麼事?(丙)以色列的眾子很可能怎樣從複述得益?
10 教育界的專家知道,適時和有目的的重複是深具價值的。這並不是說要僅像鸚鵡一樣,機械性地複述某些字詞;你在學校裡也許曾用這個方法把某些名字、事實或資料背下來。可是,你發覺你不久就把所背的資料忘個乾淨,它已經從你的記憶裡完全消失了嗎?為什麼呢?只是機械性地複述一個新的字詞或事實可能是一件沉悶的事,所得的結果也不會維持得很久。什麼能夠改變這種情形呢?你若懷有真正要學習的願望,這會有頗大的幫助。另一個要訣是作有目的的重複。你獲知一個要點之後,要趁資料還沒有從記憶中消退之前,盡快把自己所學得的事回想一下。有人將這件事稱為「間距漸長記憶法」。憑著在記憶還未消退的時候加以重溫,你能夠加長記憶的時間。在以色列國,父親要以上帝的命令「殷勤教訓」兒女。(申命記6:6,7)「殷勤教訓」意味到反覆教導。很可能,許多父親首先將律法向孩子陳明;稍後他們將資料加以重複;然後他們向孩子提出問題,探詢孩子學得了什麼。
11.在舉行聖經研究期間,我們可以怎樣行以增加學習的效能?
11 若有見證人正跟你主持一個聖經研究,在研讀期間,他可能不時停下來作逐步的摘要以幫助你學習。這並不是幼稚的做法。相反,這是一種改良學習能力的技巧;所以,要樂於參與這些不時的溫習。然後,在研讀的末了,要參與最後的複習,憑記憶回答提出的問題。你可以用自己的話解釋你所學到的要點,就像你教導另一個人一般。(彼得前書3:15)這樣行能夠幫助你將你所學得的知識長期深印在你的記憶中。——可參閱詩篇119:1,2,125;彼得後書3:1。
12.學生本身能夠怎樣行以改善自己的記憶力?
12 另一個頗有幫助的步驟是,設法在一兩天之內把所學得的知識告訴別人,也許你的同學、同事或鄰人。你可以提及你想說的題目,告訴對方你想看看自己是否記得主要的論據或支持論點的經文。這也許能夠引起對方的興趣。即使未能這樣行,由於你在隔了一兩天之後將學得的新知識加以複述,你能夠把資料深印在記憶裡。這樣,你便好像彼得後書3:18所吩咐一樣,真正學得這些知識了。
積極學習
13,14.為什麼我們不應當僅以獲知和記得資料為足?
13 學習的意思不是僅限於汲取事實或能夠記得某些資料。耶穌日子的宗教人士喜歡作重複的禱告,表明他們有不少知識。(馬太福音6:5-7)但是這些知識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呢?他們有產生公義的果子嗎?絕沒有。(馬太福音7:15-17;路加福音3:7,8)部分的難題是,這些知識並沒有滲進他們的心裡而帶來有益的結果。
14 彼得指出,基督徒的情形應當截然不同,在當時和現在都一樣。他敦促我們,有了信心還要加上知識;這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變成不活躍或不結出果子來。(彼得後書1:5,8)如果我們不想變成不活躍,就必須渴望在知識上不斷長進,並且讓這種知識打動我們內心的深處,影響到我們內在的為人。但這種情形並不是必然會發生的。
15.有些希伯來裔的基督徒遭遇什麼難題?
15 在保羅的日子,希伯來裔的基督徒便在這方面遭遇難題。由於是猶太人,他們對聖經有若干認識。他們認識耶和華和他的若干要求。後來他們更得以認識彌賽亞,表現信心而受浸成為基督徒。(使徒行傳2:22,37-41;8:26-36)積年累月,他們參加基督徒的聚會,當其時他們必然閱讀經文和參與評論。雖然如此,有些人卻沒有在知識上繼續長進。保羅寫道:「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上帝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希伯來書5:12)這怎麼可能呢?這種情形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嗎?
16.永久凍土是什麼?它對植物有什麼影響?
16 為了舉例說明這件事,請想想永久凍土。在北極和平均溫度低於冰點的地區,土地永久留在結冰狀態。泥土、岩石和地下水都完全結成堅冰,有時達900米之深。在夏季,可能只有表面的泥土(稱為活躍層)才解凍。可是,這層解凍了的泥土很薄,通常都是一片泥濘,因為水分無法滲透到其下的永久凍土裡。在這表層的薄土裡生長的植物時常相當細小或發育不全,因為它們的根不能伸展到永久凍土裡。你也許納罕,『永久凍土究竟跟我在聖經知識方面是否繼續長進有什麼關係呢?』
17,18.我們可以怎樣以永久凍土及其活躍層為喻,去說明有些希伯來裔基督徒所處於的情況?
17 如果人沒有積極以自己的智能去汲取、記憶和運用正確的知識,他的情形就與永久凍土無異了。(可參閱馬太福音13:5,20,21。)這人很可能有足夠的智能去學習各種科目,包括聖經的真理在內。他研讀過「上帝道理的初步」,也許具備資格而受了浸,正如古代希伯來裔的基督徒所為一般。可是,他卻沒有「進到成熟的地步」,越過「基督初步的道理」。——希伯來書5:12;6:1;《新譯》。
18 試想想當時有些這樣的基督徒在聚會裡。他們的身體在場,但他們的頭腦專注於學習嗎?他們積極、熱切地要增加自己的知識嗎?也許沒有。對不成熟的人來說,他們在聚會裡的參與彷彿只發生於很薄的活躍層裡,下面則是一片冰封的凍土。在這片心智上的永久凍土裡,較深入或複雜的真理是無法生根的。——可參閱以賽亞書40:24。
19.今日一個有經驗的基督徒可以怎樣變成像古代希伯來裔的基督徒一樣?
19 今日一個基督徒也可以處於類似的情形。他雖然參加聚會,卻沒有利用這些機會增加自己的知識。在聚會裡積極參與又如何?對一個新人或年輕人來說,自告奮勇誦讀一節經文或讀出課文裡的一段話作為評論,可能需要他們作出很大的努力,然而這卻反映出他們在運用智能方面有可嘉的表現。但是保羅表示,其他的人既然作基督徒已有相當時日,他們若要在知識上不斷長進,就必須在參與評論方面超越初步的階段了。——希伯來書5:14。
20.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怎樣作一番自我檢討?
20 一個有相當經驗的基督徒在聚會裡的參與若從未越過僅是誦讀一節經文或從課文讀出一段話來的地步,他的參與就很可能來自他頭腦表面的「活躍層」而已。若繼續借用永久凍土的比喻,一個又一個的聚會過去了,他心智的潛能卻仍然留在冰封的狀態中。我們應當問問自己:『我的情形便是這樣嗎?我有容許一種心智上的永久凍土在我腦中形成嗎?我對於學習究竟有多大的關注?』即使我們的忠實答覆使我們感覺不安,我們仍然可以現在就採取行動增加自己的知識。
21.在為聚會作準備及參加聚會方面,你能夠將以上提及的什麼步驟實行出來?
21 我們可以個別地將第8段的提議付諸實行。無論我們跟會眾聯絡交往已有多久,我們都可以決心進至成熟的地步而有更多知識。對有些人來說,這意味到要更勤於為聚會作準備,也許將一些他們起先跟從、但後來逐漸疏忽了的好習慣恢復過來。當你準備課文時,要留意確定什麼是主要的論點;如果課文採用一些不常用的經文去發展其中的論據,要弄清楚這些經文的意思。研讀的文章若有任何新的角度或觀點,要加以留意。類似地,在聚會裡要把第10段和11段的提議應用在自己身上。要盡力在精神上保持醒覺,彷彿提高你頭腦的溫度一般。這樣行能夠抵消任何容許「永久凍土」在你腦中形成的傾向。這種自覺的努力也能夠將任何在以前形成的「冰封」情況逐漸融解過來。——箴言8:12,32-34。
知識助人結出果子
22.努力增加知識可以怎樣使我們得益?
22 我們若努力『在我們的主兼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不斷長進』,這會對我們個人有什麼造益呢?只要我們作出自覺的努力,在心智上保持醒覺,勤於汲取知識,新的和較複雜的聖經真理種子就會長出深長的根來;我們的了解會隨之而增,並且變得根深蒂固。情形會好像耶穌在另一個關於心的比喻裡所說的一樣。(路加福音8:5-12)落在好土上的種子能夠長出強壯的根去支持植物,使之結出果實來。——馬太福音13:8,23。
23.我們將彼得後書3:18的勸勉緊記在心可以導致什麼結果?(歌羅西書1:9-12)
23 耶穌的比喻雖然稍為不同,所提及的好結果卻與彼得所應許的頗相似:「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準確地]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得後書1:5-8)不錯,在知識上不斷長進可以幫助我們多結果子。我們會發覺,吸收更多知識甚至帶來更大的樂趣。(箴言2:2-5)你會更容易記得你所學會的知識;當你努力教導別人成為基督的門徒之際,這種知識會對你十分有用。這樣,你便會結出更多果子為上帝和他的愛子增光。彼得結束他的第二封信說:「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不斷]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彼得後書3:18。
-
-
要表現自制,精益求精守望台1993年 | 8月15日
-
-
要表現自制,精益求精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自]制。」——彼得後書1:5,6。
1.基督徒可能在什麼異乎尋常的環境下向人作見證?
耶穌說:「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馬太福音10:18)你若被人帶到總督、法官或總統面前,你會說些什麼呢?也許你會首先談及你被帶到他們面前的原因,你所受到的指控。上帝的靈會幫助你這樣行。(路加福音12:11,12)但是你能夠想像自己談及自制的問題嗎?你認為這是基督徒的信息的一個重要部分嗎?
2,3.(甲)保羅是怎會有機會向腓力斯和土西拉作見證的?(乙)為什麼在當時的情況下,保羅談及自制是適當的?
2 請想想一個實際的事例。耶和華的一位見證人被人逮捕,帶到掌權者面前受審。當有機會發言時,他想解釋自己身為基督徒和見證人的信仰。你可以查考一下記錄,讀到他在掌權者面前作證,談及「公義、自制和將來的審判」。我們所指的是使徒保羅在凱撒利亞的經歷。他在那裡受過初次的盤問之後,「過了幾天,腓力斯和他夫人
-